气候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气候带汉语拼音:Qihoudai;英语:Climatic Zone),根据地面气候纬向分布的相似性划分的与纬度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它往往是各种气候分类的基础。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由于太阳辐射(高度角)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地球气候的分布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根据太阳高度角,以回归线极圈为基线,将全球气候划分成5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至19世纪后半叶,世界很多地区已经积累了长期的温度和风等观测资料,这为研究气候带的分布提供了有利条件。A.苏潘(1879)以年平均气温的20℃等温线和最热月的10℃等温线为指标,划分热带、温带和寒带。W.柯本(1900)以最冷月平均气温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及降水同温度的配合为标准,将全球气候划分5种气候带(主型)及11个副型。后来(1936~1949)B.P.阿利索夫以盛行气团和气候锋位置的季节变化为标准将每半球划分为赤道带副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极带极带7个气候带;又根据海陆分布的差异,在气候带之下,分成海洋型和大陆型等。

  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实际气候带的分界线并不完全和纬圈平行,尤其是在较高纬度上,有些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可能相差很远。

  气候带的概念还可以应用到山地的自然景观上,在水分供应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在热带或赤道地区的高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出现从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自然景观,这称作垂直气候带。

  地质时期,由于冰期间冰期的变化,气候带有较显著的南北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