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汤姆叔叔的小屋》英语:Uncle Tom's Cabin),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所著的一部反奴隶制长篇小说。出版于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前夕的1852年。该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了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也把内战(即美国南北战争)搬上了历史舞台,并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称她为“写了一部书,引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该书作者斯托夫人亦因此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1名。

  《汤姆叔叔的小屋》,旧译《黑奴吁天录》。出版于1852年。主人公汤姆叔叔,是一个充满着基督精神,主张宽恕、博爱的老黑奴。他被奴隶主一卖再卖,最后被奴隶主用皮鞭打死,尽管他以基督精神宽恕了杀人者,但这既没有使杀人凶手立地成佛,也没有使更多的黑奴走上他的道路。小说之中还有一系列为争取自由、为反抗暴虐而斗争的黑人形象。小说为黑人指出了宽恕和勇敢复仇两条道路,在美国内外引起了要求废奴的强烈反响。作者根据自己亲眼所见的黑人悲惨遭遇写成这部作品,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

概述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

  《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林肯总统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曾称她为“写了一部书,引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最初发表在废奴主义者杂志《国家时代》(National Era)中。从1851年6月5日起,总共连载40周。由于小说的故事大受欢迎,出版商约翰·朱伊特(John Jewett)找到了斯托夫人,建议她将连载集结成书出版。虽然斯托夫人起初怀疑是否有人愿意以书本的形式来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但她最后还是同意了这一建议。

  因为深信这本书将会名闻于世,朱伊特(在当时)作出了一项不同寻常的决定——将哈马特·比林斯(英语:Hammatt Billings)雕制的6张全页插图印入第一版中。1852年3月20日,这部小说开始以书本的形式出版,其第一版很快便被抢购一空。不久后,又印刷出版了多个版本(其中包括1853年出版的豪华版,带有比林斯绘制的117张插图)。

  在发表的头一年里,《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副本,并最终成为了19世纪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以及第二畅销的书,仅次于最畅销的书《圣经》)。几乎每种主要的语言都有其译本面世。在许多早期版本中,都带有詹姆斯·谢尔曼牧师(英语:James Sherman (minister))撰写的序言。谢尔曼是伦敦的一位公理会牧师,以其废奴主义观点而闻名。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英格兰的销售也同样十分顺利。1852年5月,当伦敦第一版发行后,便销售出了二十万册。在随后的几年间,有超过150万册的副本在英格兰传播,尽管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盗版(在美国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

内容

汤姆被卖到河的下游去

  小说开始于肯塔基州农场主亚瑟·谢尔比正面临着将因欠债而失去其田地的困境。尽管他与她的妻子(埃米莉·谢尔比)对待他们的奴隶十分友善,但谢尔比还是决定将几名奴隶卖给奴隶贩子来筹集他急需的资金。被卖掉的奴隶有两名:其一为汤姆叔叔,一位有着妻子儿女的中年男子;其二为哈里,是埃米莉的女仆伊丽莎的儿子。埃米莉并不喜欢这个主意,因为她曾经对其女仆许诺说,她的儿子绝对不会被卖掉;而埃米莉的儿子乔治·谢尔比也不愿意让汤姆离开,因为他把汤姆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当伊丽莎无意中听到谢尔比夫妇打算将汤姆与哈里卖掉的对话后,伊丽莎决定带着她的儿子逃跑。小说中描写到,伊丽莎作出这一决定并非是因为受到身体上的虐待,而是出于害怕失去她唯一幸存的孩子(她曾因流产而失掉了两个孩子)。伊丽莎在深夜里动身出发,并给她的女主人留下了一张致歉的纸条。

  当这一切发生时,汤姆叔叔被卖掉了,并被装载上了一艘河船(英语:riverboat),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在船上时,汤姆认识并照顾了一位年幼的白人女孩伊娃。当伊娃落到河里后,是汤姆救了她。伊娃为了感谢他,伊娃的父亲奥古斯丁·圣克莱尔将汤姆从奴隶贩子的手里买来,并将汤姆带到了他在新奥尔良的家中。在这段时期里,汤姆与伊娃变得亲密无间,因为他们都深信着基督教。

追捕伊丽莎家庭

  在伊丽莎逃亡途中,她偶然遇见了比她先一步逃走的丈夫乔治·哈里斯,他们决定前往加拿大。然而,他们却被一个名叫汤姆·洛克的奴隶猎人盯上了。最后,洛克与他的同伙诱捕了伊丽莎与她的家人,这导致乔治被迫向洛克开枪。担心洛克死掉的伊丽莎,说服了乔治,将这名奴隶猎人送到了附近的贵格会定居点以接受治疗。

  回到新奥尔良后,圣克莱尔与他的北方堂姐奥菲利亚因对奴隶制的不同见解而发生了争吵。奥菲利亚反对奴隶制度,但却对黑人持有偏见;然而,圣克莱尔则却认为自己没有这些偏见,即使他自己是一位奴隶主。为了向他的堂姐说明她对于黑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圣克莱尔买了一名黑人女孩托普西,并请奥菲利亚去教育托普西。

  在汤姆与圣克莱尔一同生活了两年后,伊娃得上了重病。在她死之前,她在一场梦境中梦见了天堂,她把这场梦告诉了她身边的人。由于伊娃的死与她的梦境,其他的人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奥菲利亚决定抛弃自己从前对黑人的偏见,托普西则说她将努力完善自己,而圣克莱尔则承诺将给予汤姆以自由。

汤姆被卖赛门·勒格里

  在圣克莱尔履行他的诺言之前,他却因为介入一场争斗而被猎刀刺死。圣克莱尔的妻子拒绝履行其丈夫生前的承诺,在一场拍卖会中将汤姆卖给了一名凶恶的农场主赛门·勒格里。勒格里(他并不是当地出生的南方人,而是从北方来的移民)将汤姆带到了路易斯安那州的乡下。汤姆在这里认识了勒格里的其他奴隶,其中包括埃米琳(勒格里在同一场拍卖会里买到了她)。当汤姆拒绝服从勒格里的命令去鞭打他的奴隶同伴时,勒格里开始对他心生厌恶。汤姆遭受到了残忍的鞭笞,勒格里决意要压垮汤姆对上帝的信仰。但汤姆拒绝停止对《圣经》的阅读,并尽全力安慰其他奴隶。在种植园期间,汤姆认识了勒格里的另一名奴隶凯茜。凯茜先前在被拍卖的时候,曾被迫与她的子女分离;由于不堪忍受另一个孩子被出卖的痛苦,她杀死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

  在这个时候,汤姆·洛克回到了故事中。在被贵格会教徒治愈后,洛克发生了改变。乔治、伊丽莎与汤姆在进入加拿大后获得了自由。而在路易斯安那州,当汤姆叔叔对上帝的信仰就快被在种植园中遭受的折磨所击垮时,他经历了两次梦境——一次是耶稣,而另一次则是伊娃——这使得他决意保留自己对基督的信仰直至死亡。他鼓励凯茜逃跑,并让她带上埃米琳。当汤姆拒绝告诉勒格里凯茜与埃米琳逃往何方时,勒格里命令他的监工杀死汤姆。在他垂死时,汤姆宽恕了两位监工野蛮殴打他的行为:受其品格的感召,这两人都皈依了基督。在汤姆临死前,乔治·谢尔比(亚瑟·谢尔比的儿子)出现了,他要买回汤姆的自由,但却发现这已经太迟了。

最后的片段

  在乘船通往自由的路上,凯茜与埃米琳遇见了乔治·哈里斯的姐姐,并与她一同前往加拿大。曾经有一次,凯茜发现伊丽莎便是她失散已久的女儿。而现在他们终于重逢了,他们前往了法国,并最终抵达了利比里亚——一个容纳前美国黑奴生活的非洲国家。在那里,他们又见到了凯茜失散已久的儿子。乔治·谢尔比回到了肯塔基州的农场,释放了他全部的奴隶,并告诉他们,要铭记汤姆的牺牲以及他对基督真义的信仰。

创作背景

  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斯托夫人,是哈特福德女子学院(Hartford Female Academy)的一名教师,也是一名积极的废奴主义者。1850年,美国通过了第二部《逃亡奴隶法》,将协助奴隶逃亡定为非法行为予以惩处,并限缩逃亡者与自由黑人所拥有的权利;为了回应这部法律,斯托夫人写成了这部小说。小说的绝大部分都是在缅因州的不伦瑞克镇(英语:Brunswick, Maine)完成的;斯托夫人的丈夫卡尔文·斯托(Calvin Stowe)在当地的鲍登大学(也是他的母校)任教。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部分创作灵感来自乔赛亚·亨森(英语:Josiah Henson)的自传。亨森是一位黑人男性,他曾是奴隶主艾萨克·赖利(Isaac Riley)所拥有的一名奴隶,生活并劳作于马里兰州北贝塞斯达地区(英语:North Bethesda, Maryland)的3,700英亩(15平方公里)烟草种植园中。1830年,亨森逃到了上加拿大省(即今安大略省),并摆脱了奴隶身份;此后,他协助了一些逃亡奴隶抵达该地,自己也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写出了他的回忆录。斯托夫人自己也曾明确地承认,是亨森的作品启发了她,从而让她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斯托夫人的书闻名于世后,亨森以《汤姆叔叔的回忆录》(The Memoirs of Uncle Tom)为名再度发表了他的自传,并在美国与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斯托夫人在她的小说中借用了亨森家的名称。亨森的家在1940年代成为了一座博物馆,即今日安大略省德累斯顿(英语:Dresden, Ontario)附近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历史遗迹。而亨森在奴隶时期所居住的那间小屋,至今还遗存在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县境内。

  西奥多·德怀特·韦尔德(英语:Theodore Dwight Weld)与格里姆克·西斯特斯(英语:Grimké sisters)合著的《美国的奴隶制度:千人目击证词》(American Slavery As It Is: Testimony of a Thousand Witnesses)一书,亦被确认为小说的部分材料来源。斯托夫人也表示说,当她居住在与蓄奴的肯塔基州一河相隔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时,她曾采访过大量逃亡至该地的奴隶,而此中获得的材料后来亦成为了其小说的基础。在辛辛那提市,有着一些地下铁路秘密网络的废奴主义支持者,他们积极于帮助那些从南方逃亡的奴隶。

  在1853年发表的《汤姆叔叔小屋题解(英语:A Key to Uncle Tom's Cabin)》一书中,斯托夫人提到了写作这部小说的大量灵感与材料来源。斯托夫人发表《题解》这部写实作品的原因,是为了支持她对奴隶制度恶行的主张。不过,后来的研究也指出,在出版《汤姆叔叔的小屋》之前,斯托夫人实际上并未阅读过《题解》中提到的不少作品。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全书都被同一个主题所主宰:奴隶制度的罪恶与不道德。当斯托夫人在她的文字里写入次要的主题时——譬如母亲的道德权威以及由基督教提供拯救的可能性——她都会强调这些主题与奴隶制的恐怖之间的联系。几乎在小说的每一页里,斯托夫人都在积极推动着“奴隶制度不道德”这一主题,有些时候她甚至会改变故事叙述的口吻,以向人们“布道”奴隶制的破坏天性(譬如,在载着汤姆前往南方州的轮船上,有一名白人女性这样说道:“奴隶制的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对感情和亲情的践踏——比如拆散人家的骨肉。”)通过对黑奴制度拆散他人家庭的刻画,斯托夫人用文字展现出了奴隶制度的罪恶。

  因为斯托夫人认为母性是“所有美国人生活中的道德与伦理模范,”并相信,只有女性才拥有将美国从奴隶制的恶魔手中拯救出来的道德权威;这便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表达出的另一个主题:女性的道德力量与圣洁。在书中,这种角色的例子有伊丽莎——一位带着小儿子逃亡的黑奴(并最终与其全家团聚),或者小伊娃——她被视为一名“理想的基督徒”;正是通过这样的角色,斯托夫人表明了这一观点:女性能够拯救她们身边的人,哪怕是最不道义的人。但后来的评论也提到,斯托夫人笔下的女性角色一般都以家庭主妇的老套形象出现,而不是现实中的女性。此外,斯托夫人的小说“重申了女性所发挥的影响的重要性”,并为随后几十年里女权主义运动(英语:women's rights movement)道路的铺平作出了贡献。

  斯托夫人的清教徒宗教信仰显露于小说的结尾,并延及所有的主题;她对基督教的本性进行了探索,并认为基督教神学与奴隶制度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伊娃死后,汤姆恳求挚爱她的圣克莱尔“回望耶稣”时;当汤姆死后,乔治·谢尔比用“做一个基督徒多好啊”来称颂他时;这一主题都得到了最明确不过的彰显。因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的主题占有很大的分量,并由于斯托夫人在小说中直接且频繁地发出宗教信仰上的感慨,这本小说还常被认为带有“布道书的形式”。

作品风格

  《汤姆叔叔的小屋》具有19世纪感伤小说(英语:sentimental novel)与家庭小说(亦称做女性小说)中常见的感性与戏剧性(英语:Melodrama)的风格。在斯托夫人的时代,这一类型的小说是最为流行的小说:它们趋向于去描述女性主角,其写作风格常能唤起读者的同情与感动。尽管如此,《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其他的感伤小说所不同的是,前者将其中心焦点集中于奴隶制这种大型话题,并以一名男性作为故事的主角;不过,斯托夫人亦试图去引出读者的某种强烈情感(譬如让读者为小伊娃的死而哭泣)。这一写作类型的力量可通过同时代读者的反应显现出来。斯托夫人的一位朋友乔治亚娜·梅(Georgiana May)曾经写信给她谈到:“我昨晚子夜醒来,耗尽终夜读完了这本书。此后,我再也不能望着小孩子垂死而无动于衷。”据描述,另一名读者完全地着迷于这本小说,他甚至考虑把自己的女儿改名为伊娃。显而易见的是,小伊娃的死对当时的许多读者造成了影响:单在1852年,波士顿便有300名女婴被取名为伊娃。

影响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最初发表在废奴主义者杂志《国家时代》(National Era)中。从1851年6月5日起,总共连载40周。虽然《国家时代》的发行量不大,但《汤姆叔叔的小屋》却赢得了成千上万的热情的读者。第二年,波士顿的一家小出版社——约翰·失厄特出版公司决定出版此书。第一版印了五千册,头一天就售出了三千册,第二天全部售完。接着重印,一周内加印一万册,也一售而空。再加印,一年内美国八家出版社日夜赶印出三十万册仍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当时几乎每个识字的美国人都争先恐后地阅读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

  没多久,《汤姆叔叔的小屋》便在国外声誉鹊起。先是美国的普特南出版公司的一个年青编辑寄了一本给英国的一位出版商,一年之内,英国就有十八家出版公司竞相印了一百五十万册,发行到英国本岛和英联邦各国。欧洲出版商也随即行动起来,仅仅几年,该书就被译成法、德、瑞典、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二十二种语言,影响遍及世界。

  与此同时,《汤姆叔叔的小屋》被改编成剧本,搬上了舞台。不计其数的剧团和不计其数的剧本在世界各地上演着。对此情况,斯托夫人是不赞成的,但她无法制止住。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流传使斯托夫人成了一位世界注目的人物。她应邀三次访问欧洲。在英国,她受到维多利亚女王和艾尔伯特王子的接见。她还会见了著名作家乔治·埃利奥特、狄更斯、金斯莱、拉斯金、麦考利和格拉德斯通。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的普通人民更是热烈地欢迎这位来自“新大陆”的废奴女英雄。在爱丁堡,人们捐赠一千枚金镑硬币,请斯托夫人带回美国献给北美的废奴运动。

  当然,在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版赞美声中也夹杂着阵阵责骂的喊叫,代表南方奴隶主利益的宣传喉舌《南方文学通讯》等,指责斯托夫人“歪曲事实”,小说是“幻觉的反映”。起初,《汤姆叔叔的小屋》还能在南方书市自由出售,不久,便成了禁书,谁有这本书就会感到不安全。为了回答对她的非难和诬蔑,斯托夫人编写了《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说明》,公布了有关该书写作的背景材料、文件、轶事、谈话纪要等内容,一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的说明;第二部分批评了逃奴法;第三部分介绍了若干黑奴的典型经历,指出变革南方奴隶制度的必要性;最后部分是对教会的分裂立场的指控。《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说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一个曾靠偷印《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财的英国出版商,见利忘义,又偷印《说明》五万册,梦想再发一笔横财,但最后因销路不好而破了产。

  《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了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斯托夫人,评价她的书时,在扉页上题词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在谈到斯托夫人的历史地位时,柯克·门罗认为:“她不仅在世界著名妇女中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的,而且在决定美国人民命运的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她的影响超过其他的任何一个人。……当然,废除奴隶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功成业就的事,它是众人的事业,但是,《汤姆叔叔的小屋》所产生的影响是最伟大的,最深远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学意义也是勿需置疑的。范怀克·布鲁克斯说:“撇开小说写作的氛围不谈,《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失为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部伟大的民间传记。”著名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称该书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很久以后,斯托夫人的儿子和孙子用诗一般的语句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像燃起的熊熊烈火,闪亮了天边;象汹涌的感情潮流席卷走眼前的一切,然后越过浩瀚的大海,将影响波及全球。全世界都在思索和谈论着它。”

戏剧改编

  尽管《汤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但更多的美国人是通过舞台剧和音乐剧来了解到整个故事的,而不是通过原书。埃里克·洛特(Eric Lott)在他的《托米图德斯叔叔:种族话剧与作品模式》(Uncle Tomitudes: Racial Melodrama and Modes of Production)中估计,至少有三百万人曾观看过这类演出,其数目是小说发表头一年里发售量的十倍之多。

  由于当时并不严格的著作权法律,基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舞台作品在小说还在连载时便已经出现了。斯托夫人拒绝亲自将小说改编为戏剧,因为她对戏剧有着清教徒式的不信任(尽管她在后来去看过乔治·艾肯(英语:George Aiken (playwright))改编的版本,而据弗朗西斯·安德伍德(Francis Underwood)描述,她对卡罗琳·霍华德(Caroline Howard)饰演的托普西感到十分“欣喜”)。斯托夫人的这一拒绝,让舞台作品的领域得以被众多改编作品占据,部分改编作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政治原因,但其余的只不过是为了进行商业投机。

  情节剧(英语:melodrama)与黑脸(英语:blackface)杂秀(英语:minstrel show)是这些舞台作品的共有元素。这些作品的政见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斯托夫人伤感的反奴隶制度的政见,另一部分则比较中性,甚至还有一些维护奴隶制度政见的作品。许多作品都蓄意地对黑人进行了种族讽刺;还有不少作品采用了斯蒂芬·福斯特创作的歌曲(其中有“我的肯塔基故乡(英语:My Old Kentucky Home)”、“故乡的亲人(英语:Old Folks at Home)”与“Massa's in the Cold Ground”)。最著名的一出舞台作品是由乔治·艾肯(英语:George Aiken (playwright))与H·J·康韦(H.J. Conway)合编的。

  在19世纪,《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许多舞台改编作品“在好几年里……支配了北方的流行文化”,到了20世纪早期,有一部分剧作依然还在演出中。

电影改编

  《汤姆叔叔的小屋》有着许多的电影版本。大部分的这些影片都摄制于默片时代(在当时,《汤姆叔叔的小屋》是被拍成电影次数最多的故事)。由于小说与舞台作品持续地受到欢迎,许多观众都已经十分熟悉剧情中的角色,因此他们在观看不带对话的默片时并不会感到十分困难。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电影版本是最早的“全长”电影之一(在当时,“全长”意味着电影的长度大约在10到14分钟之间)。这部1903年的电影由埃德温·斯坦顿·波特(英语:Edwin Stanton Porter)导演,由白人演员扮装黑人主角,而黑人演员则只充当临时演员。这一版本与先前的许多舞台作品都十分类似;此外,这部电影还描绘出了许多黑人的刻板印象(譬如在几乎每个场合都由黑奴在跳舞,包括一场黑奴拍卖会上)。

  1910年,美国维塔格拉夫制片厂制作了由J·斯图尔特·布莱克顿(英语:J. Stuart Blackton)导演并由尤金·马林(Eugene Mullin)改编的三卷长电影。据《戏剧之镜》(The Dramatic Mirror)上的描述,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次明显的革新”,也是“第一次一家美国公司”发布三盘胶卷的戏剧电影。在当时,一部一盘胶卷的“全长”影片长约15分钟。这部电影由弗洛伦斯·图尔纳(英语:Florence Turner)、玛丽·富勒(英语:Mary Fuller)、埃德温·R·菲利普斯(Edwin R. Phillips)、弗洛拉·芬奇(英语:Flora Finch)、热纳维耶芙·托宾(英语:Genevieve Tobin)与小卡莱尔·布莱克韦尔(英语:Carlyle Blackwell)主演。

  在其后20年里,至少有4部以上的电影改作问世。最后的一部默片版本发行于1927年,由哈里·A·波拉德(英语:Harry A. Pollard)(他曾在1913年版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饰演汤姆叔叔)导演。这部2小时长的电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制作,也是默片时代预算花费第三多的电影(计180万美元)。在这部电影中,黑人演员查尔斯·悉尼·吉尔平(英语:Charles Sidney Gilpin)本是原定的汤姆叔叔饰演者,但却由于他的“表演过于叛逆”而被制片厂取消了表演资格,并为詹姆斯·B·洛(英语:James B. Lowe)所取代。这部电影与小说的一个不同的情节是,当汤姆叔叔死后,他变成了一个复仇的幽灵,并最终导致了赛门·勒格里的死亡。当时的黑人电台曾盛赞这部电影,但惧怕引起南方与白人电影观众激烈反应的制片厂,最终剪掉了争议性的情景,包括影片开始时的黑奴拍卖会(其中,一位母亲被迫与自己的幼子生生分离)。这部电影的剧本由波拉德、哈维·F·休(Harvey F. Thew)与A·P·扬格(英语:A. P. Younger)改编,字幕由沃尔特·安东尼(英语:Walter Anthony)撰写;主要演员有:詹姆斯·B·洛、弗吉尼亚·格雷(英语:Virginia Grey)、乔治·西格曼(英语:George Siegmann)、玛加丽塔·菲舍尔(英语:Margarita Fischer)、莫娜·雷(英语:Mona Ray)与苏泰文女士(英语:Madame Sul-Te-Wan)。

  在默片时代结束后的几十年间,这部小说中的主题因被认为太过敏感而未被继续拍成电影。1946年,米高梅曾决定将这部小说再次搬上银幕,但却由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英语: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领导的抗议而无疾而终。

  1965年,出现了一部由格察·冯·劳德瓦尼(Géza von Radványi)导演的德语版本,后来被剥削电影导演克罗格·巴布(英语:Kroger Babb)引入了美国。最后的一个电影版本是1987年在电视上播映的版本。该版本由斯坦·莱森(英语:Stan Lathan)导演,约翰·盖伊(John Gay)改编,出演主要演员的角色有埃弗里·布鲁克斯(英语:Avery Brooks)、菲丽西亚·拉沙德(英语:Phylicia Rashad)、爱德华·伍德沃德(英语:Edward Woodward)、珍妮·刘易斯(Jenny Lewis)、塞缪尔·L·杰克逊与金尼(Endyia Kinney)。

  除了真人电影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改编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画卡通(英语:Animated cartoon)的改编版本。这样的动画有:华特迪士尼的《米奇的情节剧(英语:Mickey's Mellerdrammer)》(1933年),其中迪士尼的经典角色被涂上了夸张的黑脸与橙红的嘴唇;兔八哥卡通《南方油炸兔(英语:Southern Fried Rabbit)》(1953年),其中兔八哥把自己装扮成了汤姆叔叔,并唱着“我的肯塔基故乡(英语:My Old Kentucky Home)”企图越过梅森-狄克逊线(英语:Mason-Dixon line);《汤姆叔叔的平房(英语:Uncle Tom's Bungalow)》(1937),一部由特克斯·埃弗里(英语:Tex Avery)监制的华纳兄弟卡通;《冰上的伊丽莎》(Eliza on Ice,1944年),由保罗·特里(英语:Paul Terry (cartoonist))制作的《太空飞鼠》卡通最早的几集之一;以及《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aña,1947年),由特克斯·埃弗里(英语:Tex Avery)导演的一部8分钟长的卡通。 《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曾对大量的电影产生过影响,包括1915年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颇具争议性的电影故意地将一个类似于汤姆叔叔家的小屋引入到了剧情的高潮:在小屋中,南方白人与他们从前的敌人(北方军)联合了起来,去一同捍卫“雅利安人的天赋权利”。学者认为,对类似小屋的重用,会让当时的观众理解其涵义并同电影产生共鸣。

  其他受《汤姆叔叔的小屋》影响的电影,还包括有:《涟漪(英语:Dimples (film))》(Dimples,1936年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叔叔”(“Uncle Tom's Uncle”,系列电影《我们这一伙(英语:Our Gang)》在1926年的一集)、罗杰斯和哈默施泰因(英语:Rodgers and Hammerstein)的音乐剧《国王与我》(其中有一场以传统暹罗风格表演的芭蕾舞“托马斯叔叔的小房子”,“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以及《纽约黑帮》。其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角色加入了一场改编自《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假想战争。

作品争议

  尽管在读者中得到了肯定,但在其发表后的几十年里,文艺评论家(英语:Literary criticism)们都否定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其他感伤小说中展现出的这种风格,因为这类小说是由女性写成,并过于突出地描写了“女性多愁善感的情感”。一位文艺评论家认为,如果这部小说与奴隶制没有关联,“它不过就是一部普通的感伤小说”。另外一名评论家则将这本书描述为“基本上就是一堆苦力劳作出的毫无意义的碎片”。乔治·惠彻(George Whicher)在他的《美国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对这本书嗤之以鼻,将之斥为“周日学校小说”,并充满着“露骨描述的情节、幽默与悲伤”。

  然而,在1985年时,简·汤普金斯(Jane Tompkins)在她划时代的《杰出的设计:美国小说的文化成果》(In Sensational Designs: The Cultural Work of American Fiction)一书中改变了这一观点。汤普金斯盛赞了其他评论家拒绝承认的感伤风格,并提出,感伤小说展现了女性的情感拥有改善世界的力量。她还认为,包括《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内的,流行于19世纪的家庭小说,有着“理智的复杂性、雄心与机智”;而《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社会的批判要比霍桑与梅尔维尔这些更知名小说家的批评更具毁灭性。”

  尽管后来有关《汤姆叔叔的小屋》风格的观点已有所改变,但由于这部小说的写法与绝大多数现代小说大相径庭,今日的读者往往会觉得这部作品的内容晦涩、做作、“甚至老掉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