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题与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芙蓉:荷花的别名。

  《古诗十九首》系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人所作,因其各篇风格相近,梁代萧统便把它们合在一起,收入《文选》,冠以此名,后人遂沿用至今。


逐句释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了许多香草。
  兰泽:生有兰草的的低湿之地沼。
  芳草:这里指兰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可是采了美草香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遗(wèi):赠予。
  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遥望亲人所在的故乡,只见天际无涯,长路漫漫。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有忧伤陪伴以至终老。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以:连词,表示结果。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思乡怀人的诗。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


  这首诗的思想情绪比较低沉,但艺术成就极高。它融情入景,映衬烘托,温丽清新,自然贴切,富有“风”“骚”意味。诗的主人公采摘了美草香花,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与相爱的人分隔异地,主人公不禁悲从中来。


  从感情脉络上来看,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歌本来要抒发的是游子的忧伤情怀,可是,一开始却以“芙蓉”、“兰泽”和“芳草”这类美好的事物,描绘和渲染了一种明快的情调和热烈的气氛,以此为诗歌的末尾写游子的愁情怨绪形成反衬,为感情的跌宕变化蓄势。

  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自问,使感情骤然一顿,由喜悦转入怅惘:美草香花在手,而收花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一顿,既是游子感情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感情进一步延宕的起始点。回头遥望亲人所在的故乡,只见天际无涯,道路悠长,不但赠送美草香花的心愿无法实现,而且相见的希望也极为渺茫。这样,游子的感情便由怅惘而逐步向忧伤演化了。

  第三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结句,由开头的明快而跌入阴沉,由欢乐而跌入忧伤,结得特别深沉。这一结句,既以“同心”照应第一层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又以“离居”照应第二层所叙述的客观事实;既以“忧伤”与开头欢快热烈的情绪作反照,又以“终老”与中间“长路漫浩浩”的思绪相接续,结得特别完满。


另解:


  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写身在“远道”的丈夫,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试题精选:

  1.诗人选取“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有何用意?(5分)

  参考答案:诗人借这三个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了轻松、欢快、浪漫的氛围,让人感受出抒情主人公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三、四两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巧妙地传递出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并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做出了铺垫。


《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英语:Nineteen Ancient Poems),产生于汉代,收录在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后人习称《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编著)中。编者因不知道这组诗的作者,就笼统地管它们叫作“古诗十九首”。尽管作者不详,其艺术成就却令后人由衷赞叹。所谓“古诗”,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魏末晋初,世间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五言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时人统称为“古诗”。这些“古诗”,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昭明文选》中收录十九首。这组诗的内容大多抒写游子思妇的悲哀、朋友索居的苦闷、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现世享乐的追求。这些内容虽已不足称道,且为大家所司空见惯,但是这些无名的诗人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这些常见的感情表现得缠绵悱恻,异常感人,因而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