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猪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平猪,又名育溪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于湖北省当阳市清平河(清平河系漳河在当阳市一段的当地名称)沿岸的育溪、庙前、河溶、坝陵一带,当阳市育溪镇为主要的集散地。该品种是经过当地农民和广大科技人员选育后,1962—1965年经省品种资源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清平猪,1985年定为湖北省的一个优良地方畜禽品种,1986年被录入《中国猪品种志》,1991年定为全国五大地方猪种之一。该品种属江海型,脂肉兼用,具有妊娠期短、产仔多、早熟易肥、肉味鲜美等特点,作为杂交改良优良母本之一,远销华中、西南诸省市。

清平猪
清平公猪
清平母猪
清平猪

  清平猪是脂肉兼用猪。清平猪体形中等,被毛全黑,额窄,背腰平直,腹大不拖地,臀部平圆,四肢正直。乳房发达,乳头7~9对。初生窝重9.26kg,初生头均重0.77kg。成年公母猪体重分别为(134.43±13.56)kg和(119.74±10.79)kg。保种数量是10个血统20头种公猪和80头种母猪,总规模100头。清平猪以其妊娠期短而著称。新清平猪以清平猪为母本、导入50%杜洛克血统,经横交固定继代选育,性能测定和综合选择等措施,经群体闭锁多世代选育而成,其胴体瘦肉率达52.6%.背膘厚为33.9mm,眼肌面积为33.9cm2。以新清平猪为母本,用大白或长白为父本杂交的二元杂交猪平均屠宰率73.0%,胴体瘦肉率58.6%,背膘厚27.4mm,系水力94.2%,肌内脂肪含量3.4%;大×长×清、长×大×清三元杂交猪平均屠宰率74.1%,胴体瘦肉率63.5%,背膘厚21.6mm,系水力94.7%,肌内脂肪含量2.0%。新清平猪胴体品质和肉质具有较高的杂交利用价值。

特征、性能

清平猪的形态特征

  清平猪体型中等。毛色全黑,鬃毛粗长、刚硬,皮肤黑色。头中等大,额窄、较清秀,有细浅而清晰的纵向皱纹;嘴筒长直,个别略翘;耳中等大、下垂。体躯无明显皱褶,背腰平直,腹中等大、下垂、不拖地,臀部平圆,间有斜臀。乳头数7~9对。大腿欠丰满,骨骼较细,前肢立系,后肢间有卧系。尾长28~38cm。肋骨14对。老龄公猪偶有僚牙。

  清平猪成年公猪和成年母猪体重分别为131.27±3.73和103.16±2.40公斤,体长分别为136.14±1.33和125.97±0.30厘米,胸围分别为121.14土1.66和109.99±1.31厘米,体高分别为74.21±1.96和60.76±0.37厘米。清平猪具有骨细、易肥等优点,但屠宰率和瘦肉率不高。

清平猪的生产性能

  1.育肥性能 清平猪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15.6~40.9℃的气温。在农村以野生青绿饲料和少量糖麸为主的饲料条件下,8—10月龄可达65—75公斤,二元杂6月龄可达90公斤。

  2.繁殖性能 清平猪性成熟较早,公猪21~30日龄就有爬跨行为,母猪在(86.98±0.86)日龄初次发情、体重约18~19kg可以配种受胎。当地农户饲养的公猪多在4月龄、农场饲养的多在5~7月龄开始配种。农户饲养的母猪多在4月龄以后开始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8~22天,发情持续期3~4天,初产母猪第2次发情可配种。据对350头母猪统计,产后发情期35~40天,其中哺乳期内发情占32.64%。

清平猪的杂交利用

  新清平猪母系与长白猪和大白猪杂交,杂种后代在保持优良肉质的同时,其杂种母猪繁殖性能尤其是窝重较新清平猪有大幅提高。长(新)清、大(新)清二元杂种母猪头胎窝总产仔数、初生窝重、21 日龄窝重以及日增重都较新清平猪有所改进。

生长习性

  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15.6~40.9℃的气温。育肥猪在农村以野生青绿饲料和少量糖麸为主的饲料条件下,8—10月龄可达65—75公斤,二元杂6月龄可达90公斤。此外,该品种还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适合平原、湖区、丘陵、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条件下饲养。育肥猪早熟易肥、骨细、肉嫩味鲜香,适应性强,遗传稳定,便于农村饲养等优良特点,是加快商品肉猪向“二外一内”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改良的优良母本之一。

品种历史

  清平种是经过当地农民和广大科技人员选育后,1962—1965年经省品种资源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清平猪,1985年定为湖北省的一个优良地方畜禽品种,1986年被录入《中国猪品种志》,1991年定为全国五大地方猪种之一。

  清平种猪场成立于70年代初,位于长圾坡三国古战场,是唯一承担清平猪的保种、选育提高、开发利用的场家,占地5 8公顷;建筑面积14 000平方米。清平猪由于具有繁殖力强、妊娠期短、适应注好、杂交效果显著等优点,而被农业部纳入全国四大地方保护猪种之一,为此,清平种猪场于一九九三被农业部纳入国家重点种畜场。

  近年来,投入资金70万元修建了一栋600平方米的科研测试楼,改造、新建现代化猪舍13 0 0平方米,添置了微机室、实验室等设施,使种猪场向"集约化、现代化、科学化"生产管理迈进。目前种猪规模已达3 69头,其中清平猪134头,外来猪35头,二杂母猪100头,年可为社会提供3500头种猪,产品远销西双版纳等地区,并深受当地群众心欢迎。尤其是正在培育新产品即"中国清平猪瘦肉型母本新品系",使猪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产地环境

  清平猪中心产区在湖北省当阳市,主要是清平河沿岸的育溪、庙前、河溶、坝陵一带。分布于宜昌、荆门、荆州、襄樊、孝感、谷城等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曾从中心产区批量引进清平猪。

  产区位于北纬30°31′~31°12′、东经112°04′~114°33′,地处江汉平原西北角,系江汉平原向鄂西北山区过渡的平原延伸地带,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m。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68天,相对湿度75%。水源丰富,沮河漳河横贯全产区,水库、堰塘星罗棋布。土壤主要由近代冲积物或湖相沉积物母质形成。盛产水稻、棉花、麦类、玉米、油菜、芝麻、花生、豆类、蔬菜等,农副产品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优越的生态环境以及充足的饲料资源,为清平猪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市场条件促使当地群众选育早熟易肥的清平猪。

品种保护

  1976年建立当阳市清平种猪场,致力于清平猪的保种、提纯复壮和推广。2005年饲养清平猪母猪125头,种公猪9个血统共18头。1986年制定了《清平猪保种方案》,经省畜牧局审定并实施。2000年修订了《清平猪保种方案》,提出了保护目标和技术措施。该保种场2008年列入国家级保种场。清平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