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通古斯语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古斯语族汉语拼音mǎn-tōng gǔ sī yǔ zú),(英语:Manchu-Tungusic Group),阿尔泰语系语族之一。又称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族。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蒙古国

  中国境内有5种语言: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分布于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境内有8种语言: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

  蒙古国境内只有鄂温克语。

  另外,还有中国历史女真族使用的女真语。在俄罗斯,把民族自称相同的埃文基语和中国境内的鄂温克语(旧称索伦语)视作两种语言,将鄂伦春语视作埃文基语的一种话;把民族自称相同的那乃语和中国境内的赫哲语视作同一种语言,将锡伯语视作满语的一个方言。而在中国,把鄂伦春语、锡伯语等语言视作独立的语言。

  使用满-通古斯语言的民族总人口约有1,100万,其中,中国约1,090万(2000),俄罗斯约5.64万(1979),蒙古国1,000多。但是,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不使用本民族语;中国的锡伯族,俄罗斯的埃文基、埃文等民族也约有半数人不使用本民族语。因此,满-通古斯语言的使用人口只有8.8万(中国约6万,俄罗斯约2.7万,蒙古国1,000多)。不使用本族语言的人,在中国改用了汉语,在俄罗斯改用了俄语

分类

  满-通古斯语言最早的分类是俄国学者L.什连克于1883年提出的。之后,从事语言分类研究者,陆续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分类,影响较大的有以下4种。

  1. 1932~1939年苏联北方民族研究所科学考察协会语言学组的分类:
    1. 北语支或通古斯语支。包括埃文基语(又称通古斯语)和埃文语(又称拉穆特语)。涅基达尔语和索伦语(即鄂温克语)划为埃文基语的方言。
    2. 南语支或满语支。包括满语、那乃语、乌德盖语。赫哲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划为那乃语的方言。奥罗奇语划为乌德盖语的方言。
  2. 1954年中国学者罗常培、傅懋勣对中国境内的满–通古斯语言的分类:
    1. 通古斯语支。包括索伦语、鄂伦春语。
    2. 满语支。包括满语、锡伯语、赫哲语。
  3. 1955年苏联学者V.A.阿夫罗林的分类:
    1. 北语群。包括埃文基语、涅基达尔语、索伦语、埃文语。
    2. 东语群。包括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奥罗奇语、乌德盖语。
    3. 西语群。包括满语、女真语。
  4. 1958年苏联学者O.P.苏尼克及1960年苏联学者G.M.瓦西列维奇所作相似的分类:
    1. 满语支。包括满语书面语及其锡伯方言或其他方言、女真语。
    2. 通古斯语支。西伯利亚次语支(或埃文基次语支),包括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索伦语;黑龙江次语支(或那乃次语支),包括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奥罗奇语、乌德盖语。

语音

  通古斯语支的语言有长元音,满语支的语言多复元音。在大多数语言里,词的第一个音节有轻微的重音。满–通古斯语族的语言有元音和谐律,但严整程度各个语言间不一。语音变化主要体现在辅音方面。

语法

  满–通古斯语言属于使用后加成分的黏着型。使用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满语支语言一般有5~7个格,而通古斯语支语言的格多至16个。除满语和女真语外,各个语言都有领属范畴,复数第一人称代词都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除满语支语言外,动词有人称形式,人称附加成分大都起源于相应的人称代词。状词在大多数语言里都很丰富。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从属成分在所从属的成分前。从句在主句前。充当从句谓语的主要是副动词和形动词。

词汇

  由于各民族从事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以及历史发展的不同,构成了各个语言词汇的特色。例如,满语里既有反映早期骑射、狩猎和社会组织方面的词,也有入主中原以后不断丰富起来的有关官职、宫廷器用、文化教育方面的词。鄂伦春族长期从事狩猎生产活动,因此有关野兽和毛皮的名称区分得很细,兽皮制品、桦树皮制品的名称也很多。各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构词附加成分和利用合成法构成的各种类型的复合词,也有利用元音或辅音的交替构成在意义上和词形上相对称的词。

文字

  使用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民族有12世纪参照汉文笔画创制的女真文、16世纪末参考蒙古文创制的满文,以及18世纪中叶以后在满文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锡伯文。20世纪20年代末在苏联曾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了埃文基文、埃文文、那乃文和乌德盖文(后未使用),1936~1937年这些文字改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已知的最早文献为女真文《大金得胜陀颂碑》(1185)。

研究简况

  满–通古斯语言的研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先研究的是满语。在中国,1683年刊行的清代沈启亮编著的《大清全书》是研究满–通古斯语言最早的著作之一。之后,有关满语的研究不断开展。1708年出版的清代官修的满文分类辞书《清文鉴》是一系列以清文鉴命名的辞书的蓝本,从单语言发展为两种语言(满、蒙古,满、汉)、三种语言(满、蒙古、汉)、四种语言(满、藏、蒙古、汉)、五种语言(满、藏、蒙古、维吾尔、汉)对照的辞书。1730年出版的用传统方法讲授满文的教科书《清文启蒙》(清舞格著)成为国内外研究满语的基础。辛亥革命后,在老满文和满文文献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进展。在俄国,18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满语,到19世纪下半叶出版了I.I.扎哈罗夫的《满俄大辞典》(1875)和《满语语法》(1879)。日本、联邦德国等国家也出版了今西春秋的《满和对译满洲实录》(1938)、E.豪尔的《满德辞典》(1955)等关于满语和满文文献研究的著作。满–通古斯语族其他语言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上半叶。芬兰语言学家、民族学家M.A.卡斯特连有关通古斯语言的著作具有开创意义。20世纪20年代末期苏联开展了对北方民族语言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T.I.佩特洛娃的《奥罗克语语法纲要》(1946),V.I.琴其乌斯的《通古斯–满语比较语音学》(1949),瓦西列维奇的《埃文基语–俄语辞典》(1958),V.A.阿夫罗林的《那乃语语法》(1961),苏尼克的《通古斯–满语动词》(1962)。70年代还出版了两卷本的《通古斯–满语比较辞典》(1975~1977)。在中国,50年代开展了对国内满–通古斯语言的调查,陆续发表了有关这些语言研究的论文和专著。1986年出版了锡伯语、鄂伦春语、赫哲语、鄂温克语的语言简志。在日本、联邦德国、美国也有一批学者从事这些语言的研究,如池上二良、J.本辛、K.H.门杰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