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市(中國縣級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黑龍江省 > 大興安嶺地區 > 漠河市
漠河風光:龍江第一灣(黑龍江第一灣)
漠河:北極村(原名漠河村)
漠河:龍江第一村——洛古河村,為黑龍江源頭古村,1909年(光緒三十二年)設置洛古河卡倫而形成
漠河風光:九曲十八彎
漠河景觀:白夜(極晝)是漠河獨有的自然景觀
“中華北陲”石碑,位於漠河北極村大門,於1997年建成,“中華北陲”四個字由原國家主席楊尚昆所提

  漠河市中文拼音:Mò Hé shì;英文:Mohe City),中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轄市。在體制上漠河市與西林吉林業局政企合一。位於省境西北部,地理座標東經121°07′~124°20′,北緯52°10′~53°33′,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市。東鄰塔河縣,東南接呼瑪縣,西、西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北隔黑龍江俄羅斯相望。邊境線長242公里。總面積18367平方千米。總人口8.47萬。除漢族外,還有蒙古族滿族回族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錫伯族土家族俄羅斯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轄5個鎮。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漠河縣,201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漠河縣,設立縣級漠河市,以原漠河縣的行政區域為漠河市的行政區域,漠河市人民政府駐西林吉鎮中華街29號。

  漠河市地處大興安嶺北部中低山區,中低山及丘陵占90%。額木爾河縱貫境內。屬於寒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是中國“寒極”,冬季漫長,達7個月。嚴寒、低溫多雪。夏季高溫多雨,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在-5℃以下,夏季最高溫度可達+38℃,冬季最低溫度曾達-52.3℃。黃金儲量豐富,清末即以盛產黃金聞名遐邇。霍拉河流域蘊藏有煤。森林總面積為16281平方公里,林木蓄積量14647萬立方米。主要樹種為興安落葉松樟子松白樺樹。還有少量的楊柳、榆樹等樹種。全境森林覆蓋率為95﹪。農業用地117平方公里,牧業用地19平方公里。森林中野生漿果有:牙格達、山葡萄、刺梅、都柿、草莓、稠李子等。山野菜有蕨菜、黃花菜、山蔥、老山芹、山韭菜、芥梗等。野生藥材有:黃芪、芍藥、貝母、北沙參、佛手參、百合等300餘種。真菌類有黑木耳、蘑菇、猴頭、木靈芝等。野生動物有:棕熊、駝鹿、馬鹿、灰鼠、麅子、紫貂、榛雞(飛龍鳥)、雪兔等。野生水產資源有:鰉魚、重唇魚、島子魚、鱘魚、細鱗魚、哲羅魚、鯰魚、狗魚、雅羅魚、水獺、水鼠和林蛙等。為富西鐵路和207、209省道公路的終點,黑龍江通水運。漠河口岸是國家一類口岸。

  漠河市所轄旅遊景點北極村是中國境內唯一可觀賞到北極光現象的地方。漠河有黑龍江源頭的壯麗景觀,黑龍江三曲奇景,界江風光、冰瀑、黃金之路、古驛站、妓女墳等文化遺址。北極聖誕村、北極哨所、中國最北點、神州北極石、林海觀音、李金鏞祠堂等。這些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構成了北方的旅遊勝地,既是夏季的避暑山莊,又是冬季滑雪、溜冰、狩獵的最佳場所。

  全市的工業生產以國營森工為主,已形成森工、採金、煤炭、釀酒、糧食加工、建材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主要以北極鎮、興安鎮為主。現有耕地467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燕麥、豆類作物以及多種蔬菜。

  • 郵編:165300 代碼:232723 區號:0457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漠河市轄西林吉鎮北極鎮興安鎮圖強鎮阿木爾鎮古蓮鎮6鎮,林業區劃西林吉林業局圖強林業局阿木爾林業局3個縣處級林業局。

  市政府與大興安嶺西林吉林業局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西林吉林業局始建於1970年,下設前哨、古蓮、金溝、河灣、河東5個林場(經營所)和大淩河、庫寶河、富源溝3個資源管護區。

  西林吉鎮是漠河市委、市政府(西林吉林業局)所在地。

人口、民族

  2011年,漠河縣人口為86501人。其中:

  西林吉鎮 41420人   圖強鎮 21696人  勁濤鎮 17891人

  興安鎮 2144人     北極鎮 3350人


  民族:有漢、滿、蒙古、朝鮮、回、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17個民族。

歷史

  漠河歷史悠久,在舊石器時代已有遠古人類聚落。漠河地處高緯度,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植物繁茂,動物繁多,是古人類理想的居住場所。境內發現的老溝和洛古河兩處古遺址,是距今1萬~3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的遺跡,兩處出土的文物證明:漠河當時的遠古人類處於母系社會階段,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並形成聚落定居。

  唐虞三代漠河境域為邊域荒服之地。

  春秋戰國,漠河境域為東胡山戎之地。《伊尹朝商書》記載,早在商朝之初,東胡已出現商的北方。又據《逸周書•王會篇》載:兩周之初,東胡又達周的北方正東。《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匈奴”,戰國時東胡勢力強盛,曾打敗燕國,迫使其賢將秦開為人質,後秦開歸燕,率軍“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

  兩漢時期漠河境域屬於烏桓鮮卑之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漠河境域為鮮卑東部之境。鮮卑為東胡余支,其居住地在黑龍江西伯利亞遼水流域一帶,西伯利亞即由鮮卑一音而得。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四年(西元443年),李敞住祭石室,其地在今大興安嶺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裡河鎮西北10千米處的嘎仙洞。

  隋唐時期,漠河境域屬於契丹室韋之地二唐代,契丹居室韋一山,室韋山在漠河西南境,漠河一帶稱為室韋國,唐王朝在黑龍江西部設置室韋都督府,漠河地受其管轄。室韋之名始見於北魏史籍,該民族分佈於今天大興安嶺東西兩側,黑龍江南北兩岸。據《舊唐書•室韋傳》載:“東至黑水,西接突厥,南接契丹,北至於海”,與《新唐書》所載略同。唐代室韋東界到精奇裡江至牛滿江一帶;西界在今呼倫湖一帶,南界在霍林河流域,北界所到之海當為今鄂霍次克海。室韋從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入貢,曆開元、天寶、大曆、貞元、太和、開成、大中、鹹通朝貢不絕。唐並于室韋居住中心地區設室韋都督府管轄室韋諸郡。據《通典•邊防典》、《舊唐書•室韋傳》、《新唐書•室韋傳》和《隋書》記載:“唐代室韋共有22部。”其中:落俎室韋,在今精奇裡江東西北,黑龍江上游北岸一帶。大室韋,在今額爾古納河下游之南。蒙兀室韋,在阿爾巴西河,即今額木爾河流域(漠河縣境內)。據《舊唐書•室韋傳》:“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倫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室韋之南,又東流與那河、忽汗河合”。蒙兀室韋從額木爾河西遷的時間,《蒙古秘史》載:“在7世紀,成吉思汗的始祖孛兒貼亦那帶領部落離開興安叢林西遷,渡騰汲思海,到鄂嫩河的不兒罕山駐牧。”但7世紀是初唐,當時蒙兀室韋並未離開額木爾河流域,直到唐末仍在呼倫湖北一帶定居。

  遼時期,西元916年,居住東北的契丹興起,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8部,平定了“奚”和“室韋”,建立了“契丹國”;後改國號為“遼”。西元10世紀,室韋各部盡屬於遼朝。《契丹國志》記載:“太祖並儲蕃三十六國,室韋在其中。”遼繼唐在黑龍江上游地區設治管轄室韋各部。遼初,漠河地方屬東京道室韋王國府管轄,到遼聖宗時,改屬西北路招討司室韋節度使管轄。

  金時期,漠河為上京治下的蒲與路(路治所在今克東縣境內)的西境。西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率部滅遼後,建立金國,於西元1125年統一了東北全境。

  1129年(金天會七年)金在東北地區設置了上京、咸平、東京和北京4個路,蒲與路為上京管轄。《金史•地理志》載:“蒲與路,國初置萬戶,海陵閣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經當代考古證實蒲與路南起今呼蘭、肇州以北之地,西境以嫩江和今泰來縣接壤,東境至湯旺河,北抵外興安嶺,漠河地自在其中。

  元初,漠河屬蒙古貴族鐵木哥斡亦斤的封地,後改為遼陽行省蒲與路管轄。西元13世紀,成吉思汗滅金後,開始分封諸侯,劃分領地,將今嫩江流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之地,封給其三弟鐵木哥斡赤斤。後諸王叛亂被平定後設立嶺北行中書省,漠河地在其治下的和林總管府管轄地區內。嶺北行省,管轄區域從大興安嶺以西、哲裡木盟以北直至北冰洋盡屬嶺北行省;大興安嶺東至日本海,屬遼陽行省轄地。

  明時期,漠河屬奴兒幹都司木河衛之地。 1409年(明永樂七年),明王朝在黑龍江下游與阿姆貢河江流處右岸的特林設立奴兒幹都司,“奴兒幹”為滿語的譯音,漢語意為“圖畫”,因該地山川秀麗、風景如畫,故名。奴兒幹都司共轄384衛、24所、7城站、1寨,所轄區域北界至外興安嶺,東至鄂霍次克海的庫頁島。明正統(1436~1449年)後設立木河衛,對黑龍江上游地區實行有效管轄。據滿文檔案記載:木河衛直至1564年(明嘉靖四十年)還向明王朝請求襲職。

  在清軍入關前,東起鄂霍次克海、西至貝加爾湖之間的廣大地區的索倫部各族都已臣服于清王朝。清初漠河為索倫達斡爾頭人拉夫凱王爺的領地。因清軍入關,無暇顧及東北邊防,致使羅刹(沙俄)不斷侵擾,居住在黑龍江上游地區的達斡爾人先後遷到嫩江流域定居。同時遊獵在外興安嶺勒拿河和結雅河流域的鄂溫克人和鄂倫春人,逐漸遷徙到阿木爾河、盤古河和牛耳河流域等黑龍江右岸上遊一帶。

  1644年,清軍入關後,整個東北地區由盛京總管府管轄。1653年,設立甯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昂邦章京改為鎮守甯古塔等處將軍(簡稱甯古塔將軍),漠河地方在其管轄之下。

  1674年(康熙十三年),清政府開始在黑龍江左精奇裡江口以南的黑龍江東岸(明代忽裡平寨舊址)修建木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設立黑龍江將軍,黑龍江第一任將軍薩布素率部戍邊於璦琿,統轄松花江左岸以北,包括漠河在內至外興安嶺的廣大地區。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後於黑龍江城(璦琿)設立黑龍江副都統,漠河為黑龍江副都統所轄。1691年(康熙三十年)設布特哈總管衙門,漠河境內原為黑龍江城所轄的鄂倫春、索倫、奇勒爾等牧獵地區,改屬布特哈巡查與管轄。

  1882年(光緒八年),漠河劃規興安城總管衙門。1883年俄人結夥在阿勒巴金河(今額木爾河)支流的什都哈河(今老溝河)流域盜采黃金,並成立所謂極吐爾加共和國。1885年清政府察覺後令黑龍江副都統到漠河調查,1886年(光緒十二年)派兵消滅“極吐爾加”共和國。1888年(光緒十四年)北洋政府於此處創辦漠河金礦總局。1894年(光緒二十年)後,漠河為黑龍江副都統下庫馬爾路協領管轄,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興安城總管衙門裁撤黑龍江將軍衙門改行省。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設黑河府,今漠河地域則隸屬黑河府管轄。同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黑龍江巡撫周樹模奏請設立漠河直隸廳,為緩設之缺,未及實行。

  宣統元年(1909年)11月17日在漠河設立總卡衙門。總卡衙門為璦琿道所轄,委佐領文景為總卡官,同時成立漠河守備隊,在黑龍江沿岸漠河境內設監視所6處,由守備隊管轄。總卡官文景於1910年(宣統二年)五月初一正式接管一切地方事務,節制洛古河至安羅之間的8處卡倫。總卡衙門負責漠河一帶地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稅收、民事和涉外事務等職責,是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構。是為漠河地方政權設治伊始總轄境域,西至洛古河卡倫以上8千米的額爾古納河口,下至呼瑪爾總卡所屬伊西肯卡倫分界,東西長約350餘千米。南以伊勒阿林山(今伊勒呼裡山)山脊線與嫩江縣分界;北至黑龍江主航道分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

  1912年(民國元年)6月,北洋政府撤銷璦琿兵備道,7月在黑河成立黑河道。1913年(民國二年),北洋政府又將黑河道改為黑河觀察使,漠河則先後隸屬于黑河道、黑河觀察使統轄。

  1914年(民國三年)黑河觀察使又改為黑河道。同年7月1日漠河總卡衙門改為漠河設治局,管轄額爾古納河下游的珠爾幹河和漠河兩處總卡所轄區域。設治局駐漠河街,漠河設治局隸屬于黑龍江省黑河道管轄。

  1917年(民國六年)1月26日,漠河設治局改升為漠河縣,為二等縣,隸屬于黑河道轄治。

  1929年(民國十八年),廢道制,黑河道改為黑河市政籌備處。漠河縣改由省直轄,直屬黑龍江省公署,為一等縣。

  1912年(民國元年)冬,因呼倫貝爾蒙古獨立,珠爾幹河總卡宮趙春芳組織漢軍二營佔據吉拉林,與叛軍拼死戰爭。呼倫蒙古獨立後,唯珠爾幹河總卡地不服叛亂。之後,黑龍江督軍命令趙春芳率兵退守漠河,並決定將珠爾幹河總卡併入漠河總卡。1914年(民國三年)初,珠爾幹河總卡轄地與漠河總卡轄地完全合併後,于同年5月間成立漠河設治局,其轄境範圍包括珠爾幹河總卡併入轄地6.2萬方裡,合1.55萬平方千米。轄境四至:東部以安羅卡轄界與呼瑪的依西肯卡轄界接壤,西部經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的後貝加爾州為界,東西長435千米,南至伊勒呼裡阿林山與嫩江縣毗鄰,北至黑龍江主航道與俄羅斯的阿莫爾州為界,南北寬約375千米。據1914年(民國三年)黑河道尹調查,漠河設治局轄境總面積為22萬方裡,合5.5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今天漠河縣總面積的3倍多。

  1917年(民國六年)1月26日,漠河縣成立,縣轄區域與設治局區域相同,又據1928年(民國十七年)漠河縣公署內務調查統計,漠河縣總面積為30.36萬方裡,合7.59萬平方千米。1929年(民國十八年)鷗浦設治建縣。將漠河東北部劃規鷗浦縣,漠河區域變化為:東至馬倫與鷗浦、呼瑪縣接壤,西至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後貝加爾州為界,東西寬345千米,南至伊勒呼裡山,與嫩江縣和牛耳河與呼倫貝爾的一部分為界,北至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與俄國阿莫爾州為界,南北寬375千米。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中國東三省,1932年4月1日,黑河淪陷。1934年1月,日軍討伐隊侵佔漠河。同年5月,偽漠河公署成立,定為丙級縣。10月,偽滿政府決定將東北三省劃為14省,偽滿洲帝國民政部于黑河設立了黑河省,開設辦事處,11月,改為黑河省籌備委員會,12月1日,偽黑河省在黑河宣告成立,漠河縣直至偽滿政府滅亡,均隸屬偽黑河省所轄。據偽黑河省總務廳於1935年10月調查,漠河縣總面積32638.7平方千米。1939年6月,又將興安北省北部劃歸漠河縣管轄。其四至:東與鷗浦、呼瑪兩縣接壤,南與興安北省交界,西南、西部與室韋、奇乾兩縣毗鄰,西北和北部隔黑龍江中心線主航道與俄羅斯赤塔、阿莫爾兩州相望。

  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8月11日,蘇軍陸、海、空三軍對漠河日軍發起進攻,8月13日,漠河全縣光復。在此期間,漠河隸屬黑龍江省轄區內。1947年2月,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合併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成立黑龍江嫩江聯合政府,漠河縣為其第五專署(黑河)。3月,人民解放軍某部三旅挺進漠河,解放漠河全境,同時撤銷縣制併入呼瑪縣。6月,黑河專署專員許烈到漠河視察,並率章文坦、謝寶齋2人帶工作隊正式接收漠河,成立“建聯會”,統管民主政權。9月,漠河複歸黑龍江省領導。

  1948年1月,因西部斯大遼克距漠河太遠,交通困難,不便領導,黑河專署派“建聯會”主任謝寶齋到內蒙古協商劃界,將斯大遼克以西劃給內蒙古管轄,劃定洛古河以上第1號航標燈為內蒙古和黑龍江省的分界點,同時成為漠河西部的分界線。

  1948年,土改運動結束後,在原漠河縣設立呼瑪縣第五行政區,下轄漠河、額木爾、馬倫、開庫康4個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漠河仍為呼瑪縣領導。1958年,改鄉成立人民公社,由黑河專區呼瑪縣領導。1967年,呼瑪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歸黑河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0年,呼瑪縣從黑河地區劃出,歸大興安嶺地區領導。同年8月5日,古蓮區和阿木爾區成立。1976年,將阿木爾西部劃出,成立圖強區,三個區均為縣級政企合一體制,均隸屬于大興安嶺地區領導。

  1981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塔河、漠河兩縣,將呼瑪縣西北部的馬倫、開庫康兩個公社劃歸塔河縣,將漠河、興安兩個公社和阿木爾、圖強、古蓮3個行政區及富克山待開發無人區均歸漠河縣,縣人民政府于同年8月16日在西林吉鎮成立,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領導。

  縣城西林吉鎮是1981年恢復建立漠河縣時,沿用開發大興安嶺原古蓮區時的西林吉鎮。西林吉原名叫作棲林集,也叫作齊林集,是額木爾河流域一個氣候比較溫和的地方,是野生動物、鳥類比較集中的地方。縣址西林吉鎮在1987年5月6日遭受特大森林火災洗劫後,縣城變為廢墟。大火撲滅後,由國務院複建指揮部和黑龍江複建指揮部在原來的縣址重新建設。鎮內占地由原來的5.74平方千米擴大為8.74平方千米。

  2018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漠河縣,設立縣級漠河市,以原漠河縣的行政區域為漠河市的行政區域,漠河市人民政府駐西林吉鎮中華街29號。

歷史事件

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之戰中文拼音:Yakesa Zhizhan),中國清朝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685~1687) ,中國軍民驅逐沙俄侵略者,收復雅克薩戰爭。雅克薩城位於今黑龍江省呼瑪縣西北,黑龍江北岸,歷史上屬於中國,系中國索倫部達斡爾族所築。17世紀中葉,沙俄派兵侵佔。清政府多次謀求和平解決無效,於二十四年四月,命都統彭春、副都統郎坦、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率領水陸軍約3000人,自黑龍江城(今愛輝)出發,五月二十二日進圍雅克薩。進抵雅克薩城下時即通牒俄軍撤離,俄國統領托爾布津妄圖負隅頑抗。二十四日晚,清軍始發炮轟擊。次日晨,郎坦又下令在城下三面積柴,聲言火攻。托爾布津乞降,率600餘人撤往尼布楚。清軍平毀城堡回師黑龍江城。同年冬,侵略者重占雅克薩,築城據守。次年五月底,薩布素、郎坦等奉命率軍再圍雅克薩。六月初開始攻城,鏖戰4晝夜,擊斃托爾布津,繼而在城外掘壕圍困,截斷城內水源。俄軍困守孤城,勢窮力竭。在沙皇政府的請求下,清軍於二十六年夏撤圍。此後,兩國通過平等談判,於1689年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

中俄尼布楚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正式名稱是《尼布楚議界條約》),中國清朝俄羅斯帝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該條約是在挫敗沙俄侵略的雅克薩之戰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權使臣索額圖和沙俄全權使臣戈洛文簽訂于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條約內容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條約共分6款,其中有關中俄兩國東段邊界的規定是:兩國以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為界,再由格爾必齊河發源處沿外興安嶺“直達於海,亦為兩國之界”。唯烏第河與外興安嶺之間的地方暫行存放待議。條約還就俄國撤出雅克薩、兩國互不收納逋逃、居民不得擅自越界、貿易互市等事宜作了具體規定。《尼布楚條約》明確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是中國的領土,俄國將其侵佔的一部分領土交還中國;與此同時,俄國通過條約將中國讓予的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舉納入它的版圖,將烏第河與外興安嶺之間的地方劃為待議地區,並獲得重大的通商利益。《尼布楚條約》是雙方經過談判、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的結果。條約的訂立為中俄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礎,使中國東北邊疆獲得了比較長久的安寧。

地理

  漠河縣位於中國版圖的最北部,居中俄界河黑龍江之濱,是全國緯度最高的縣份。漠河縣位於全國九大山系之一的大興安嶺山脈的北坡,黑龍江上游南岸。地理座標為東經121°07′至124°20′,北緯52°10′至53°33′。

  漠河縣東與塔河縣接壤,西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額爾古納右旗為鄰,南以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和大興安嶺地區所屬的呼中區交界,北隔黑龍江主航道與俄羅斯相望。

  漠河縣自黑龍江上游內蒙古恩河哈達以東2.6千米處,下至謝尼康河口,邊界線長242千米,境內南北寬150千米,總面積18233平方千米。漠河縣面積占大興安嶺地區總面積的21.6%,占全省總面積的3.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裡4.64人。

氣候

  漠河縣屬於寒溫帶大陸性氣候,是全國氣溫最低的縣份。冬季受大陸季風和蒙古高壓控制,強烈的冷空氣自西向東推進,降水驟降,異常寒冷,嚴寒期長,1,2,3,11,12月份平均氣溫在2.2℃~-28℃之間,當太平洋阿留申低壓盛行時,海陸間氣壓梯度加大,氣溫急劇下降,氣溫一般在-40℃以下,盛行偏西或西北風。

  春季,當貝加爾湖、蒙古低壓向東移動經過縣境時,為大風出現最多的季節。4月、5月份大風風速月平均1.8米/秒,乾旱少雨。

  夏季,漠河縣處於大陸低壓東北部,當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攜帶暖濕氣流由南向北推進與之匯合,使氣溫升高、降水增多。7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8.1℃以上,由於地形複雜,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大,易產生地方性小範圍對流團,易出現局部地區降、雷陣雨天氣。

  秋季,貝加爾湖低壓東移,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急劇下降,8月、9月份出現霜凍,降水減少,秋高氣爽,“五花山”開始出現。

  季節的劃分:根據1934年中國專家張寶堃提出新的分季標準,冬季,平均氣溫(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到10℃以下。夏季,穩定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春季,平均溫度從10℃以下穩定升到10℃以上。秋季從22℃以上穩定降到22℃以下。按照天氣氣候角度來劃分漠河的四季,漠河縣的冬季漫長,可達8個月,長達240天左右,在1,2,3,4,5,10,11,12月份平均氣溫0.3℃~-28.7℃。漠河沒有夏季,春秋兩季相連,在6,7,8,9月份平均氣溫7.5℃~18.1℃,120天左右。

北極光

漠河景觀:北極光

  極光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放射狀,這些形狀有時穩定有時作連續性變化。它是來自太陽活動區的帶電高能粒子流,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的。由於地磁場的作用,這些高能粒子轉向極區,所以極光常見於緯度靠近地磁極的高磁緯地區,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在大約離磁極25°至30°的範圍內常出現極光,這個區域稱為極光區。在地磁緯度45°至60°之間的區域稱為弱極光區。

  北極村位於北緯53°線以上,由於緯度較高,在夏至前後產生白晝現象,所以在中國能夠有機會一睹極光風采的地方只有北極村。由於北極村位於北半球,所以人們通常把在北極村所看到的極光稱為北極光。

  北極光雖然一年四季都出現,其形態變化多端、色彩神奇詭異,而人們極少能見其真容,因為極光產生後與觀測地之間經常被多雲的天氣所阻隔。大多是在每年夏至前後9天的時間最容易看到,因夏至前後北極村常出現萬里晴空的天氣,當北極與北極村之間沒有雲層阻隔,人們就可以看到壯觀至極的北極光了。

極晝

  白夜是漠河獨有的自然景觀。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漠河位於祖國的最北端,由於緯度高,隨著季節的變換,到每年的夏至時,便產生了晝長夜短的極晝。在極晝出現時,晚11時,天仍然亮,人們可以坐在白夜裡看書、寫字。當夜幕降臨到午夜後的1-2時,天稍黑一會兒又開始放亮。此時,晚霞與朝暉在北方的天宇上交相輝映,其白夜之景十分壯觀。因此遊人多稱漠河為“不夜城”。

  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的夏至前後的九天中,此時節的漠河多出現萬里晴空的天氣,是最佳的旅遊季節。人們在觀賞北極光和白夜的同時,又可同時看晚霞與朝暉連成一片的紅彤天宇。(自90年代以來,漠河縣把夏至定為旅遊節)北極村則成為漠河縣旅遊區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每當夏至到來,便有國內外數千人到北極村觀看白夜和極光,遊客在北極村渡過白夜的時候,經常通宵達旦,在村旁的大江之濱點燃堆堆篝火,載哥載舞,嗩呐聲聲,歌聲陣陣,大自然把人們陶醉在白夜之中。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1年,根據《漠河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數字統計,全縣行政轄區土地總面積為18432.5平方千米裡,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其中耕地面積2982.6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2%;林地面積172096.2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3.3%;牧草地551.6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3%;居民點及礦用地4993.4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3%;交通用地3199.7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0.2%;水域15300.3公頃,占全縣土地面積的0.8%;未利用土地90293.6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9%。

水資源

  漠河縣有大界河黑龍江、中河額木爾河,小河有800餘條,全縣容水量超過42億立方米,出境水量35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量超過3萬立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漠河縣位於額木爾河、老潮河、大林河之間的沖積平原,平原區面積1190.8平方千米,分佈砂礫不潛水含水層,含水層厚度3~5米,地表水資源量年均29.27億立方米。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0.48億立方米,降水年均77.1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降水年均5.04億立方米,山丘降水年平均72.17億立方米。境內地下水補給量為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量4749.9x104立方米/年,黑龍江額木爾河水測向滲流補給量213.8x104立方米/年。額木爾河平原區地下徑流補給量為4156.5x104立方米/年,黑龍江幹流河谷平原區351.4x104立方米/年。漠河縣地下水總補給量為9471.6x104立方米/年。漠河縣河谷平原區地下水可開採量為6276.3x104立方米/年,其中黑龍江幹流平原區為75.9x104立方米/年。

礦產資源

  漠河縣縣域地質構造複雜,具有良好的成礦條件,礦產資源豐富。縣境內有固體燃料礦產、黑色金屬礦產、稀有金屬礦產、貴重金屬礦產,可用於建築、化工等方面的非金屬礦產近20餘種,礦產地60多處,其中包括沙金、岩金、煤炭、大理石、白灰石、泥炭等。另外,非金屬建材化工用原料,膨潤土、鎂石,可用於建築沙石、黏土。1998年又發現了石油、天然氣等礦種。

野生植物資源

  漠河山區的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由於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影響,野生植物種類相對較少,但其中目、種、屬卻比較齊全。種群面積分布較大,具有很大的資源優勢和重要的經濟與科學研究價值。現已發現野生植物8000種,隸屬23目、41種、99屬。

野生動物資源

  縣內有節肢動物甲殼綱、蛛形綱和昆蟲綱。圓口動物:七鰓鰻,別名“七星魚”、“七星子”。兩棲動物:山魚科動物1種、無尾兩栖類有6種、蟾蜍1種、林蛙2種。爬行動物:3種蜥蜴、1種蛇、3種蜥蜴爬行綱、蜥蜴綱、蜥蜴科。魚類:有魚57種(亞種),其中鯉魚科51種(亞種)、鰍科5種、鮭科5種、鮠科4種。鳥類動物:共有237種,13個亞種,分屬於16目40科,其中雀科種類最多,有30種;其次為鴨科25種、鶩科22種。境內代表種松雞科,主要有3種:黑嘴松雞,又稱棒雞;黑琴雞,又稱烏雞;花尾榛雞,又稱“飛龍”。陸禽除雞類外,還有山斑鳩為常見候鳥。山崖附近有岩鴿。獸類境內共有56種,隸屬於6目16科,是漠河野生動物中僅次於鳥類的第三大類群,其中貂熊、猞猁、紫貂、棕熊、水獺、麝、馬鹿、駝鹿、雪兔9種野生動物被國家定為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

林業資源

  漠河縣和西林吉林業局為政企合一體制,西林吉林業局北部與俄羅斯隔黑龍江相望,南部、西部與內蒙古相鄰,東部與圖強林業局接壤。地理座標為東經121°11′22″~123°16′10″;北緯52°16′58″~53°16′58″。總面積為732092公頃。其中林地面積716635公頃,占總面積的97.89%;非林地面積15457公頃,占總面積的2.11%。全域森林覆蓋率為90.6%。全域活立木蓄積為51663834立方米。1998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經營實行分類管理,禁伐區面積259036公頃,限伐區面積213775公頃,商品林區面積134671公頃。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有北極光、白夜、老溝古人類遺跡、北極村風景區、烏蘇裡北極點、觀音山、胭脂溝、李金鏞祠堂、北陲哨兵紀念碑、北極沙洲、“5•6”火災紀念館、原始森林“松苑”公園等。

文化

民間藝術

冰燈

  在北方諸多民間藝術之中,冰燈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也是最能突現“北”、“寒”特點的藝術。在清代《黑龍江外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上元,城中張燈五夜,村中婦女來觀劇者,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為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人。從此描述中可清晰看到當時民間十五元宵夜的繁華景象,尤其那“鏤五六尺冰為壽星者”讓人領略到那時冰燈、冰雕水準已經相當高。在中國最為寒冷的北極漠河地區,冰燈、冰雕等自然更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尤其近年來冰燈、燈雕藝術發展迅速,成為北極地區一大旅遊亮點。

大紅燈籠

  大紅燈籠是重大節日期間北方普遍使用的一種喜慶物品。早年多為紙糊成,以竹篾為骨,裡面點燃油燈,富貴些的人家點的是蠟燭。年年換新。近年來,開始出現以鐵絲焊骨架,罩以紅布。裡面插上蠟燭,更多的是接上電線,使用燈泡,即明亮又安全。這種燈籠一般可連續使用多年。大紅燈籠一般多為圓形,也有方形、八角形及其他形狀。

秧歌

  漠河秧歌隊規模一般在15~20人以上,樂器多為大鼓、鑼、鈸、鎖呐等,樂曲則使用百鳥朝鳳、金蛇狂舞等民間歡快曲調。男子穿著大紅、大綠的衣褲裝,手持彩棍,扮相多為百姓喜聞樂見的神話人物,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女子多穿著彩色衣裙,手持花扇,其中必有一劃旱船者。秧歌隊中一般有扮騎驢的老頭,有舞動大煙袋的老嫗。領舞的多為男子,身披大斗篷。秧歌舞動的節奏由大鼓手掌握,不同的鼓點,代表不同的秧歌隊形。秧歌隊形變化較多,高潮時,多為穿插聚攏,鼓點也較快,場面較為熱烈。秧歌這種藝術形式早些年一般在春節、十五等民族節日登場。近些年,一些老年人出於健身的目的,每年的夏天傍晚都自發集中到廣場等處進行運動。在夏至節、汽車拉力賽等政府舉辦的大型活動中也都有社區組織秧歌參與其中。成為一種人們廣泛喜愛的集健身、娛樂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

建築

木刻楞

  從歷史上看,漠河地區尤其是北極村,村民的住房幾乎全部是木刻楞房,這種房屋是完全用原木刻制而成,房屋內外牆抹以黃泥,從外面可以明顯看出內部木頭形狀,這是北極村最為古老的民房建築方式。它的特點是大尖頂,煙囪纖細,頂蓋為“燈籠板”壓口。我們現在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燈籠板”。據當地老人說,過去沒有火鋸鋸出來的標準板材,而是用上好的樟子松,按年輪剝下的簿板坯子,塊塊疊壓而成。從屋裡向外看,可以清楚看到露天的縫隙,但卻不漏雨。還有就是茅草苫的房頂。層層疊壓,看上去十分厚實。為了使房屋在冬天不透風,建房時要在木頭與木頭之間刻上溝槽,中間壓實茅草。黃泥則是在木頭房子刻成後,由人摔上去的,這種勞動叫“摔大泥”。大泥摔好後,抹平,房屋的主體就算建造完成了。

  房屋內部以火牆為主要間壁牆,所謂火牆是北方冬季取暖的主要工具,由兩層立磚壘制而成,中間有三個過火間隔。火牆一頭下面與火爐連通,火牆分開的兩個屋,可根據需要搭有火炕。另一頭與煙囪相連。燒火做飯後,火牆被燒熱可以取暖。

  與木刻楞相配套的建築還有一種二層結構的建築,這種建築被稱為“暖巴拉”,俄語倉房之意。這種暖巴拉與倉房相比用途要更多,它的下面是馬廄(現在也有做“四輪車”車庫的),馬廄的上面鋪小杆,小杆上用水泥抹平,用於涼曬糧食,最上面的頂蓬則可遮雨。這種農村配套的房屋結構與佈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對傳承北極村本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磚瓦結構的房屋 這種磚瓦結構的房屋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開始有的建築,其建法與現代的建築沒什麼兩樣,只是北極村的這種磚瓦結構房屋保留了大尖頂的特點。

  水泥仿木刻楞房屋 這種外形酷似木頭的房屋,實際上是水泥製成,它的內部是普通的磚瓦結構房屋,目的是仿製“木刻楞”房屋,給人以新鮮感。

  木包房建築 這種外部由木頭刻成的房屋建築是近兩年才出現的,老百姓稱之為“木包房”,內部為全磚瓦結構,只于外部包了一層木頭,且不“摔大泥”,露出木頭的本色。這種房屋是北極村所獨創,其價值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遊戲

嘎拉哈

  抓嘎拉哈(抓音:chuǎ,為東北方言),是以嘎拉哈做為遊戲的統稱,是中國北方舊時每家必備的一種遊戲。每當晚飯後,幾家孩子聚于土炕上,一玩到深夜。嘎拉哈為骨制是麅子、鹿、豬、羊等後腿膝關節處的小骨。食用後,取出,清淨後染上各種顏色。但於生肉中剔出的嘎拉哈才是嘎拉哈中的上品,尤其光亮。嘎拉哈四面各有名稱,正面叫“坑”,背面叫“背”,如耳一面叫“針”,另一面叫“驢”。嘎拉哈玩法靈活,可一人也可多人,以抓、搬、叨、碰為主。場地多選在炕上。

  通常,玩抓嘎拉哈要另外配上一隻“口袋”,“口袋”用6片布片縫製而成,裡面裝上麥子、小米、玉米碴子等顆粒狀糧食,意喻著“家有閑糧”。抓嘎拉哈是最為普遍的玩法,玩時,多人以“手心、手背”排出次序,玩者先將若干個嘎拉哈拋撒於炕上,看清嘎拉哈每面各有幾個。將口袋淩空拋起,在口袋下落之前,將每個同面的嘎拉哈抓於手中,放置一邊,並接住下落回來的口袋。以同面所抓嘎拉哈多者為勝。如接不住,或抓錯面,視為出局,輪到下一個。

  搬嘎拉哈分為:搬尖、搬背,多數隻搬尖。所謂“搬”,即為“翻過”之意。搬尖,就是將撒落的、尖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尖向上;搬背,就是將撒落的、背未向上的嘎拉哈翻成背向上。搬嘎拉哈時也是將口袋拋向空中,待口袋下落之前,將搬的動作完成,以所搬同數多者為勝。口袋下落未能接住,或搬錯面,視為出局。這種玩法技術要求較高。

  叼嘎拉哈是一種簡易的玩法,先將嘎拉哈若干拋撒於炕面上。不分面,將口袋上拋,在口袋未下落之前,抓起一枚嘎拉哈,置於牙間咬一下,放在一邊,以數多者為勝。如口袋落回而沒有接住,視為出局。

  碰嘎拉哈也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玩法,將嘎拉哈拋撒於炕上,手中留一個,以拇指食指拈住尖,另一隻手將口袋拋於空中,待其落下之前,用手中嘎拉哈將撒落的嘎拉哈碰翻成同面(一般以尖為上)。以碰翻最多者為勝。如口袋落回而沒有接住,視為出局。

  抓嘎拉哈這種遊戲在20世紀60~80年代初期還可看到有人玩,但到了80年代末,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這總原始的、古老的、陳舊的玩具已被陶汰,正被現代玩具所替代,就已經不再為人所見,偶爾在一些人家看到3個4個,也已沒有再去玩耍的心情。在9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幾乎沒有人知道“嘎拉哈”是為何物了。

搖大繩

  搖大繩是流傳最為廣泛的群眾性遊戲之一,可多人參與。以出“手心、手背”分隊,以“石頭、剪子、布”確定出場次序,找來一根七八米長的繩子,由兩人各執一端搖成圓圈,參與者輪番或結伴一同從下落回來的大繩上跳過去,絆住大繩而不過者為出局。沒有固定規則,以娛樂為主。現多於校園中可見。

打破車

  打破車也叫“打坨子”,這是山中孩子比較野蠻的遊戲。遊戲方法簡單,找來一整塊紅磚,立于10余米之外,人站處劃一橫線,人站於線外。以“石頭、剪子、布”確定出場次序。玩者手持半塊磚頭或石頭稱為“籽”,向10余米之外的紅磚扔,將紅磚打倒,為完成一級;第二級則將籽扔於大致自己一條單腿可跳至的距離處,從線外跳出,踩在籽上,並於此處擊打紅磚。打倒則完成第二級;第三級可將籽扔于自己單腿跳躍兩次可跳至的距離處,從線外跳出,第二跳踩在籽上,並於此處擊打紅磚,以此類推。待至第8級時,籽已落於紅磚之下,這時不再用手拾籽打磚,可用單跳的腳將籽踢向紅磚,打倒後進入第9級。第9級是將籽扔於紅磚之後,跳過去後,拾籽從胯下扔出打磚,打倒後即為勝利者。遊戲過程中,如打不倒紅磚,或將籽扔得過遠,自己不能在規定跳數內踩到籽上,即為出局,輪到下一人。如此迴圈,直至第一個人完成9級,定出輸贏。

抽冰尜

  抽冰尜是北方男孩子最為喜愛的一種冰雪遊戲,早年冰尜都是自己製作的。一般冰尜有兩種材質製成,一種是木制的,找一截木頭,大小長短均按自己喜好而定,小的三五釐米粗,六七釐米長,大的十幾釐米粗,十五六釐米長,一頭削成圓尖,於圓尖上釘上手推車用的滾珠,也有釘上按釘的。尜就做成了。另外一種是鐵制的,找來一個大號的螺母,再找一個大小與之相當的鐵珠,將鐵珠硬砸於螺母之中,就完成了。不同材質的尜,使用的鞭子也不同。對木質的尜,一般使用細繩做的鞭子;對鐵珠螺母尜,則要使用由一束布條製成的鞭子才行。不論哪一種,做好了鞭子,才算完成了全套裝備。找一處冰面或踩平的雪地。或用手起動,或用鞭梢纏繞於尜體上起動,之後便以鞭抽尜,使其飛快旋轉。可自行其樂,也可與朋友比冰尜優劣。

旱地尜

  打旱地尜也稱“打刻子”,是夏天的遊戲,它與冰尜有本質上的不同。旱地尜為兩釐米左右粗的小木條兩頭削尖製成的,還要有一把合手的木刀,形狀與家裡使用的菜刀類似。玩時,要兩人以上。事先定出最高成績,先達到者為勝。找一寬敞地面,於地面上畫一直徑為一米左右圓圈。以出“手心、手背”或“石頭、剪子、布”確定出場次序。先打者,一腳踩於圈內,一腳踩於圈外。另排於第二者跑離圈十幾米遠面向圓圈。先打者一手持尜,另一手持木刀。如發球用木刀將尜向第二個人打出。第二個人要儘量用木刀將尜於空中打回,離圓圈越近越好。之後,第二者拾起尜向圓圈內扔,如扔進圓圈,先打者失去打尜機會,視為出局,于邊上等下一輪。如尜正壓線上,先打者還可補救,補救方法是玩者將木刀從後面於胯下伸出,擊打旱地尜,如尜出圈超過一步,可用此法繼續打尜三次;如不足一步,當即罰下,第二者上,第三者去接。

  如第二者不能將尜扔回圓圈,不論多遠,都算是先打者的成績。

  先打者用木刀砍旱地尜的一側,使其飛起。這時有兩種方式用木刀擊打旱地尜,一種是普通方法,將尜儘量向遠處打,可打三次。第二種則是技術性很高的打法,叫做“連環板”,即用木刀於空中連續將尜打起,只要尜不落地,就算一次。有玩得好的,三個連環板下來,即可得百十步成績。因為打旱地尜最後是用步數量出尜與圓圈的距離,定出成績的。先打者完成遊戲,輪到下一人,依次迴圈。直到其中一人最先達到事先定出的最高成績為止。

  目前,這種打旱地尜遊戲已經沒有孩子玩了。

滑冰車

  冰車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男孩子最為熱衷的一種冰上遊戲,每年初冬從冰上可以上人開始,就可以看到一群一群的男孩子雲集于晶瑩剔透的冰面之上,各自劃著自己的冰車玩得開懷而忘憂。

  絕大多數冰車是男孩子自己動手制做的,算不上好看,但絕對自己稱心。也有家長為孩子制做的,好看,但往往不盡如人意。常見的冰車有兩種,一種是“無頭冰車”一種是帶有“飛機頭”的冰車。“無頭冰車”小巧,製作簡單。選兩根木方,做冰車的腳,前頭斜鋸成船頭形,鑲上粗鐵絲,以減少磨擦力,冰車腳上釘上木板,冰車就做好了。為冰車提供動力的是兩根一米多長的木棍,木棍頭上釘有鋒利的釘尖,叫做“冰錐子”。這種“無頭冰車”攜帶方便,轉向主要靠“冰錐子”來實現。

  另一種是帶有“飛機頭”的冰車,冰車的主體部分與“無頭冰車”一樣,只是於“無頭冰車”下安裝了一個連杆,向前探出,於頭部用釘子連接裝上一個“十”字形的轉動裝置,下面是一個縮小了的船頭形冰車腳,也鑲有鐵絲。上面是一段小木板,適於腳踏。使用時可使冰車靈活轉彎。

  冰車大小不等,隨使用者需要而定。近十幾年來,這種冰上遊戲已經見不到了。

打啪嘰

  打啪嘰(啪音:pià,東北方言,無此漢字),這是一種很花力氣的遊戲,分兩種,一種是用舊書頁縱向對折,兩張十字交叉,逆時針折角,相互插壓,形成方形一體。有2張紙的,有4張紙的,也有6,8張紙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常有男孩子將自己正學的書撕開疊啪嘰的,自然少不了老師的批評和爹媽的責罰,另一種則是用舊的香煙盒,折角、對折、插壓而成的三角啪嘰。   不論哪一種,玩法是一樣的。兩個以上的人參與就行,同樣以出“手心、手背”或“石頭、剪子、布”確定出場次序。以啪嘰扇啪嘰,扇翻為贏,啪嘰便歸贏者,輸的一方再續上一張,贏的接著扇。扇不翻,輪下一個扇。如先扇者的啪嘰壓了後扇者啪嘰上面,則以雙方先喊出的“死”或“活”來確定如何處理。先扇者喊“死”,後扇者喊“活”,“死”音在前,後扇者便不能動先扇者的啪嘰,只能抽出自己的啪嘰,再扇。如“活”音在前,則後扇者可以自行處理對方的啪嘰,如找個小石籽,將對方的啪嘰墊起,便容易扇翻。

  打啪嘰常常因輸贏而打架,也為輸贏而將胳膊扇腫,但不論發生什麼樣的故事,依就照扇不誤。哪怕整天挨揍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見當時此遊戲之盛。

鄂倫春民俗風情

  鄂倫春是長期生活在中國北方深山密林中的一個少數民族,目前僅有幾千人口,為中國人數最少的民族之一。鄂倫春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這是一個自古以狩獵為生的民族,也是一個勤勞勇敢、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民族。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還經常能看見鄂倫春人騎著獵馬,挎著獵槍,領著獵犬或從街頭走過,或馳騁在山林間,他們的剽勇令人懼怕和敬畏。鄂倫春人熱情、好客,心地坦蕩,哪怕是素昧平生,只要與他們相遇,他們都會與你把酒同飲,割肉同食,你如果不接受,他們會很生氣,甚至拿起槍半真半假的恐嚇你。正因為他們這粗獷的性情難以為常人所理解,所以使人對他們敬而遠之。

  因鄂倫春是漠河地區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也是漠河地區最早的先民。因此,在漠河地區至今還留存著許多鄂倫春民族習慣。

占卜術

  ①槍蔔 是占卜者用右手握住槍托,在槍管上栓上一隻斧頭,占卜人嘴裡叨念著想要占卜的內容,比如問是哪路神,念一個神的名字舉一下槍。如凶,槍就舉不起;如吉,就能把槍舉起。

  ②骨蔔 一般採用麅子等獸類的肩胛骨為蔔具,先放在火上灼烤,然後舉起,占卜者嘴裡默念想求的事項,把骨舉過頭頂摔在地上。然後仔細察看骨上紋路,如骨上紋路順而短,則吉;紋路紊亂而綿長則凶。

  ③樹蔔 多為鄂倫春女人所使用,比如孩子病了,或孩子被驚嚇了,就使用此種占卜。占卜的女人首先折一根人字形樹叉,橫綁成人字型,紮成人頭,套上孩子衣服,這叫“笊籬姑娘”,占卜者舉著“笊籬姑娘”一邊前後走動,一邊嘴上叨念,試問吉凶。如事吉,“笊籬姑娘”就往前傾,如事凶,“笊籬姑娘”就往後傾。

樺皮船

  鄂倫春人一般都是依河流而居,所以在渡河狩獵和在河上捕魚都要使用船支。因為在過去他們很少與外界往來,生產生活工具無法傳入,也只能就地取材,製作一些適合自身的工具。鄂倫春人使用的船支就是用樺樹皮製作而成的,故稱樺樹皮船。這種樺皮船為鄂倫春人所獨創,制船前,首先要選一棵粗壯樺樹剝下整張的樺樹皮。剝離時不能將樹皮剝壞,剝下後,先把整張的樺樹皮放在水中浸泡,直到泡軟,然後將樺樹皮擠壓成船形。然後挑選順茬的樟子松原木,用刀斧將原木劈開,制做成船幫和船的龍骨,用木釘將樺樹皮與龍骨固定。一般來說製作樺皮船既不用鐵釘也不用膠漆,很神奇的用木釘就可將船組合在一起。

  再製作一根兩頭扁的木槳,就可以放在水裡使用了。這種樺樹皮船十分輕便,兩個人用手臂就可以帶走,平時鄂倫春人就是使用這種樺樹皮船進行渡河狩獵或打魚。當捕到獵物後還可用這種船載回獵物,而且可同時乘載幾個人。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水上交通工具,這不能不說是鄂倫春人的一種智慧。

獨特的婚俗

  鄂倫春人實行一夫一妻制,他們求婚成親的形式極具民族特色。如果一個男子看中了一個女子,先得托一個能說會道的媒人去女子家求婚。求婚中無論女方家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得讓媒人上門三次。如女方家同意這樁親事,也不直接答應,而是很含蓄的表示出來。這時媒人見有希望,馬上下跪給女方父母磕頭。

  求婚成功後,媒人帶著男子和禮物去女子家認親,當晚男子就可和女子同房,然後進行定親和娶親。

  娶親時男方要帶很多彩禮,如野豬、麅子、犴肉、白酒、白糖、獸皮等。女方陪嫁也很多,有樺皮箱、皮袍子等。男方派接親隊伍去女方烏力楞(村莊),在接親送親隊伍之間開展對歌、賽馬等活動,但男方總是有意輸給女方,只是營造歡快的氣氛。婚禮上要拜太陽神、拜老人,要鳴槍慶賀。

  新人所居住仙人柱(房屋)火塘內的火要從老人的火塘裡引過來,說明又分出一個小家。新婚之夜一對新人用一隻碗一雙筷子吃黏米飯,意為相依相愛白頭到老。

  從某種意義上說,鄂倫春人對待愛情是專一的,這也是十分難得的,但有些古老習俗又是奇特的,但卻是合理的。如女人婚後丈夫去世了,如果有孩子是不許改嫁的,小叔子可以娶嫂為妻。如男人的妻子去世了,可娶妻妹為妻。如丈夫去世了,沒留下孩子,公婆又不希望兒媳改嫁,可採取搶婚的形式把女人搶去,另外成立一個家庭。

恩格那力糾哈汗

  恩格那力糾哈汗,是鄂倫春語“產房”的意思。恩格那力糾哈汗為一處單獨的小仙人柱,恩格那力糾哈汗內什麼時候都不允許生火,即使是寒冷的冬季,有女人在裡面生產,也不能架火,原因是怕冒犯了火神。女人生產時男人必須離開,即使是產婦自己的丈夫也不允許接近。產房內有兩根埋在地裡的木杆,木杆上橫一根木杆,女人雙手抓住木杆,趴在上邊生產。

  產婦生產前要事先來到恩格那力糾哈汗裡,供上奧克楚克(助產神)像,求其保佑。嬰兒出生後如在夏天就用冰涼的山泉水洗,如在冬天出生就用雪洗嬰兒全身。產婦要在產房裡呆上一個月,其間不允許與丈夫見面,丈夫要送飯只能用木杆挑著樺皮飯盒遞到產房門口,女人在裡面接過去,男人就回去。孩子滿月後,要把產婦的用品燒掉,產婦和孩了從火上熏烤過後才能回仙人柱裡住。這種習俗似乎有些殘酷,但叫人充滿敬畏。

祭別亞博如坎

  別亞博如坎是鄂倫春語“月亮神”的意思。鄂倫春人的薩滿教義信奉萬物有靈,他們敬奉的神也特別的多,有祖先神、飼馬神、山神、樹神、火神、河神、魚神、龍神、雷神、風神、蛇神、草神、太陽神、月亮神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酒店舉杯飲酒,還是在野外野炊,他們都會很自然的用酒敬天、敬地、敬火、敬白那恰,這會淨化人的心靈,讓人懂得什麼是虔誠和神聖。

  祭別亞博如坎(月亮神),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由穆昆達(氏族首領)或塔坦達(家族長)也可由薩滿(聯繫神與人的使者)主持。他們帶領大人孩子來到一片空地上,用一個大樺皮盆盛滿山泉水,水盆中映月,盆四周擺上各種供品,特別要在盆周圍擺放五個圓形面餅,餅中間點上鮮紅的麅子血,這說明餅也有了靈魂。

  首領帶領大人孩子向月亮磕頭,首領祈禱月亮神保佑大人孩子平安,祈求月亮神賜給人們更多的野獸。

  祭祀後,人們圍著篝火唱歌跳舞,吃肉喝酒,每到這時候在場的人也會被他們感動,仿佛自己也變得虔誠了。

抹黑日

  鄂倫春人的天性就是樂觀的,他們的樂觀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現在話語的幽默與豁達之中。他們在深山密林中,會用很多方式排遣那種孤寂。他們也在尋找著各種快樂,像春祭、秋祭、祭太陽神、祭月亮神等,他們也會歡度一些節日,但這些節日大都與宗教有關,抹黑節就是其中一種。抹黑日節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這一天,他們每家大人孩子都把鍋底灰用水或油攪拌,無論見到什麼人都要往對方臉上塗抹。這是為了趕鬼怯邪,他們認為鬼見到人臉黑,就會害怕而被嚇跑。這天一大早,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把別人的臉抹黑,而想辦法不讓別人抹到,於是就形成了相互追逐、相互嬉戲的熱鬧場面。

  抹黑通常都是在平輩人之間進行,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有時也象徵性的抹一抹長輩,但在抹黑之前先向長輩下跪磕頭,先征得長輩同意後才象徵性的往長輩的臉上抹一點黑,否則是不允許的,因為他們十分講究尊老愛幼。這天部落裡很熱鬧,大家也都很快樂,逐漸使這項活動變成了節日。

捕熊和為熊送葬

  鄂倫春人在一搬情況下都不捕獲熊,原因是他們把熊當成自己的祖先,所以稱能為“雅亞”(祖父)。他們認為熊的走路、取東西很像人。而且是前位交配,所以認為熊是他們的祖先,這也是一種圖騰崇拜。但是,如果需要捕熊或誤殺了熊,就要舉行很多儀式,否則人就會被熊咬死。熊在冬季比較容易捕獵,到了冬季,大興安嶺天寒地凍,熊就會鑽進樹洞裡蹲倉,一冬不吃不喝,捕熊時用紮槍將其捅出,也可用煙火將其熏出捕獲,如果不是在這種特殊的情形下,熊是極其兇猛的動物,它的掌可以拍碎人的頭骨,它那帶刺的舌頭,可以舔去人臉上的肉,而蹲倉後的熊就柔弱了很多,也容易被捕獲。捕獵到熊後,獵人要給熊下跪磕頭,求熊饒恕,在剝熊皮前,要在熊的嘴裡塞上木棒,熊就不會咬人了。吃熊肉時,人要學烏鴉叫,意思是烏鴉在吃熊肉,而不是人在吃熊肉,女人吃熊肉前要向熊磕頭請罪,而且不許吃熊的上半身,否則當年就會被熊咬死。剝下熊皮後,把熊肉分給各家各戶,熊皮要送給穆昆或烏力楞德高望眾的老人。各家吃完熊肉,要把熊骨收集到一起,用柳條或樺皮做成棺材(老人去世都是採用這種棺材的),像為老人送葬那樣將熊骨進行樹葬,把棺材架在樹上,儀式和為老人送葬一樣,送葬禮儀十分隆重,既有向熊示威,又有向熊獻媚的意味,所以要跳鬥熊舞、唱鬥熊歌。

仙人柱

  鄂倫春人世代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仙人柱裡,仙人柱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朝陽處,東西一字排開。一般而言,七到十個仙人柱組成一個烏力楞。如漢人的一個小自然屯。仙人柱是由幾十根樹杆豎著搭結在一起,成圓錐體形。夏天天熱,外面圍上一層鐵克沙,鐵克沙是由樺樹皮縫接成片的;冬天為了禦寒,在外面圍上麅子皮。

  仙人柱內設瑪路席,也就是正鋪位。同時左右兩邊設奧路席,是側鋪位。所謂鋪位就是用野豬皮或麅子皮縫製的皮褥鋪在地上。瑪路席上方供奉祖先神阿儒嬌博如坎、飼馬神昭魯博如坎等神偶像。仙人柱內底邊緣處擺放著樺皮箱、樺皮簍、皮口袋、獵槍等生活用品。仙人柱地中間設火塘,火塘上懸掛吊鍋,全家人圍著吊鍋吃肉喝酒。仙人柱後面樹上掛著神盒,即是神休息的地方。女人是不許到仙人柱後面去驚擾的,因為有神在那休息。

  鄂倫春人十分敬重火,並堅信有火神存在。因此在用火前,要用酒肉先敬火神。他們認為火神是一個老太婆。決不允許冒犯火神,不許用刀紮火、不許往火上澆水、不許往火上吐吐沫等。火是造福鄂倫春人的神,火給他們帶來了溫暖,火是仙人柱的中心。

狩獵

  鄂倫春人世代以狩獵為生,而且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狩獵方式。他們每個獵手都擁有超群的狩獵技巧和追蹤獵物的本領,而且能達到槍響物倒的水準。他們在山上狩獵時身上只需攜帶火與鹽便可于山林中生活數日,以燒烤的獵物為食,以山洞,草窠為床。他們幾乎可以克服一切常人無法想像的困境。因此,鄂倫春是一個極為頑強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

  一個鄂倫春穆昆(氏族部落)或烏力楞(家族公社)都在山林中供奉有白那恰(山神)。白那恰的神像是在一棵剝去一塊樹皮的大樹上,用刀和黑炭刻畫出一個老年男人的臉,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和鬍鬚。鄂倫春人在出獵前和獵獲歸來後都要去祭拜白那恰,這是祈求山神賜予野獸和對山神的感恩之情。祭拜山神是由穆昆達(氏族首領)或搭坦達(家族長)帶領大家在白那恰像前擺上供品,點燒樹枝和爬山松香。祭拜者雙手端著一隻樺皮碗,裡面盛滿酒,不時地敬獻給白那恰,同時要把爬山松葉投放在燃燒的火堆裡。在燃燒出的氣味中,低聲祈禱。祈禱的內容一般是保佑山林,保佑所有的人平安及祈求賜予野獸。

  祭拜山神後進山林狩獵,狩獵多以安嘎(狩獵小組)為單位。使用弓箭、地槍、陷阱、獵槍等捕獲獵物。

  在捕獵過程中,他們有許多忌諱。如在捕獵前,不許說自己能捕到什麼東西;在山裡不許大聲說話;遇到怪石、怪樹要叩拜,因為這可能是某個神變的;在休息或在山裡攏火取暖燒烤肉時,不能燒長木頭,那會打不到野獸;遇到正在交配的野獸不許開槍射擊;對兇猛的野獸不能直呼其名,一般稱狼為“大嘴”,稱熊為“雅亞”(祖父),稱虎為“烏塔其”。在鹿和麅子的發情期捕獲獵物,要使用鹿哨和麅哨。這是一種用木頭製成,能吸出聲音,其聲音能逼真地模仿鹿、麅的叫聲。鹿、麅聽到哨聲,以為同性來搶佔它的配偶,便會拼命撲過來,獵人由此獲得獵物。

  獵人捕到獵物後如遇到沒捕到獵物的獵人,即使互不相識,也要分給對方一半或全部獵物。方式是把刀交給對方,讓對方隨便切割獵物把肉拿走。獵獲回來後,還要把獵物平均分給各家,自家留的肉則是獵物身上最不好的部位。

  從鄂倫春人狩獵的習慣和禁忌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經驗式的、積極的成分,如不燒長木頭、不射殺正在交配的野獸等。對他們的習俗而言,也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但在科學發展的今天,這其中卻蘊含著下意識地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這不能不說彰顯了鄂倫春人粗獷而博大的胸懷。也許在某些特定的環境,錯過某些獵取,對他們的個體而言可能是致命的。但他們恪守著,虔誠地守護著他們對大自然的諾言。

  “燒山引獸”“放火尋角” 在當年開發“北大荒”時,首先來到這裡的人們留下過這樣一句諺語:“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自然環境。而在八萬興安綿延起伏的群山之間,的確繁衍生息著大量珍稀野生動物,因大興安嶺地處高寒地區,這些野生動物許多具有珍貴的毛皮和珍貴的藥用價值。絕大多數是國家及省級保護動物,在漠河地區,幾乎涵蓋了大興安嶺所有的野生動物,其中主要的食草動物有:麅子、駝鹿、梅花鹿、馬鹿、麝鹿等;主要的食肉動物有:黑熊、狼、狐狸、猞猁等;主要的齧齒類動物有:雪兔、鼬鼠、鼯鼠、花鼠、松鼠等;主要的水陸兩棲動物有:水獺、紫貂、水鼠等;主要飛禽有:飛龍、棒雞、綠頭野鴨、大雁、灰鶴、山鴿、貓頭鷹、黃鷹、烏鴉、松鴉、鵲雀、麻雀、鐵鳥、燕子、鴛鴦、布穀鳥、啄木鳥等;這些野生動物在人類長期生產生活中就成了首選的獵物。

  在漠河,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經有人類居住,這主要是以游獵為生的鄂倫春等少數民族,因此,漠河的狩獵史要比農業史長久得多。這些最早的先民們沒有先進的狩獵工具,棍棒與弓箭是他們主要的狩獵工具。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他們常常採用“燒山引獸”“放火尋角”等野蠻方式進行狩獵。這種方式一度成為這些少數民族大量獲取獵物的主要手段之一。

  圍獵 是一種集體狩獵方式,一般有固定的“圍場”,主要也是官方所為,尤以滿清皇室的圍獵最具有代表性。這種打獵方式不以獲得生活必須品為目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娛樂、健身及軍事訓練。在東北的少數民族中也有以圍獵這種方式獲取獵物的。但他們沒有固定圍場,人數也十分有限。這種狩獵方式協作性質較為突出。一般來說,獵戶發現大型獵物或數量較多的獵物時,會臨時招集人員,對獵物形成包圍之勢,以圍攻達到獲取獵物的目的。圍獵所得,一般為在參加人員中平均進行分配,民間的這種圍獵行為特點是:沒有固定場所,沒有準確時間,人員沒有固定數量,存在一定危險性。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生活所需。

  陷阱 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打獵方式,對付不同的獵物,陷阱也不盡相同。陷阱有直立型陷阱,有水準型陷阱。直立型陷阱使用比較普遍,一般是對付大型食草動物。如麅子、鹿等。這些大型食草動物平時都有固定的行動範圍和領地,取食堿土和取水有固定的通道。有經驗的獵人會找到這些小道,並在小道上挖設陷阱,上面覆蓋著與周圍地被物相同的偽裝。動物經過時便會落入陷阱,達到獲取獵物的目的。水準陷阱一般是針對黑熊而設。依山坡而制,口設吊門,以杠杆挑起,陷阱內置腐肉等誘餌,誘餌系一線,連杠杆末端。黑熊嗅到腐肉氣味,自入陷阱,食誘餌,觸動機關,吊門下落,便將其困入陷阱之中。獵人來時,於陷阱外開槍,將其致死。

  紮槍 即古代軍中使用的長槍,這種武器在古時使用範圍很廣。早期人們用的紮槍是木制的,即木棍削尖,用來刺殺獵物。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開始在木棍的一頭裝上石鏃或骨鏃。有了鐵器以後,出現了鐵制的槍頭,殺傷力有了極大的提高。紮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握式紮槍,一種是投擲式紮槍。手握式紮槍用於與獵物面對面搏殺;而投擲式紮槍則用於近距離投射。火槍出現以後,鄂倫春人仍長期使用紮槍。用於一旦火槍不能一擊致獵物死亡,則用紮槍與其搏鬥,將獵物殺死。這時紮槍的作用降為輔助性獵殺武器。

  弓箭 在東北這樣地廣人稀的地區,弓箭更是北方漁獵民族生產必不可少有的重要裝備。他們以松木為弓背,以獸皮鹿筋為弓弦,以通直的樺木為箭杆,以野雞尾羽為箭翎。箭頭則經歷了石質箭頭、骨質箭頭乃至鐵質箭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附屬性工具。如獵人戴在大拇指上的骨制扳指,這種扳指後來演變成一種滿清達官貴人的裝飾物,材質也由骨質變成了玉質。這種裝飾性的扳指直到20世紀中葉,還有老人經常佩戴。弓箭在狩獵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據老人講,一些好的箭手可射中空中飛鳥。對付一些大型猛獸,可在較遠距離使其喪失攻擊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獵人的安全,也提高了獵物的捕獲量。

  夾子 是一種古老的捕獵工具,自有鐵器起,這種工具便一直伴著漁獵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洪荒時代。至今,仍為鄂倫春等一些獵戶所使用。事實上,夾子是一個龐大的塚族,其種類之多超過任何一種捕獵工具。用途特別廣泛,上至空中飛鳥、下到獐麅黑熊,都是其攻擊對象。而主要用於捕獵的夾子有:小掰夾子、踩盤夾子、捉腳等幾種。

  小掰夾子是一種小型夾子,常用於捕捉老鼠和鳥雀。半圓形,上為可動弧,下為固定的被動弧。弦上有柄,柄上綁有機關舌,弦根處有卡簧,卡簧上可安裝誘餌。柄兩側纏有鋼簧,鋼簧兩側分出動力臂,分別扣於弧側。使用時,用手掰開扣有動力臂的動弧扣上機關舌,放置於老鼠或鳥雀出沒處,一旦觸動機關,每每必有收穫。

  踩盤夾子一般只用於打獵。有小型鐵絲夾子,中型鐵條夾子、中型狼牙夾子和大型鐵條夾子、大型狼牙夾子等數種。各類夾子制法大體相同,底座中間設有一個機簧踩盤,兩個“V”字形助力器,頂端鐵環套於兩個工作弧形鐵兩側。用時以雙腳踩下助力鐵,掰開工作弧形鐵,用一側的一根機關舌卡於踩盤下的卡口上即可。

  其中以夾子大小、力量的不同捕獲體形不同的獵物。大型的狼牙踩盤夾子可以打住黑熊等大型食肉動物。

  捉腳是界於夾子和套索中間的一種捕獵工具,附屬於小型陷阱之上。一般只針對大型獵物。其形狀與車輪類似,也有方形的。邊框一般為木制,邊框上安裝數十根輻射狀鋼條,中間虛空。用時以粗鐵絲固定在附近大樹上,置於小型陷阱口,上覆蓋偽裝物。一旦有獵物經過,踩中捉腳,鋼條下陷,形成倒刺,獵物越掙扎,鋼條刺入越深,獵物只能束爪就擒。

  網套 網,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捕鳥工具,由極細的絲線編制成魚網狀,長的二十多米,短的十幾米,中間橫向有若干綱繩,兩綱之間形成網兜,用時兩側用長杆撐起,置於飛鳥聚集處,有時還要加設一鳥籠,做引子。多用於捕捉飛龍和蘇鐵鳥。套,則是一種較為古老的捕獵工具,一般用鐵絲、油絲繩、鋼絲和八號線製成。扣法民間稱之為“步步緊”,由一活一死兩個扣索結成,套住獵物後,可鎖死,獵物不宜掙脫。常見有單套、吊套、連環套等。下套捕捉獵物的範圍很廣,從小型的雪兔到中至大型的麅子、犴、黑熊等都可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單套是指固定於樹幹上,置於獵物踩出的獸道上的一種套索。不同的獵物所用套索的材料也不同,套雪兔一般用細鐵絲就可達到目的;套麅、鹿等中型獵物一般採用油絲繩,套也比較大;而套犴、熊等大型獵物就要用八號線這類粗大的鐵絲才能奏效。

  吊套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下套手法,對付的獵物一般是狐狸、猞猁、狼等一些動作敏捷、性情狡猾的獵物。下套一般選擇一株可以搬曲的樺樹,由機關扣上,套與機關相連,一旦獵物鑽入套索,機關打開,樺樹彈起,便將獵物懸吊於空中。

  連環套則是由一主綱上並排懸吊數個單套,多時可達上百個。這種套索常用於對付沒有固定獸道,卻有一定活動範圍的獵物,這種套索一般成功率都比較高。

  木貓 是一種既可捕捉活的獵物,也可直接致獵物死亡的小型捕獵工具,可捕捉鼠類、黃鼠狼或貂等小型哺乳類毛皮動物,優點是可最大限度地保證皮毛的完整。這種長方形的捕獵工具一般由木板製成,也有鐵制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單門木貓最為常見,長方形的四面為封死的,一頭留有活動的插門,插門下緣留有一小插口,頂上固定有插棍,插棍較木貓略長半公分,這半公分亦為活動間隙,開啟木貓時,插棍向前推半公分,將活門挑起。插棍的尾部連有活動杠杆,杠杆中部固定於木貓後堵板中間支起的一個軸上,杠杆下端連一機動連杆,機動連杆穿過木貓後堵下面的一個圓孔,伸入木貓內部,頂上鑲有誘餌。獵物被誘餌所吸引,進入木貓內,咬食誘餌,觸動機關,拉動機動連杆,帶動杠杆拉出插棍,解放活門,門下落,獵物便留於木貓之內。

  雙門木貓不多見,外形較單門木貓長,兩頭安置活門,兩根插棍尾端相對於頂板上的形透槽處,兩杠杆一頭各與插棍相連,交叉於頂板一固定軸上。另一頭連有細線,細線中間放置誘餌,獵物被誘餌所吸引,進入木貓內,咬食誘餌,觸動機關,兩側機動連杆同時被拉動,帶動杠杆拉出插棍,解放兩頭活門,活門雙下落,獵物便留於木貓之內。

  以上兩種木貓都是捕捉活的獵物的,還有一種可直接置獵物於死地的木貓,這種木貓的特點是它的天頂是活動的,也就是說這種木貓是一個槽形,天頂一頭放置在木貓底部,上邊可放置磚頭等重物。另一頭由木棍支起,木棍上系一細線,線另一頭系有誘餌,放置於木板下面,獵物被誘餌所吸引,進入木貓內,咬食誘餌,拉倒立棍,天頂落下,獵物便於重壓下死去。

  拔楞杆子 是一種專門用於打鳥的簡單裝置,一般用於落雪以後,鳥雀無處覓食時。找一平坦寬敞處,最好臨近河邊,掃開一塊空地,於一側釘一木樁,也可借用小樹,樁下橫置一長棍,軸點處於長棍一側,以拉動時橫掃力量最大為益。選擇長棍軸點短側一端系一長繩,人手持長繩隱蔽於遠處等待。待地面引來鳥雀,集於地面揀食草籽時,猛拉長繩,啟動長棍,長棍掃過之處,鳥雀或斷翅折腿,或腦裂頸脫,於地面跳躍掙扎。

  架天網 這種捕獵工具與拔楞杆子在選擇天氣與場地上相同,在掃開的地面上用一木棍支起由鐵篩製成,邊有四框的罩網,木棍上系一長繩,人手持長繩隱蔽於遠處,等待地面引來鳥雀,集於地面網下揀食草籽時,猛拉長繩,罩網下落,鳥雀盡被罩於網下,成為人類的盤中餐。

  吊拍子 是一種與地箭、地槍一樣危險的“遊戲”,常有人成為自己同類的獵物。這種捕獵工具由並排十幾至二十根長3~4米,直徑18~20釐米的圓木製成。專門用於獵取黑熊等大型獵物。架設吊拍子要在獵物活動範圍之內,先搭好架子,一般就地找兩棵大樹,於大樹上架一橫樑,橫樑上“十字”形固定一架杆,採用杠杆原理,一頭挑起兩根橫帶,于橫帶上將圓木一根根排好,再用兩根圓木做上橫帶,用8號線固定綁緊。橫樑另一頭由棕繩連接,棕繩另一頭套置於吊拍子下面一觸發式卡簧上,卡簧上綁有腐肉。等獵物撕扯腐肉時,拉開卡簧,放下吊拍子,將獵物砸死。

捕魚

  釣魚 在黑龍江邊釣魚的方式比較多,視不同情況也有不同的釣法。一般可分為垂釣、甩毛鉤、下夜弦、下盤弦和下趟子鉤等。垂釣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捕魚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生產生活所需,同時也是人們休閒的一種良好選擇。

  對於不同的魚種,垂釣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這主要體現在魚餌的使用上。對大多數魚種而言,一般都採用肉質魚餌。蚯蚓則因其使用方便,受用者廣而成為垂釣者的首選,是最優質的上好餌料,它幾乎為所有冷水魚所取食。使用時,先將蚯蚓置於掌心拍死,截取一小段,套在魚鉤上,甩入水中,就可靜等魚兒上鉤了。

  在江裡垂釣不用浮漂,魚弦前頭用一較重的鉛墜,甩入江中後,以觀察魚杆頭的擺動情況來確定是否有魚上鉤,也可以用手感來確定魚的上鉤情況。在湖泊垂釣則需要一個浮漂,鉛墜也較輕。不論是在江裡還是在湖泊中,魚鉤的使用則視魚的多少而定,一般有3~5只。

  有經驗的垂釣者,在湖泊中釣鯽魚喜歡使用一種面制的餌料。這種餌料由玉米麵、香精、熟油等為主料混合配製而成。這種餌料一般不會為其他雜魚所掠取,釣鯽魚,效果較好。

  甩毛鉤是一種有針對性的釣魚方法,一般只針對哲羅、細鱗等以捕捉水面上飛蟲為食的魚類。不用可食性的誘餌,於魚鉤上纏繞綁紮一截羽翎,形似一毛蟲。人持短杆將毛鉤拖於水面跳躍,即可引魚兒上鉤。

  下夜弦不需要魚杆,而是將魚弦纏繞線上板上。所下的數量都比較多,少則三五盤,多時可達二三十盤。下夜弦使用的魚弦也較粗較長,視河面寬窄,以投入河心為宜。使用的魚鉤和鉛墜也較大。魚餌則視所釣魚類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通用的仍然是蚯蚓,釣鯰魚時,則使用蛤蟆或活的小魚。下夜弦時要找一偏僻處,下好魚餌,將鉤拋入河的中間。將線板隱蔽好,再下下一道弦。一夜過後,于第二天黎明分別取出,往往可釣到大魚。

  下盤弦所用工具與下夜弦大體相同,只是方法不一樣。下盤弦是白天將盤弦一一下好,每隔一段時間(時間間隔的長與短,視江、河中魚的多少而定)起上來一次,摘魚,換餌,再進行下一輪。

  趟子鉤是一種專業的捕魚方法,一般在淺水中進行。趟子鉤分兩部分構成,一是主綱,二是垂掛於主綱上的吊鉤。主綱粗壯,一頭系於大石頭上,另一頭系有浮漂。長度可達上百米。所用魚鉤較大,上面使用的誘餌一般是蚯蚓和蛤蟆及活的小魚。

  滾鉤則是專門捕獲鱘鰉、哲羅、鰭鱗鮒子等大型魚類。其製作與趟子鉤相類似,不同的是滾鉤的主綱往往是用油絲繩,魚鉤則是專門打制的大型鐵鉤,沒有倒鉤,長多在15釐米以上,連接主綱與鐵鉤的則是8號線,稱為鉤油子,每條鉤油子上捆綁多個鐵鉤。鉤上不裝誘餌,而於鉤側綁有白色小球,一般採用乒乓球。主綱的一頭綁於岸邊大樹或大石頭上,另一頭則安上鐵錨,由魚船帶進深水區,深入水底。這種工具釣魚的原理是,由一個個乒乓球吸引大型魚類來玩耍,鐵鉤則將魚鉤住,達到捕獲的目的。

  掛網 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捕魚工具,根據網眼的不同,捕獲的魚大小也不同。掛網上有主綱,主綱上綁有由樺樹皮製作的網漂,現在多用塑膠泡沫。中間部分是網目,所用絲線及網高、網長與網目的大小成正比。下部是底綱,底綱上綁有鉛墜。使用時,網的一頭系于水中石頭上,另一頭綁有一漂浮物做漂,直線下入水中。視上魚情況,決定起網間隔時間。一般來說,網眼越大捕獲的魚越大。掛網的捕魚原理是利用網眼套住魚鰓或魚身,達到捕魚的目的。為了提高捕魚效率,目前漠河人使用的掛網多為不同大小網眼的多層網,最多可達3層。

  張網 也稱“絕戶網”,是黑龍江上一種“滅絕”式的捕魚工具,多用於夏季。網具展開形同一巨大的口袋,越向網底,網眼越小,結尾處形成一個網兜,稱作“袖子”,“袖子”下口用繩系牢。撐開這張大網的主綱一般採用油絲繩,一頭系於岸邊的大樹上,另一頭則用8號線編成籠子,籠子內裝滿石頭,沉入江底。大網的兩側固定在事先釘好的木樁上,網底則綁上石頭,形成石頭串,將網深入水底,一張張開的大網就形成了,專等經過的魚入網。這種網具之所以被稱作“絕戶網”,是因為它不論魚的大小,均可為之捕獲。子魚都捕獲了,自然也就“絕戶”了。 張網分大小兩種,大的叫張網,小的則叫“單基吊”。

  迷魂陣 也是張網的一種,只用於冬季捕魚。它的原理與張網略同,不同的是迷魂陣是由上下兩具張網構成。主綱下游的網與張網下法相同,主綱上游的網則需要在袖子口處打下一樁,將網拴住。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網具之所以被稱作“迷魂陣”,是因為與網具一同下水的還有一些附屬設施,叫“夾障子”。目的是使魚按照人的意圖,進入網內。障子是用木樁打成,樁上掛網。障子是由岸邊沿主綱架設的一道直障子和頭上的一道半弧形障子組成,兩道障子互不相連。上游來的魚因障子阻隔,向裡遊尋找通道,到障子盡頭,即可入下游的網中。如不入,過到弧形障子中,向上游頂,就進入了上游的網中了。同張網一樣,這也是一種盡乎滅絕性的捕魚方法。

  趟網 是漠河人夏季捕魚最常見的方法,趟魚所用的網具制法與掛網的制法相類似,只是下面的鉛墜較掛網更重。一般較長,有的長達200余米,為多片連接而成。與掛網不同,趟網主綱頭上有一個活動漂子,稱為“網頭”,以便順水流向江心漂浮。最早的漂子是木頭,後來有了塑膠酒壺。但這種漂子向江心拉動效果不好,人們經過長時間的捕魚實踐發明了“L”形的網頭,稱為“耙子”。耙子的出現解決了拉動力問題,但有時這種拉動力卻過強,常有因收不回耙子而不得不棄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久就出現了活動的耙子,即耙子由兩個部分構成,中間設有一活動軸,由機簧控制,機簧與主綱上的一條資訊線相連。待需收網時,一扯資訊線,機簧打開,耙子變成一個平板,再收網便沒有了阻力。趟網也和掛網一樣,由二至三層網片組成,它與掛網不同的是趟網不單靠網眼掛魚,還可由網片纏繞,裹住大型魚類。

  蓄籠 是捕魚工具中的一個大家族,不僅有蓄籠,還有盾、罐頭瓶、碗、地龍,這是一種守株待兔的捕魚方法,蓄籠、盾、地龍一般只下在湖和泡子中,罐頭瓶和碗一般在江裡捕魚。不論是江裡還是在湖、泡子裡都要在捕具中下誘餌,達到吸引魚的目的。蓄籠早年是由柳條編制而成,主體部分是一個大肚形,底部安裝有一布筒,下水時系死,起出時打開,由此處倒魚。入口處為一椎形漏斗,與主體相連,細頸處內有倒須,可防止魚進入後逃逸。外系有繩索,隱於岸邊,便於收取。使用的誘餌多為烘烤後的骨頭、豆餅等。出現鐵篩後,出於方便製作蓄籠便改用鐵篩了。制法大致相同。

  盾,是鐵篩出現後的一種簡易捕魚工具,圓形,高約20釐米,上底部有一下陷的倒椎形漏斗,可入魚,同時起到倒須的作用。下底中部安裝布筒,用法與蓄籠相同。餌料也是燒烤的骨頭和豆餅。

  地龍,是一種由塑膠紗網圍在多個竹圈上的捕魚工具,多節,竹圈直徑與草帽大小相仿,頭部為內陷椎形漏斗,尾部多出一截紗網,系死,用於取魚。

  用碗蓄魚這種方法較為古老,制法簡單,使用方便,北極鄉老人多會使用。取一個二大碗,剪較碗口大一塊塑膠布,用繩系住。中間掏一小圓洞,縫製一椎形漏斗,倒置於碗內。便製成了,依法炮製,少則十幾個,多則三五十個。用時,碗內下豆油炒制的麩子。用腳後跟在河床上踩出一個小坑,將碗置於坑中,視上魚量多少,確定起碗時間。這種捕魚方法,多是捕捉小形魚類。

  罐頭瓶也是一種捕捉小型魚類很有效的工具。製作較碗更為簡單。用塑膠布製成一椎形漏斗,捆綁於罐頭瓶口即成。若干罐頭瓶以絲繩連結,形成一串。餌料及下法與碗相同。

  別亮子 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捕魚方法,多用於秋季。與其他它捕魚方法不同的是,這種方法需要有一定的地理條件,一般要選擇跨度較窄的小河汊子,用木樁自兩邊向中間夾障子,只於中間留半米左右的口,口的兩側也以木樁固定,安裝鐵篩。自上游返回的魚到亮子處被截,便集中於此。放亮子的人每天去收穫就可以了。

  攆邊 是漠河人初冬時最主要的捕魚方法。一般進入11月,黑龍江由江邊漸漸向江中心封凍,此時冰上無雪,晶瑩剔透,冰下魚群清晰可見,這時一旦冰面可以上人,便是攆邊的最好時機了。攆邊的人先於薄冰處鑿開冰眼,將掛網下在冰層之下。掛網下好後,人回到岸邊,將冰層下的魚向江中心轟攆,魚群紛紛後退時,便也紛紛掛在了魚網上。一年中,攆邊是大量出魚的季節,也是魚最肥的時候,且所得魚大小均有,捕捉方便,最為捕魚者所津津樂道。

  抬網 是一種適於淺水的捕魚工具,由兩人協作完成。最長約四五米,短的則兩米左右。網具在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變化,最早出現的抬網網具是麻制的,上面浸有豬血,便於瀝水。後來出現了鐵篩製成的抬網,現在則常用塑膠絲線製成的網具。網具兩側各有一長杆,用於人手把持。使用時,兩人一同下水,一同推網前進,至岸邊,抬起,網中必有收穫。

  拉網 是在抬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捕魚網具,由兩人以上共同完成。拉網較抬網大,上網綱上綁有浮漂,下網綱上有鉛墜。網片一般由塑膠絲線編成,較粗壯。兩側為繩套,便於人拉。這種網具對於小型湖泊可以“一網打盡”。

生產生活工具

馬扒犁

馬扒犁,是漠河北極村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生產工具

  馬扒犁,是北極村歷史上最為重要的生產工具,它不僅用於倒套子(採伐樹木),也同時用於冬季其他運輸之用,也是最為普遍的交通工具,馬扒犁在漠河幾乎每家都有,它早已成為北極村人冬季生產生活時刻不離的運輸工具。扒犁製作比較複雜,主體部件由扒犁挺、扒犁底、扒犁腳、扒犁蓋子、扒犁腰子、斜拉杆、橫樑、拉杆構成,附屬部件有:墊墩、扒犁翅子、倒掛子、滑圈等。

  扒犁挺是馬扒犁的主體,由樺木製成,10釐米見方,長約2米,寬80~90釐米。頭部翹起成半圓型,高80釐米左右。頂部有橫樑連續。扒犁挺下由釘固定有扒犁底,扒犁底是兩片與扒犁挺同寬的長鐵板,早期由鐵匠打制而成,現在多用汽車廢棄的弓片子改制而成。扒犁挺上等距離鑿鉚安設扒犁腳,每側4~5個,高約20釐米,每側4個,扒犁腳上安設扒犁蓋子,扒犁蓋子為兩塊14~15釐米左右的樺木板,後面與扒犁挺後部略齊,前面大約與圓弧相抵。扒犁腰子是連接兩側扒犁挺的關鍵部件,由直徑6~7釐米的柳木製成,制法早將鮮柳木砍回,經水煮或火燒,將其軟化,刀削至半,堿扣於兩側扒犁腳上端。一般與扒犁腳數同,兩側繞回後,重疊捆緊。為了加強彎起的扒犁頭,還要於兩側自扒犁頂與第二個扒犁腳之間各加設一根斜拉子。用於套馬的拉杆也由繩索系於第二個扒犁腳下部,拉杆上前部與下中部各有一鐵環,用於套馬。

  扒犁翅子一般用於拉草等散碎物,類似于車的護欄。墊墩則專用於拉圓木,材料為一根與扒犁同寬的木頭,高約30多釐米,中部砍成凹形,便於穩妥地放上木頭。在拉6或8米原木時要帶上倒掛子,使整根木頭懸空,馬拉時可省力。倒掛子就是一張簡易的小扒犁,長約1米,寬與馬扒犁相同。由兩根削成高約30釐米寬約10釐米左右的樺木方子做挺,下面也釘有扒犁腳,前後各有一根腰子或凹槽,或?鑿鉚鑲嵌於扒犁挺上,中間放置墊墩。連接馬扒犁與倒掛子的是兩根等長交叉的棕繩,棕繩之所以交叉,目的是為了轉向同步。

  馬扒犁是倒套子的主要工具,所謂倒套子就是早年北極鄉農民上山採伐,運木頭。在倒套子時,馬扒犁頭部的橫樑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環型皮套和一條一頭帶鐵鉤,另一頭為鐵環的鐵鍊。環形皮套是用來插斧子的,在行進途中或不用斧子時,可將斧子把插于皮套之中;那條鐵鍊則名叫“滑圈”,它的用途主要是在扒犁裝上木頭下山時,套在扒犁底上,起到增大摩擦,減緩下山速度的制動作用。避免因坡度大產生的巨大慣性導致溜坡等危險。

  近幾年來,隨著小四輪車大量普及,馬扒犁在北極村人的生產生活中作用有所降低,但由於在冬季啟動小四輪車極不方便,因此,馬扒犁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旅遊業的興起,乘坐馬扒犁在森林雪原中馳騁,成為北極村冬季極具特色的旅遊項目,受到遊人的普遍喜愛。

芟刀

  芟刀外形似一把特大號的鐮刀,刀頭根部寬10釐米左右,平直自中部起形成內扣的漫圓,越向刀尖越窄,長約一米以上,片薄,刃鋒,刀背上有一弧隆起。安裝刀杆處為兩個帶有螺絲的鐵箍,刀杆置於鐵箍內,由螺絲擰緊固定。刀杆的中上部固定有一“v”型手柄,為柳木製成,手柄不是鑿鉚固定在刀杆上的,而是用新砍下的柳木,經水煮刀削,揻扣於刀杆之上,並於“V”型手柄上部以繩捆牢。

  芟刀主要用於打草、收割莊稼等。為芟刀開刃自有一種獨特的方法,不用磨石磨,而是採用掂錘的方式使刀鋒利。掂錘芟刀時,將芟刀刃口置於一小鐵砧子,用掂錘沿刀鋒細密掂錘。這樣掂出來的芟刀鋒利無比,且刃口呈微圓齒狀,切割草植,事半功倍。

俄式烤爐

  烤爐,俄語稱憋拉汽,此名稱也為當地人所使用。這是一種磚制的倒返煙爐子,分上下兩層,下層生火,上層中空,可以烤制麵包、土豆、肉類等食品。是早年漠河人常用的一種爐具,近年來已極為少見。

節日

夏至節

  夏至節是漠河北極村獨有的一個節日。按照北極村人的習俗,每年夏至這一天,北極村的人們都會自發來到黑龍江邊,點起篝火,邊跳舞邊等待北極光的出現。在夏至這一天,北極村是中國白晝最長的地方。太陽從落山至初升的時間只有3個多小時,因大氣和地面物對陽光的散射,夏至前後的幾天基本上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黑夜,所以,人們把夏至的北極村稱為“不夜城”。

  一般來說,太陽東升西落是亙古不變的自然常識,但在夏至的北極村太陽卻是北升北落,晚霞與朝霞緊緊相連;映照於北方的天空。這種在同一時間欣賞到晚霞與朝霞的神奇天象為北極村所獨有。

  與夏至節相輝映的是神奇而絢麗的北極光,在中國,北極村是最有機會出現極光的地方,極光出現的原理是由太陽活動爆發出的高能帶電粒子受地球極地磁場影響偏向兩極,並經大氣中的分子、原子激發而形成絢麗多彩、奇異壯觀的彩色發光現象。

  北極村位於北緯53度線上,由於緯度較高,在夏季就產生了白晝現象。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就使北極村成為了觀測神奇極光的最佳地點。又由於漠河位於北半球,所以人們通常把在漠河所看到的極光稱為北極光。北極光的形狀很多,在漠河出現過的,有條狀的、帶狀的、傘狀的、扇狀的、片狀的、葫蘆狀的、梭狀的、圓柱狀的、球狀的等等。北極光的顏色是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相間,色彩分明。由初升到消逝,變幻莫測,五顏六色,繽紛綺麗。

  北極光雖然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但大多是在每年的夏至前後9天的時間最容易看到。因夏至前後在漠河常出現萬里晴空的天氣,當北極與漠河之間沒有雲層阻隔,人們就可以看到壯觀至極的北極光了。

  一般來說,觀測極光通常都是在每年夏至前後的夜晚,白天即使有極光出現,因白天陽光亮度大,極光亮度小,也不易看到極光。

  在漠河北極村因其地處高緯度線上,在每年的夏至前後便會產生白夜的現象,白夜的出現為看極光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極光出現的時間一般是在夏至節,加之其形態變化多端、色彩神奇詭異,又極少能見其真容,所以人們為能一睹極光風采而趨之若鶩,一旦看到,異常興奮,這也為夏至節蒙上許多神秘的色彩。

放燈節

  北極村的放燈節是每年的夏至這一天。這是一個年輕人的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許多戀愛中的青年男女于傍晚時分,都會攜手來到黑龍江邊的放燈檯上,點燃自己親手製作的江燈,許下自己的心願,放飛他們對未采生活的美好企盼。一時間,千百隻五彩繽紛、姿態各異的江燈隨波飄蕩、緩緩遊動,亮著希望之光,與天上的星星相互映襯,遠遠望去就象一長串螢火蟲隨著江水飛舞,場一道十分絢麗的風景。近年來,放燈活動大有突破常規的趨勢。許多年輕人只要心有所想,就會在任意一個傍晚來到黑龍江放下一隻江燈,默默看著它隨江水漂去。讓承載著自己心願的江燈在夜色中閃爍著點點金光向遠方漫遊而去,寄託著對生活、事業、人生及親朋好友的美好祈願和祝福!

冬至節

  冬至節與夏至節一樣,也是北極村所獨有的節日,這一節日為每年農曆冬至這一天。當地人也把冬至節稱為“格桑布林節”,格桑布林是一個古老傳說中的英雄人物,據說,冬至節就是因他而設立的。

  北極村的冬至是中國黑夜最為漫長的地方,從日出到日落,只有6到7個小時;如果加上因冰霧遮蔽陽光的作用,人們一天中真正能夠看到太陽的時間最多也不超過5個多小時。儘管有潔白厚厚的積雪,可以大量反射陽光,但以開亮室內電燈為基準,所謂白天的時間也決不超過9個小時。

  在這樣極端晝短夜長的日子裡,人們往往圍坐在自家小土炕上,磕著瓜籽,講講傳說故事,或者幾個親朋好友,支起火鍋,喝酒談天。看著窗外南天邊上低矮的太陽,計畫著春天要做的活計。

  近些年來,隨著北極村冰雪旅遊的迅速增溫,冬至節也不再單單是北極村人的節日,而成為了全國人民共同的節日,成了遊人找冷、覓雪的最佳旅遊時節,品味齊膝深的大雪和令人咂舌的寒冷。七星山下小小的北極村,已經成了聞名遐邇、舉世矚目的旅遊勝地。

旅遊

古跡名勝

漠河:李金鏞祠堂

  李金鏞祠堂 位於漠河金溝林場長滿樟子松和落葉松的山坡上。建於1998年,2007年重建,祠堂門前有長階通到山腳,兩側蒼松翠柏,綠草茵茵,整座祠堂為木質結構,雕梁飛簷,給人一種莊嚴肅穆、史海鉤沉的感覺。沿著臺階向上步行,踏進庭院,迎面便是正祠堂,門上方簷下麵鑲嵌著鎦金的“李金鏞祠堂”匾,兩側門柱對聯:“開礦安邊興利功業邁古今,義賑求實恤鄰德政昭宇宙。”堂內供奉著李金鏞身著官服坐在虎皮座椅上的塑像,左右是名人題寫的匾額、掛聯,記錄了李金鏞的生平,牌位下是採金人供奉的祭器等。正堂兩側對稱的東西廂房為功德館和幕僚館,展示著李金鏞、袁大化等人的生平簡介,漠河金廠發展史,開採黃金的工藝流程,使用的機器、工具、文物等。

  胭脂溝 位於漠河縣西林吉鎮北43千米,北極村南32千米處,地理座標為東經122°05'至122°34',北緯53°15'至53°22',又名“老溝”,它全長14公里,是額木爾河的一條支流,以盛產黃金而聞名於世。始建于1888年,史稱漠河金廠、漠河金礦局,現稱老溝金礦。已有一百多年的開採歷史,溝內有李金鏞祠堂遺址、埋葬了5國500多名妓女的墓葬群。胭脂溝又稱老金溝,採金人把有金的河流稱之為溝,是額木爾河的一條支流,全長14千米。咸豐末年,鄂倫春人在漠河河谷掘坑葬馬,無意挖得金粒若干,此消息不脛而走。很快被俄國採金人謝列特金所知,派技師到漠河河谷試采,果然收穫頗多。附近的哥薩克聞訊雲集於此,進行盜采。因金苗旺盛漸喧於黑龍江流域及俄國,甚至國際。一些冒險家、商人、罪犯、軍人、無業遊民等以及在海蘭泡(布拉戈維申斯克)的金礦礦工紛至遝來。短短幾個月,漠河就雲集7000多人。以俄國人居多,中國人次之,也有美國、德國、法國、波蘭、朝鮮等國的人。到1885年,漠河人口多達萬人。1883年初至1886年初,採金多達262080兩。從胭脂溝發現黃金,已有100多年了,始終沒有停止過黃金開採,沙土已被篩淘過幾十遍,但是,至今仍可以淘到黃金,可見這裡黃金儲量之豐富。

  胭脂溝妓女墳古墓群 順著胭脂溝的溝系,向西北行至209國道719路標,岔路口處,立有“妓女墳”標牌,按標所指,沿岔路行駛400多米,便到墓地。林地間,用板方在原址上,按原來榫卯穿帶,圍成長寬350米的圍欄,圍欄裡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的荒塚,便是妓女的墓群。沒有墓碑標記,更不知姓名。“窪坑下面是墓穴”,因此人們都選擇高處行走,踩成了彎曲的小徑。在墓地的東北角有兩個棺木被撬開,兩個棺木間隔兩米左右,幾乎一個標準,大約寬40釐米、長180釐米,像只窄小的木箱,散亂地堆放著妓女纖細的白骨。棺木板是很普通的薄板,已經腐朽,被隨意散扔在周圍。妓女墓被盜僅有兩處,可見盜墓者一無所獲。如果妓女滿身飾物,金銀隨葬,盜墓者收穫豐厚,可能這裡的墓地早已被翻個底朝天,洗劫一空了。所以歷經百餘年,仍能保持原形。

  古城島雅克薩古戰場遺址 古城島位於漠河縣興安鎮北4千米的黑龍江中,為黑龍江第二大島,距中國岸50米,距俄國岸350米。島嶼對岸為雅克薩城,今為俄國阿爾巴金諾。在雅克薩之戰間,清軍在島上築土城、建營盤,設置指揮部,成為清軍收復雅克薩的橋頭堡,因築土城而得現名。1650年9月,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強佔了尼布楚和雅克薩。居住在雅克薩城寨的達斡爾人寧死不屈,用獵槍、梭標抗擊敵人的槍炮。沙俄軍隊血洗城寨,達斡爾人有661人被殺,360人被俘虜,倖免於難者只有15人。沙俄盤踞在雅克薩修築城堡,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黑龍江流域的中國人稱沙俄侵略軍為“羅刹”,意思是“妖魔”。現古城島15平方千米,島上的城堡與炮臺至今還留有痕跡。1964年前,額木爾公社曾駐於島上,後為古城村,大部分土地已開墾種田。1985年春汛,發生冰淩災害,村民遷至內地,留有一棟二層樓房,矗立於島中。環島岸邊喬灌叢生,森森古樹,枝枝相連,英姿挺拔。

旅遊景點

漠河:金雞之冠廣場

  金雞之冠廣場 主題雕塑以“璽”為創作元素,上端採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龍”的造型,代表了中華大地,象徵著“天佑我中華國運昌盛”;四面使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神獸紋飾,威震四方,代表了人民賦予的權力的至高無上;“璽”文為陰刻篆體“金雞之冠”,與基礎部分朱紅色“璽”文相輝映,意喻此地為中國維度最高點,是名副其實的“金雞之冠”;支撐部分融合了地理風水學中“文昌位元”的擺放方式,將“柱身”與“璽”巧妙的結合起來;主體部分拔地而起,雄渾有力,好似一座豐碑聳立於廣場,顯示出漠河地處“金雞之冠”的氣度與風範;柱身採用鏡面不銹鋼結合鍛銅紋飾的製作方法,繼承了中華歷史文明,展現了“神州北極”的新面貌,同時,在陽光的照射下,光芒象徵著漠河所特有的神奇天象“北極光”,鍛銅紋飾用傳統的水紋進行修飾,在五行中北方屬水,取滋潤、積蓄之意,象徵著龍江大地的母親河“黑龍江”,正是“神奇北極光、悠悠黑龍江”的真實寫照;基礎部分引用了“天圓地方”的概念,將“四象”與“八卦”的傳統國學理論融入其中,雕塑主體延伸的四根圖騰柱,分別展示了漠河特有的“天象、地景、人文、歷史”,預示著對漠河未來發展的期盼。

  北極沙洲 該沙洲形成于1958年大水後,1958年大水是北極村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水最深達190多米,整個村子全部淹沒於洪水之中,給當地村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大水過後,多處河流改道,沙洲就此形成。現在地面仍以細沙為主,這是因為質地較輕的黑土被洪水沖走,遺留下大量細沙所致。沙洲內設有:珍稀動物譜、身體測試門、鄂倫春祭壇、象形“北”字雕塑、最北點、七星壇、玄武壇等多處景點,沿途設有休息涼亭。該景區地處“北中之北”,風格獨特,建成後遊客絡繹不絕。

  玄武廣場 位於北極村——北極沙洲出口,廣場豎立一尊玄武表像的雕塑。

漠河:神州北極石碑

  神州北極石碑 位於北極村北部,黑龍江南岸,此石為漠河縣人民政府於1994年6月20日所立。碑身與底座均為不規則形狀的天然花崗岩略加雕琢而成,高2.8米,正面刻有“神州北極”四個大字,是由漠河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廣甫先生題寫。此石與號稱天涯海角的“南天一柱”齊名,並與之遙相呼應,是北極村的一個象徵性標記,是中畢北極的標誌性建築物。

  中國最北的氣象站 於1957年建成,擔負著向國家氣象中心並通過國家氣象中心向亞太地區及全球氣象組織提供氣象情報資料的重任。這裡的工作人員每天要定時觀測8次,每次觀測要準確地測全氣象8大因素中的每一項,每項觀測的資料都要及時通過無線電準確報告給國家氣象中心,一年365日,不可一日間斷,每天8次觀測也不可一次漏測、漏報。多年來,這個小小的最北氣象站,為我國氣象中心提供了大量準確的基礎資料,為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北極村避險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多次及時地預報了各種災害性天氣來臨的大致時間和危害範圍,為北極村農業生產帶來了氣象學上的保證,成為北極村農民最可信賴的良師益友。

漠河:北極哨所

  北極哨所 1969年6月在漠河邊防站的基礎上組建了邊防連隊,分別在洛古河、漠河、興安等處設有邊防哨所。北極哨所院內設有瞭望塔,共七層,最上面為瞭望塔樓,內部設有一高倍望遠鏡,為邊防戰士站崗瞭望之用。進入和平年代,這裡也最早成為遊人欣賞異國風光的必選場所。瞭望塔東邊設有戰士的營房及太陽能電池板,可為整個哨所提供電能。西邊設有“會晤站”。

  松苑原始森林公園 位於漠河縣16區。1971年縣城初建時,於縣城中心保留一片原始森林,供遊人觀賞和淨化城區大氣。1983年建為松苑公園。公園東西長282米,南北寬182米,面積為51,324平方米,園內林木蓄積總量為400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樟子松和落葉松兩種。由於這片樹林位於谷地緩坡處,和興安杜鵑生長在一起,也稱為杜鵑—落葉松林。興安杜鵑,俗稱達子香,也稱滿山紅、映山紅。這種植物只生長在高緯寒極地區,每年春天5月份開花,每到花開時節,公園成為花的海洋,綠樹紅花,滿園飄香,美不勝收。公園建有東西兩座園門,西園門為正門,上有黑龍江省原省長陳雷的題字“松苑”,兩側為彩繪壁畫,整座公園綠樹成蔭,鮮花遍地,園內修有林中小徑和石桌木椅,是全國極少的城內原始森林公園之一。1987年5?6大火時,松苑公園奇跡般的逃過火劫,人人稱奇,又因漠河還有清真寺、茅廁、墳地等處未燒,人們總結為:松苑不燒,因吉祥之地,火魔不忍也;清真寺不燒,因真主威儀,火魔不敢也;茅廁不燒,因污穢之所,火魔不屑也;墳地不燒,因鬼魅同宗,火魔不犯也。公園內立有“松苑記”大理石碑記載此事。

漠河:大興安嶺“五•六”火災紀念館

  大興安嶺“五•六”火災紀念館 是為了反思紀念1987年5月6日發生在大興安嶺的特大森林火災而建造。紀念館位於漠河縣西林吉鎮中華路東側,17區西北端,1988年10月22日建成開館,于2006年重新改擴建,新館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18平方米,展廳面積2260平方米。一樓設有“起火之源”、“烈火熔城”、“悲慘瞬間”、“人間煉獄”、“悲傷的城市”五個展廳;二樓設有“油庫保衛戰”、“決戰興安嶺”、“救災援助”、“重建家園”、“撲火逃生”、“現代撲火技術”、“森林防火規章制度”等七個展廳;三樓設有一個“暢遊漠河”展廳和一個環幕影廳,全面展示了“五•六”大火從起火、成災、撲火、救災、重建家園以及生態建設的全過程。1999年“五•六”火災紀念館被黑龍江省團省委、文管會、民政廳命名為省級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級旅遊景區。

  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 於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36333公頃,是我國最北的森林公園。她古風純樸,靜溢清新,鄉土氣息濃郁,植被和生態環境保存完好。春季,斑瀾鳥雀在綠林中飛翔,鳴囀令人愜意。滿山遍野的興安杜鵑花,花蕾綻開,像雲彩飄繞在山坡。夏季,綠草叢中奇花異葩,爭妍鬥豔,金色的野生罌粟花,粉色的野玫瑰,火紅的百合,白色的珍珠梅等,流香溢彩。深秋,霜染群山,樹葉五彩繽紛,一片殷紅,一片淡黃,一片翠綠,座座大山像天公用彩筆繪畫一般,號稱“五花山”。冬季,到處白雪皚皚,大森林象水晶宮一樣,背上獵槍,坐著馬扒犁在雪山林海賓士狩獵,別有一番情趣。

  “林海觀音”旅遊景區 漠河觀音山,位於加漠公路540公里處,距西林吉鎮47公里,占地面積17.3公頃,海拔高度660米。目前正在籌建的專案有:廟區(大雄寶殿,禪房)、蓮花池、廣場、停車場等。

  “胭脂溝”旅遊景區 胭脂溝位於漠河縣西林吉鎮西北43公里,北極村南32公里,這裡以盛產黃金而聞名遐邇。始建于1888年,史稱漠河金廠、漠河金礦局。胭脂溝系指老金溝,採金人把有砂金的河流稱為“溝”。該溝是額木爾河的一條支流,全長14公里。清朝時,這裡的黃金運到北京,曾為慈禧太后在國外換過胭脂,因此得名。

  “北極村”旅遊風景區 北極村是中國大陸最北端的臨江小鎮,與俄羅斯阿莫爾州的伊格娜思依諾村隔江相望。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13159畝,人口2806人,距漠河縣城西林吉鎮83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22°21′05″至122°21′30″,北緯53°27′00″至53°33′30″。北極村原名漠河村,早在1860年(清咸豐十年)這裡就有人居住,1888年吉林知府李金鏞奉命到漠河開辦金礦,漠河村進入繁盛時期,由此形成了黃金之路,漠河村設為三十站;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置卡倫;1909年(宣統元年)設總卡衙門;1914年(民國三年)為設治局公署駐地;1917年由設治局改升為二等縣域所在地;1947年併入呼瑪縣;1981年漠河重新建縣,將漠河鄉、興安鄉劃歸漠河縣。北極村為今北極鄉政府所在地。這裡有“神州北極石”、“最北第一家”、“北陲哨兵”、“北極沙洲”等諸多旅遊景點;路兩旁一座座古老的“木刻楞”民房及構思巧妙的俄式建築相映成趣,給北極村增添了別樣的氣息。中國第三大河流——黑龍江,從北極村的北面緩緩流過,乘船遊覽界江,你可盡覽兩岸秀麗的景色和異國風情。

  “興安口岸”旅遊景區 興安鎮位於漠河縣東北部,雅克薩城對岸。東與塔河縣開庫康鄉林木交接,西與漠河鄉山水相連,南與勁濤鎮北緣交界,北隔黑龍江與蘇聯阿莫爾州相望。邊境線上自古站,下至謝尼康河口,東西長69公里,境域南北寬45公里,總面積為1428.4平方公里。興安,原名額木爾。因額木爾河得名。1906年,在此處設置卡倫,隸屬於黑龍江副部統管轄,1934年漠河被日軍侵佔,並在額木爾卡倫設立員警署、軍警、崗哨、監視國境地,窺視蘇岸。建國後,于1956年建立額木爾鄉政府,1958年撤鄉成立額木爾人民公社,1963年易名為興安公社。興安口岸是經國務院國函(1989)25號《國務院關於同意黑龍江省六個對蘇邊貿口岸的批復》批准後建設的。

人物

  宋小濂(1860-1926),字鐵梅,又字友梅,晚號止園,吉林(今吉林市)人,與徐鼐霖、成多祿合稱“吉林三傑”。他年輕時就以詩文見長。

  1883年,宋小濂在郡應童子試,得到了當時代理通判李金鏞的賞識,破格取他為生員。本冀科舉入仕,不幸嚴父早逝,為謀生計,1887年秋,宋小濂赴奉天投軍。翌年夏,前往卜奎從軍。冬應李金鏞之召赴漠河金礦局,任隨辦文案兼交涉外事,從此“半生心事在籌邊,黑水黃沙二十年。”臨起程時,宋小濂的朋友們非常憂慮漠河的奇荒和寒冷,勸阻他不要前往。宋小濂一方面因當時冷峻環境所迫,另一方面深感李金鏞的提攜之恩,並欲借此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負。因此,沒有依從朋友們的勸說,毅然決定要奔赴漠河。臨行前為了安慰各位熱心朋友,寫下《留別》三首,以示對友人的依戀、敘別和自己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宋小濂跟隨李金鏞奔赴漠河,一路上他毫無抱怨辛勞困苦之意,悉心考察了中俄兩國邊境。對清廷不注重加強邊防,強鄰侵境的現實,他寫了七律《雅克薩城懷古》,來抒發自己的憂國情懷,遣責清廷的腐敗無能和將國土拱手讓人的行徑。

  宋小濂來到漠河金礦局,與李金鏞朝夕相處。李金鏞的言行對他產生了很大影響。宋小濂尤其欽佩李金鏞在對俄交涉中不畏強權,為民請命,籌辦礦務不憚勞苦,關心部屬勝過自己的品格。因此,在漠河期間,宋小濂盡心盡力協助李金鏞處理礦務各事。

  在閒暇之余,宋小濂與同仁劉建生、屠蔭堂、鐘勉孚等10人,組成了“塞鴻詩社”。大家拈題分韻,鬥險爭奇,為邊塞的文學繁榮,樹起了一面光輝的旗幟。1890年,李金鏞死于任所不久,金廠被俄人佔有。經多方面交涉,方由北洋派員收回,並委宋小濂為金廠提調。

  在宋小濂任金廠提調期間,他多次與俄方交涉,爭得了不少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並寫成了《北徼紀遊》一書。最可貴的是他在《北徼紀遊》一書中不但詳細記述了自己由齊齊哈爾至漠河的路途見聞、李金鏞創辦漠河金礦的經過,而且寫出了廣大官吏和礦工不畏寒苦,奮發創業的精神。1904年,齊齊哈爾副都統兼墾務大臣程德全求才,很欣賞宋小濂的文才與謹慎謙恭,請他在自己幕府中任文案處總理。因他才華出色,程德全保舉他試署海倫廳同知。不久,又保奏他升為道員。1906年8月12日,宋小濂被提升為黑龍江省鐵路交涉局總辦,負責鐵路交涉事宜。據理力爭,雖屢經挫折,仍不稍退讓,與俄人相持兩年餘,會議140余次,於1907年秋,終使俄國侵略者同意簽訂購地、木植兩改訂合同,收回被沙俄侵佔的中東鐵路附近的十分之九的林區,增加地租和木煤稅,挽回利權。鐵路交涉事將成,撫蒙實邊事重,同年冬,出任呼倫貝爾副都統。1911年,升遷到江省民政司使司,1912年改任都督兼民政長。翌年,宋小濂被調到北京,居京6載,無所事事。1919年又起用為東省鐵路督辦。1922年掛冠複進京。是時皖系和直系軍閥把持著政權。進京後,鬱鬱不得志,又加落到衰老之年,就不得不在厚俸中,過起把酒看花的有職無權,半朝半隱的閒散生活。名新居日止園,以“好學不知老”名其室曰晚學齋。

  1926年三月初一,宋小濂帶著欲重新收拾舊山河,而抱負不能申的遺恨,逝世于北京,終年67歲。

  留世的作品有:《北徼紀游》《呼倫貝爾邊務調查報告書》《巡閱東省鐵路紀略》《撫東政略》《賜福樓啟事》及詩集《邊聲》《東道集》《晚學齋詩草》等,均收入《宋小濂集》。

  袁大化(185l-1935),字行南,安徽渦陽青瞳區大袁莊人。進學入廛後,袁大化放棄學業,前往關東投軍。當時負責外事的吳大澄就委派袁大化前往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雙城子等地,偵察俄軍情況,在轉戰中,充分顯露了他膽大心細,胸有謀略的性格。

  1888年,跟隨李金鏞來漠河創辦金礦,擔任漠河金礦提調,成了李金鏞開辦金礦事業最得力的助手。1890年,李金鏞因病歿于任所。袁大化接任了漠河金礦的總辦之職,成了漠河金礦局第二任總辦。

  袁大化充任漠河金礦局總辦後,馬上著手整頓了整個礦務,興利除弊。在李金鏞的基礎上,他又重新制定了金礦各項章程。漠河金礦在袁大化的管理和經營下,日見起色,產金量連年上升。不多年,漠河金礦就達到了鼎盛時期。因金礦事業興盛,袁大化管理金礦有功,由所捐同知晉升為二品道員。

  不久,有人向朝廷彈劾袁大化,說袁大化唆使自己胞弟袁大傑在向朝廷遞解黃金的途中私自將黃金竊為已有,攜帶黃金逃亡。袁大化因此事被牽連撤職查辦。後因事情水落石出,查無實據,恢復原官職,並派往直隸委用。1898年11月,袁大化請假回渦陽省親,適逢劉朝棟起義,聚眾數千人,已先後攻破了曹市、龍山、石弓山、丹城、義門等15個集鎮和70多個城寨。清政府命徐州總兵劉青熙帶兵鎮壓。袁大化為劉青熙獻計,並率其衛兵參加了這次鎮壓。1899年,李鴻章任兩廣總督,袁大化隨赴粵省。當時,義和團在北方以“扶清滅洋”相號召,袁大化建議李鴻章保護商、教(外商和傳教士、教徒),可為將來轉圜之地。1900年,李鴻章派袁大化暫署直隸清河道,鎮壓義和團。《新醜條約》簽訂後,俄國盤踞東北,與匪首林七、田立本相勾結,以遼陽為巢穴,四處侵擾。袁大化任奉天東邊道,設計將叛匪全部殲滅。1911年,袁大化被起用為新疆巡撫。這年,武昌起義,民國建立,新疆革命党人劉先俊,在迪化(烏魯木齊)組織武裝起義。袁大化接到叛徒告密,捕殺了革命党首領劉先俊等4人。11月19日,伊梨宣佈獨立,殺清將軍志銳,擁廣福為都督。袁大化不為共和國所動,一面派兵進剿,一面向宣統請旨討伐,與起義軍隊在果子溝、大河沿、四棵樹、精河一帶相持,雙方互有傷亡。12月25日,北京詔告清帝宣統退位,袁大化稱病辭職,北京複電慰留。袁大化意又組織兵力,繼續進攻伊犁。北京電令其停戰議和,袁大化又以焉耆、庫本、輪台三地義軍殺害長官為藉口,出兵鎮壓巴里坤回民起義,殺死駐地官員,並又赴哈密督戰。嗣後,革命軍進攻迪化,袁大化半夜逃循,離開新疆。在逃跑途中寄友人詩中,有句雲:“……轉瞬小河都改色。”自稱:“耿耿丹心照大清,東山空起符蒼生。天公不老日常在,唯爾能教黑白明。”

  袁大化離開新疆後,蟄居天津。1917年(民國6年),張勳復辟時,曾授他內閣議政大臣之位。民國初年,已興學校。袁大化以學校課本是革命黨人所編為由,不准孫兒入學,在家另設私塾。

  偽滿洲國時,日本關東軍遣人邀袁大化去長春。袁大化答覆:“一臣不侍二主”,拒絕了出任。1935年,歿于天津。

漠河人物:李金鏞(1835-1890)

  李金鏞(1835-1890)年,字秋亭,號翼禦,江蘇無錫人。他早年隨父經商,1862年,應試得官同知,在李鴻章的淮軍中任職。任職中盡心盡力務實,得到李鴻章的保舉。1870年,他被委派到興安,轉運軍械糧餉。1876年,淮安、徐州一帶大旱,糧食顆粒無收,災民流離饑號。李金鏞首先宣導義捐,並寫信到江、閩、粵等地與江人胡光鐮一起,共籌集賑金10萬餘兩,親自前往災區賑濟災民。

  1877年至1879年,山東、直隸、河南等地遭受大災,李金鏞親自到災區散發60萬的賑金。因他放賑有功,被提升為知府,調到直隸,1880年,李金鏞被委派承修千里長堤,歷時3個月完工。不久,被督辦防務吳大澄奏調出關,辦理琿春招墾事項。他到琿春後,查出琿春地區有閑荒48處。他就招集流民墾種,安置了不堪俄匪侵略的蘇城溝華民數千戶。並在此期間,勘定黑頂子山邊界,據理爭回沙俄所侵之地,重立了界碑。後來,又發生了俄國匪徒燒殺八道河居民一事。李金鏞親自進行調查核實,趕赴雙城子俄宮住地,強烈要求懲辦兇手。俄方迫於事實,只好交出兇手抵法。李金鏞對俄方苛索華民,迫害華商等事,從不退讓。他認為,這些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小事,事實上是與國家尊嚴和民族大局相連的大事。

  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非常賞識李金鏞的才華,並向上奏請,留李金鏞在吉林府任事,並讓他擔任了第一任知府,接著就派他前往圖們江口勘定界址。當時,中俄邊界條約規定:由瑚布圖河口順琿春河及海中間之嶺至圖們江,嶺以西屬中國,距江口20餘裡立土字界碑。由於地域廣,界線劃得不詳,致使嶺西的罕奇、毛琿藏等處海口鹽場均劃線外,與條約不符。李金鏞認為:“琿春河及海中間之嶺天造地設,萬古不移……”他按圖據約迫令俄宮退還占地,終於重新立了界碑,使其土地疆界與條約相符。從此,沙俄非常敬服李金鏞,不敢輕易相犯。1883年,李金鏞代理長春廳通判。在他任通判的3年中,他親自詢問民間疾苦,裁革陋規,清理積訟,除暴安良,興利剔弊。經過實事求是地進行治理,長春廳得以大安,民眾稱頌他,認為他廣施德政,很合民意。當時東北正在開發,李金鏞感到“亟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開民智,振風氣,以適應社會所需。”因此,他將自己的薪俸捐出,于長春創建了書院,並購圖書數千冊,以供學習之用。這個書院,無拘何等身份,均可來院觀學看書,並招願學者入院,宣導實學,講求實用。他的義舉,對邊疆開發,文化發展,人才教育,起了一定推動作用。當時人們稱之為“李青天”。人們不僅在他離任時沿途揮淚相送,而且在他走後,人們常常思念他。後來在勘定的精奇裡江48裡旗地界,爭回俄方占地170餘裡。1886年,李金鏞因功升為道員。

  1887年4月,由於李鴻章的推薦,李金鏞從吉林被調往黑龍江籌建漠河金礦。漠河地方荒僻,背靠興安嶺,面臨黑龍江,與對岸俄國伊格那思依諾屯遙相對峙。雅克薩戰爭時,這裡是清軍駐兵運糧的要地。擔任漠河金礦第一任總辦的李金鏞,面對運轉難(距最近的璦琿也有850千米的路程),籌款難,用人難,無一不難的條件,於1887年5月,取道墨爾根,沿山路赴漠河,又由漠河,沿江經瑗琿返回省城齊齊哈爾。歷時4個月,一路上,裹糧露宿,無一不苦,終於取得了有關漠河建礦的第一手資料。擬定了《開辦金礦章程16條》,並南下保定化驗金沙樣品,依據實情奏報朝廷,懇請開礦。1888年初,清政府正式同意開礦。李金鏞積極奔走于天津、上海、煙臺等地,募集資金,招聘礦師,購買機器,籌運糧食、軍火,招募礦丁……凡為礦所應用各物,皆於未開礦前陸續運到。對於開礦前的籌畫,極周到縝密。李金鏞率領同僚和開礦礦丁近千人,於1888年10月抵達漠河創辦漠河金礦,礦務局正式成立。經過近3個月的籌備,在漠河雪高盈丈、馬死人僵的惡劣環境下,李金鏞在群山中設3個金廠。金廠安定後,他親蒞各處查視,於1889年2月12日,3個金廠正式開工採金(漠河金廠、奇乾金廠、洛古河金廠)。李金鏞素有憐才愛士之名。自來到這萬里奇荒的漠河,飲食起居、事務工作,百般均苦。李金鏞對同來的員友,加倍優待以誠相交。同仁中遇有疾病,每天一定前往數次探問,並親自調藥,從不厭倦。因此,同來的僚友人人竭智盡忠輔佐李金鏞的辦礦事業。對應募來的礦丁、隨員,李金鏞都一視同仁,獎勤罰懶,關心他們的疾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他的善舉,調動了礦工們的積極性,人人盡心竭力地安心工作。李金鏞一方面整頓礦務,精心創業;一方面派人解決水上交通,以避免事事仰仗俄輪,受其牽制,並撥兵開拓漠河至墨爾根(今嫩江)達2 000餘裡的運輸道路。另一方面,悉心處理與俄方的交涉事宜,收復被俄方佔據的金礦,令其不經允許不得過江採金,不得在華辦礦,並在小北溝加強操練軍隊。俄阿莫爾省總督廓爾孚,因不知我華開辦的漠河金礦如何佈置,特於6月間,假借巡邊為名,乘輪船來到漠河與李金鏞會晤,探查我方的虛實。登岸後,廓爾孚攜夫人及隨員一齊來到居中。李金鏞設宴以酒款待,宴間俄督廓爾孚對李金鏞說:“今年夏天,正值我方邊防軍隊更調,軍隊輪船在江上往返絡繹不絕,您難道不因此懷疑而害怕嗎?”李金鏞爽朗地笑到:“兩國和好,又有什麼懷疑的呢?如果說害怕,那麼,我們在邊境上剿除金匪,班師凱旋的時候,騎兵、步兵將近百萬,營壘連雲,族旗蔽日,連綿數百里,加之東三省練兵及邊防各軍多達數萬,害怕的應該是你們。我經常在軍營裡,對於這些,早已習常見慣。哪有對你們邊境上調防這點兒小事害怕的道理呢?”俄督廓爾孚聽李金鏞如此說,一時語塞無話,一笑了之。心中不但敬重李的才華,更欽佩他的機智。俄方見李金鏞勇而多謀,頗懼李金鏞的威勢。自此,各遵奉條約,兩境相安無事。自漠河金礦開辦以來,李金鏞處理邊塞和礦務內外各事,經常天亮就起,夜深才睡。在百忙中抽時間到工棚問寒問暖,注意改善礦工的生活條件和勞動條件。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多勞多得,允許他們發財後可以回鄉探親。經過近兩年的苦心經營,漠河金礦已初具規模,礦工人數已達萬人。漠河金礦總局,下設漠河金廠6處,分局9處,盤查局6處,員司達150餘人,漠河一帶房屋櫛比,商販漸興。沿江平曠土地,種植了幾百畝的白菜、蘿蔔、土豆、鈴當麥等,基本解決了蔬菜自給的問題。

  漠河金礦開礦採金21個月中,共得金4.8萬兩。除陸續歸還借款,分給股商官利外,所有勇夫的糧餉、軍械、糧運及各局經費,全由金廠支出。並提出餘利,解充黑龍江省軍餉。

  漠河金礦開創的初期,因應募的礦丁少,故允許俄人入礦工作,但必須遵守礦章。1889年夏,有幾個俄國礦丁私自藏匿金砂,依照金礦章程,李金鏞依法用棍責打了幾個俄國礦丁並將他們驅逐出廠。《中俄和約》規定:兩國人民無論在何處犯事,均送回本國,各辦各國之人。李金鏞棍責俄國礦丁,各同僚們很為他擔心,這不禁使他們想起了前不久所發生的事:一個叫趙鳳蘭的,在俄國邊界柏格羅夫因錢財和俄國商人發生口角,氣極用火器打死了這個商人。俄官當即將趙鳳蘭捉獲,但並沒有送交中國,而送到俄阿莫爾省進行了究辦。中國方面屢次據約照會俄方首領,請他們將罪犯送交中國辦理,俄方最終也沒有答應。又過了一個月之久,碰巧有俄人在漠河上游數十裡江道中,搶劫中國金廠兵丁的財物,巡江兵士當場將他們捉住帶回金廠。本預送交俄國,但因江水剛剛解凍,稍稍延緩了一段時間,俄方就認為我方在違背條約。因此,他們立刻禁止沿江驛站替我方傳遞文報,輪船也不准附搭華人,不允許我方借用他們的輪船載貨物,導致兩國關係一度緊張。直到開江後將這幾個搶劫犯送達,兩方才和好如初。同一條約,他們公然違背是常有的事。鑒於上次的風波教訓,李金鏞的僚友們擔心是有一定道理的。李金鏞卻勸慰大家說:“都是礦丁,假如俄人犯法不處理,那麼,以後華人犯法又該如何處置呢?再者,他們在我華地犯法我們不究,以後他們會更蔑視我們的法令。大家不用為這事考慮,我自有辦法。”

  過了幾天,俄國礦丁就到他們的阿莫爾省固畢爾那托爾衙門控訴。俄方官首即刻據約向我方照會,李金鏞根據俄方的照會答覆說“俄民在中國金廠做賊偷金,這才是貴國最大的恥辱。我處不將賊犯送回,是替你們稍稍懲罰了一下,實在是看在兩國和好友誼的份上,沒有使你們傷體面。否則,條約俱在,況且我在琿春辦理交涉多年,哪有不懂遵守條約的道理?望貴省固畢爾那托爾仍然忠於我們兩國友好交往,以後不要聽信刁民賊人的妖言,以免妨礙我們兩國的正常交往和友情。”不久,就收到俄方首領的復函。在復函中,俄方酋首非常誠懇地表示歉意。從此以後,俄人更加敬服李金鏞並送他一個綽號“一隻虎”(即與知府諧音)。知人善任的李金鏞來漠河創辦金礦,不少有才之士跟從他來到這裡。當時擔任重要職務的有:屠蔭堂刺史綜覽檔、奏章方面的事;唐欽昭掌管財物的支出和收入;張春承監督礦工的工作;鐘勉孚主管各卡倫的盤查;俞雲鹽分掌糧鹽的發放;顧翼初督轉運;費溪橋、秦映岩負責採買糧、物;宋小濂協理漠河金礦總務,主管文案及交涉各事;袁大化任漠河金礦提調,可代他處理礦中內外事務。這些人各個稱職勝任,都甘心情願捨棄江南享樂,來到這塞北共助李金鏞辦礦。

  1889年,李金鏞就不時咳喘吐血,就醫調理,時好時犯。1890年正月,李金鏞自赴阿莫爾省,與廓爾孚會晤,議定了雇傭俄輪章程。又取道到齊齊哈爾,謁見依克唐阿將軍,稟告礦務各情。二月初返回漠河。冰天雪地,寒侵霜淒,勞頓之苦,可想而知。只因百感憂心,萬事勞神。至此7月初,李金鏞便又有了怔忡吐血的症狀。始時,他還勉強支援處理各種事務,不肯因病偷安休息幾天。10餘天后,漸覺精神萎靡不振,請醫服藥,均不見效。7月未,病情沉重,已無法再支撐工作。於是,李金鏞方寫呈上省,擬請3個月假調養身體,礦務內外上下各事,皆交由金礦提調袁大化代理。

  誰知請假的呈子才送到,而李金鏞於八月初四(9月17日)早4點多鐘,在漠河金礦局與世長辭。臨終之際他的家人(一妾一幼子)守在身邊哭泣,僚友們圍在旁邊流淚,李金鏞掙扎著坐起,勸慰大家說:“大丈夫視死如歸,又有什麼遺憾的呢?我所抱憾的是金礦剛見成效,蒼天不借給我年華,使我不能見到3年後的盛況。希望諸君好自為之!”說完,吐血數升氣絕。臨咽最後一口氣,也沒論及半句自己的私事。

  僚友們無不傷感流淚。把頭、礦工等聞訊也都趕來哭祭,皆泣不成聲。“德在人心,功在邊陲。”現存南北相隨的僚友們之悼念挽聯為證。

  屠蔭堂題曰:“相隨南北賓士,歷數萬里程途,同嘗辛苦;何邃人天隔絕,承十八年知遇,倍切感傷。”代秋海門、李子愚、孟儒林挽聯曰:“創天下義賑之風,救災恤鄰,不遺餘力,生祠昭宇宙,已足享徂豆以千秋,而治肅冠裳猶其餘事;肩國家開礦之任,安邊興利,默運精心,功業邁古今,和邃謝塵寰於一旦,使誼關僚友同抱悲懷。”顧翼初挽聯曰:“勇學世忠,廉師公綽,惠比鄭僑,出關承十載提攜,有過則規,有功必錄,而今已矣,縱粗才他日有成,何處酬恩萬一?始創義賑,繼宰岩疆,終籌邊礦,柔遠動四夷威服,為民請命,為國捐軀,不亦悲夫,倘老父重泉相遇,為言不肖流離!”

  宋小濂以門下的身份也題了挽聯曰:“忠勇從血性而來,赴萬里奇荒,開一朝美利,何意大勳未集,盡瘁以終,縱報國有心,只剩英魂依北關;姓字忝門牆之末,受八年知遇,才兩載追隨,回思訓誨殷勤,栽培優渥,恨酬恩無日,徒教痛苦過西州。”

  由於李金鏞所創辦的漠河金礦達到了清政府的辦礦宗旨——興利實邊,因此李鴻章請旨加封李金鏞。清廷頒旨,讓李金鏞的事蹟在國史館立傳,蔭襲一子(入監書),並准予在漠河及原籍無錫建立祠堂以示恩寵。

  從此,在漠河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傳著許多關於李金鏞的傳說。這些傳說,吸引著無數探險家前來采風。凡採金人在摁碃前(採金人的用語,即挖礦井),都首先要頂拜李金鏞的亡靈。當膜拜時,就用一根木棍,系一塊紅布,當成李金鏞的偶象,以表示淘金者對李金鏞的敬服、懷念和祈求他保佑自己能采到金子的誠心。

  趙春芳(1876-?),字香圃,直隸灤縣人,北洋學堂畢業。在校擔任第一排長,北洋武衛前軍馬隊中營練習員,北洋前敵偵察員。後調到奉天臨江縣當測繪員、輯安縣差遣員。

  1907年,呼倫貝爾副都統宋小濂鑒於邊防之需,向清廷陳述利害,建議設立卡倫,仿古屯田制,以充實邊塞。清政府慮及到呼倫貝爾所屬邊界接壤強鄰,宜宣先屯兵強邊的重要,因而宋小濂的設卡倫建議得以實施。創設卡倫,對卡倫的設置地點距離、路線的勘測,無一不需勤奮謹慎,願吃苦耐勞的人。宋小濂恐失清廷重望,便在各客棧、舊肆、學堂張貼文告,廣募願涉邊吃苦的有志有才之士。血氣方剛的趙春芳,聽到這個消息,認為這是報效國家的好時刻,便毅然辭去奉天輯安縣差遣員的職務,報名應募。宋小濂很賞識趙春芳的年輕有為和與眾不同的見識及才幹,因而先讓他在副都統署擔任書記兼任呼倫貝爾調查測會員。接著委派他赴邊陲首先調查測距繪圖,為設立卡倫確立依據。趙春芳會同齊地山,帶了1個隨員,4個護兵,于1908年5月初,自背乾糧起程沿邊境線進發,自塔爾巴幹達呼山起,至額爾古納河口止,實地進行勘察,預創設卡倫12座。他們披星戴月,百苦盡嘗,共計水旱路途l 500餘裡。費時150天,方完成查勘任務,並寫成《邊務報告書》。該書以日記形式,內容所載,皆是他親歷親見親測的種種情形,並附有繪製的圖表、照片。

  1909年正月,趙春芳奉委任狀,接充珠爾幹河總卡官兼巡防第八營路步二營管帶和滿洲里中俄劃界隨員。他抵達任所時,地方依然荒蕪,卡倫房屋尚無著落。趙春芳就先搭帳篷暫住,然後購置木材興工建房。房屋建成後,卡倫初具規模。他為了表達自己的報國決心,在自己的駐地——總卡房的門上寫了一副對聯:“同心同德願與九分卡而共誓;我疆我土當朝千里邊界無虞”,橫批:“疆立不返”。

  擔任珠爾幹河卡官的趙春芳,統轄十數卡,延卡700餘裡。他慮及到國際邦交的重要,竭忠盡力防戍巡邊。然而,各卡倫間道路不通,聲息不靈,各卡往來,常常借道俄方,有諸多不便。因此趙春芳便產生了在各卡倫間修路的想法。各卡官,隨員聞後,齊聲贊同。呈蒙上司批准,1910年,為修這700餘裡路程,趙春芳親自步行勘測。每到一卡,就繪製地理草圖,估算用工費用,核對各卡距離。對原采路線模糊的就重新確立標誌,對河流、山脈、邊情認真地進行了考察,經過60餘天勘測完畢,他上呈各情,深得上司贊許。趙春芳任珠爾幹河總卡官以來,認真巡邊盤查過往人等,杜絕俄人隨便越境、取攜東西往來自由無阻的現象。致使俄人要越界放牧、割草、伐木等,都要向總卡宮申領牌照,照章納稅,遵循我法。自珠爾幹河總卡開辦將近3年,使數百年渺無人跡的荒涼地面逐漸有了商賈接連到來。各卡已建鋪房,或10餘家,或三五家。從此,經趙春芳專心經營日漸充實。期間,趙春芳兩次深入深山調查鄂倫春族事。同時,將自己擔任總卡險要佈局、防戍配備、地理民情、鄰邦關係、國防裝備都進行了整頓。為了久遠謀劃,並呈遞了頗有遠見的《務陳籌邊六議》、《呈民政司憲宋稟條陳要政四則》、《為剿匪肅清籌備善後十八條》等條陳。其中提倡開採礦產、開通路、航通路,發遣陸軍退伍兵攜家來邊,富兵裕農,各卡兵也半農半兵的見識,至今仍有實用價值。此外,他還提出了增加各守卡官兵的薪餉,讓他們安心守卡;沿邊架線開通電話,以求資訊靈通;守疆官員辛苦,任滿應按情供論品級,給予升遷。增設了建設識字學塾,組織各卡官兵抽時間學習。識字對於各商戶和往來民工,願學也不禁止。趙春芳還規定了《俄商與鄂倫春貿易章程十六條》《卡兵規則十二條》《農隙簡明操單六條》,編制了卡倫軟硬軍歌,每日操練時讓士兵歌唱。

  1911年12月19日,吉拉林屬境庫馬爾河發生兵變,趙春芳於22日孤身冒險前往撫問。趙經多方周旋,平息了這場叛亂,保全了沿邊數千百姓的生命。1913年因其吃苦耐勞,勵精圖治,治邊的政績突出,漠河總卡倫總卡官亦交由趙春芳兼任。

  漠河總卡統轄漠河等8處、珠爾幹河等處11卡。他上任3個月,為了廣羅人才輔佐自己管理政務,在大路上放置了一個木箱,讓各界人等舉賢獻策、監政,舉發公務人員不法行為。他自己每週六親自檢點,並從中發現一批很有才幹的人,提升他們充任各卡的卡宮。1914年7月1日,總卡改設治局,總卡宮趙春芳任漠河設治局設治員。漠河街東南端地勢低窪,夏季陰雨連綿,江水上漲,宮商民眾只能靠船交際,實在不便。1914年5月5日,趙春芳召集各界商民,動員出人出力,集資建橋。1915年秋,建成了長15丈6尺,寬1丈8尺的橋,定名“旭東橋”。趙春芳在考察民情時,發現這裡所建的房屋,都是用木頭搭成的,很容易引起火災。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趙春芳規定:凡是這一區域,春節、婚嫁、開張、一年四季均不得燃放鞭炮。並成立了水會,專門滅火。此後,雖然有幾次小火,但都沒有造成大災。

  當時,歐洲各國交戰。俄方藉口戰亂中止了雙方的通商。經趙春芳多次交涉維持了中俄條約,雙方通商照常,漠河民眾大多是單身,皆為淘金發財而來。有些體衰無依,貧勞無力返鄉的,流落街頭,以乞討為業。趙春芳首先捐獻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祿,義士們也紛紛回應,慷慨解囊,於1914年4月1日,成立了“棲留地”,以收留孤老、貧病無依的人。

  1914年末,駐防部隊突然嘩變,警兵聯合卡兵,才平定了這場亂子。從此,漠河一帶官商各界,誰也不敢再調內地兵來駐防。漠河地處荒邊,人員混雜。跑江湖賣假藥的庸醫,往往誤人生命。趙春芳為了不使庸醫誤人,又捐出大洋100元,做為宣導,勸說各界人士捐俸,創辦了一所慈善醫院。醫院內設調養院、醫治院、醫士宿舍和食堂。凡醫院藥費各項所需,均由各商戶攤納。醫院位址就設在商會內,醫院一切事務均由商會處理。當時人死後,均由親近的人拖出郊外荒丘,任憑狼吃沙埋。春秋之際,白骨露天,並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危害著人們的健康。趙春芳看到荒丘的白骨,實在使人感到淒涼,於是捐出自己一個月的薪俸,劃出一塊義地,雇專人專門掩埋死屍、白骨。1915年,漠河境地平安,人民樂業,已有不少民眾常領家小來這裡定居。他們之中,大多數是沒上過學的人,做事粗魯,少知禮儀。為了設法教育他們,趙春芳因地因人擬定了學校章程,計畫籌辦半日學校一處,簡易識字一處,通俗教育社一處。因道尹批復准予劃留學田草甸3 000坰,將所收草租作為辦學經費。

  通俗教育社擬定5月1日開學,因常年經費難以籌畫,具體事宜很難管理落實。趙春芳日夜焦灼,時感慚愧。他確信教育系治國根本要素,是刻不容緩的事。可因款項無措,辦學的事不得不再次拖緩。

  1916年冬季,趙春芳趁冬防巡查之便,親自由開庫康上游入山,與鄂倫春和睦接洽。因鄂倫春這個民族長年在野獸出沒的林中生活,近年來生計很艱難,長期下去,很有可能會傾向白俄一方。通過幾次交談,鄂倫春人看趙春芳很摯誠,就表示願意種地開墾,並懇請立屯。趙春芳當即應允,他18年來要收攏鄂倫春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1917年1月25日,漠河設治局定於改為二等縣治,趙春芳被委任代理漠河縣知事。

  漠河自設治以來,居民漸集,攜來家室的帶有兒童。至縣治後,地方原有兒童已漸長大,後來的兒童也日見增多,地處僻遠,民情野蠻,是因教育跟不上去,而責任在於一縣之長。趙春芳鑒於以前籌畫費用困難,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他就暫從員警所收的賄、妓稅款中,提二成,從1月積至8月,所得大洋1 000餘元,全部作為建築房屋及一切開辦費用。辦學有了眉目後,趙春芳就逐戶動員漠河境內7歲—15歲兒童的家長,力勸他們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趙春芳多年辦學的願望終於實現。

  漠河縣立國民小學於1917年4月1日正式開學。校內教員由師範畢業生畢化光充任。開學後,趙春芳將學校開辦經費的概算數、教員、履歷、開學日期,提留警款建學校的理由,具實寫文向上呈報,經財政廳、省議會審核,漠河縣教育經費一案,同意趙春芳每月提留二成員警所收的稅款,再每年議加大洋1 398元,此款由省庫撥給。趙春芳利用這筆經費,即刻在街市適中地點租賃板房一處作通俗教育社房址,簡易識字學校也在內。社長、校長由本屬科員呂逢涓兼任,講演員與教員由畢化光、張濤擔任。5月15日,通俗教育社、簡易識字學校正式成立。

  趙春芳將自己所有新舊圖書80餘種,交給該校、社,以資人們入社觀覽。並將辦社、校的宗旨和章程寫成佈告,貼在人們集中、醒目的地方,讓人人周知學習知識的重要,遵守法度的必要。社、校的教育對象是15~40歲有志向學的人。入識字學校的人免收學費。想學點文化的風氣在邊境漠河縣逐漸形成。

  趙春芳任縣知事期間,為了安定百姓之心,阻止他們為了生計到江那邊去為俄方打工,就借公款儲存了一定數量的米麵,以備不測時維持百姓當務之急。趙春芳守邊10年,可以說辛苦備嘗,盡力盡責,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得,經辦、調查確實的人和事隨時作筆記。1917年9月,趙春芳將歷年所記進行分類編次,擬成《邊務采輯報告書》一部,付版印刷,以供後人資治借鑒。

  趙春芳在他任漠河縣知事期間,還整修、規劃了縣城街道。縣內事無巨細,他都親自過問、處理。對國際邦交非常謹慎,不失禮于強鄰,又寸利不讓。他還將漠河金礦進行了整頓,把漠河金礦、奇乾河金礦合併辦一個公司,安置一些閒散人員,清理了兩礦的糧貸、經費、帳目,制定了單行章程和各行條例。

  趙春芳因充任邊塞地區政績卓越,曾被多次嘉獎。榮獲七等嘉禾獎章一枚,五等嘉禾獎章一枚,授內務部一等三級員警獎章一枚。在平叛蒙古叛亂中建立奇功,由大總統在京召見,並由大總統親自傳令嘉獎。由財政部頒給一等愛國章一枚,鎮守大將軍金色獎章一枚,金質棠蔭章一枚。1919年,趙春芳還應聘兼任黑龍江通志局名譽纂修。

  1920年4月24日,黑龍江省署鑒於趙春芳多年守邊,治理邊防地區有很多豐富經驗,就將他調往臚濱縣任知事。

  趙春芳離開了漠河,漠河人在自己心裡,為這位開明、有志有識有為的縣知事,樹立了一座永不遜色的豐碑。

  倍勒爾,達斡爾族的著名首領,祖籍雅克薩。沙俄侵略者強佔雅克薩後,達斡爾人遭到殘酷的殺擄和搶劫,倍勒爾率族人鑽進深山老林,過著野人般的生活。

  1680年,康熙皇帝為了深入瞭解東北邊防情況,進行反擊沙俄入侵者的部署和籌畫,親自到東北巡視,並派人前往黑龍江流域偵察。倍勒爾得知清政府派人偵察後,主動前去請見,提供了大量的有關俄軍行動情況,後來又配合清軍,抗擊侵略者。1684年初,清軍在黑龍江流域各族人民的配合下,肅清了整個黑龍江中下游及各條支流上的沙俄侵略勢力,只剩下雅克薩和尼布楚。同年夏,為準備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倍勒爾受清軍派遣前去偵察雅克薩城的俄軍情況。當時在雅克薩,有900多俄軍盤踞在裡面。為準確瞭解敵情,倍勒爾率人選擇了一個暴雨傾盆的天氣,英勇機智地潛到雅克薩城堡下,用敵船誘敵的計謀,俘虜了一俄軍頭目。

  探明了俄軍在雅克薩、杭屋莫(雅克薩東南要隘)一帶設防,以及俄軍人數、船隻、糧食儲備等情況,為清政府制訂雅克薩作戰計畫提供了準確的情報。1685年,清政府決定在夏天進行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年初,即戰爭開始前夕,倍勒爾受命再次深入雅克薩一帶,進一步偵察敵情。倍勒爾等裝扮成達斡爾獵人,利用侵略者貪婪的本性,用馬馱著毛皮來到雅克薩城北,這裡是一片松樹林,雅克薩城堡的侵略軍聽到清軍要收復雅克薩的消息後,每天都來砍伐木材,加固城牆和工事。當幾個俄軍發現倍勒爾等人用馬馱著毛皮後,便放下手裡的活拼命追趕過來。結果,他們鑽進了倍勒爾預先設好的埋伏圈當了俘虜。倍勒爾的“馱貂誘敵”之計,再次乾淨俐落地完成了偵察任務。在清軍出發前,倍勒爾帶著俄俘及時回到了軍營。後來這些俄俘被送往北京。5月,一切準備就緒的3 000名清軍,從瑗琿和墨爾根(今嫩江)同時向沙俄盤踞的雅克薩進發。

  雅克薩之戰是我國人民在自己國土上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倍勒爾等為這場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就在這場戰爭始時,從北京通往瑗琿的千里驛道上,飛遞著康熙皇帝親筆諭令:“倍勒爾等直抵雅克薩,探具情形,生擒羅刹,可嘉。所司如例獎賞”。

  博穆博果爾,又稱奔波果爾,是明末清初黑龍江上游諸部中最強大的部族之一——索倫部的首領。博穆博果爾很有才幹,精通武藝,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擁戴。隨著後金勢力的不斷強大,索倫部開始向後金朝貢,表示歸附。

  1637年(清崇德二年),博穆博果爾率8人第一次到盛京覲見清太宗皇太極,貢品為馬匹和貂皮。清太宗賜以鞍馬、蟒衣、甲胄等。在他的影響下,黑龍江中游“南北兩岸各城屯俱附之。”其中以雅克薩城、多金城、鐸陳城、阿薩津城、額爾圖等最為著名。第二年,博穆博果爾率9人再次向後金朝貢,清太宗在崇政殿賜宴。此後,博穆博果爾的勢力越來越大,斷絕了和後金的往來。清太宗“慮其勢盛不可制”,決定先發制人。1639(崇德四年),清太宗調集軍隊進攻以博穆博果爾為首的索倫部。由薩木什喀、索海分別率領左右翼軍從呼瑪爾河,“分兵略地”攻下雅克薩、烏庫爾、阿薩津、鐸陳等城。

  博穆博果爾率6 000人與清軍展開激戰,兵鋒甚銳,後清軍計博穆博果爾深入陷伏,斬殺甚眾,清軍俘獲索倫部6 900多人(包括婦女兒童),接著清太宗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一方面揚言發大軍再次進兵黑龍江,迫使博穆博果爾向北遷移;另一方面,命梅勒章京席特庫率領240名精幹的蒙古北騎兵暗地裡從蒙古北部偷襲。清軍在甘地擒獲博穆博果爾之弟及家屬,清軍北行近3個月到達黑龍江上游索倫部地區。又前出至齊洛台(今蘇聯赤塔),將博穆博果爾抓獲,同時抓獲其妻子及所屬956人。至此,今黑龍江上游兩岸到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地區均歸清政府管轄。

  巴爾達齊,達斡爾族,薩哈爾察部精奇裡氏,世居精奇裡江畔的多科屯,為達斡爾部長。後金努爾哈亦經營黑龍江之際,達斡爾諸部逐漸歸附。1634年(天聰八年5月),巴爾達齊率35人來到盛京,向後金貢貂皮1 818張,以示臣服。1635年,巴爾達齊率22人再朝後金。在他的影響下,達斡爾諸部也陸續歸附。由於他對金與達斡爾之間的關係所起的促進作用,對統一黑龍江流域有功,不久,滿族統治者將皇族女兒下嫁與他,成為後金的一位額附。因此,當1636年(天聰十年)後金政權改國號為清時,他第三次來朝,此後,他曾多次來朝貢方物,從而更加密切了雙方的關係。

  1639年(清崇德四年),索倫部長博穆博果爾發動了叛清的戰爭,當時黑龍江南北索倫各部均起兵回應,但以巴爾達齊為首的部分達斡爾人,卻毫不動搖堅壁待王師,站在清廷一邊。

  1649年(清順治六年),帶領其兄弟,入京供職,隸正白旗。初封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又經兩次升遷,封至一等阿思哈尼哈番。1654年(順治十一年),卒於北京。清廷為他立碑,表彰他“傾心內附,歲貢方物”及在平息博果爾叛亂鬥爭中“協力伸款”的業績。後人對他抵制民族分裂時能“審興廢,明去就,懷忠不二”頗有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