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物化,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庄子·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在这里用寓言来形象地说明他的“物化”意境。

庄子认为,生和死、醒与梦,以及一切事物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因为它们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不同物象,所以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之间的生死差别、彼我区分没有必要去追究了,就象没有必要去搞清楚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一样。圣人就是根本取消了万物间的差别、对立,而任之自然、随物变化,从而进入“物化”的境界。郭象注《齐物论》说:“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死之可苦,未闻物化之谓也。”认为不懂“物化”道理的愚者,才去区别生与死、苦与乐的不同。庄子的这种思想,片面夸大了事物差别的相对性,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物化”是庄子“万物一齐”相对主义哲学的论点。

后人往往将“物化”解释为事物的转化。扬雄作《甘泉赋》说:“事变物化,目骇耳回。”杜甫作《天育骠图歌》说:“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清代宣颖作《南华经解》,以佛教唯心主义观点解释“物化”,他说:“物化则一片清虚,四大皆空虚,真淡之至也。”这类解释已不合庄子原意。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