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猕猴桃,为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国内外不同地区有阳桃、羊桃、毛桃、藤梨、毛梨、奇异果几维果等诸多别称。

无论是在巴黎的大型超市,还是在伦敦路边的水果摊,甚至在曼哈顿的糕饼店,你都可以看到“水果之王”猕猴桃的身影。在新西兰、在智利、在法国、在希腊,到处都有种植着猕猴桃的大型果园。即使在以盛产葡萄闻名的意大利拉蒂纳省,许多葡萄园也改种猕猴桃。

猕猴桃,又称为奇异果,英文名为kiwi或者kiwifruit。猕猴桃除含有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单宁果胶和糖类等有机物,以及钙、钾、硒、锌、锗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葡萄酸、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脂肪,被公认为营养密度最高的水果,深受消费者喜爱。因为它的果皮覆着细细的绒毛,而且据说山中的猕猴喜欢吃,所以名为猕猴桃。现在新西兰、意大利、法国、希腊,智利等国家是猕猴桃的主要出产国,世界总产量达到140万吨,而且因为南北半球都有种植,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上市。

世界猕猴桃原产地
世界猕猴桃原产地

猕猴桃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二、三千年,先秦《诗经》中记载为“苌楚”(cháng chǔ),民间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因此得名“猕猴桃”。

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我们还没有看上眼,任其野外自由生长的时候,外国人却已经盯上了。1899年英国园艺学家威尔逊在湖北西部引种植物时,因猕猴桃花丛美丽、果实味美而将它作为花卉引种到英国和美国;1904年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从宜昌雾渡河镇收集了一把猕猴桃种子,经过培育,猕猴桃进入水果的行列,他们给其取名为奇异果

上世纪70年代,猕猴桃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水果产业。而全球猕猴桃90%以上的面积,种植的都是从雾渡河镇带走的那“一把种子”中选出的后代。因此2008年在新西兰举行的国际猕猴桃大会上,世界19个国家200多位专家一致认定:中国是猕猴桃的原生中心,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

觉醒的雾渡河镇人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栽种猕猴桃,2001年进入大规模人工种植阶段,2005年成立猕猴桃产销协会。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原产地猕猴桃产业的振兴,截至目前,全镇种植猕猴桃近万亩,拥有红心、黄心、金魁、米良、三峡2号等5个优良品种,备受消费者喜爱。


猕猴桃花
猕猴桃花


世界上最早对猕猴桃进行商品化种植的国家是新西兰,现阶段猕猴桃产业发展最好的也是新西兰。

根据佳沛(新西兰奇异果行销公司)2021年财报显示,该公司2020年全球水果销售总收入达到35.8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66.59亿元。


猕猴桃原产于中国,新西兰抢先种出百亿产业,古人不种有“苦衷”

猕猴桃为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国内外不同地区有阳桃、羊桃、毛桃、藤梨、毛梨、奇异果、几维果等诸多别称,《诗经》和《尔雅》中记载的“苌楚”和“铫芅”指的也是猕猴桃。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据考古发现至少在两千多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猕猴桃属植物(1977年广西田东县发现2000),人类对猕猴桃采食利用时间非常早,有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在38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食用野生猕猴桃(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的招果洞)。

猕猴桃属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当前我们市场上常见的商品猕猴桃品种主要来源于中华猕猴桃这一植物种。

猕猴桃人为商品化种植的时间虽不足100年,20世纪初才开始商业化种植,20世纪中叶才形成产业,但产业化发展却极为迅速,进入21世纪后猕猴桃不论是从种植规模还是商业价值上看,都已妥妥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果品。

中国作为猕猴桃的原产国,却不是第一个商品化种植猕猴桃的国家,现阶段虽有着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种植规模,但商品果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却不高。

世界上最早对猕猴桃进行商品化种植的国家是新西兰,现阶段猕猴桃产业发展最好的也是新西兰。

根据佳沛(新西兰奇异果行销公司)2021年财报显示,该公司2020年全球水果销售总收入达到35.8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66.59亿元。


新西兰奇异果


资料(1)

猕猴桃本是原产于我国的植物,却被新西兰抢先种出百亿产业,不禁让很多人心中萌生一个问题:

中国古人为什么不大规模种植猕猴桃呢?

要是如桃子、荔枝一样,自古就驯化种植,经长期的人为选择驯化,国产猕猴桃岂不要领先世界,那还有新西兰的百亿市场。

虽说如是,但其实古人不种猕猴桃是有“苦衷”的:

软糯的猕猴桃古人可能并不喜欢

现阶段猕猴桃凭借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国内外一众消费者的芳心。但当前我们吃到的猕猴桃是经过人工选育出符合消费者口感的商品种,而在古代它只是一个生在山间味酸的小野果。

你以为我要说,是因为野果口感不佳古人才不种植猕猴桃?

非也,试想一下当前哪一种商品果不是由野果驯化而来,从“难吃”变得“好吃”。

不过古人不种植猕猴桃确实与口感有关,因为古人并不喜欢猕猴桃的“软糯”,

猕猴桃果实为浆果,并且是典型的呼吸越变型水果,未熟时“邦邦硬”口感极差,成熟后“软糯糯”口感虽可但不耐储,很快就会腐败变质。

这些特性使得作为野果的猕猴桃,与桃、梨、苹果等更耐储存的水果相比不具优势,因此古人优先选择了种植这些水果。

另外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说古人并不喜欢吃浆果,不只是猕猴桃,诸如覆盆子、悬钩子、醋栗、沙棘等一众“软糯”的浆果均被古人嫌弃,一直没有规模种植。

可能有朋友会说葡萄也是浆果,还是舶来水果,不照样能“葡萄美酒夜光杯”被广泛种植。

中国人对于水果的追求是什么?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首先就是“甜”,葡萄在我国古代之所以能被规模种植,就因为它是“舶来物”,传入前就已被人工驯化变得更甜了。不夸张地讲若葡萄是我国的原生植物,那它的出头之日可能要晚上许久。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区别,对于水果而言,我们更喜欢“脆、甜”,这在一些古籍中也有侧面的记载,例如明代俞贞木创作的农书《种树书》中:“桑上接梨,脆美而甘”就突出了古人驯化水果口味的方向。

而野生猕猴桃即不脆也不特别甜,因此这可能是古人未种植猕猴桃的一个原因。

猕猴桃“药性”重于“果性”

当前我们之所以能知道古人接触过某种水果,最主要的两个途径分别是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其中“文字记载”对于水果的特性、用途、种植情况等反馈的最为详尽。

猕猴桃在我国古代也有诸多的文字记载,但与其它水果不同的是,没有赞颂它味道,没有描述怎么种植栽培的文字。

关于猕猴桃的相关文字记载,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药典、医术,自《本草拾遗》之后,几乎所有的古代药学典籍均记录了猕猴桃的药用价值。

这意味着猕猴桃在古代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有朋友会问,即便猕猴桃的“药性”重于“果性”,那也是有需求的,也应该种植啊。

这样想其实是错的,首先一点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猕猴桃资源且分布相当广泛,采集即可满足需求。

另外一点,是古人对“野生”的特意追求,了解中药材的朋友知道,古人习惯于把中药的药性和药效与其生长环境挂钩。

认为只有野生集天地精华生长起来的中草药,其药效和药性才会更好。

不只是古人,当前依然是这样,大家想一下当前野生的人参和种植的人参谁的价格更高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资料(2)

2008年11月6日,在新西兰举行的国际猕猴桃大会上,来自世界19个国家的200多位专家一致认定:中国是猕猴桃的原生中心,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是宜昌市夷陵区的雾渡河镇。宜昌猕猴桃如何从一种并不引人注目的野果,成为现在世界著名的商品水果,成为宜昌献给世界的礼物,非常值得人们回味。

东晋名士郭璞与宜昌猕猴桃

猕猴桃俗称羊桃、毛桃、山洋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了猕猴桃的记载:“隰有苌楚(猕猴桃的古名),猗傩其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猕猴桃的形、色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唐代《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自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就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宋代《开宝本草》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生山谷,藤生,着树,叶圆有毛,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至于药效,《开宝本草》的作者认为有“止暴渴,解烦热”等功能。

宜昌人把猕猴桃称为羊桃,而“羊桃”之名,则与东晋名士郭璞有关。郭璞(公元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属山西省),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西晋末年战乱将起,郭璞躲避江南,曾侨居宜昌。宜昌现存的古建筑天然塔,据说就是由郭璞始建。尔雅台和尔雅书院也因郭璞在此著书而得名。在《尔雅·释草》中有关于猕猴桃的记载,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

第一个在宜昌发现猕猴桃的西方人——威尔逊

根据目前所有的资料分析,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厄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是第一个发现宜昌猕猴桃的西方人。

厄内斯特·亨利·威尔逊

1876年2月15日,威尔逊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格洛斯特郡奇坪坎普顿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他是这个家庭里7个子女中的长子。由于家庭环境困难,威尔逊13岁就辍学,来到一家苗圃当学徒。16岁时威尔逊被伯明翰植物园雇为园丁,开始对园艺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白天努力工作,虚心向老园艺师们求教,晚上到伯明翰技工学校读书,并获得植物学科的女王奖学金。1897年,21岁的威尔逊进入了被称为邱园(Kew Gardens)的皇家植物园工作,一年以后,进入南肯辛顿皇家科技学院学习植物学。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威尔逊会成为一名不错的园艺师,将结婚生子,在英格兰过着安稳的生活。然而命运之神对威尔逊另有安排。欧洲著名的维奇苗圃(Veitch Nurseries)想派人去中国西南(湖北和四川)地区采集和引种植物,在邱园负责人戴尔爵士的推荐下,23岁的威尔逊被选中,1899年3月27日,他与维奇苗圃签订了3年合约,随后由利物浦出发,经美国波士顿、旧金山,辗转香港等地,最后来到长江之滨的宜昌,开始了“植物猎人”的生涯。

在1899年4月至1911年3月之间,威尔逊先后受英国维奇苗圃和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 (Arnold Arboretum)的聘请,四次来到中国西部考察和采集植物标本,他“带着植物采集箱、照相机和猎枪,在遥远的花卉王国进行了11年的探寻和考察”,采集了6500多种植物标本,将1500多种亚洲植物引种到西方,其中有60多种最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对植物的研究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1927年威尔逊成为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负责人。1930年10月15日,威尔逊和他太太遭遇一次车祸,英年早逝。

被称为“三峡门户,川鄂咽喉”的宜昌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成为威尔逊四次考察活动的基地。1900年5月,他在宜昌西南部发现“羊桃”,被这种花丛美丽、果实味美的果树所吸引,将其引种到欧美。然而,在威尔逊和其他植物学家眼里,猕猴桃只是一种新奇的东方植物,一种植物园里受欢迎的观赏植物,显然他们缺乏商业头脑,没有看到猕猴桃的经济效益,未能将其转化成一种商业果品。在威尔逊把猕猴桃引进西方的同时,他也把这种野果介绍给在宜昌的西方人,结果大受欢迎。这些在宜昌的西方领事人员、海关人员、商人和传教士等因此大饱口福。因为他们觉得猕猴桃的味道像西方久已栽培的醋栗,所以这些西方人就管猕猴桃叫“宜昌醋栗”。

真正把宜昌猕猴桃带向世界的人——费雷瑟小姐

是谁把猕猴桃从宜昌带向世界舞台,使其成为受人喜爱的水果呢?是一位名叫玛丽·伊莎贝尔·费雷瑟的新西兰小姐,在1904年无意中把猕猴桃的种子从宜昌带到新西兰。玛丽·伊莎贝尔·费雷瑟是如何来到宜昌的呢?首先得介绍下她的妹妹范凯迪。

范凯迪全名叫凯瑟琳·格雷厄姆·费雷瑟(Catherine Graham Fraser),家人朋友都亲热地叫她凯迪(Katie)或者凯(Kate),范凯迪是她的中文名。

范凯迪小姐于1867年出生于新西兰南岛的达尼丁,是家里三个女孩子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一位马具商。她和玛丽·爱弥利亚·穆尔(Mary Emelia Moore,中文名叫穆秉谦)是同乡,也是奥塔哥大学的同学,比穆小姐大两岁。被苏格兰教会的安德森夫人选中来中国宜昌的分会担任教师后,范凯迪小姐和穆小姐等一起于1897年来到宜昌,直到1914年她返回新西兰,她在中国工作了17年,大部分时间在宜昌,曾担任苏格兰教会在宜昌的女子分会负责人。

玛丽·伊莎贝尔·费雷瑟小姐

凯迪·费雷瑟小姐的大姐玛丽·伊莎贝尔·费雷瑟(Mary Isabel Fraser,1863-1942)是新西兰著名的教育家,终身未婚,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是新西兰著名的“爱奥那学院”的创办人。伊莎贝尔1889年从奥塔哥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任职于奥塔哥女子高中,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在1894年她成为旺格鲁伊女子学院的院长,在她的领导下,这个学院成为新西兰最大的女子寄宿学校。

1903年伊莎贝尔从旺格鲁伊女子学院请假,到日本旅行。在那里她和小妹范凯迪会面,然后两人一起来到中国,沿途参观各个教会学校,最后回到范凯迪工作的宜昌。1904年伊莎贝尔回到旺格鲁伊女子学院,1910年辞职,然后到英国考察女子学校和女子教育。1914年伊莎贝尔在新西兰美丽的霍克斯湾创办“哀欧那学院”。同年,范凯迪离开中国宜昌,和二姐尼尔妮(Nellie Fraser)帮助伊莎贝尔管理哀欧那学院。1921年三姐妹退休,一起周游欧洲,然后回到家乡达尼丁安度晚年。

1904年伊莎贝尔离开宜昌回新西兰时,出于好奇,她带了几粒宜昌的猕猴桃种子回去,交给旺格鲁伊的一位农场主亚历山大·阿里森(Alexander Allison)种植,进而扩展成一种主要水果产品。直到现在,几乎所有新西兰出产的猕猴桃都是这几粒种子的后代。新西兰的绿色和金色猕猴桃风行全世界,每年出口价值10亿元的猕猴桃,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新西兰在猕猴桃的营销、研发和价格方面的影响力,也是世界第一。

新西兰猕猴桃果园

就是伊莎贝尔·费雷瑟“无心插柳”带回去的这几粒种子,让全世界得以品尝宜昌猕猴桃的美味。因为这个原因,《新西兰先驱报》(The New Zealand Herald)在评选“1863年至1912年150年间最伟大的新西兰人”时,伊莎贝尔·费雷瑟被评为1904年的“新西兰年度人物”(New Zealander of the Year)。

宜昌猕猴桃的传奇有望续写

虽然历史悠久,然而猕猴桃在很长时间里只是一种山间野果。新西兰的农场主阿里森在1904年得到由伊莎贝尔·费雷瑟小姐从宜昌带回去的几粒种子之后,细心种植,终于在1910年结果。然而直到上世纪30至40年代,猕猴桃才在新西兰作为果树栽培并成为商品,新西兰北岛的几个果园产的猕猴桃已有可观的产量。1952年,猕猴桃鲜果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随即打开国际市场,已销售60多个国家或地区,成为新西兰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新西兰培育出来的品种已引种到世界各地。由于新西兰向许多国家出口猕猴桃果实,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激发了不少进口国家栽培者的热情,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纷纷从新西兰进口苗木或自己育苗建园,到1980年代猕猴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新兴果树产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由于种植猕猴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葡萄的3倍,许多葡萄园主改种猕猴桃,从而使意大利后来居上,超过新西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出产国,年产近40万吨。

在很长时间里,外国农场主们把猕猴桃称为中国醋栗(Chinese Gooseberry)。1962年,一名叫弗里达·卡普兰(Frieda Caplan)女士的美国农产品进口商应客户要求,开始从新西兰进口猕猴桃。因为那时的美国人对猕猴桃还比较陌生,第一批1000只猕猴桃,她用了数月才售完。为了促销,有水果商建议卡普兰女士采用新西兰的国鸟“奇异鸟”(Kiwi)来命名该水果,Kiwi这个单词来自新西兰土著毛利语,因为“奇异鸟”也有类似猕猴桃那样毛茸茸的羽毛,颜色也相差不远,这一建议得到新西兰农场主的赞成,于是来自宜昌山间的“灰姑娘”羊桃,变成了洋气的水果王后“奇异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猕猴桃的原产国,中国大陆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把它作为一种果树来种植,从新西兰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同时也开始发展良种选育工作。

2015年9月,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科学家吴金虎博士应邀对宜昌猕猴桃资源进行考察,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开发与利用宜昌猕猴桃资源。

考察期间,吴金虎博士作了“世界猕猴桃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讲座,重点论述了猕猴桃整形修枝、栽培管理、包装储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与猕猴桃产业合作组织、企业等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是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全市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约4万多亩,但目前产业发展比较粗放,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吴金虎博士说,宜昌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并建议宜昌市,一定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看好自家“宝贝”。他将与宜昌市猕猴桃产业技术人员保持沟通和交流,力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促进宜昌市猕猴桃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目前,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仿照野生自然条件种植,使得当地有机猕猴桃果肉翠绿,汁液多,风味佳,品质极优,畅销海内外。猕猴桃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特色产业,形成观音堂、龚家河猕猴桃专业村,在三峡至神农架旅游黄金线上,开始对猕猴桃花粉旅游文化进行开发,设立农家采摘游接待点,为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