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虾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益阳虾舞,俗称“虾子起拱”“耍虾子”,一种独具洞庭湖水乡特色和益阳竹乡特色、带着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烙印的民间传统杂耍。史料上舞虾起源于魏晋之说已不可考。但根据清同治年间所修《益阳县志》记载,可以肯定虾舞于清代中晚期出现在益阳县。

  “虾子起拱”主要是在农历春节玩耍,迎春祈福。特别是元宵佳节,虾子起拱尤受欢迎,有“元宵不闹,年成不好”一说,虾子为吉祥之物,闹元宵的主角,胜于耍龙舞狮。益阳“虾子起拱”还在大旱之年用于祈雨,虾兵虾将求助龙王解除旱象,降福民间。到后来.特别是解放以后,“虾子起拱”演变为重大喜庆活动和其他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表演节目。

  虾舞分巨虾舞、单人虾舞和双人虾舞三种.晚清年间,黄泥湖和大码头、二堡、三堡隔江相望,两岸百姓同在资江河里捕鱼捞虾,每年正月都耍“虾子起拱”。最初益阳“虾子起拱”是小虾子,后来两岸相比,谁的“虾子”大,就说明谁一年打的鱼虾多。今年你超过了我。明年我就超过你,结果是“虾子”越比越大。所以,现在见到的“虾子起拱”都是几十米长的大虾子,竹、木连结为虾骨,外面蒙上布质虾皮。

  大虾子由虾身、虾头、虾须三部分组成,制作复杂。需楠竹七八百斤甚至上千斤,其中需两三根上百斤的大楠竹剖开作虾筋,需三根长约15米左右的黄杆竹作虾须,另需几根大木料和上十斤铁丝、马搭和上百米糊布。制作场地要大。先剖篾、锯木,制作虾筋、虾头木骨架和虾尾木骨架,骨架上凿孔,连结竹筋、篾骨,整体连结,经过艺人们的这一道道工序,虾子整体骨架做成了,蒙上粗布制作虾皮也是一道重要工序。还要着色,使其逼真,内安车轮以便拖走。一只大虾子需要经过上十位艺人,四五天的精心制作才能完成。舞动时,由20多人掌握虾头,30多人牵动虾身,20多人扶持虾须,另8-10人随虾头前进,手舞长杆钢叉作虾须摆动而上下升降。虾前流星开路,虾后数十盏牌灯紧跟。表演时,按“三通密鼓,一槌惊锣”的节奏,在领舞者指挥下,众舞虾人高声齐呼:“虾子起拱!”虾头应声上抬,虾须朝天,直指天空。巨虾经过时,两旁群众燃放鞭炮以示欢迎,礼重者还为虾须披红挂彩,以图吉利。

  据悉,“虾子起拱”是湖南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2008年纳入了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