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磁山文化:石磨盘、石磨棒
磁山文化:陶盂

  磁山文化汉语拼音:Cishan Wenhua;英语:Cishan Cultural),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北武安市磁山遗址为代表而命名。其分布南起漳河,北到拒马河大清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冀南的洺河流域。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700年。该文化的发现,揭示了华北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为仰韶文化后冈类型找到了渊源。

经济生活

  粟作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且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磁山遗址有80个窖穴出土朽烂的粟,武安牛堡洼遗址也发现残存粟的粮窖。堆放的粮食堆积中常伴有陶器,当是盛取粮食的容器。农业工具主要有石铲、石镰和碾磨粮食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从坑壁印痕可知还有木耒一类挖土工具。家养畜禽有狗、猪、短角牛和鸡。发现狗骨被敲砸得很碎并留有火烧痕迹,表明狗除可助猎外也用于肉食。家禽中公鸡骨明显多于母鸡骨,可能是为了留下母鸡产卵而多食用公鸡,这说明已会对家养动物进行人工选择。渔猎、采集经济占较大比重。渔猎工具有骨镞、骨鱼镖,石球、石弹丸、陶弹丸及骨网梭等。出土的兽类、鸟类、龟鳖、鱼类和蚌类遗骸在数量和种属上远多于家畜家禽。采集胡桃、榛子、小叶朴等为食,发现两个专门堆放朴树子的窖穴。制作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处于较原始的手制阶段。有些器形不甚规整,常见歪扭变形现象。陶器烧成温度为880~930℃。

居住状况

  当时的房屋十分简陋。在磁山遗址发现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房屋,面积仅六七平方米,留有支撑顶盖的柱子留下的柱洞。还发现没有柱洞,底部有苇席印痕的坑穴,其中有的修筑了出入用的台阶或坡道,它们可能是简易的居穴。

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

  在磁山遗址发现与房址、居穴、窖穴等交错分布的100多处“组合物”遗迹。每一处“组合物”都包括陶器和石器,一般在10件左右,以实用器为主,偶见陶质明器。它们少数放在坑内,大多数可能是就地堆放。关于这些“组合物”的性质,推测性的意见有:可能是同鬼魂崇拜有关的丧葬活动遗迹,可能是人骨朽尽的二次葬,或可能是祭祀时的奉献。从考古发现所见的生产发展水平对比其他文化的情况看,磁山文化可能处于以对偶家庭为基本消费单位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磁山文化与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有些器物的形制和风格近似,两者为同时期并存,彼此交往,而分属不同系统的原始文化。磁山文化的发展去向是后冈类型的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