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英语:Socialist Market Economy),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理论的建立

  中国过去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经济体制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正常的环境下,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排斥市场作用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整个经济失去生机和活力。对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就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长期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实行市场经济。首先打破这一禁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以发展自己。邓小平使用了市场经济概念,讲市场经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已不单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发展商品生产,而是肯定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起资源配置的作用。

  2.确定市场在经济联系中的作用不像过去那样仅限于不同所有制之间即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而是主要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这就意味着让市场在全社会范围内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

  3.把市场经济只是当作方法、手段来利用,利用它来发展生产力,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邓小平认为,市场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并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把计划和市场都看作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和市场截然对立起来的片面看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重大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商品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中国共产党全党经历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一番艰辛的探索过程。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开始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20世纪90年代初,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曾出现过尖锐的分歧。为了统一思想,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取得共识,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视察时再次发表关于市场经济的重要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在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和确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相对于过去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市场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它通过竞争和价格杠杆把稀缺物资配置到能创造最好效益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市场对各种信号的反应也最灵敏迅速,促进生产力和需求及时协调。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发展市场经济,当然必须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方面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有共同之处,对西方市场经济一切合乎市场规律和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好经验,都要努力学过来。但它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走自己的路,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以弥补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不足。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5.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市场,除一般商品市场外,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以及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6.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是实行政企分开,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不断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7.进行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依法加强对各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监督,促进政府部门彻底转变职能,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制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严格规范和稳步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转换经营机制,树立服务观念,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微观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8.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抓紧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