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行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群行为(social behaviour),同种或异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可以仅表现为暂时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

  1.集群 最简单的社群行为。如非洲稀树草原中,大量食草兽逐水草而居,当遇狮豹来袭击时,某些个体惊叫告警,于是集群遁逃。这种聚合很松散,但却是互利的,离群个体很少。

  2.昆虫社群 真正的社群性昆虫包括两组:等翅目(白蚁)和膜翅目(蜂、蚁)。其特征为生殖功能上的分工。社群内的个体分属几个阶级。例如蜂的社群内有一只蜂后,数以千计的工蜂(雌性),在一年的某些时间内还有雄蜂。工蜂的职务在一生的不同阶段也在变化:成年后头3天清扫有卵的巢房,然后用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喂饲大龄幼虫;以后其头部的一种腺体分泌王浆,短期喂饲刚孵出的幼虫,并持续喂饲某一选定的幼虫使之发育成蜂后;10天后,体内的蜡腺开始分泌,工蜂开始筑巢;18天后离巢进行定向飞行,学习通过太阳和各种标志与巢的关系来定向,同时又保卫蜂巢;21日起开始采食,直至2~3周后死亡。蜂后是唯一进行生殖的雌蜂,其功能就是产卵。雄蜂与蜂后交配后被逐出蜂巢而死亡。此外,分群的工蜂从腹部的纳萨诺夫氏腺体产生一种外激素,蜂后则以大颚腺分泌外激素。如果彼此失掉联系,这两种外激素的相互作用能使工蜂与蜂后顺利地聚集在一起。蜂后的外激素起调节群体的作用,能抑制工蜂的卵子发生,还能吸引工蜂到它身边,并刺激工蜂的“随从”行为。

  3.脊椎动物社群 脊椎动物的社群通常由临时的或较长久的一对配偶为核心,由此扩大,加入母—幼或成—幼关系,在同一社群的成体之间,又按一定的优势序位组织起来。序位指群体中有的个体为优势者,另一些则为从属者。优势者享有优先选择配偶、得到食物等特权,同时也是领域范围的标记者,从属动物的保护者。例如,狒狒生活于开阔地区,易受多种掠食者的侵扰,所以结群防卫有重要意义。一般有几个体大强壮的雄性为优势者,留在社群中心,其他雄体环绕在外缘,并有雄狒狒专司警戒,一发现捕食者,即以警报叫声相告,所有雄体迅速聚集成群,恐吓或攻击敌害。当全群移动时,雌狒狒和幼体常与优势者在一起,遇见敌害,从属的雄体迅速冲上去,位于社群其他成员和敌害之间,以保护幼体和雌体。灵长类社群的大小和构成也各不相同。长臂猿社群仅包括一雌一雄,黑猩猩和大猩猩则由8~9只结合为一社群,而恒河猴可形成150只的大社群。一般说来 ,营地栖生活的种类,其社群成员数目远比树栖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