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虫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稻螟虫汉语拼音:Dɑomingchong;英语:Rice Stem borers),稻的害虫。属鳞翅目。

种类

  中国的常见种类有:螟蛾科的三化螟、褐边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夜蛾科的大螟。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分布

  在中国,三化螟主要分布在北纬37°~38°以南各稻区;二化螟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大螟分布于黄河以南;台湾稻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褐边螟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福建部分地区。三化螟单食性,只为害水稻 ;其他4种还为害茭白甘蔗高粱玉米 、粟和小麦;大螟还取食芭蕉椰子。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均1年发生2~7代;褐边螟在华中稻区1年4代;台湾稻螟在广州附近1年4~5代。各螟虫的发生代数有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

影响因素

  三化螟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自然条件。发生期和世代数受当地气温制约。越冬代蛾量在幼虫滞育率高的年份,因越冬幼虫耐低温力较强而较多;反之越冬死亡率较高。越冬幼虫化蛹前雨量大,幼虫易窒息死亡。幼虫耐低温力弱而耐高温力较强,气温在40℃以下不影响其侵蛀活动。

  ②耕作栽培措施。种植制度是影响发生期、代数、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一般品种混杂的稻田发生世代多,为害重 ;分蘖期和孕穗期对产卵和侵蛀有利;偏施氮肥、水稻叶色浓绿或植株稻酮含量高的受害重。抽穗整齐而成熟早的品种可避害。

  ③天敌。寄生型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线虫及病原细菌和僵菌;捕食性的有多种蜘蛛、步行虫、隐翅虫、青蛙和鸟类。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措施。一般秋播时将绿肥留种田,迟熟冬作田安排在旱地或螟害轻的晚稻田上。冬耕冬沤、提早春耕灌水,使其在预蛹期被淹死;压低有效虫源基数;选用螟害较轻的田块作绿肥田 ,以减少越冬虫源 。合理布局,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和多品种插花种植;选种抗螟品种和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如调节水稻插植期,合理施肥灌水,使水稻的危险生育期与螟虫盛孵期错开,稻株生长整齐;及时夏收灭茬耕翻,破灭虫蛹;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水稻抗耐性,以减轻为害。在盛孵期施用杀螟松、杀虫双、巴丹或亚胺硫磷;对二化螟和大螟施用敌百虫等化学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