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空想社会主义(Utopian socialism),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存在的、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又译乌托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产生于16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16世纪英国莫尔意大利康帕内拉,17世纪英国的温斯坦莱,18世纪法国摩莱里马布利,19世纪法国圣西门傅立叶以及英国的欧文等。广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包括空想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2个部分。

  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对立的反映,它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6和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不同,从而使3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16~17世纪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时期,无产阶级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这时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

  18世纪 这一时期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认识从文字描述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私有制,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这时,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并得出一些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