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ey anemia),体内缺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年和妇女更多。

  血液缺铁的原因有:①慢性失血。居缺铁病因的首位,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痔疮、反复鼻出血、血红蛋白尿等。若中年以上男性不明原因突然发生缺铁性贫血,必须除外消化道肿瘤。②摄入不足及需要量增加。如偏食使摄入不足及婴幼儿、青少年和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需要量增加等。③吸收不良。如萎缩性胃炎、胃全部或次全切除术后及大量饮浓茶甚至吃茶等均可导致铁吸收不良。

  诊断除根据病史中有引起缺铁的原因和贫血的常见表现外,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红蛋白减少最显著,而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轻,故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片中见红细胞的形态小,而且中心染色过浅;血清铁和铁蛋白减少,骨髓细胞外铁消失,内铁减少;若用铁剂治疗效果显著可帮助诊断。

  治疗的关键是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其次是铁剂治疗,常用硫酸亚铁或富血铁等口服铁剂,价廉、方便、有效,因可引起胃部不适,宜饭后服,加用维生素C和稀盐酸有助饮食中三价铁的吸收,当血红蛋白达到正常后,应继续用药2~3个月,以补足贮存铁,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无效或需迅速升高血红蛋白时,可用肌肉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若病人贫血严重,血红蛋白<50g/L(5.0g/dL)而又症状明显者可输全血或红细胞。含铁多的食物有蛋黄、牛肉、肝、肾、豆类、绿色蔬菜、海带和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