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菩萨(汉语拼音:Pusa),全称菩提萨埵(巴利文:बोधिसत्त bodhisatta;梵文:बोधिसत्त्व bodhisattva)之略称,过去曾译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为“觉有情”、“大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 或 sattva 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有情”: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使人觉悟的有情众生。《翻译名义集》卷一引僧肇释:“菩提,佛道名;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引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谓修持大乘六度,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经典中有关菩萨的异名有:大士(摩诃萨埵)、开士(菩提萨埵)、尊人(第一萨埵)、超士(最胜萨埵)、上人大圣高士大自在法臣佛子等。

  菩萨有多种分类,除依悟解深浅而有不同的菩萨阶位外,《菩萨地持经》卷八亦举出菩萨有十种,即种性、入、未净、净、未熟、熟、未定、定、一生、最后身。其中,未得净心,称为种性;发心修学,称为入;已入而未达净心地,称为未净;入净心地,称为净;净者未入毕竟地,称为未熟;入毕竟地,称为熟;熟者未入定地,称为未定;已入定地,则称为定。又熟有两种:一生与最后身。一生是次第得无上菩提;最后身是此生得无上菩提。此外还分在家与出家、退转与不退转、生身与法身、生死肉身与法性生身、大力与新发心、顿悟与渐悟、智增与悲增等。

  菩萨的修行称为菩萨行;有关菩萨的一切法则仪式,称为菩萨之法式;其教法以达到佛果为目的,称为菩萨乘;其经典称为菩萨藏;戒律称为菩萨戒,《梵网经》等所述的就是菩萨应持的菩萨戒。佛教诸经典上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乘僧侣或居士有时也被称为菩萨,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即被称为菩萨。在中国竺法护被尊为敦煌菩萨,道安为印手菩萨。

菩萨分类

  菩萨有三:

  一果地菩萨。已经证得佛果,为了引度众生,应化为菩萨身者;如观世音&地藏王&弥勒。

  二因地菩萨。因地菩萨者,依修行而得菩萨果位者。

  三愿地菩萨。愿地菩萨者,谓发愿愿行菩萨道者。

  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前面菩萨指愿地菩萨。(即正在修菩萨行,但还未修成菩萨果位者) ,后面菩萨指因地菩萨(已经修到菩萨果位者)

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一般指:

  • 文殊菩萨 - 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以智慧闻名。
  • 普贤菩萨 - 释迦牟尼佛右胁侍,以大行闻名。
  • 观音菩萨 - 既为阿弥陀佛左胁侍,又以大慈大悲闻名,在人间以千手千眼不遗余力地救度苦难众生。
  • 地藏菩萨 - 救度一切有情,直至地狱尽空,以大愿闻名。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出世前娑婆众生之救世主。

  在弥勒佛时代尚未来临以前,释迦牟尼佛与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会以佛法济度众生。

  观音菩萨以慈悲闻名,常以各种化身救济世人苦难,广受世人尊敬。而地狱的众生,就由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意牺牲自己,而不立即成佛的地藏王菩萨救度。一般常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合称“四大菩萨”。

  中国有四大菩萨道场(四大佛教名山)之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浙江普陀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安徽九华山。

  阿弥陀佛另外一位胁侍:专修念佛法门的大势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示现为代表神通力、现愤怒相的金刚手菩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道场在云南鸡足山。

八大菩萨

  关于八大菩萨有多种说法。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慈氏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王菩萨。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经。

  《药师经》说: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大势至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

  《七佛八菩萨经》说: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坚勇菩萨。

  《舍利弗陀罗尼经》说: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

  《般若理趣经》说:金刚手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菩萨、才发意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

  《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说: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库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发心即转法轮菩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降伏一切魔怨菩萨。

菩萨阶位

  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总共有五十二个菩萨的阶位:

  • 十信位
  • 十住位
  • 十行位
  • 十回向位
  • 十地
  • 等觉位
  • 妙觉位

南传上座部佛教观点

  南传佛教认为,菩萨是在佛法失传之后,在未来成佛、重新开启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传经典提到的菩萨只有两位,即成佛前的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菩萨。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义的菩萨也包括了一切发愿在未来成为佛陀圣弟子的修行者,即声闻菩萨。菩萨的主要修行内容就是六度波罗密。

北传大乘佛教观点

  大乘佛教认为,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直到圆满成佛,总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即菩萨五十二位。菩萨是佛的胁侍,每位佛有两位等觉菩萨作为胁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现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华严三圣);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为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东方三圣)。佛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解脱于苦难、轮回之中。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佛号正法明如来,他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倒驾慈航重入世间教化救度。

菩萨种性尊贵

  菩萨称为“菩提萨埵”,也叫作“觉有情”。这是因为菩萨的种性尊贵,菩萨志愿效法过去诸佛,努力的精进成就佛道;这样三大无量数劫的自利利他,行普贤行利益众生,因此最后能够成就最究竟的佛道,未来成就佛道的时候,也同样具足了这十号。但是还在因地当中的菩萨,就是这样少分少分的修证佛陀的功德,而这是二乘独觉及阿罗汉所不能了知的。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位之前是外门广行六度万行,七住证悟明心以后,而证得法界实相心,因此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而这个智慧是不共外道凡夫以及二乘人。然后菩萨于见道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于内门中广修六度万行,这样在三贤位中努力的伏除性障,努力的熏修智慧,以及广集福德;这样满足初地菩萨该有的智慧及福德,最后能够满足般若别相智,因此而成就见道通达位的功德,成就了一分无生法忍道种智而进入初地,来修地上菩萨的无生法忍道种智,继续下去。这样于圣种性中的修道位里来行菩萨行,广修十地所应该修的十度波罗蜜;这样经过将近两大阿僧祇劫的时程,最后满足了十地心,蒙佛加持灌顶而进入到等觉位菩萨。而这个等觉菩萨继续在等觉位中利益众生无边无际,这样百劫修相好,累积成佛该有的广大福德。这位等觉菩萨广行布施,他是“无一处非舍身处,无一时非舍命时”;这样百劫修布施内财外财,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最后成就佛道,并且这时候祂也是十号具足圆满。

  所以,菩萨就是佛陀在因地的身分所修行的,没有一尊佛不修菩萨道的,一切诸佛都是从因地修菩萨行而成就这项的果德。所以说,菩萨就是佛在因地时所行的一切行。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16集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正伟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