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10个用户的2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西游记》(汉语拼音:Xiyou Ji;英语:Journey to the West),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全书20卷100回。以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始素材,讲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与红孩儿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说法不一,大抵推断为明代失意儒生吴承恩的作品;旧时有传说该书作者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
<span style="background:green; color:white; font-size:smaller">→ 小说《西游记》阅读:</span> <small>'''[[《西游记》目录]]'''</small>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与红孩儿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旧时传说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现在则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
+
  '''《西游记》'''([[汉语拼音]]:Xiyou Ji;[[英语]]:Journey to the West),[[中国]][[明朝|明代]]长篇神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全书20卷100回。以[[唐朝|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始素材,讲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与红孩儿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说法不一,大抵推断为明代失意儒生[[吴承恩]]的作品;旧时有传说该书作者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交通极其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具有玄奘这样长途旅行经历的人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当他西行万里、载誉归来的时候,曾轰动全国,一些神奇的传说也随之产生,成为《西游记》故事的源头。唐代文言小说集《独异志》曾记载玄奘在取经途中,路遇虎豹,一老僧授以《心经》,令其诵之,于是虎豹藏形,山川平易。又记载在玄奘取经出发前后寺庙中的松枝指向不同。在《大唐西域记》中则有西女国只有女子、没有男人的记载,以及狮子王抢夺公主为妻、孕男育女的故事。这些內容在《西游记》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可见小说渊源有自。在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唐僧取经图》上,已可以看到在唐僧之外,还有猴行者和白马的出现。在宋代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具备了《西游记》的基本情节轮廓,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雏形。而元代《西游记杂剧》和稍晚一些时候出现的《西游记平话》,在故事的完整性与描写的具体性上又有所发展。此外,如南戏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等相关戏曲,在取经题材的演变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交通极其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具有玄奘这样长途旅行经历的人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当他西行万里、载誉归来的时候,曾轰动全国,一些神奇的[[传说]]也随之产生,成为《西游记》故事的源头。唐代文言小说集《[[独异志]]》曾记载玄奘在取经途中,路遇虎豹,一老僧授以《心经》,令其诵之,于是虎豹藏形,山川平易。又记载在玄奘取经出发前后寺庙中的松枝指向不同。在《[[大唐西域记]]》中则有西女国只有女子、没有男人的记载,以及狮子王抢夺公主为妻、孕男育女的故事。这些內容在《西游记》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可见小说渊源有自。在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唐僧取经图》上,已可以看到在唐僧之外,还有猴行者和白马的出现。在[[宋朝|宋代]]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具备了《西游记》的基本情节轮廓,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雏形。而[[元朝|元代]]《西游记杂剧》和稍晚一些时候出现的《西游记平话》,在故事的完整性与描写的具体性上又有所发展。此外,如南戏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等相关戏曲,在取经题材的演变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西游记》是一本游历型的小说,书中对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的个性,刻划得非常鲜明,譬如虔诚庸弱唐三藏、食色二欲猪八戒、英雄风采孙悟空,以及默默苦行沙和尚的形象,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除此以外,书中对穿插在各篇中的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也描写得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个性特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当中经历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使读者仿如置身于奇幻的精神漫游。然而,在这些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情节背后,蕴含著丰富的哲理意涵,以致《西游记》的创作本旨,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于一尊。《西游记》的艺术风格极为独特,是一本既容易读,又难于理解的书。一方面,它以轻松明快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充满幻想色彩及无奇不有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另一方面,书中一个个飞扬生动故事的背后,蕴涵著丰富的政治、社会意涵,以及人生哲理。
 
  《西游记》是一本游历型的小说,书中对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的个性,刻划得非常鲜明,譬如虔诚庸弱唐三藏、食色二欲猪八戒、英雄风采孙悟空,以及默默苦行沙和尚的形象,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除此以外,书中对穿插在各篇中的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也描写得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个性特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当中经历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使读者仿如置身于奇幻的精神漫游。然而,在这些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情节背后,蕴含著丰富的哲理意涵,以致《西游记》的创作本旨,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于一尊。《西游记》的艺术风格极为独特,是一本既容易读,又难于理解的书。一方面,它以轻松明快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充满幻想色彩及无奇不有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另一方面,书中一个个飞扬生动故事的背后,蕴涵著丰富的政治、社会意涵,以及人生哲理。
 +
 +
  《西游记》阅读:>>> [[西游记·目录]]
  
 
== 概述 ==
 
== 概述 ==
  
  《西游记》是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20卷100回。吴承恩根据历代民间传说,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创作而成。借神话故事批判现实是作者创作思想的出发点。
+
  《西游记》是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20卷100回。《西游记》的故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经《[[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述和某些夸张,在唐代广为流传,并演化成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至刊印于[[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有重要发展,已初步具有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到元代(至迟到明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它很可能是吴承恩直接据以加工创作的底本,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故事来源 《西游记》的故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经《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述和某些夸张,在唐代广为流传,并演化成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至刊印于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有重要发展,已初步具有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到元代(至迟到明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它很可能是吴承恩直接据以加工创作的底本,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其中某些情节、内容均与吴著《西游记》相似。这说明在吴著《西游记》之前,取经故事已经众手加工而广为流传。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同样漫长的演变过程,与大禹治水时收伏的一个淮涡水神无支祁有关。无支祁原是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铸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了这部规模宏大的杰出神话小说《西游记》。
+
  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其中某些情节、内容均与吴著《西游记》相似。这说明在吴著《西游记》之前,取经故事已经众手加工而广为流传。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同样漫长的演变过程,与大禹治水时收伏的一个淮涡水神无支祁有关。无支祁原是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铸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了这部规模宏大的杰出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由3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写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成了“正果”。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第二部分主要起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有较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故事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贯性,斗争对象和情势的变异并未能影响小说思想内容的大致统一。孙悟空因法力不及如来佛,造反失败、皈依佛门,最终表现了“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这与作者的历史局限和题材的宗教性质都是分不开的。但作为孙悟空这一主人公形象,不管前后都始终保持了战胜邪恶、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这也是《西游记》这部书的积极意义所在。《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淫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为书中突出了斩妖除怪的内容,而使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仅有象征性意义。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作者是批评大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作者对他给予了戏谑嘲笑和善意的批评。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
  《西游记》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写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成了“正果”。
 +
 
 +
  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
 +
 
 +
  第二部分主要起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有较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故事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贯性,斗争对象和情势的变异并未能影响小说思想内容的大致统一。孙悟空因法力不及如来佛,造反失败、皈依佛门,最终表现了“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这与作者的历史局限和题材的宗教性质都是分不开的。但作为孙悟空这一主人公形象,不管前后都始终保持了战胜邪恶、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这也是《西游记》这部书的积极意义所在。
 +
 
 +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淫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为书中突出了斩妖除怪的内容,而使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仅有象征性意义。
 +
 
 +
  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作者是批评大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作者对他给予了戏谑嘲笑和善意的批评。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西游记》在思想内容上还存在一些糟粕,如佛法无边的思想、宿命论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等。
 
  《西游记》在思想内容上还存在一些糟粕,如佛法无边的思想、宿命论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等。
第19行: 第29行: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书中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书中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现存《西游记》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象宫板大字西游记》。1954年出版了整理本。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刊行二版。
+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
 +
 
 +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诠释就众说纷纭。小说敷演的是佛教徒的事蹟,所以很自然有人认为它宣扬的是佛教思想。但《西游记》同时也备受道教徒的青睐,清代以来出现的[[陈士斌]]《西游真诠》、[[刘一明]]《西游原旨》等书,都是从[[道教]]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评点的。而[[清朝|清代]][[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则是从理学角度阐发此书“精义”的。
  
 
== 主题 ==
 
== 主题 ==
第25行: 第37行:
 
  《西游记》的隐含意义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西游记》的隐含意义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证道说
+
=== 证道说 ===
  
 
  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
 
  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
  
劝学说
+
=== 劝学说 ===
  
 
  清朝学者张书绅在《西游记总论》、《新说西游记自序》、《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至谓证仙佛之道,则误矣……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证圣贤儒者之道,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
 
  清朝学者张书绅在《西游记总论》、《新说西游记自序》、《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至谓证仙佛之道,则误矣……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证圣贤儒者之道,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
  
心学说
+
=== 心学说 ===
  
 
  谢肇浙称:“《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游记》为三教合一心学也。”
 
  谢肇浙称:“《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游记》为三教合一心学也。”
  
玩世说
+
=== 玩世说 ===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太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同时指出孙悟空源自印度神话“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元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太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同时指出孙悟空源自印度神话“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元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第43行: 第55行:
 
  鲁迅传承了胡适的观点,归为“明之神魔小说”,“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板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水,皆以方技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美,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舷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彩。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长谈,尤未学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鲁迅传承了胡适的观点,归为“明之神魔小说”,“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板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水,皆以方技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美,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舷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彩。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长谈,尤未学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
== 特点 ==
  
 +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
  
 +
=== 浪漫的想象 ===
 +
 +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令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等等。
 +
 +
=== 显示民族的精神风貌 ===
 +
 +
  《西游记》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
 +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古代知识份子志行修谨,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也折射著中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
 +
  能夠以一部作品,就如此鲜明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确实是少见。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也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
 +
 +
=== 语言风格 ===
 +
 +
  在《西游记》产生之前,白话小说的发展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早期的白话小说还相当朴拙,而且个性特点不鲜明。《西游记》则不然,它的语言轻松明快,诙谐幽默,充满激情,风格十分突出。
 +
 +
  作者的散体敘述语言常采用简短、整齐的句式,造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又赋予敘述语言以情绪化色彩,避免纯客观的平铺直敘。作者还大量运用韻文,既有义理的表现,也有气氛的烘托,还有不少人物的韻白。
 +
 +
  这些语言的运用灵巧活泼,各臻其妙。如孙悟空就有许多长篇诗白,它们强化了他桀骜不驯的英雄品格。他声称:“你去干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我也曾花果山上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宮。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了六七锺。”诸如此类,无不韻律独特,情境超拔,充满了自豪与骄傲,极易喚起读者的欣赏与共鸣。
 +
 +
=== 诙谐、讽刺 ===
 +
 +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释迦牟尼、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
 +
 +
=== 散文化、韵文化的语言 ===
 +
 +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
 +
=== 无奇不有 ===
 +
 +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小说,天上人间,殊方绝域,无处不到,无奇不有。幽冥界勾了生死簿就可以永生;黃河、海水可以瓶装杯泻;风雨雷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南天门上,哪吒把皂旗展开,日月星辰俱遮蔽了,真是“干坤墨染就,宇宙靛装成”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火焰山下,用芭蕉扇连煽四十九下,有火处下雨,无火处天晴……
 +
 +
=== 幻想与现实相紧扣 ===
 +
 +
  《西游记》的幻想又不是凭空虛构的,它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如书中严整有序的神佛世界,就是尘世间统治机构的翻版,他们也有自己的上下级关系,也有一套命令、宣调、奏议、责罚的行政手续和管理办法。而那些称王称霸、误国害民的妖魔,实际上也是社会上各种黑暗势力的幻化形象。
 +
 +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形象,无论他们以什么形体出现,都具有人类的品性,从而使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
 +
=== 笑料丛生 ===
 +
 +
  诙谐幽默是《西游记》敘事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吸收了传统俳谐、民间笑话的成功经验,涉笔成趣,笑料丛生。誇张时,锋芒毕露,使人捧腹喷饭;含蓄时,旨微语婉,令人会心微笑。其中既有对世态风俗的讽刺调侃,也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悉心体察。如描写降妖伏魔,不是单纯渲染凶险恐怖,而是善于通过趣笔化解紧张气氛,不但对妖魔的不自量力多予嘲弄,也使读者始终保持一种愉悅超然的阅读心理。
 +
 +
=== 喜剧人物 ===
 +
 +
  在人物塑造方面,《西游记》也是多用谐谑之笔。唐僧心诚志坚,又庸弱迂腐,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领道三个顽劣不堪的“妖徒”,进行神圣的取经,本身就具有喜剧性。而孙悟空、猪八戒更生动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喜剧性格。孙悟空是具有自觉意识的、正面而肯定型的喜剧人物。他一直是以英雄的乐观精神感染读者。猪八戒则是不自觉的、负面而否定型的喜剧性格。他经常表里相背,弄巧成拙,欲盖弥彰,陷入被人嘲笑的境地。
 +
 +
=== 超越时空 ===
 +
 +
  在古人所谓的几大奇书中,《西游记》凭其对人类的本性与经验,有著深刻而朴实的揭示,使其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界限,体现出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价值。
 +
 +
=== 人物投射 ===
 +
 +
  事实上,就是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你渴望摆脫一切束缚,甚至有闹个天翻地覆的冲动,那麼,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做出些事后连自己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那麼,不妨以猪八戒作为自我嘲弄的镜子;最好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偏执的顶头上司;万一你自己不幸,如唐僧般处处逢灾,又无能为力,万事靠人,也不必自怨自艾,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西天还是可以达到的;假如你乏善可陈,默默奉献一似沙和尚,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
  
 
== 人物 ==
 
== 人物 ==
  
玄奘
+
=== 玄奘 ===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心诚志坚、勇猛精进的高僧。不过,南宋诗人刘克庄笔下就有“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这表明在南宋时人的心目中,玄奘的性格与作用已在弱化。而在后来取经题材的演变过程中,玄奘变得更加庸弱无能了。到了《西游记》中,玄奘离开了徒弟的帮助,简直寸步难行,甚至连一碗斋饭都化不到。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飞魄散。当然,作者也同时描写了唐僧作为普通人可亲、可近的一面,他虽不能降妖,对徒弟的辛劳却也十分感激。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心诚志坚、勇猛精进的高僧。不过,南宋诗人刘克庄笔下就有“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这表明在南宋时人的心目中,玄奘的性格与作用已在弱化。而在后来取经题材的演变过程中,玄奘变得更加庸弱无能了。到了《西游记》中,玄奘离开了徒弟的帮助,简直寸步难行,甚至连一碗斋饭都化不到。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飞魄散。当然,作者也同时描写了唐僧作为普通人可亲、可近的一面,他虽不能降妖,对徒弟的辛劳却也十分感激。
第64行: 第131行:
 
  如果说《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水浒传》通过宋江、吳用等人,都有美化儒生的倾向,那麼,《西游记》中的唐僧,则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较早受到严厉批评的具有儒生特点的形象,因而值得重视。这种对儒生特点的批评当然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普遍的儒生形象。由于唐僧身上集中了旧时儒生的共同弱点,作者实际上也对薰陶和培养出这种儒生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检讨。
 
  如果说《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水浒传》通过宋江、吳用等人,都有美化儒生的倾向,那麼,《西游记》中的唐僧,则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较早受到严厉批评的具有儒生特点的形象,因而值得重视。这种对儒生特点的批评当然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普遍的儒生形象。由于唐僧身上集中了旧时儒生的共同弱点,作者实际上也对薰陶和培养出这种儒生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检讨。
  
孙悟空
+
=== 孙悟空 ===
  
 
  在《西游记》的描写中,孙悟空是一个荡魔除邪、匡危扶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风云的战斗姿态,救民于水火,除霸于当道,表现了极大的救世热忱。套用神灵启示乌雞国众僧的话语,他“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孙悟空成为多灾多难的民众所企盼的真正救星。挫折、失败对孙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甚至被妖魔缴去金箍棒,他都从不气馁,往往吸取教训,计上心来,重新抖擞精神,继续作战,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老孙的买卖,原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这生动地体现了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在《西游记》的描写中,孙悟空是一个荡魔除邪、匡危扶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风云的战斗姿态,救民于水火,除霸于当道,表现了极大的救世热忱。套用神灵启示乌雞国众僧的话语,他“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孙悟空成为多灾多难的民众所企盼的真正救星。挫折、失败对孙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甚至被妖魔缴去金箍棒,他都从不气馁,往往吸取教训,计上心来,重新抖擞精神,继续作战,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老孙的买卖,原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这生动地体现了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第80行: 第147行:
 
  孙悟空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对唐僧极为尊敬、孝顺。他在五庄观闯了祸,镇元大仙命人鞭打唐僧,他几次要求替师父挨打,甚至在被妖魔击败,从昏死中醒来后,一开口就叫了声“师父啊”。这些都表现出孙悟空的无比忠诚,难怪不苟言笑的白龙马称赞孙悟空:“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连他的对手、反覆无常的妖魔也承认“孙行者是个广施仁义的猴头”。  
 
  孙悟空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对唐僧极为尊敬、孝顺。他在五庄观闯了祸,镇元大仙命人鞭打唐僧,他几次要求替师父挨打,甚至在被妖魔击败,从昏死中醒来后,一开口就叫了声“师父啊”。这些都表现出孙悟空的无比忠诚,难怪不苟言笑的白龙马称赞孙悟空:“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连他的对手、反覆无常的妖魔也承认“孙行者是个广施仁义的猴头”。  
  
猪八戒
+
=== 猪八戒 ===
  
 
  猪八戒原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不料错投猪胎,变成了猪的模样。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可以说与孙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称王,猪八戒却在高老庄入赘为婿;一个大闹天宮,一个却在耕田耙地。高老庄生活的描述成了猪八戒性格的铺垫和预演,他是带著随时可能回高老庄做回女婿的想法参加取经的。
 
  猪八戒原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不料错投猪胎,变成了猪的模样。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可以说与孙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称王,猪八戒却在高老庄入赘为婿;一个大闹天宮,一个却在耕田耙地。高老庄生活的描述成了猪八戒性格的铺垫和预演,他是带著随时可能回高老庄做回女婿的想法参加取经的。
第90行: 第157行:
 
  不过,猪八戒也不是一味的愚笨。例如第47及48回,在过通天河时,他就知道用石子投河,以辨水之深浅;知道用钉钯筑冰,以测河水结冰之厚薄;还知道用草包著马蹄以防滑;让唐僧把九环锡杖橫在马上,以免从冰缝眼里掉下去。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是整天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所不具备的。作者在写尽猪八戒的“直”与“痴”时,又为他点缀了些“曲”与“巧”,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和丰满。
 
  不过,猪八戒也不是一味的愚笨。例如第47及48回,在过通天河时,他就知道用石子投河,以辨水之深浅;知道用钉钯筑冰,以测河水结冰之厚薄;还知道用草包著马蹄以防滑;让唐僧把九环锡杖橫在马上,以免从冰缝眼里掉下去。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是整天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所不具备的。作者在写尽猪八戒的“直”与“痴”时,又为他点缀了些“曲”与“巧”,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和丰满。
  
沙僧
+
=== 沙僧 ===
  
 
  与孙悟空、猪八戒相比,沙和尚显得不那麼突出。但他同样是取经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原是玉皇太帝灵霄殿上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沙和尚因无心之失而受重罚,却一心向善,使他有别于孙悟空、猪八戒。
 
  与孙悟空、猪八戒相比,沙和尚显得不那麼突出。但他同样是取经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原是玉皇太帝灵霄殿上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沙和尚因无心之失而受重罚,却一心向善,使他有别于孙悟空、猪八戒。
第98行: 第165行:
 
  尽管他总是谦虛地说“我也没什么本事”,但没有他的协助,孙悟空有时也孤掌难鸣。在一个团队中,沙和尚是这样一种人:有他,人们不觉得什么;没他,却会感到少了什么。
 
  尽管他总是谦虛地说“我也没什么本事”,但没有他的协助,孙悟空有时也孤掌难鸣。在一个团队中,沙和尚是这样一种人:有他,人们不觉得什么;没他,却会感到少了什么。
  
白龙马
+
=== 白龙马 ===
  
 
  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太子,姓敖(龙族王室之姓),小说里并未出现其名,亦未被授予法名,书中又称为意马。因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犯下大罪被处死罪,后被观世音菩萨救下,命其在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后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在书中暗指水属性。被唐僧收服后,锯角退鳞,幻化为其跨下白马代替原先坐骑去西天取经。后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八部天龙马,全称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没有专用武器,初次出场是不持武器以龙形和孙悟空战斗,后来与奎木狼战斗时骗得奎木狼宝刀,再持刀作战。
 
  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太子,姓敖(龙族王室之姓),小说里并未出现其名,亦未被授予法名,书中又称为意马。因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犯下大罪被处死罪,后被观世音菩萨救下,命其在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后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在书中暗指水属性。被唐僧收服后,锯角退鳞,幻化为其跨下白马代替原先坐骑去西天取经。后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八部天龙马,全称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没有专用武器,初次出场是不持武器以龙形和孙悟空战斗,后来与奎木狼战斗时骗得奎木狼宝刀,再持刀作战。
  
神仙菩萨
+
=== 神仙菩萨 ===
  
 
  《西游记》中的神仙菩萨包括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来自道教的,也有来自佛教的,还有来自民间信仰。最上一层的神佛是玉皇大帝和西天如来佛,在他们之下,是相当复杂的神灵系谱。在玉皇大帝系谱中,有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许旌阳、葛天翁以及四值功曹、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在如来佛系谱中,有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众多菩萨;在地上,又有山神、土地之类;在水中则有水神、龙王。基本上,这些都是人间朝廷及其权力机构的翻版。
 
  《西游记》中的神仙菩萨包括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来自道教的,也有来自佛教的,还有来自民间信仰。最上一层的神佛是玉皇大帝和西天如来佛,在他们之下,是相当复杂的神灵系谱。在玉皇大帝系谱中,有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许旌阳、葛天翁以及四值功曹、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在如来佛系谱中,有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众多菩萨;在地上,又有山神、土地之类;在水中则有水神、龙王。基本上,这些都是人间朝廷及其权力机构的翻版。
第108行: 第175行:
 
  《西游记》描写神仙菩萨,往往赋予人的感情特征,故多有可爱之处。如太上老君就如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孙悟空的捉弄面前,有时竟表现得十分无奈,反而增添了他的真实可信性。当然,作者这样描写神仙菩萨,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艺术旨趣,他们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描写神仙菩萨,往往赋予人的感情特征,故多有可爱之处。如太上老君就如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孙悟空的捉弄面前,有时竟表现得十分无奈,反而增添了他的真实可信性。当然,作者这样描写神仙菩萨,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艺术旨趣,他们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来佛
+
==== 如来佛 ====
  
 
  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如”也称“如实”,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沿此真理行事便可达到佛的境內外界。中国佛教徒尊其为最高神只。但在民间,如来佛在神界的地位似略低于玉皇大帝。
 
  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如”也称“如实”,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沿此真理行事便可达到佛的境內外界。中国佛教徒尊其为最高神只。但在民间,如来佛在神界的地位似略低于玉皇大帝。
第114行: 第181行:
 
  在《西游记》中,当众天将制服不了孙悟空时,玉帝“遂传旨著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他不但降伏了孙悟空,还安排了观音去寻访取经人,并曾在急难中给孙悟空以启示,最后将佛经传给取经人。可以说,整个取经活动都是在如来佛的掌控之下。但在具体描写上,他的形象并不十分突出。  
 
  在《西游记》中,当众天将制服不了孙悟空时,玉帝“遂传旨著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他不但降伏了孙悟空,还安排了观音去寻访取经人,并曾在急难中给孙悟空以启示,最后将佛经传给取经人。可以说,整个取经活动都是在如来佛的掌控之下。但在具体描写上,他的形象并不十分突出。  
  
  观世音
+
==== 观世音 ====
  
 
  观世音,为佛教诸菩萨的首席。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略称观音。佛教称其大慈大悲,遇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会前去拯救。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每当遇到危难时,总是默念观音,才转危为安。
 
  观世音,为佛教诸菩萨的首席。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略称观音。佛教称其大慈大悲,遇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会前去拯救。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每当遇到危难时,总是默念观音,才转危为安。
第122行: 第189行:
 
  实际上,观音是民间信仰的一个核心,这一点在《西游记》中也有所反映。《西游记》虽然也写了玉帝、如来这两位仙佛界的最高神,但对他们时有调侃,至少孙悟空对他们不是那麼恭敬的。而观音则不然,在小说中,她得到了所有人、包括孙悟空、猪八戒这种放诞无礼者的礼拜。当然,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也不像玉帝、如来那样高高在上,小说赋予了她世俗的品格。例如在第48回,作者所描写的“鱼篮观音”,恰如作品中猪八戒所说的,是“一个未梳妆的菩萨”。这一诙谐的说法表明观音不再是神祕的、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极富人情味的。
 
  实际上,观音是民间信仰的一个核心,这一点在《西游记》中也有所反映。《西游记》虽然也写了玉帝、如来这两位仙佛界的最高神,但对他们时有调侃,至少孙悟空对他们不是那麼恭敬的。而观音则不然,在小说中,她得到了所有人、包括孙悟空、猪八戒这种放诞无礼者的礼拜。当然,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也不像玉帝、如来那样高高在上,小说赋予了她世俗的品格。例如在第48回,作者所描写的“鱼篮观音”,恰如作品中猪八戒所说的,是“一个未梳妆的菩萨”。这一诙谐的说法表明观音不再是神祕的、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极富人情味的。
  
四海龙王
+
==== 四海龙王 ====
  
 
  古人认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古代所谓的东西南北“四海”,是不同于今日之地理概念。而作为水神,龙王则遍布江、河、湖、海。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东海龙王为敖广,南海龙王为敖润,西海龙王为敖钦,北海龙王为敖顺。《西游记》所写的与此大体相符,只是南海龙王与西海龙王的名字颠倒了。
 
  古人认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古代所谓的东西南北“四海”,是不同于今日之地理概念。而作为水神,龙王则遍布江、河、湖、海。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东海龙王为敖广,南海龙王为敖润,西海龙王为敖钦,北海龙王为敖顺。《西游记》所写的与此大体相符,只是南海龙王与西海龙王的名字颠倒了。
第130行: 第197行:
 
  此外,在《西游记》中,还写到了龙婆、龙子、龙女,他们构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庞大家族。
 
  此外,在《西游记》中,还写到了龙婆、龙子、龙女,他们构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庞大家族。
  
二郎神
+
==== 二郎神 ====
  
 
  二郎真君又称二郎神,有关二郎神的说法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一说是战国时秦国川蜀太守李冰,或其子李二郎;一说是隋朝人赵昱;一说是宋徽宗朝的杨戩,他原是得宠宦官,后来被附会成水神;一说是晉时名将邓遐;一说是古印度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这几个传说中的二郎神虽各不相同,但也时有相互吸收。《西游记》所写为杨戩,也综合了其他有关二郎神的传说。
 
  二郎真君又称二郎神,有关二郎神的说法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一说是战国时秦国川蜀太守李冰,或其子李二郎;一说是隋朝人赵昱;一说是宋徽宗朝的杨戩,他原是得宠宦官,后来被附会成水神;一说是晉时名将邓遐;一说是古印度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这几个传说中的二郎神虽各不相同,但也时有相互吸收。《西游记》所写为杨戩,也综合了其他有关二郎神的传说。
第138行: 第205行: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本领高强,在第6回围剿孙悟空时,孙悟空不断变化,也无所逃遁。而在孙悟空参加取经后,则给予过协助。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本领高强,在第6回围剿孙悟空时,孙悟空不断变化,也无所逃遁。而在孙悟空参加取经后,则给予过协助。
  
托塔天王、哪吒
+
==== 托塔天王、哪吒 ====
  
 
  佛教四大天王中,以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名气最大,唐代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谓其“右扼吳鉤,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其手持的宝塔或由其三子哪吒捧行。后来毗沙门天王逐渐中国化,与唐初名将李靖合而为一,成为了托塔李天王。
 
  佛教四大天王中,以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名气最大,唐代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谓其“右扼吳鉤,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其手持的宝塔或由其三子哪吒捧行。后来毗沙门天王逐渐中国化,与唐初名将李靖合而为一,成为了托塔李天王。
第146行: 第213行:
 
  孙悟空参加取经后,作品对李天王父子仍时有提及,如第83回,描写地湧夫人(老鼠精)是李天王的干女儿,抢夺了唐僧,孙悟空上天向李天王问罪,李天王、哪吒因而一同前来降妖。
 
  孙悟空参加取经后,作品对李天王父子仍时有提及,如第83回,描写地湧夫人(老鼠精)是李天王的干女儿,抢夺了唐僧,孙悟空上天向李天王问罪,李天王、哪吒因而一同前来降妖。
  
妖魔鬼怪
+
=== 妖魔鬼怪 ===
  
 
  妖魔鬼怪也是《西游记》艺术形象中的一大系列。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各种动物精怪,它们既有动物的形体,又有世上恶人的卑劣品行,是人性和兽性的结合。这些妖魔鬼怪不但残害百姓,称霸一方,而且还直接威胁到取经人。
 
  妖魔鬼怪也是《西游记》艺术形象中的一大系列。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各种动物精怪,它们既有动物的形体,又有世上恶人的卑劣品行,是人性和兽性的结合。这些妖魔鬼怪不但残害百姓,称霸一方,而且还直接威胁到取经人。
第152行: 第219行:
 
  许多妖魔又与神佛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往往来自神佛界,被收伏后又皈依神佛界。如在乌雞国侵国篡位的狮子精,原来是文殊菩萨座下的青毛狮子。国王蒙受冤屈却无处申诉,他说那个狮子精“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異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作者显然是以此讽喻现实社会中的官官相护。当然,作者这样写,大约也是为了表现观音开道孙悟空时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好坏本是一念之差。
 
  许多妖魔又与神佛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往往来自神佛界,被收伏后又皈依神佛界。如在乌雞国侵国篡位的狮子精,原来是文殊菩萨座下的青毛狮子。国王蒙受冤屈却无处申诉,他说那个狮子精“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異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作者显然是以此讽喻现实社会中的官官相护。当然,作者这样写,大约也是为了表现观音开道孙悟空时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好坏本是一念之差。
  
六耳猕猴
+
==== 六耳猕猴 ====
  
 
  六耳猕猴即假孙悟空,他能聆音,善察理,知前后,对万物皆明,与孙悟空长得一模一样,同相同音,也有同样的本领。后被如来佛识破,并用缽盂抓住它,使其现出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六耳猕猴即假孙悟空,他能聆音,善察理,知前后,对万物皆明,与孙悟空长得一模一样,同相同音,也有同样的本领。后被如来佛识破,并用缽盂抓住它,使其现出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第160行: 第227行:
 
  假猴王实际上也是孙悟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以孙悟空的一身本事,去西天易如反掌,如今却在唐僧手下受气,偶然产生拋开唐僧,自去取经的念头并不为奇。而真假猴王的苦战,也就说明人要战胜自我最不容易。当然,作者也没有把责任都归咎于孙悟空,他强调的是,取经队伍应该“合意同心”,团结向前。
 
  假猴王实际上也是孙悟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以孙悟空的一身本事,去西天易如反掌,如今却在唐僧手下受气,偶然产生拋开唐僧,自去取经的念头并不为奇。而真假猴王的苦战,也就说明人要战胜自我最不容易。当然,作者也没有把责任都归咎于孙悟空,他强调的是,取经队伍应该“合意同心”,团结向前。
  
敬道灭僧三妖道
+
==== 敬道灭僧三妖道 ====
  
 
  《西游记》中的妖怪有不少都是妖道,第44至46回所写在车迟国惑乱君心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是如此。他们蛊惑国王,敬道灭僧,迫害和尚,而孙悟空则以“专救人间灾害”的救星姿态出现。
 
  《西游记》中的妖怪有不少都是妖道,第44至46回所写在车迟国惑乱君心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是如此。他们蛊惑国王,敬道灭僧,迫害和尚,而孙悟空则以“专救人间灾害”的救星姿态出现。
第166行: 第233行:
 
  当孙悟空护著唐僧来到车迟国时,立刻解救了受苦受难的众僧,又在三清殿大大捉弄了三妖道一番。三妖恼羞成怒,要与孙悟空斗法,先是比赛求雨。孙悟空的元神上天阻止了被妖怪喚来的风婆、云童、雷公、电母及四海龙王的刮风下雨行动,却又号令他们跟随自己的金箍棒行动,致使雷雨大作。这一段形象有趣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控制天气的愿望。接下来,唐僧师徒又与妖道比赛坐禅、隔板猜物、砍头重生、油锅洗澡等,孙悟空都能出奇制胜。这段描写文笔之变幻莫测、生动风趣,也真引人入胜。  
 
  当孙悟空护著唐僧来到车迟国时,立刻解救了受苦受难的众僧,又在三清殿大大捉弄了三妖道一番。三妖恼羞成怒,要与孙悟空斗法,先是比赛求雨。孙悟空的元神上天阻止了被妖怪喚来的风婆、云童、雷公、电母及四海龙王的刮风下雨行动,却又号令他们跟随自己的金箍棒行动,致使雷雨大作。这一段形象有趣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控制天气的愿望。接下来,唐僧师徒又与妖道比赛坐禅、隔板猜物、砍头重生、油锅洗澡等,孙悟空都能出奇制胜。这段描写文笔之变幻莫测、生动风趣,也真引人入胜。  
  
蜘蛛精
+
==== 蜘蛛精 ====
  
 
  蜘蛛精是《西游记》第72及73回所描写的七个女妖。唐僧照例充当了故事的引子,被女妖捉取。孙悟空在盘丝洞见到这七个女妖正在洗浴,因有“男不与女斗”之虑,所以让猪八戒去打。猪八戒一见女妖,有心戏弄一番,却被蜘蛛精从肚脐孔冒出的丝绳紧紧缚住。回目称这是“七情迷本,八戒忘形”,表明了作者的寓意乃在借蜘蛛丝比作“情丝”,猪八戒迷情忘本,所以才自陷“情网”,不能自拔。
 
  蜘蛛精是《西游记》第72及73回所描写的七个女妖。唐僧照例充当了故事的引子,被女妖捉取。孙悟空在盘丝洞见到这七个女妖正在洗浴,因有“男不与女斗”之虑,所以让猪八戒去打。猪八戒一见女妖,有心戏弄一番,却被蜘蛛精从肚脐孔冒出的丝绳紧紧缚住。回目称这是“七情迷本,八戒忘形”,表明了作者的寓意乃在借蜘蛛丝比作“情丝”,猪八戒迷情忘本,所以才自陷“情网”,不能自拔。
第172行: 第239行:
 
  后来,孙悟空从土地那里,查明了七个女妖原来是蜘蛛精,轻而易举地就把她们消灭了。不过,蜘蛛精们还有一个结拜的兄长,是蜈蚣精,孙悟空是靠毗蓝婆的小儿昴日星官(一只大公雞)才把蜈蚣精降伏的。这一段故事很有童话情趣。如蜘蛛精手下的小妖,是蜜蜂、蜻蜓、牛蜢之类,都是蜘蛛精结网所获;而蜘蛛精的弄奸作祟,只不过是吐丝而已;另外还有公雞善吃蜈蚣之类的事,都描写得与这些动物的特性相吻合,令人忍俊不禁。
 
  后来,孙悟空从土地那里,查明了七个女妖原来是蜘蛛精,轻而易举地就把她们消灭了。不过,蜘蛛精们还有一个结拜的兄长,是蜈蚣精,孙悟空是靠毗蓝婆的小儿昴日星官(一只大公雞)才把蜈蚣精降伏的。这一段故事很有童话情趣。如蜘蛛精手下的小妖,是蜜蜂、蜻蜓、牛蜢之类,都是蜘蛛精结网所获;而蜘蛛精的弄奸作祟,只不过是吐丝而已;另外还有公雞善吃蜈蚣之类的事,都描写得与这些动物的特性相吻合,令人忍俊不禁。
  
狮驼洞三妖
+
==== 狮驼洞三妖 ====
  
 
  第74至77回描写的狮驼洞降三妖,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唐僧师徒刚到狮驼岭,作者就渲染了妖怪的凶恶,唐僧止不住眼中流淚,八戒更叫嚷著要逃跑。当然,这都是为了衬托后来孙悟空的英勇无畏。
 
  第74至77回描写的狮驼洞降三妖,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唐僧师徒刚到狮驼岭,作者就渲染了妖怪的凶恶,唐僧止不住眼中流淚,八戒更叫嚷著要逃跑。当然,这都是为了衬托后来孙悟空的英勇无畏。
第180行: 第247行:
 
  作者借人物之口反复说:“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公,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王曾与他为友,八洞仙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又说:“如来,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其中也寄寓著反映现实政治的讽世意味。
 
  作者借人物之口反复说:“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公,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王曾与他为友,八洞仙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又说:“如来,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其中也寄寓著反映现实政治的讽世意味。
  
牛魔王家族
+
==== 牛魔王家族 ====
  
 
  《西游记》描写了几十个降妖伏魔的故事,那些妖魔的事蹟多半随著故事情节相起迄,故事一完结,该妖魔便不再出现,因此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深。唯一的例外大概是牛魔王家族。
 
  《西游记》描写了几十个降妖伏魔的故事,那些妖魔的事蹟多半随著故事情节相起迄,故事一完结,该妖魔便不再出现,因此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深。唯一的例外大概是牛魔王家族。
第192行: 第259行:
 
  不过,在牛魔王家族中,除了玉面公主,其他成员并没有被打杀,这可能与作者将此家族描写得曲尽人情有关,至于其他妖怪在作者的笔下则完全是薄情寡义的。
 
  不过,在牛魔王家族中,除了玉面公主,其他成员并没有被打杀,这可能与作者将此家族描写得曲尽人情有关,至于其他妖怪在作者的笔下则完全是薄情寡义的。
  
艺术
+
== 关于作者 ==
  
  在明清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艺术风格极为独特的作品,它主要采用非现实的形象构成方式,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展开了一幅幅游历型的动态画卷。那一个个降妖伏魔的故事,既充满了幻想色彩,又蕴含著丰富的社会寓意与人生哲理。
+
[[文件:99292.jpg|right|thumb|200px|《水浒传》封面,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
 
+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诠释就众说纷纭。小说敷演的是佛教徒的事蹟,所以很自然有人认为它宣扬的是佛教思想。但《西游记》同时也备受道教徒的青睐,清代以来出现的陈士斌《西游真诠》、刘一明《西游原旨》等书,都是从道教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评点的。而清代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则是从理学角度阐发此书“精义”的。
+
 
+
结构特点
+
 
+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
+
 
+
浪漫主义的想象力
+
 
+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令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13]:40-42
+
 
+
诙谐讽刺
+
 
+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释迦牟尼、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
+
 
+
散文化、韵文化的语言
+
 
+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
 
+
丰厚的思想內容
+
 
+
  近代以来,胡适、鲁迅等人,对上述三教的牵强附会不以为然,又认为《西游记》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实不过出于作者的游戏之作。此后,随著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西游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发展,有人重视作品的政治寓意,有人强调小说的哲理內容,更有人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探求书中的深刻思想。
+
 
+
  这一方面反映了《西游记》的创作本旨确实难以定于一尊,另一方面也表现这部作品的丰富性。只有平庸浅薄之作才会一览无馀。
+
 
+
显示民族的精神风貌
+
 
+
  《西游记》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试想唐僧师徒出生入死,降妖伏魔,“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是多麼令人神往的壮举!而取经四人都在这一精神的试炼中表现了不同的品格。
+
 
+
概括民族性格
+
 
+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古代知识份子志行修谨,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也折射著中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
 
+
  能夠以一部作品,就如此鲜明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确实是少见。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也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
+
 
+
无奇不有
+
 
+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小说,天上人间,殊方绝域,无处不到,无奇不有。
+
 
+
  在这里,幽冥界勾了生死簿就可以永生;黃河、海水可以瓶装杯泻;风雨雷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南天门上,哪吒把皂旗展开,日月星辰俱遮蔽了,真是“干坤墨染就,宇宙靛装成”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火焰山下,用芭蕉扇连煽四十九下,有火处下雨,无火处天晴……
+
 
+
幻想与现实相紧扣
+
 
+
  但是《西游记》的幻想又不是凭空虛构的,它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如书中严整有序的神佛世界,就是尘世间统治机构的翻版,他们也有自己的上下级关系,也有一套命令、宣调、奏议、责罚的行政手续和管理办法。而那些称王称霸、误国害民的妖魔,实际上也是社会上各种黑暗势力的幻化形象。
+
 
+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形象,无论他们以什么形体出现,都具有人类的品性,从而使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
 
+
笑料丛生
+
 
+
  诙谐幽默是《西游记》敘事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吸收了传统俳谐、民间笑话的成功经验,涉笔成趣,笑料丛生。誇张时,锋芒毕露,使人捧腹喷饭;含蓄时,旨微语婉,令人会心微笑。其中既有对世态风俗的讽刺调侃,也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悉心体察。如描写降妖伏魔,不是单纯渲染凶险恐怖,而是善于通过趣笔化解紧张气氛,不但对妖魔的不自量力多予嘲弄,也使读者始终保持一种愉悅超然的阅读心理。
+
 
+
喜剧人物
+
 
+
  在人物塑造方面,《西游记》也是多用谐谑之笔。唐僧心诚志坚,又庸弱迂腐,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领道三个顽劣不堪的“妖徒”,进行神圣的取经,本身就具有喜剧性。而孙悟空、猪八戒更生动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喜剧性格。孙悟空是具有自觉意识的、正面而肯定型的喜剧人物。他一直是以英雄的乐观精神感染读者。猪八戒则是不自觉的、负面而否定型的喜剧性格。他经常表里相背,弄巧成拙,欲盖弥彰,陷入被人嘲笑的境地。
+
 
+
语言风格突出
+
 
+
  在《西游记》产生之前,白话小说的发展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早期的白话小说还相当朴拙,而且个性特点不鲜明。《西游记》则不然,它的语言轻松明快,诙谐幽默,充满激情,风格十分突出。
+
 
+
  作者的散体敘述语言常采用简短、整齐的句式,造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又赋予敘述语言以情绪化色彩,避免纯客观的平铺直敘。作者还大量运用韻文,既有义理的表现,也有气氛的烘托,还有不少人物的韻白。
+
 
+
  这些语言的运用灵巧活泼,各臻其妙。如孙悟空就有许多长篇诗白,它们强化了他桀骜不驯的英雄品格。他声称:“你去干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我也曾花果山上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宮。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了六七锺。”诸如此类,无不韻律独特,情境超拔,充满了自豪与骄傲,极易喚起读者的欣赏与共鸣。
+
 
+
超越时空
+
 
+
  在古人所谓的几大奇书中,《西游记》凭其对人类的本性与经验,有著深刻而朴实的揭示,使其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界限,体现出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价值。
+
 
+
人物投射
+
 
+
  事实上,就是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你渴望摆脫一切束缚,甚至有闹个天翻地覆的冲动,那麼,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做出些事后连自己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那麼,不妨以猪八戒作为自我嘲弄的镜子;最好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偏执的顶头上司;万一你自己不幸,如唐僧般处处逢灾,又无能为力,万事靠人,也不必自怨自艾,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西天还是可以达到的;假如你乏善可陈,默默奉献一似沙和尚,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
+
 
+
 
+
== 关于作者 ==
+
+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由于明代通俗小说的文化地位仍十分低下,几部重要作品的作者情況都不太清楚。我们虽然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水浒传》,但有关他们生平的材料几乎为零。而《金瓶梅》的作者则只有个“兰陵笑笑生”的大号,具体是什么人,难于查考。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由于明代通俗小说的文化地位仍十分低下,几部重要作品的作者情況都不太清楚。我们虽然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水浒传》,但有关他们生平的材料几乎为零。而《金瓶梅》的作者则只有个“兰陵笑笑生”的大号,具体是什么人,难于查考。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在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上,只署著“华阳洞天主人校”。鲁迅根据明熹宗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及清人钱大昕、吳玉搢等人的记载与推论,断定《西游记》出于明代文人吳承恩之手,胡适也赞同这一说法,遂为一时之定论,后来排印出版的《西游记》就都署上了吳承恩的大名。
+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在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上,只署著“华阳洞天主人校”。[[鲁迅]]根据明熹宗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及[[清朝|清]]人[[钱大昕]]、[[吳玉搢]]等人的记载与推论,断定《西游记》出于明代文人[[吴承恩]]之手,[[胡适]]也赞同这一说法,遂为一时之定论,后来排印出版的《西游记》就都署上了吳承恩的大名。
 
   
 
   
  但也有人认为《淮安府志》虽记载了吳承恩作《西游记》,却并没有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著作,而黃虞稷《千顷堂书目》又曾将吳承恩的《西游记》列入游记类作品,而不是列入小说类,所以怀疑吳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
+
  但也有人认为《淮安府志》虽记载了吳承恩作《西游记》,却并没有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著作,而[[黃虞稷]]《千顷堂书目》又曾将吳承恩的《西游记》列入游记类作品,而不是列入小说类,所以怀疑吳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
 
   
 
   
  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丘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丘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丘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自明以来,有很多人认为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阮葵生、丁晏、吴玉晋、冒广生都认为《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就是小说《西游记》,即所谓的“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
  [[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丘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丘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丘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自明以来,有很多人认为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阮葵生]]、[[丁晏]]、[[吴玉晋]]、[[冒广生]]都认为《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就是小说《西游记》,即所谓的“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或同时代之文人如李维桢、吴国荣、陈文烛、丘度等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丘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也有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李春芳、陈元之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
+
  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或同时代之文人如[[李维桢]]、[[吴国荣]]、[[陈文烛]]、[[丘度]]等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丘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也有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李春芳、陈元之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
  
== 版本 ==
+
=== 邱处机说 ===
  
  中国现存的古本有:
+
  此说流行于清代,且影响及今。邱处机,原为[[丘处机]],讳孔子改。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即金熙宗皇统八年( 1148),卒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享年80岁。邱处机是[[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为龙门派倡始人。曾应诏与弟子远涉西域见[[元太祖]][[成吉思汗]],赐号神仙,受命掌管天下道教。邱处机于1224年回到今北京,其弟子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记其师西行途中所见所闻和吟咏之什。
+
  金陵世德堂本:今存最早刻本,现存刻本其中第76—80回,91—100回残缺。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有陈元之的序,云:“《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天潢河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
  西游真诠:清朝陈士斌点评
+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
+
  西游证道书
+
  新说西游记
+
  西游原旨
+
  通易西游正旨
+
+
  《西游记》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译名也有多种:《圣僧的天国之行》,《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猴王》,《猴与猪神魔历险记》。在其他国家,最早关于唐僧取经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鲜文译本,不过那是取经故事,与《西游记》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游记》最早的正式译本是18世纪中叶的日文译本。
+
  
== 成书过程 ==
+
  邱处机既是南宋末和元初人,怎么会与问世于明代嘉靖、万历间的《西游记》作者联在一起呢?据查,最早涉及邱处机和《西游记》关系者是元樗栎道人[[秦志安]]和[[陶宗仪]]。秦志安撰《金莲正宗记·长春邱真人》篇历叙邱的生平事迹后说:“所有歌诗杂说、书简论议、直言语录,曰:《蟠溪集》、《鸣道集》、《西游记》,近数千首,见行于世。”陶宗仪据之撰《辍耕录·邱处机》篇,历述邱处机言行际遇后说:“已上见《蟠溪集》、《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上述二文中所举除《蟠溪》、《鸣道》两集系出邱之手外,其他都为他人所作。可知该《西游记》系指李志常撰二卷本《长春真人西游记》。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11],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
  最先把小说《西游记》同《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混,并将作者归之于邱处机的可能是生于明末的清人[[毛奇龄]](1623-1716)。
  
  《西游记》有参考印度神话故事成分。陈寅恪指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贤愚经》卷一三《顶生于像品》六四。猪八戒的故事出自佛家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得是牛卧比丘惊犯宫女的故事。《西游记》有孙悟空入妖魔腹中,并威胁要吃掉对方的内脏的故事,在《中阿含经》亦有类似记载:“彼时魔王化作细形入尊者大目犍连腹中。大目犍连知魔王在其腹中,即从定寤,语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于是魔波旬化作细形,从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连前立。”。
+
  首倡邱作说最力且影晌波及有清一代者,当推[[汪象旭]]。汪象旭堪称精心设计了《西游记》邱作说。他在所著《西游证道书》卷首编撰有《邱长春真君传》,文中列述邱氏生平后说“有《磻溪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直接把《西游记》归入邱氏所作;并编入署“天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的《原序》,序中你:“一日,有衡岳紫琼道人持老友危敬夫手札来渴。余与流连浃月。将归,乃出一帙示余,曰:‘此国初丘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敢乞公一序以传’。余授而读之,见书中所载,乃唐玄奘法师取经事迹”,并敘及此书“数十万言”,大要为“收放心而已”,又有什么“心滚之称王称圣而闹天宫”;同时又在回评中多次提及邱处机写《西游记》的意图。如此言之凿凿,故随即有诸多评者纷起呼应。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明之交时代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
+
  [[陈士斌]]著《西游真诠》、[[张书绅]]著《新说西游记》、[[刘一明]]著《西游原旨》、[[张含章]]著《通易西游正旨》、[[含晶子]]著《西游记评注》,以及撰序作跋,连篇累牍,异口同声皆声称《西游记》为邱氏所作,甚至并名亦直题“《邱真人西游记》”。邱作说终于成为有清一代《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但随即亦有学者持疑,如清人[[钱大昕]]曾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之跋中指出:此书系“其弟子李志常所编,于西域道里风俗,多可资考证者。而世鲜传本。余始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说演唐玄奘故事,亦称《西游记》,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
  
 +
  不过,今人亦续有持邱作说者。
  
== 意义与影响 ==
+
=== 吴承恩说 ===
  
 +
  此说是二十世纪《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嘉靖中补[[贡生]],曾任长兴县丞,晚年有荆府纪善之补。著有《射阳先生存搞》等。首倡吴著说者为清人[[昊玉搢]]、[[阮葵生]]和[[丁晏]]诸人。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
  吴玉搢《山阳志遗》说:“天启旧志列先生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及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很多道教人士认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内丹派作品,如:马钰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31回书:“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 提示中我们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又《西游记》第99回中,唐僧一开始所取到的"真经"没有字,如来佛这样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真经乃“修行之总径”、“真经无字”,可见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的一首内丹诗《真经歌》(“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表示元精、元气。修炼内丹时,元精、元气充足,能满足元神的需要。又如《西游记》第59回:“三藏道:‘哪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哪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在丹经中,常用"西"来指代元气,因为内丹家认为元气五行属"金",而"金"所对应的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袁世硕曾指出:“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
  阮葵生《茶余客话》说:“金漳山先生令山阳,修邑志。以吴射阳撰《西游记》事欲入志。余谓此事真伪一值一辨也。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世乃称为证道之书。批评穿凿,谓吻合金丹大旨,前冠以虞道园一序,而尊为长春真人秘本,亦作伪可嗤者矣。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已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又。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佛、菩萨等,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它更有道教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五行等,具有道教内丹术义理的色彩。佛教以见性为长,道教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教之入世功行为外功。《西游记》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
+
  丁晏《石亭记事续编》则说:“《潜研堂集·跋西游记》云:‘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予始于道藏抄得之。小说《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邱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晏按:钱氏谓明人作甚是。《记》中如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省,皆明代官制。邱真人乃元初人,安得有此官?其为明人作无疑也。及考吾郡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吴承恩下有《西游记》一种。承恩字汝忠,吾乡人,明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旧志《文苑传》称:承恩性慧而多敏,博极群书,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西游记》即其一也。今记中多吾乡方言,足征其为淮人作。《西游》虽虞初之流,然脍炙人口,其推衍五行,颇契道家之旨,故特表而出之,以观吾乡之小说家,尚有明金丹奥旨者,岂第秋失之鍼鬼,瞽仙之精算哉?且使别于真人之记,各自为书。钱氏之说得此证而益明矣”。
  
  部分研究人士认为,“西游记”其实带有“吴承恩”本人在实际遭遇上的不平抒发与寄托,表面上是个以取经为主轴的小说,中间穿插孙悟空与猪八戒间的逗趣幽默,但实质上是对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的感叹与影射、暗喻。
+
  据天启《淮安府志》和上引各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推断为吴承恩作:“《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当作二卷,且为李志常作),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山人吴承恩。”并指出:“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已说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阜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采,以成大部的《西游记》。[[胡适]]在《西游记考证》长文中持论亦同。
  
  在嘉靖年间,明世宗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奸臣严嵩等人因为善写道教的青词而备受宠信,朝政昏乱。西游记里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却反对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对当时政局的反抗。
+
  吴著说在二十世纪中几成定论;但亦时有提出异议者。一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文友的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事;二是《淮安府志》虽载在吴承恩著《西游记》,但未说明是演义、稗官,且通常说演义稗官不入方志;三是清人书目曾把吴承恩著《西游记》列入舆地类。
  
  所谓的暗喻、影射,小说中的主角“孙悟空”被设定为猴,而非人,意味着:虽有近似人的形体,但却不是人,依然被视为被异类来看待,这表示在明朝为官者,良官虽有官职官位,但却被其他贪官群所排挤、另待。
+
=== 许白云说 ===
  
  其次,“猪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侧的贪官小人,“唐三藏”则是昏庸皇帝,至于“沙悟净”则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说过程中猪八戒经常巴结、讨好唐三藏,但也时常恶意中伤孙悟空(排挤良臣),同时也频频欺压比其更晚加入取经队伍的沙悟净(恶官欺压百姓),而唐三藏的反应经常是轻信猪八戒而误会、责备孙悟空,另一方面沙悟净也经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
  [[许白云]],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卒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史你杵氏于书无不穷探精微。公卿屡荐,终不就。暮年许学尤为诚悉,从游者千余人。晚以白云山人自号。
  
  孙悟空虽多次遭僧误会、责备而气愤,但最后依旧会在危难时回来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诬陷,但仍不损其忠君爱国之心。
+
  提出许作说者为清人[[桂馥]],桂馥《晚学集》:“《唐高僧传》:‘三藏法师元奘,陈留人,姓陈氏。贞观初,肇自咸京,誓往西国,穷览圣迹。经六载,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备历圣君,龙庭之文,鷲岭之秘,皆研机睹奥矣。……及东归,太宗诏留于宏福道场,乃诏明德僧灵润等二十人译梵,……总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余轴。法师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凡所游历,一百二十八国’。馥案:许白云《西游记》由此而作”。
  
  此外,小说中经常在收服地方妖精后,天仙就会出来求情挽救,并解释自身一时疏管(上界一天、下界一年),以致仆从、坐骑(座骑)跑到人间成为作恶的妖精,请网开一面让其带回从严管教。
+
  但持许作说仅此一家,未见流行。在近年的《西游记》作者争论中,或有认为许作说还可研究者,指出:过去因肯定《西游记》为吴承恩所作,所以对桂馥此说不加以重视,但这一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似也值得研究。
  
  此一戏码的真正背后含意是:明朝各地方多有欺压百性的小官或土豪劣绅,这些小官或土豪劣绅的恶行一旦被获知并即将定罪问斩时,就会有皇亲或朝廷高官前来求情,事实上这些敢在地方为恶者,本就与这些皇亲或朝廷高官有着紧密关系,所以才有恃无恐地为恶。小说中不断在强调这种难以正法、难以将恶根绝的无奈。
+
=== 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 ===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
  即史真人弟子说或唐新庵说。倡此说者为清人[[陈文述]],在《西泠仙咏自序》中称:“邱祖《西游记》只二卷,载在《道藏》……世传《西游记》,则邱祖门下史真人弟子所为,所言多与《性命圭旨》相合,或即作《圭旨》之史真人弟子从而演其说也。”该说提出后似未见流行。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
=== 华阳洞天主人说——陈元之说 ===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
  华阳洞天主人是世德堂本第三种明版《西游记》的校者,或认为校者即作者。今人陈君谋撰《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首倡此说。陈氏认为:“最早接触和了解”世德堂本的是世德堂主人唐光禄、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和序者陈元之。他们“是三个人呢,还是两个人?”郑振铎说华阳洞天主人即唐光禄,孙楷第说陈元之即唐光禄,惜乎他们未作具体说明。陈君谋认为陈元之即华阳洞天主人;华阳洞天主人是万历二十年刻世德堂本的订校者,不可能是万历十二年已逝的李春芳。陈元之的名字来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元同,陈元之是道家,华阳洞天主人很可能是道家的别署。“这样,姓名陈元之,别号华阳洞夭主人,两者就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陈元之不公是华阳洞天主人,而且亦即《西游记》的作者。”“序文作者陈元之,即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也即作者,三位一体”。陈氏认为华阳洞天主人的校,“并不是只校书中有关道教的叙写”,“而是‘订校’,‘校(应是秩,下同)其卷目’,‘校其卷目’就是分卷次立回目。如果不是初刻,那就用不着‘校其卷目’,因此,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世德堂本二十卷一百回,就是华阳洞天主人订定的。世德堂本是初刻本无疑。”“分卷次、立回目,为应是作者的事,但却由‘订校’者来做。所以这里的‘订校’,‘校其卷目’,隐含整理创作之意;校者即作者。”
  
 +
  今人张锦池撰《论(西游记)的著作权向题》(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西游记老论》)亦主作者为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且“因陈元之序深得作品之三昧,故疑校者序者为同一人。”
  
一、20世纪《西游记》古本新发现和争论热点
+
===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说 ===
  
 
+
  今人沈承庆撰《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向题揭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主此说。沈氏论定李作说有本证三条:
  
 
+
  一、“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刊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以一部在几代民间话本基拙上整理加工而成的小说,其不称‘著’、‘作’而署曰‘校’,是即‘编撰’之谓,‘华阳洞天主人’于此当即‘编撰人”’。并认为这是“铁证”。
  
版本问题是《西游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堪称是《西游记》研究的基础。假如说,对于《西游记》版本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本世纪初的水平,以为《西游记》就是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即今见的坊刻清本的模样;那么,如今对《西游记》的研究就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关键就因为在即将逝去的这个世纪里,对《西游记》的版本,竟然会有三个方面的重大发现,于是才完全改变了《西游记》研究的途径和面貌,才出现了目前《西游记》版本探讨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局面。
+
  二、“据吴承恩诗《赠李石麓太史》推断‘华阳洞天主人’为李春芳;有其家庭历史根据,也另有其个人道教薰刁背景。可信。”
  
因此,我们首先要将本世纪以来《西游记》版本的三个方面重大发现作一些介绍:
+
  三、“《西游记》第95回一诗中隐有‘李春芳长者留迹’词句。‘留迹’意为‘留笔’,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参看,皆为考定《西游记》作者之本证”。沈氏称送条为“钢证”。
  
一是在海外发现并向国人介绍了现存的4种明代刊本。一为金陵世德堂梓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本),二为福建杨闽斋清白堂梓行的《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三为未署刊者的《唐僧西游记》。以上3种均题“华阳洞天主人校”,卷首有“秣陵陈元之撰”的序言。世本陈《序》后题“时壬辰夏端四日”,一般认为“壬辰”系万历二十年(1592),为现存《西游记》最早刻本。以上三书各二十卷一百回。其中世本为全本,其它二种略有删节。四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首有慢亭过客即袁于令的《题词》,不分卷,一百回,全本,文中有大量回评和夹批(或眉批)。明版《西游记》的发现和介绍,使学界大大开拓了视野。最突出的表现,在《西游记》版本问题上第一次认识到早期的《西游记》,原来与坊间流行的清代本子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这就是当时流行的清代《西游记》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即被称为唐僧出身故事或唐僧小传的内容,在明代版本中竟然没有,于是由此引发了一场至今争讼不休的唐僧出身故事究竟如何演变的一大疑案。
+
  沈氏所谓诗中隐有“李春芳长者留迹”的“怪诗”是指第95回如下一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此诗原为天竺国王到布金古寺而作。沈氏认为:“写诗固可以随着感觉走,但也不能跑题无法。试看怎么和‘今喜明君降宝堂’相对的第七句,会扯出来个‘古来长者留遗迹’的话呢?这段故事里,没出现过一个什么‘长者’,描等的又是眼前情景,何从‘古来’?这里无论作者或故事人物都在现说现话,哪儿去找‘遗迹’?且这‘遗迹’还是那位‘长者’所留。”“读至此处,百思不解”,“再一细看,第四句‘电绕长春赛禹汤’里有个‘春’字。第六句‘野花得润有余芳’里有个‘芳’宇。第五句‘草木沾恩添秀色’。‘木’字偏旁稍‘添’而迁‘秀’,则‘拆白道字’组成个‘李’字。第七句‘古来长者留遗迹’的‘长者’是编撰人的自称,‘留遗迹’是自白。合看这第四、五、六、七四句,庾词隐语已昭然若渴,其非‘李春芳老人留迹’而何?”
  
二是在海外发现并向国内介绍了两种明版简本《西游记》。一为“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的《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以往据该书卷首或卷尾偶题“唐三藏西游释尼传”而定名为《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今从书前题名改正),十卷六十七则;二为“齐云阳至和编”、“芝潭朱苍岭梓”的《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四卷四十则。据考,一般认为这两种简本也刊刻于万历年间。令学界深感兴趣的是这两种明版简本,除朱本有唐僧小传而阳本则无以外,两本文字竟大有相同处。由此,又引发了一场这两种本子谁先谁后,以及它们与明代早期的全本《西游记》谁先谁后的论争。这场论争,关系到早期《西游记》如何演变,以及究竟谁是《西游记》祖本的重大版本问题,至今也依然争讼不休。
+
  此外,沈氏又提出史证四条:
  
三是在海内外陆续发现了早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先后问世的说唱本《西游记》,共有3种。一为题“中瓦子张家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另一版本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上中下三卷共十七节;二为《西游记》平话的两则片断,即辑入《永乐大典》的《魏徵梦斩泾河龙》和辑入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的车迟国斗圣。《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一年至六年(1403-1408);而据朝鲜学者考证,《西游记》传入朝鲜当在公元1347年(元惠宗至正七年)前。《魏徵梦斩泾河龙》标明为《西游记》;车迟国斗圣则明确说明为《西游记》平话,而且该《西游记》又名为《唐三藏西游记》。文中且有八则注,总括之,堪称扼要介绍了当时平话《西游记》全书的内容,从中可看出平话《西游记》已较《取经诗话》大为发展。虽然据这两则片断,尚难肯定是出于同一平话,还是出于不同版本;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与《取经诗话》一样,都是下层文人对说唱艺人所说《西游》故事的提纲式的记录;当然,也不难推知,这类记录本印成后,又供更多的说唱艺人演唱。三为《西游记杂剧》,据考为明初人杨景贤作,共六本二十四出;同时,我们从早期的戏曲资料中还可看到更早时期演唱的有关描写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剧目和唱曲。这说明,自从唐玄奘取经后,其事迹被神话化,且在说书艺人和演唱舞台,同步发展,甚至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些资料的陆续发现,使学界对《西游记》的成书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原来今见的小说《西游记》是由唐宋元明以来,在民间文学发展基础上不断地演变。最后在明代中期由文人加工改定为百回本小说巨著。由此,学界对“西游”题材的早期资料和小说《西游记》之间究竟如何演变,以及文人最后加工改定时,“西游”作品已经发展成一个什么模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种种令人思索的论题,并引发出广泛的争论。
+
  一、“李春芳籍隶江苏兴化,确为’吾淮人也”’。
  
前述版本发现后,连同6种清代梓刻的百回本,也就是说,现存的“西游”作品特别是小说《西游记》明清版本共12种,均已为人所知。6种清刻本是:汪象旭《西游证道书》(简称证道书本)刊刻最早,也最为稀见;陈士斌《西游真诠》(简称真诠本),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简称新说本),刘一明《西游原旨》(简称原旨本),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简称正旨本)和含晶子《西游记评注》(简称评注本)。清刻本均有大量评点文字和序跋,其中新说本为全本,其它5种为节本。前辈学者就以这些新发现的和原有的版本资料为根据,以他们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对《西游记》版本问题,展开了开拓性的科学研究。诸如胡适的《西游记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郑振铎的《西游记的演化》和孙楷第的《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简称书目)等著作,或串述了《西游记》从《取经诗话》开始,如何演变为小说,甚至理出明清版本的源流衍变,或对《西游记》的祖本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见解,或对《西游记》的明清版本作了系统的著录,或对《西游记》版本中一些特殊资料和特殊论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主要着重于介绍新发现资料,或在海外只能对版本作匆促的浏览,因此,其中某些见解也只能点到为止,甚至不可避免地会有偏颇甚或缺失;但是,荜路蓝缕,功不可没,而且事实上,他们的著述,至今依然是当代《西游记》版本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他们的许多见解,仍是使研究者们获得莫大启发甚至成为导入争论的起点。
+
  二、“李春芳历任吏部侍郎、尚令,并亲手议改《宗藩条例》,故熟知明代官制变迁与现状及京城官署及藩府建制情况”。
  
进入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研究的复苏,特别是诸种明清《西游记》重要版本影印本的扩大发行,不但研究条件大为改善,而且使不少《西游记》版本研究者第一次看到了许多明清重要刊本的真相,于是沉寂了数十年之久的《西游记》版本研究园地又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西游记》版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开拓。
+
  三、““或曰’:《西游记》稿‘出王自制’,实为‘出自相府’之托词”。原因是“‘王’、‘公’并级”。
  
现将《西游记》版本方面正在争论和存在分歧的有关问题,综述于后:
+
  四、“李春芳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得见引书《西游记》,故有条件据为新稿‘祖源”’。
  
一、《西游记》祖本问题。小说《西游记》不是个人创作,而是在由《取经诗话》问世以来经过长期发展最后由文人加工改定。这位改定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吴承恩,但也有不同意见。为方便计,本文以吴氏著定名。所谓《西游记》祖本问题,以往所论即指吴氏据什么本子改定。最早提出祖本问题的是鲁迅,他以为《西游记》据简本阳本而来。稍后,郑振铎看到了《永乐大典》中《西游记》残文,便提出祖本是《永乐大典》本。鲁迅随即改从郑说。与此同时,胡适曾认为《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祖宗”。至晚近,除有论者提出简本朱本是祖本,有论者重新肯定鲁迅的阳本是祖本说以外;又有论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是引首诗中所说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的《西游释厄传》,也就是清本《西游证道书》第九回回评和短跋中提到的“大略堂《西游》古本”和“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此外,笔者亦曾提出:从平话《西游记》发展到小说《西游记》,这中间还有标志着一个特定阶段的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西游记》新本在流传,认为祖本即在其中。据以上种种说法,笔者目前认为这都是指小说《西游记》的演化过程而言,所以也有论者提出应有母本和祖本之别;很明显,此所谓祖本则指母本的母本了。其实,按《辞源》和新版《辞海》,所谓祖本是指书籍最先的刻本或最早的刻本。如果以此为据,为统一口径,则《西游记》的祖本最有可能者当推世本。当然,世本究竟是初刻本还是重刻本,目前也是《西游记》版本问题的一大争论点。持初刻本或重刻本者皆有,甚至有持疑似之间者。笔者亦曾发表自相矛盾的言论;但据目前各家所论,细加斟酌,当以初刻本为是,或可能性最大。
+
  另外,沈氏坯提出旁证五条:一、“世本《西游记》校旧本所增之回目、诗词富道教色彩,与李春芳读书茅山,‘青词宰相’经历吻合”;二、世本《西游记》原‘叙’‘摄魔以还理’等语,正是李春芳师承王艮之陆王一派心学思想”;三、“世本《西游记》校旧本新增有关‘孝道’情节两处,与李春芳性孝、行孝之思想行为一致”(此证所谓“旧本”系沈氏指杨致和《西游记》简本);四、李春芳信奉宋邵雍‘元会运世’说之历史哲学,分在《西游记》与《贻安堂集》中宣讲、运用”;五、李春芳惯用‘海晏河清’一语以颂‘太平’,多次见于《西游记》与《贻安堂集》二书”。
  
二、唐僧小传问题。此题的症结是“与清版对照,为何明版百回本中没有唐僧小传,而只在第十一回唐僧出场时二十四句诗作简单交代;但明版简本朱本却又有一卷叙此事。探讨此题,对搞清明清版本演变关系至巨。但因材料缺乏,各家多为揣测之词。郑振铎说:难道吴氏原本果有此一段故事,而为世德堂所脱落?不知其真相究竟如何;孙楷第说:吴氏原书或竟无此故事;若果有此事,则为万历间刻书者删去;结论是“此事之有无,今不易悬测”。很明显,前人持谨慎态度,故多游移其词。今人关于吴氏书中有无此故事,综合之有三说:一为吴氏书原无;一为吴氏书可能有;一为吴氏原本中有,而为世本刊落,或为世(补)本刊落。今人关于明版简本朱本中有此故事,综合之亦有三说:一为从古代戏曲中来;一为从吴氏书中采来;一为胡乱编写,自行加入。今人关于清本证道书本中首先有第九回之由来,亦有三说:一为如证道书本回评中说沿袭大略堂《西游》古本而来;一为来源于吴氏书;一为来源于朱本或朱本的另一刻本。笔者以为:据《朴通事谚解》所载材料,当时的《西游记》平话中尚无唐僧出身故事,但不能排除此后在说书艺人的演出中决无此故事,因为流行当时的古代戏曲中演唐僧出身故事已相当完整。故吴氏加工改定《西游记》时,不论其所据底本之有无此故事,他若要加以收进百回本,当是易事。但笔者以为吴氏不可能加以吸收,原因就在于此故事中所叙及的人间生活部分经不起推敲,有悖于真实性的太多,无法修饰改编,故径行删汰或不采。故与刊刻者无关。至于朱本有此故事,则是据戏曲材料或当时流行的故事改编而成。朱本卷四叙述此故事时,将戏曲材料中所写陈光蕊赴任之地洪州改为江州,收养江流儿的和尚迁安改为法明;但在卷六写到唐僧出场的二十四句诗歌中迁安虽改法明,洪州却赫然犹在,以致与卷四改江州自相矛盾。这是朱本编者沿袭旧说而又修改马虎的铁证。至于清本《西游证道书》首先出现第九回故事,虽自称是据大略堂古本而来,其实是托词,实际上由朱本卷四改编而成。这从此回文字之粗率,与其它九十九回文字格调大有差异即为明证。
+
  沈氏称:“综观以上本证、旁证、史证,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毫不含乎地提出:‘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作者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青词宰相’兴化李春芳”。而誉之者认为“从而推翻了七十多年来文学界一直传颂‘吴作西游’的错误结论”。见《话说西游记》一书之《序》。
  
三、《西游记》佚本问题。首先,《西游记》平话今残存二则,全书遗佚,且可能不止一种。问题是平话后有没有故事更为丰富的词话本。有论者以为极有可能。笔者也以为世本中确有许多体现民间文学特性的文字,如为数众多的俚词和复述语之类。且平话印行后至小说产生前的约二百年间,说书艺人演唱《西游》故事毫无扩充和丰富化是很难想像的。故《西游记》词话佚本的可能性极大。其次,据记载,小说《西游记》佚本似更多。据明人盛于斯《休庵影语》所载就有三种:一是他幼时所读百回本与今见不同,证据即所举回目“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和“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与今见本第六十四回和第一百回相应回目大不同,有可能为遗佚之异本;二是书商周如山说周邸有一部九十九回本;三是该书商称周邸本曾梓刻,因“订书”“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的百回本。另外,世本陈《序》记载:世本据以翻刻的那部由书商唐光禄购进而“奇之”的即笔者称为“前世本”者,究竟是抄本抑刻本,抄本可能性极大,但也难确证;又是否即周邸九十九回之抄本,也缺少材料来推定。“前世本”当亦遗佚。又有疑为佚本者,即明人周弘祖《古今书刻》上编山东部分著录鲁府和登州府各刻一部《西游记》。有论者以为鲁府本为《西游记》原本的初刻本,登州府本为其复刻本。对此,笔者以为古今无任何资料证明该二种《西游记》为小说,却极有可能是指李志常所著记叙其师邱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时言行和经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该书明时通常简称“西游记”,且全真道祖师爷邱处机系登州府人,该书一开头就两度提及“登州”,登州府加以梓刻,不过借此以重其乡土,且只寥寥一万余字,工程不大,又可附和嘉靖朝佞道风气。据此,则鲁府所刻不过是登州府本之复刻而已。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蔡金注西游记”一种,称“未见,刘一明《西游原旨》序引”。笔者以为实是指清人蔡元放评的《西游证道书》翻刻本,因该书曾两题“圣叹外书”以招徕读者,故由蔡、金评误会为蔡金注,实非佚本。另外,尚有重要佚本所谓《西游释厄传》,容后专题再叙。
+
  按:综上所述,从古至今,提出的《西游记》作者共六悦。不过,倘若“邱处机”说与“或邱处机的弟子”说、“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中之“尹真人弟子”说与“唐新庵”说以及第五、六项中“陈元之”说和“李春芳”说与“华阳洞天主人”统统分列,则共九说了。
  
四、《西游释厄传》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论题。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孙楷第在《书目》中著录《西游证道书》提及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时就说过:此古本“究系何人何时所刻,憺漪(指汪象旭)却未详言之。而《释厄传》之名,则其来源甚早。考《西游记》第一回引首诗有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此诗通行本有之,明本亦有之。此或吴承恩《西游记》本名有《西游释厄传》,或吴承恩《西游记》自《西游释厄传》出,今难质言”;并联系朱本亦曾题《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却不题“大略堂”,认为“似非汪憺漪所得本”。结论是:“汪氏所云大略堂本,其源流不明如此,殊不足为持论根据”。孙氏所云,显然实事求是,持谨慎态度。但半个世纪以后,在关于此题并无任何新资料发现的情况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西游记》在第一回引首诗“请看《西游释厄传》”后,下注说:“是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今所知、见者,有‘大略堂’本、‘书林刘莲台梓’本(按即朱本)等”。孙氏以为“今难质言”、“不足为持论根据”的疑案,竟被简单坐实。以致多有论者以此为据不断推导出新论,说什么“西游释厄传”即大略堂古本,即世本据以刊刻的唐光禄购进之书(笔者称为“前世本”),也就是《西游记》的祖本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汪象旭所称《西游证道书》据大略堂古本而来云云,多有论者认为:这不过是明末清初,各大小说名著多托言发现古本的风气波及的表现之一,不足征信;而所谓“西游释厄传”,则在明清十种百回本引首诗中均有“欲知造化会元功,请看西游释厄传”一句,所指并非最早之祖本,亦非各自据以翻刻的底本,乃是指各种版本本身。而且,明代二种简本即朱本、阳本此句为“须看西游释尼传”、“须看三藏释尼传”,难道他们各以名称不同的“释尼传”而出?当然不可能。笔者以为所谓“西游释厄传”,尚无根据遽然断为《西游记》的“较早”“传本”,至今依然是尚“难质言”的一桩疑案。
+
== 成书过程 ==
  
五、明清版本源流问题。一般认为明版《西游记》四种,以世本为最早;杨闽斋本和《唐僧西游记》据世本删节翻刻;而李评本则以世本为底本梓刻。但亦有论者据《唐僧西游记》的字体和版式断为早期刊本,它与杨闽斋本并非据世本删节,而是承袭早期的另一种节本。笔者以为此说为一家之言,但难论定,因为字体和版式固有某种规律性可寻,但不能由此而否认还存在一些例外。至于清本,无疑以证道书本为最早,该书评批改编者虽称据大略堂古本,其实为世本系统的一个节本,具体说当是据李评本节改;而其第九回唐僧小传则据朱本卷四改编而成。至于此后之真诠本、新说本、原旨本、正旨本和评注本,郑振铎认为均据证道书本出,多有论者因之。不确。笔者经对读和分析,论定为真诠本据证道书本出,并参考明本,文字略有增加;此后的原旨本、正旨本和评注本则据真诠本翻刻。而新说本则是全本,据李评本翻刻;但又有第九回唐僧小传,系据真诠本翻刻;而承袭明本之原第九回,则又与第十、十一、十二等共四回文字,按真诠本的分割处,编成第十、十一、十二三回。所以,新说本堪称是清版本《西游记》的一个怪胎。有论者以此认为新说本是最接近《西游记》早期原本者,当然为无根之说。
+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六、旧序问题。《西游记》多有序跋,但最有价值并引发争端者当推世本陈《序》和《西游证道书》前所辑之虞集《原序》。陈《序》由于其撰写时代之早和信息最大而见称于世。如它关于“前世本”、世本刊刻过程、《西游记》作者、时人对《西游记》评价等等资料,都富有历史价值,对版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论者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及撰序年代存有疑虑者。至于虞集《原序》,据《序》后题署官衔有误,即可知其为汪象旭所杜撰,旨在倡导《西游记》邱处机创作说;而且虞集为元人,小说《西游记》尚未问世。但虞《序》撰于清初,对《西游记》评价亦具创见性,故也有其资料价值。曾有论者称虞《序》即陈《序》中所称“前世本”之旧序,不确。不过,总的说,对陈《序》和虞《序》的研究至今还不够深入。
+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明之交时代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
  
版本研究方面问题尚多,不能—一列述,择要者简介如上。
+
  《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作品,它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今见最早的明版《西游记》卷首有一篇陈元之序:世德堂本署“壬辰”,一般认为是万历二十年(1592);杨闽斋本则题“癸卯”,一般认为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亦有论者认为“王辰”是嘉靖十一年(1532),或以为“癸卯”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总之,即使说得最宽泛,都在嘉靖、万历间是一致的;所以,《西游记》成书或刊刻于嘉靖、万历(1522—1619)间约一百年中是肯定的。故陈序无疑具有极大的资料价值。
  
旧世纪将逝,新世纪的曙光已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西游记》版本研究的新局面可以预期。兹在此提出三点想法:
+
  但是,陈序并未说《西游记》作者是谁:“《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又说:“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可见《西游记》从它出世之日起,书上就不署作者之名。不过,陈序上另有一段文字却对《西游记》作者提供了重要线索,即“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总之,作者是与藩王府有关的人。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数百年来引得论者竞相探讨,却至今尚无定论。
  
一、寄希望于新资料的继续发现。历史经验证明,这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而且未发现的历史资料肯定尚多。有关《西游记》平话、词话和小说方面的佚本、古本,固然可贵;历代文人片言只语的记述,也富有价值。由于海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版本研究的越来越深化,《西游记》版本新资料的发现,可以预期;
+
== 版本 ==
  
二、学习前辈学者的严谨学风和求实精神,改进目前版本研究工作上存在的缺陷。诸如:重想象,轻推导;重假设,轻求证;不重第一手资料,只凭转述和引用第二手材料作根据,甚至将正在争论中的一方面意见作大前提,来建立自己的体系,等等,以致失误迭出;
+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有多种刻本:
  
三、建议加强《西游记》明清版本影印本的发行,给版本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和必要的第一手版本资料,改变目前存在的仅凭新校点本搞版本研究的不得已做法,以利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
  一是《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梓行本,另有金陵荣寿堂熊云滨重锲梓行本。(荣寿堂本未见独立刻本,此据世德堂本中有用荣寿堂本插补某此内容而推知。)此二本均为写刻,极端整,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
  
二、世本陈《序》的信息价值和疑歧透视
+
  二是《鼎锲京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闽书林清白堂杨闽斋梓行,上图下文,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七字;
  
——《西游记》版本研究之一
+
  三是《新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崇祯四年(1631)刻本,内容与清白堂本全同;
  
 +
  四是《二刻唐三藏西游记》,又题《唐僧西游记》,亦明万历间刻本,有蔡敬吾、朱继源两种刊本。扁字,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
  
明代金陵世德堂梓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研究界称为世本。世本卷首有一篇题署“秣陵陈元之”撰的《序》。对于这篇陈《序》的内容及其意义,可能至今还估计不足。这不仅因为陈元之所序的乃是现存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因此具有其它《西游记》序跋所不可代替的历史价值;同时《序》中所记叙和论述的内容是那样的广泛、具体、深刻和独到,即使从明清通俗小说范围而言,亦堪称不可多得。特别是由于材料散佚,时过境迁,当年《西游记》演变中种种客观事实已变得那样扑朔迷离,以致《西游记》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存在不易寻解的谜。陈《序》可说是百回本《西游记》演变源头时期出现的一座信息库,它所存储和提供的信息,至今依然是《西游记》研究者难得的经常揣摩的宝贵资料;事实证明,它既引发着人们去论争,也启示着人们去探讨。
+
  上述几种刻本均署“华阳洞天主人校”(惟清白堂本将序末所署时间“壬辰”改为“癸卯”)。
  
+
  
+
  金陵世德堂本是今见百回本《西游记》最早的刻本。然今存者已非全璧,其中第76-80回,91-100回共残缺15回,另外,第14回、第43回、第44回、第65回、第87回亦有残缺处。今所见者,缺处皆用别本补入。第76-80回系用“书林熊云滨重锲”本补,第91--100回则用“金陵荣寿堂梓行”本补。书中无唐僧出世故事的“第九回”,今有些出版社依据世德堂所出之《西游记》,此故事都作为附录附于第八回之后。
  
 
+
[[文件:99292.jpg|right|thumb|200px|《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插图。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
  现存《西游记》明清版本共十二种:百回本十种,简本二种,其中:
  
陈《序》所提供和存储的信息主要有四个部分:
+
  '''明刻百回本四种:'''
  
第一部分是关于世本刊刻经过、刊刻年代以及校者、序者和写序经过的信息。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世本是根据唐光禄所购的一部《西部记》刊刻的。这部《西游记》,我称之为“前世本”。唐光禄何许人也?《序》中未明说,我以为他可能是当时金陵世德堂的主人。他购进“前世本”后,甚感惊奇,于是就找人将“前世本”作了“订校”,“秩其卷目”,又找人写序,以“金陵世德堂”的名义加以翻刻出版,全书共二十卷,有数十万言之多;其二,“订校”和“秩其卷目”者何许人也,《序》中亦未说明,只说是个“好事者”;但世本二十卷每卷前皆署“华阳洞天主人校”;其三;据《序》题不端所署知《序》作者为“秣陵陈元之”。陈元之何许人也,《序》中未提供更多材料。但《序》中透露了撰述意图和经过,即在接受唐光禄所托写叙任务后,考虑到司马迁所说“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谭言微中,亦可解纷”、庄子所说“道在屎溺”的道理,不能完全废弃,而且又合乎自己所想,所以辑录了《西游记》旧《叙》中一大段论述这本小说思想艺术的文字,以帮助后世读者得以全面理解。其时,正好全书刻成,于是写出置于卷首,时间是“壬辰夏端四日”;但清白堂梓行的杨闽斋本《西游记》所刊陈《序》却又署“癸卯夏念一日”;其四,世本刊刻年代全书无明确记载。但陈《序》最后说:“属梓成,遂书冠之。时壬辰夏端四日也”。则知全书刻成时为“壬辰”年,一般认定为万历二十年;不过,据杨闽斋本陈《序》则题“癸卯”,“癸卯”属何代,亦未明说。
+
  一、《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卷一百回。
  
第二部分是关于“前世本”情况、作者及其《叙》文的信息。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前世本”即世本据以翻刻的本子,它与世本的思想艺术是共同的。因为陈《叙》曾概括地提及“前世本”的特点,以及移录其《叙》中分析该书主旨的大段文字,这当然基于它与世本相符而非枘凿未合才行。两个版本的不同处在于后者经过“好事者”的“订校”,并曾经“秩其卷目”后才梓行;其二是关于“前世本”作者,陈《序》虽明确说“不知其何人所为”;但又比较具体地提供了三种可能性:一是出于“侯王之国”,二是出于“八公之徒”,王是“出王自制”。不过,这种说法究竟有何根据或来自什么途径,却未作进一步说明;其三是关于“前世本”的旧《叙》。陈元之说他读过这篇旧《叙》,但这篇旧《叙》也没有署作者姓名;陈元之推测说,原因可能是作者看不起通俗小说,“嫌其丘里之有”。好在陈《序》移录了旧《叙》中一大段重要文字,保存了旧《叙》作者那个时代文人对《西游记》的看法和评价,从而使我们得以窥见该《叙》的理论内核和基本面貌。
+
  二、《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二十卷一百回。
  
第三部分是关于明代如何评介“前世本”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两种来源:一是陈元之的见解,二是旧《叙》作者的见解。当然,二者并不矛盾,因为从全文来看,陈元之移录旧《叙》时,字里行间并未留下任何相互牴牾的痕迹。综合之,大体有三方面内含:其一是以“心”论《西游》大旨。提出“魔以心全;亦与心攝”,由此认为“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埋。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先可摄。此其以为道之成”;其二是提出《西游记》是具有“谭言微中”、“微言以中道理”那种特点的“寓言”,采用了“流连比类以明意”的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其三是认为这部小说具有“谬悠荒唐”,“浪谑笑虐以恣肆”的特色,称道他为:跅弛滑稽之雄”;而这种特色的形成。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浊世不可以庄语”,二是:“道之言不可以入俗”,所以有意识地创造了“卮言漫衍”、“諔诡可观”的格调。
+
  三、《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
  
第四部分是对歧视小说的错误观念的批驳,批驳得很巧妙,很尖锐。陈《序》以“或曰”即有人说做引子,故意列述那种绝端轻视小说的言论当靶的,说什么小说不像史书可信,不像于书合乎伦理,更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不是“君子”该搞的,谁去搞这种小说就是一种耻辱。对此,陈《序》不但断然加以否定,而且高屋建瓴地作了批驳。陈元之首先反问道:“子以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伦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并借比推论说:既然子史也有不可信和不合乎伦理的,那就同《西游记》这种小说差不多。从而得出结论:世界之大,“何所不有”!包括小说在内,各种书籍都可以兼容并存。对千百年来歧视和轻视小说的陈腐观念作了迎头一击,为争取和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作了贡献。
+
  四、《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白文简称李评本,一百回。
  
由上可见,将陈《序》看作是《西游记》研究的一座信息库是名符其实的。略加分析,可见以下特点:其一,陈《序》堪称是保存了百回本《西游记》早期信息的独家传媒。据规存资料,如此广泛地记载着早期《西游记》发展中有关出版资料和理论信息的当推陈《序》。陈《序》之前,虽有一篇在清初文坛才出现的元人虞集撰的《西游记序》,信息也不少,但一般疑其为后人伪作;而在此后,有关《西游记》资料虽大量存在,但其历史价值当然远远不及陈《序》;至于从陈《序》同期存世的有关资料和信息来比照,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与陈《序》所提供的信息相类同者。这一切,足可证明陈《序》是保存早期《西游记》发展信息的唯一载体,而为其它任何《西游记》资料所不可能代替。其二,陈《序》不仅记载着序者陈元之的观点和活动,而且汇集了来自各方面的众多的宝贵资料。诸如出版商唐光禄购进“前世本”和翻刻世本的经过、“前世本”旧《叙》的情况以及有关“前世本”作者的种种传闻等等。从资料性质来说,包括《西游记》的版本演变,出版活动,考证作者,理论评介,理论论争;就信息来源而言,则有记叙书店同仁的日常业务、摘录前人书面文字、记载社会口头传闻等等。在当时,也许只是序者信手写下的一些所见所闻的琐事,而时至今日,却成为过去时代所留存的有关《西游记》发展的不可多得的历史真实记录;其三,陈《序》所保存的资料,体现了明人对《西游记》评价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富理论价值的内容。与千百年来正统文人排斥和鄙视小说的观念绝然相反,陈元之是一个为提高小说社会地位而抗争的理论斗士和积极实践者。所以,在他的《序》中,摒弃了当时曲解《西游记》的种种看法,而转录了旧《叙》中他认为最精粹的内容。而事实上,陈《序》所转录的这些内容,连同他本人对这部小说的简扼分析,即使从今天的审视角度来衡量,也不失为是当时最有代表性和最富理论价值的部分,至今依然散发着理论光彩。
+
  '''清刻本《西游记》六种:'''
  
+
  一、《西游证道书》,白文简称证道书本,一百回。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陈《序》,人们在分析研究中,却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和干扰,以致导致种种疑误的歧见。举其大端而言,至今竟已有八题之多。稍加透视,以助辨证。
+
  二、《西游真诠》,白文简称真诠本,一百回。
  
疑歧之一,关于陈《序》文字的正确性问题。前已述及,陈《序》有两种版本:一见世本,名《刊西游记序》;一见杨闽斋本,名《全相西游记序》。两种版本大有不同。不同的原因现在已可确证,主要是世本陈《序》的第七、八两面原第4页全部文字,即从“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至“子之子”止一大段,在杨闽斋本陈《序》中被错排在第四面即第二页后所造成。由于陈《序》两种原本难觅,人们通常所见的是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简称“孙目”)介绍的文字,而此文恰恰是移录那个错简本;再加上错简本的其它错字以及孙目移录时造成的差错,以致使后来不少论者读后产生怀疑甚至发出了“不可卒读”的惊叹。但是,也往往有人据此错简本来分析问题,从而引出种种疑歧,甚至争论不休。如1991年就有论者引“孙目”移录的错简之文“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校(应作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千(应作十)万言有余,而充叙于余”后,议论道:“若讲求文义之明确,似应紧接‘卮言漫衍之为也’之后而于‘旧有叙’之前这么落墨:‘唐光禄既购是,凡二十卷数千(十)万言有余’。一目了然,这卷数和字数是旧本的篇幅。此处只作;‘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校(秩)其卷目梓之,而充叙于余。”多明确!然而,陈元之却不,定要行文如上引。‘凡二十卷数千(十)万言有余’,这是旧本原来的卷数和字数呢,还是好事者订校以后所得的卷数和字数?那为之订校而又充叙于陈元之的好事者,他又姓什名谁,与陈元之是什么关系?凡此,令人粗看似乎不是问题,细按却囫囵不得其解,……这种令人囫囵不解之语,难道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吗?”①其实,据此来推论和考证问题,实际上误入错简本的迷宫而未觉。如今,两种陈《序》的版本已多为论者所见。谁是谁非,一目了然。因此,关于陈《序》文字正确性所导致的这些疑歧,应该一笔抹去,不必再多费唇舌。今后若再以错简之陈《序》作论据来推导什么结论,就不免成为笑谈了。
+
  三、《新说西游记》,白文简称新说本,一百回。
  
疑歧之二,关于世本的刊刻年代问题。现在世本未署刊刻年代。有论者据世本陈《序》后署“壬辰夏端四日”定为万历二十年(1592),而陈《序》又有两种版本,世本固然署“壬辰”,杨闽斋本却署“癸卯”;对于这个“癸卯”,或断为万历癸卯即万历三十一年(1603),或说是嘉靖癸卯即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此,关于世本的刊刻年代。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持“壬辰”和“癸卯”均为万历时代以孙楷第为代表。孙楷第的根据就在于将世本断为原刊本,杨闽斋本为世本翻刻本,见“孙目”。而持反对意见者以刘怀玉为代表。刘怀玉认为世本上没有“万历”二字,同时,“现今介绍和研究《西游记》古版本的论著中,似乎都没有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怎么能就断定这个‘壬辰’就是‘万历’‘壬辰’而不是别的‘壬辰’呢”?并在说明陈《序》所署时间总有一真一假、一为原本一为后改以后说:“我们应当把作《刊西游记序》的时间和世本、杨本(指杨闽斋本)的刊刻时间分开来讨论,而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不能因为杨闽斋本是‘鼎锲京本’的,就认为改动《刊西游记序》时间的事一定是杨本刻者所为,杨本上的‘癸卯’就一定在世本上的‘壬辰’之后。与此相反,我倒认为杨闽斋本的‘癸卯’可能是陈元之序刻世德堂本《西游记》的真正时间”,“我认为杨闽斋本所刊的陈元之序,极可能是按世德堂初刻本原封不动地翻刻的,序末的‘癸卯’二字是原来就有的,是陈元之为刊《西游记》作序的真正时间。”所以“这个‘癸卯’是嘉靖癸卯”。②二说相较,由于前说至今未能作有力论证,故而使后说似乎更为理由充分。其实,虽然原书中找不到“万历”二字,不能直接作出“壬辰”、“癸卯”为“万历”年代的推论;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已足可证明真相。这就是本文疑歧之一中所指出:世本陈《序》文字无错误,刘怀玉指责“斑驳不纯”的只是孙楷第移录的本子,也就是杨闽斋本陈《序》。而且,杨闽斋本并非如刘怀玉所说“没有篡改时间的必要”,实际上它不但将世本陈《序》页码错简,而且《序》中文字也被搞得错误百出。正因为这样不严肃,所以出于某种需要,将陈《序》原来所署“壬辰”擅改为“癸卯”又何足为奇呢!对比之下,刘怀玉说的“世德堂在重刻时,顺便将陈元之的时间改动一下”倒觉得像是缺少根据的随意之言。至于“壬辰”是否是“万历”壬辰虽无法直接确考;但据金陵或唐氏世德堂所刻现存出版物都为万历年间梓行一事看,却也可间接证明此题。
+
  四、《西游原旨》,白文简称原旨本,一百回。
  
疑歧之三,关于世本是初刻本抑重刻本问题。孙楷第持初刻本说,在“孙目”移录陈《序》至“唐光禄既购是”句下加有夹住说:“据此则序为唐氏世德堂主人作。世德堂本乃此华阳洞天主人校本,元本也”,张锦池在引用此语后说:“这是对的。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元本’是初刻本的意思,不是指元代刻本而言”。③陈君谋则据陈《序》有“校其卷目”之言,称:“因此,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世德堂本二十卷一百回,就是华阳洞天主人订定的”,故“世德堂本是初刻本无疑”。④苏兴则持重刻本说:“我以为还是认为世德堂本之前有过较原始的刻本为是”;“陈元之的序说:‘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由此可以证明万历二十年的世德堂刻本,并非《西游记》的初刻,陈元之没有说什么传抄本的话”。⑤此外,也有人持疑似之间的态度,如李时人说:陈《序》“明白指出,在金陵世德堂刊印《西游记》之前,有一种《西游》本子在社会上流传,尽管我们现在不能知道这种本子是抄本还是刻本”。⑥对此,我以为孙楷第“元本”说由于是由错简陈《序》“唐光禄既购是”这一不完全的语句来推论,不免使结论失据。陈君谋以华阳洞天主人”校(秩)其卷目”为根据,断言世本为初刻本也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在初刻本上再加订校的书,既非仅有,更非绝无。同时,苏兴单以“旧有叙”来推断世本为重刻,似也有理由不足之嫌,因为抄本上也可以有叙。看来,世本是初刻本抑重刻本的问题,至今似难确考,究其原因主要是陈《序》未留下可供分析此题的任何明确的文字;因此,不论是持何说,所有分析几乎都不免缺乏应有的说服力。结论究竟如何?尚待论者们再深入地进行探讨。
+
  五、《通易西游正旨》,白文简称正旨本,一百回。
  
疑歧之四,关于陈元之其人的问题。据陈《序》题下所署,陈元之就是陈元之,应该说没有任何疑歧。问题在于陈元之其名除了于此一见之外,竟无其它任何材料可补充说明或足供旁证,对他的生平则更是一无所知。因此,论者们提出了种种近乎臆测的论断:或说是世德堂主人,或说是陈氏尺蠖斋主人,或说是华阳洞天主人,等等不一。持世德堂主人说者为孙楷第。见前引“孙目”所录陈《序》“唐光禄既购是”一语夹住:“据此则序为唐氏世德堂主人作”。但这一论断缺乏根据是显而易见的:孙氏所据为杨闽斋本错简之陈《序》,原语应作“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而充叙于余”;若陈元之就是唐光禄,就变成唐光禄叫唐光禄写序,若无充分理由说明如此弄虚作假之必要,无疑就不足为据;而且书中明明白白刻着世德堂是梓行者,如世德堂主人又亲自写了《序》,有何化名陈元之之必要?持陈氏尺蠖斋说者为陈澉。陈澉认为活跃于当时书林评释通俗小说的陈氏尺蠖斋主人,除了与陈元之同姓以外,还有许多惊人的共同点:一是评释、校书活动的时间相同;二是进行评释、校书活动的“工作单位”都是金陵世德堂;三是都与世德堂书商唐光禄过从密切;四是居住地或祖籍相同,不但都是金陵,而且在《东西晋演义》的周氏大业堂校梓本中还出现过“秣陵陈氏尺蠖斋”的署名。据此陈澉指出:“这种现象,除非此二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之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⑦。对此,虽有论者认为“陈氏尺蠖斋”是指陈继儒;而且,陈氏尺蠖斋其人时而署“姑孰”,时而署“秣陵”,给人以不可捉摸之感;但我以为陈澉之论论之有据,仍不失为是一个足资参考的新见。持华阳洞天主人说者,亦可以陈澉为代表。陈澉认为;华阳洞天主人就是陈《序》中所说的“好事者”;但在明情小说的一些序跋中,所常用的这个称呼,往往是用来泛指那些不太具体的对象或特指某一不知姓名和无法知其姓名的具体的人,而华阳洞天主人则是书商唐光禄请来订校世本,与撰序的陈元之都是世本刊刻过程中的工作人员,陈元之无疑知道他的姓名,比较熟悉甚至有所交游;既然如此,陈元之在序言中就应该直书其姓名或别号,才合乎情理,但陈《序》却用“好事者”来称呼他,之所以出现这样违反常理的奇怪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此“好事者”就是撰《序》人陈元之自己。当然此说虽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见解;但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陈元之既然已说明自己是世本的序者,则又有何隐瞒自己是“订校”、“秩其卷目”者之必要?相反,只有当“订校”、“秩其卷目”者根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只以“华阳洞天主人”的笔名应付其事时,陈《序》中才会用“好事者”一语来指他。不过,即使这样,陈元之即华阳洞天主人一说亦不无参考之价值。
+
  六、《西游记评注》,白文简称评注本,一百回。
  
疑歧之五,关于陈元之是否《西游记》作者的问题。持《西游记》陈作说者以陈君谋为代表。陈君谋首先认为陈元之就是华阳洞天主人,然后作论说。“华阳洞天主人的校,并不是只校书中有关道教的叙写,诸如金丹六道、婴儿姹女之类,而是“订校’、“校其卷目’。‘校其卷目’就是分卷次立回目,……分卷次、立回目,这应是作者的事,但却由‘订校’者来做。所以这里的‘订校’、‘校其卷目’,隐含整理、创作之意;校者即作者。”⑧张锦池的看法与此类同,认为华阳洞天主人校订的世本,较之旧本“已产生了点石成金式的演化”,故“华阳洞天主人是世德堂本《西游记》的最后改定者,亦可称之为作者。陈元之序云:‘于是其言始参差而諔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涘,而谭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这完全可以用来说华阳洞天主人对旧本的最后改定。”⑨这些论证无疑是不够稳实的。首先,“‘校(应作秩)其卷目’就是分卷次立回目”的说法比较武断。《永乐大典》本《西游记》平活就已经粗分卷目,发展到我所称的“前世本”数十万字的大书倒反而不分卷无回目?当然不是。因此,所谓“这里的‘订校’、‘校其卷目’,隐含整理、创作之意”的推论,就缺乏应有的坚实的基础。其次,若世本较之旧本确实“已产生了点石成金式的演化”,陈元之当然无愧称为作者。但这个旧本(实际上即“前世本”)的面貌,我们今日并未看见,所以根本没有具体的版本作根据,下此结论未免轻率。特别是把陈《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諔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涘……”一语认定是对世本的分析,这只能是据“孙目”引录的错简本推断而得;若按世本正确的陈《序》,则此语是陈元之“缀其轶叙叙之”中的语言,即主要是针对旧本即“前世本”而言,当然,陈《序》也用以指世本,这是因为在陈《序》作者看来,“前世本”和世本在内容上并无根本变化。因此,此语皆适用罢了。所以,说陈元之(或华阳洞天主人)是《西游记》作者是根据不足的。
+
  '''明刻简本《西游记》两种:'''
  
疑歧之六,关于陈《序》说的“旧有《叙》”是否指元代虞集所撰《西游记序》问题。石钟扬持肯定说,他提出:世本“卷首有陈元之之序,其中说:‘旧有叙,……’。这‘旧有叙’,即当是虞序”;又说:“陈元之最早将古本《西游记》卷首的‘虞序’,移来评价吴本《西游记》”⑩这一论断看来是难以成立的。且不说虞《序》的真伪,至今犹在纷争(虞《序》最早由清人汪象旭编入《西游证道书》,题名《原序》而介绍于世,笔者认为它是汪象旭所伪作);就算是真品,它与陈《序》所称旧叙也有不同:一,陈《序》称旧叙“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而虞《序》则署“天历己已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二,陈《序》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并作了种种猜测,说什么“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之类;而虞《序》则明白写着是“国初丘长春真君所纂”,并详细介绍了丘处机西行经过及其著述;此外;两序的小说观也完全不同:陈《序》严词驳斥了那种轻视小说的言论;而虞《序》则把《西游记》当作追求正果的宗教手册,指斥那些把《西游记》“等之齐谐稗乘之流”的人是“俗儒”。所以,陈《序》所说“旧有叙”,并非指虞《序》是一目了然的。
+
  一、《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四卷四十则。
  
疑歧之七,关于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是哪一本《西游记》问题。对此,现今两种着法:一,校的是世本,二,校的并不是世本,而是“前世本”。持世本说者为陈澉,他说:“读过陈《序》,我们当可发现,同旧本序言未署撰序者姓氏,旧本及旧序亦未署作者姓名一样,旧本上也根本没有‘华阳洞天主人校’的题署。因为旧本上如有校者署名,这当然是非常珍贵而重要的,世本《西游记》的序言是肯定要加以说明的。这就证明了‘华阳洞天主人’不是《西游记》初刻时的校者,而是世本《西游记》刊刻时的校者”。⑾ 持非世本说者为苏兴,苏兴认为:“华阳洞天主人并不是万历二十年世德堂刻本的校者”,理由是“我们如果翻一翻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就会看到凡某种小说有校者字样的,多是初刻”,而“万历二十年的世德堂刻本,并非《西游记》的初刻,陈元之没有说什么传抄本的话”。⑿ 其实,华阳洞天主人所校的《西游记》,不是世本就是“前世本”,舍此二者而无其它,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究竟是哪一本呢?综观上举二说,我以为当以陈说为是。首先,明代世本以及由世本翻刻的杨闽斋本、《唐僧西游记》等三种刻本皆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陈《序》明确提到“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此“订校”的“好事者”无疑是指华阳洞天主人,否则,正是陈澉文中所说,“旧本如有校者署名”,陈《序》“是肯定要加以说明的”,而且,“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必然会改成“益俾好事者为之重校”或“重订”。其次,相对而言,苏说所论看来有不够严密之嫌,“凡某种小说有校者字样的,多是初刻”,而非每本都是初刻,这是一;同时,说“万历二十年的世德堂本并非《西游记》的初刻”的问题正确性如何,也尚待证明,所以此处拿来作为考证校者问题的前提,显然有所欠缺。
+
  二、《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十卷六十七则。
  
疑歧之八,关于华阳洞天主人其人的问题。华阳洞天主人为世本等三种明刊本卷前所署的校者。但对于其人的真名却一无所知。论者们作了种种揣测,得其要者,不外四说:或为李春芳,或为唐光禄,或为吴承恩,或为陈元之(或陈元之的知交)。持李春芳说者为苏兴,他说:“华阳洞天主人是吴承恩好友有明一代宰辅李春芳的别号”,论据有三:一是号华阳洞天主人者应是句容人,李春芳祖籍就是句容;二是李春芳可能别号华阳洞天主人,吴承恩赠诗就有“移家旧记华阳洞”之句;三是李春芳与通俗小说有关一事,明末熟被人知,世本所以特意标上,不过以李春芳的名头增重声价。⒀ 持唐光禄说者为郑振铎,他说:“在世德堂本之前,有无更早的刊本,却不可知,世德堂本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此华阳洞天主人,似即陈《序》中所谓唐光禄”。⒁ 持陈元之说者为陈澉,陈澉所说见前疑歧之四中引语。或说为陈元之的知交,持此说者为张锦池,认为:“华阳洞天主人可能是陈元之的知交,更可能是陈元之自己”。⒂ 持吴承恩说者为刘怀玉,他说:“我是考察世德堂本《西游记》和吴承恩的《射阳先生存稿》两本书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具体论据有二:一是提出杨闽斋本的陈《序》所署“癸卯”是嘉靖“癸卯”,可能是陈《序》刻世本《西游记》的“真正时间”。而这恰与吴承恩写作年代相合,所以陈《序》所说的校者,就是作者吴承恩本人;二是研究《吴承恩诗文集》,可见他与华阳隐居陶弘景有密切关系,而且追慕后者、曾自号华阳洞天主人。⒃ 以上四说除唐光禄说未引起注意、吴承思说为新近提出以外,其它二说正处于错综复杂的争辩之中。但对比之下,李春芳说持异议者众。反对者新近提出《西游记》对佛道颇多揶揄不恭之词,李春芳信仰宗教,他怎么可能充当校者呢?⒄ 但陈元之说虽是优势,充其论据却也多系一般推论。如疑歧之四所述,亦非无懈可击。
+
=== 明刻百回本四种 ===
  
由上所述,从陈《序》短文引出的疑歧竟如此广泛,为《西游记》研究中前所未有,极为少见。现在看来,某些论题通过论争虽已渐趋明晰,甚或得到澄清;但其中不少问题仍歧见甚大,疑难犹存。当然,这应该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对陈《序》重要性的认识正日益加深,对陈《序》的理解亦在逐步深入;这对《西游记》整体研究显然有益,特别是历史研究和版本研究。不过,通过对以上疑歧的透视,若要使论争深化,提高一步,似可注意如下方面:一是有必要加强信息观念,提倡及时了解研究新成果和学术新动态,以免把时过境迁的资料当作论证的根据,甚至把早已被证明和解决了的问题,当作新发现来推销,力争对陈《序》的研究,早日走出徘徊的局面,不断寻求创造性发展;二是在论争中既要提倡互相驳论,短兵相接,也要强调取长补短,巨容互补。如果大家虽是围着一个论题转,都企图寻求这个论题的正确答案;但相互间都保持着“君子作风”,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你不想了解我,我也不想了解你,“老死不相往来”,于是出现一种怪现象:一个问题同时并存着几个相互排斥的答案。这显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驳论,逐步分清是非;提倡相辅相成,获得全面而正确的理解;三是探讨问题要尽一切可能做到既论之有据,又言之成理。陈《序》中的疑歧大多是一些考证性较强的特定论题,光靠想当然作臆断决计解决不了问题,单凭光秃秃的几条结论是无论如何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分析要力求细致透彻,资料一定要真实可靠,论断一定要有根有据。这样,才能使陈《序》的研究具有厚实的学术基础,使陈《序》的有关争论始终能在高水平线上展开并获得新发展,开拓新境界。
+
====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
  
 
+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卷一百回。封面、扉页未见。目录页首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尾题“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多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中卷十二至十六、十八、二十首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尾:卷一、卷七题“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卷二、四、五、八、十二、十三、十九题“出像西游记”,卷六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卷十四题“西游记”,其它各卷缺。正文每卷首第二行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题“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卷九、十、十九、二十则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则题“书林熊云滨重锲”。版心上题“出你西游记”,偶或题“西游记”。金书二十卷一百回,每卷五回。以宋邵雍《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卷目。目录页每五回回目前分别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余类推;正文每卷首书题下亦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但三、四、十四缺卷目。
  
①③③ ⒂ 张锦池:《论〈西游记〉的著作权问题》,载《北方论丛》1991年第1、2期。
+
  卷首有《刊西游记序》,序前题“秣陵陈元之撰”,序后题“时在壬辰夏端四日”。《序》半页六行,行十二字。
  ② ⒃ ⒄ 刘怀玉:《世德堂本〈西游记〉所署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吴承恩》,见《西游记研究论文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又《吴承恩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
  ④⑧ 陈君谋:《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载《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
  ⑤ ⑿ ⒀ 苏兴:《也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见《西游记及明清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
  ⑥ 李时人:《吴本、杨本、朱本〈西游记〉关系考辨》,见《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
  ⑦ ⑾ 陈澉:《〈西游记〉校者“华阳洞天主人”新考》,载《明清小说研究》第二辑,中国文联出版出公司1986年版。
+
  ⑩ 石仲扬:《虞集〈西游记序〉考略》,载《西游记研究》第二辑,淮安《西游记》研究会编,1988年;《试揭〈西游记〉大旨“求放心”说之谜》,载《明清小说研究》第5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
  ⒁ 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见《中国文学研究》(上),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
  
 +
  有图,散插正文中。每回两幅,左右半页合一幅。其中第三、十八、四十九、九十、九十八回和为一幅,九十九回有三幅,共图一九六幅。图绘该回故事。每幅上端有题辞,少则四字,多则十字不等。第一回两幅分别为“灵根育秀”、“心性修持”;第一百回两幅分别为“唐三藏取经回东土”、“五圣归西作佛成真”。
  
三、《西游记》明清版本目验录
+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全书正文今存共1029页(不含图),实际字数约近六十万。其中第十五回缺二页,四十三回尾缺一页,“第四十四回”五字缺,四十四回缺半页,六十五回缺半页,七十四回缺一页,第一百回缺尾。第×回和双行回目各占一行。第十八回及其回目缺漏,故第十七回讫句和第十八回起句处难辨。文中“诗曰”占一行,全诗空顶格,诗句空一格或数格不等。
  
 
+
  此书最早于日本村口书店发现,1933年为北京图书馆购藏,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
==== 《新镌全像西游记传》 ====
  
现存《西游记》明清版本共十二种:百回本十种,简本二种。笔者因兴之所致和研究需要,都曾阅读,甚至反复寓目;并随时作了版本著录。现整理如下:
+
  《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二十卷一百回。封面题“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大字分两行;中题小字“书林杨闽斋梓行”。目录页首题“新镌京板全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卷首和卷尾题署不一。卷首:卷一、卷二题“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三、四、五、十一、十三题“鼎镌原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六、十、十八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七题“鼎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八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九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二题“新镌全像西游记”,卷十四、二十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五题“新刻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六题“新锲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七题“鼎锲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九题“镌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尾:大多数题“西游记”,卷二、十一、十六题“全像西游记”,卷五题“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四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题“新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三、十五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其它各卷无。
  
 
+
  卷首第二行下,除卷十二外,均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或题“闽书林杨闽斋梓”(卷一、十三)、“建书林杨闽斋梓”(卷四、十、二十),或题“闽建书林杨氏梓”(卷五、六、十一)、“清白堂杨闽斋梓”(卷二、三、七、八),间题“书林清白堂绣梓(或梓行)”(卷九、十五,以及十七),或题“闽建邑清白堂梓”(卷十四)、“闽书林清白堂梓”(卷十六),此外,卷十八题“闽建清白堂重梓”、卷十九题“书林清白堂重梓”,卷十二无题。
  
明刻百回本四种:
+
  版心上题“全像西游记”,中题“×卷”。
  
 
+
  全书二十卷一百回,每卷五回。目录页每五回回目上,以宋邵雍《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卷目,如“月字一卷”、“到字二卷”,余类推,各以四个花边圈住。
  
一、《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卷一百回。
+
  卷首有《全像西游记序》,序前题“秣陵陈元之撰”,序后题“时癸卯夏念一日”。序后另行有“序毕”二字。《序》半页六行,行十五字。
  
封面、扉页未见。目录页首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尾题“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多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中卷十二至十六、十八、二十首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尾:卷一、卷七题“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卷二、四、五、八、十二、十三、十九题“出像西游记”,卷六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卷十四题“西游记”,其它各卷缺。正文每卷首第二行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题“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卷九、十、十九、二十则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则题“书林熊云滨重锲”。版心上题“出你西游记”,偶或题“西游记”。金书二十卷一百回,每卷五回。以宋邵雍《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卷目。目录页每五回回目前分别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余类推;正文每卷首书题下亦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但三、四、十四缺卷目。
+
  正文上图下文。半页一图,左右各有题词四字,如第一回第一图为“天地混沌”,“鸿蒙初开”;第一百回最后图为“僧教修明”,“成大因果”。书后半页有一大图图上横栏题“四众皈依正果”。全书共图1240幅。
  
卷首有《刊西游记序》,序前题“秣陵陈元之撰”,序后题“时在壬辰夏端四日”。《序》半页六行,行十二字。
+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七字。全书共620页,实际字数约三十六万字。第七回和双行回目各占一行。第十八回及其回目缺漏,故第十七回讫句和第十八回起句难辨,正与世本同。有行中夹批六则,每则批语同世本。
  
有图,散插正文中。每回两幅,左右半页合一幅。其中第三、十八、四十九、九十、九十八回和为一幅,九十九回有三幅,共图一九六幅。图绘该回故事。每幅上端有题辞,少则四字,多则十字不等。第一回两幅分别为“灵根育秀”、“心性修持”;第一百回两幅分别为“唐三藏取经回东土”、“五圣归西作佛成真”。
+
  此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台北天一出版社、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均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全书正文今存共1029页(不含图),实际字数约近六十万。其中第十五回缺二页,四十三回尾缺一页,“第四十四回”五字缺,四十四回缺半页,六十五回缺半页,七十四回缺一页,第一百回缺尾。第×回和双行回目各占一行。第十八回及其回目缺漏,故第十七回讫句和第十八回起句处难辨。文中“诗曰”占一行,全诗空顶格,诗句空一格或数格不等。
+
==== 《唐僧西游记》 ====
  
此书最早于日本村口书店发现,1933年为北京图书馆购藏,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
  《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正文每卷卷首题“唐僧西游记”,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书后有长方木记题“全像唐三藏西游记卷终”。未题梓刻书肆名。
  
二、《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二十卷一百回。
+
  正文版心中题“西游记卷×”。
  
封面题“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大字分两行;中题小字“书林杨闽斋梓行”。目录页首题“新镌京板全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卷首和卷尾题署不一。卷首:卷一、卷二题“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三、四、五、十一、十三题“鼎镌原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六、十、十八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七题“鼎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八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九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二题“新镌全像西游记”,卷十四、二十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五题“新刻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六题“新锲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七题“鼎锲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九题“镌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尾:大多数题“西游记”,卷二、十一、十六题“全像西游记”,卷五题“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四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题“新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三、十五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其它各卷无。
+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正文有夹批四则,每则批语同世本。
  
卷首第二行下,除卷十二外,均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或题“闽书林杨闽斋梓”(卷一、十三)、“建书林杨闽斋梓”(卷四、十、二十),或题“闽建书林杨氏梓”(卷五、六、十一)、“清白堂杨闽斋梓”(卷二、三、七、八),间题“书林清白堂绣梓(或梓行)”(卷九、十五,以及十七),或题“闽建邑清白堂梓”(卷十四)、“闽书林清白堂梓”(卷十六),此外,卷十八题“闽建清白堂重梓”、卷十九题“书林清白堂重梓”,卷十二无题。
+
  书残缺第一、十二两卷即第一至第五回、第五十六回至第六十回;总回目缺。据有关资料所载,国外存有同名书,书前有陈元之《序》,则本书缺佚。
  
版心上题“全像西游记”,中题“×卷”。
+
  此书为日本帝国图书馆藏本。台北天一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影印本以李评本补缺;据以著录。
  
全书二十卷一百回,每卷五回。目录页每五回回目上,以宋邵雍《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卷目,如“月字一卷”、“到字二卷”,余类推,各以四个花边圈住。
+
====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
  
卷首有《全像西游记序》,序前题“秣陵陈元之撰”,序后题“时癸卯夏念一日”。序后另行有“序毕”二字。《序》半页六行,行十五字。
+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白文简称李评本,一百回。卷首有《题词》,后署“幔亭过客”,有墨章二:一“字令昭”,一“白宾”;有《凡例》五:“批著眼处”、“批猴处”、“批趣处”、“总批处”、“碎批处”。
  
正文上图下文。半页一图,左右各有题词四字,如第一回第一图为“天地混沌”,“鸿蒙初开”;第一百回最后图为“僧教修明”,“成大因果”。书后半页有一大图图上横栏题“四众皈依正果”。全书共图1240幅。
+
  不分卷。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每回顶格起,不分段;诗词韵语另起,每行空顶格。大字本。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七字。全书共620页,实际字数约三十六万字。第七回和双行回目各占一行。第十八回及其回目缺漏,故第十七回讫句和第十八回起句难辨,正与世本同。有行中夹批六则,每则批语同世本。
+
  卷首附图百叶,前后两面写一回事,共图二百幅。第二回“断魔归本合元神”图中有“卓然”二字;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图中有字“刘君裕刻”,第一百回“径回东土”图右下方有“旌德郭卓然镌”六字。
  
此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台北天一出版社、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均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
  正文有眉批,又有回后总批。
  
三、《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
+
  据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著录。
  
正文每卷卷首题“唐僧西游记”,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书后有长方木记题“全像唐三藏西游记卷终”。未题梓刻书肆名。
+
  又:中州书画社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藏书,亦曾影印行世。卷首《题辞》和正文缺字,曾作补正。卷首无《凡例》。图插正文每回之前,第九十四回插图缺。正文中有行间夹批,与天一版影印本眉批大都相同,只极少数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但总数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有回后总批,少数几回缺,总批亦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
  
正文版心中题“西游记卷×”。
+
  版式与天一版影印本同;文字亦同,但错字较天一本略多。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正文有夹批四则,每则批语同世本。
+
=== 清刻本《西游记》六种 ===
  
书残缺第一、十二两卷即第一至第五回、第五十六回至第六十回;总回目缺。据有关资料所载,国外存有同名书,书前有陈元之《序》,则本书缺佚。
+
==== 《西游证道书》 ====
  
此书为日本帝国图书馆藏本。台北天一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影印本以李评本补缺;据以著录。
+
  《西游证道书》,白文简称证道书本,一百回。封面、扉页未见。目录页首题“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二、三行题“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  同笺评”;正文卷首题“镌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二、第三行分别题“西陵残梦道人汪憺漪笺评”、“钟山半非居士黄笑苍印正”。版心上题“证道书”,中题“古本西游第×回”下题“蜩寄”。据《济阴纲目》汪氏诠释本《序》,知“蜩寄”为汪憺漪书室名。
  
四、《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白文简称李评本,一百回。
+
  卷首有《原序》,序后题“天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次《丘长春真君传》,文后注“出《广列仙传》及《道书全集》”;又次“《玄奘取经事迹”,文中、文后分别注“出《独异志》、《唐新语》”、“出《谭宾录》及《两京记》”,有插图“仙诗绣像”十六幅,前图,后“悟真诗”。图有标题,刻绘工细。第一幅“悟彻菩提真妙理”图左下方有小字“念翼写”,当为刻工。
  
卷首有《题词》,后署“幔亭过客”,有墨章二:一“字令昭”,一“白宾”;有《凡例》五:“批著眼处”、“批猴处”、“批趣处”、“总批处”、“碎批处”。
+
  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六。正文有行中双行夹批和回前评。回前评标有“憺漪子曰”,分段前标“又曰”。
  
不分卷。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每回顶格起,不分段;诗词韵语另起,每行空顶格。大字本。
+
  正文较明刊全本有删节,全书实际字数约近40万。回目较明刊各本略有不则。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即唐僧出身故事,为明刊百回本所无。正文第十、十一、十二等三回内容,与明刊本第九、十、十一、十二等四回内容相应,回目亦有改动。
  
卷首附图百叶,前后两面写一回事,共图二百幅。第二回“断魔归本合元神”图中有“卓然”二字;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图中有字“刘君裕刻”,第一百回“径回东土”图右下方有“旌德郭卓然镌”六字。
+
  此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台北天一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正文有眉批,又有回后总批。
+
  又有清文盛堂刻本。内封上横题“圣叹外书”,中题“绣像西游证道书”,下接题“文盛堂藏板”,左题“西陵憺漪子笺注,秣陵蔡元放重订”。目录页题“圣叹外书,西陵憺漪子评”,“苍子别集,云林市隐散人较”。正文前题“西游证道奇书”,第二、第三行分别题“西陵憺漪道人汪象旭原评”、“金陵野云主人蔡宙憨评”。卷首为《增评证道奇书序》,序后题“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二月金陵野云主人题于支瞬居中”;次为《读法》,共六十二页五十六则。次为图,共十七幅,首幅为玄奘像。
  
据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著录。
+
  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字。
  
又:中州书画社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藏书,亦曾影印行世。卷首《题辞》和正文缺字,曾作补正。卷首无《凡例》。图插正文每回之前,第九十四回插图缺。正文中有行间夹批,与天一版影印本眉批大都相同,只极少数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但总数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有回后总批,少数几回缺,总批亦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
+
  此书藏浙江图书馆,据以著录。
  
版式与天一版影印本同;文字亦同,但错字较天一本略多。
+
==== 《西游真诠》 ====
  
 
+
  《西游真诠》,白文简称真诠本,一百回。扉页题“悟一子批点西游真诠”。目录页首、尾题“悟一子西游真诠”。正文首题“西游真诠”。版心上除序外均题“西游真诠”。正文首行下题“山阴悟一子陈士斌允生甫诠解”。首有《西游真诠序》,半页六行,行十一字,共六页。后题“康熙丙子中秋西堂老人尤侗撰”。
  
清刻本《西游记》六种:
+
  有图像二十幅。前图后赞。图像依次为如来佛、李老君、唐太宗、魏徵、唐僧师徒和其它仙妖等;赞者为玉湖钓叟、紫霞散仙、觉非子、友鹤道人、清静画禅、指迷老人等。
  
 
+
  正文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全书实际字数约40万余。本书为节本。有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儿复仇报本”的唐僧出身故事。
  
一、《西游证道书》,白文简称证道书本,一百回。
+
  每回有回后评,首题“悟一子曰”,多有长达千言。
  
封面、扉页未见。目录页首题“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二、三行题“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  同笺评”;正文卷首题“镌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二、第三行分别题“西陵残梦道人汪憺漪笺评”、“钟山半非居士黄笑苍印正”。版心上题“证道书”,中题“古本西游第×回”下题“蜩寄”。据《济阴纲目》汪氏诠释本《序》,知“蜩寄”为汪憺漪书室名。
+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刊本影印本著录。
  
卷首有《原序》,序后题“天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次《丘长春真君传》,文后注“出《广列仙传》及《道书全集》”;又次“《玄奘取经事迹”,文中、文后分别注“出《独异志》、《唐新语》”、“出《谭宾录》及《两京记》”,有插图“仙诗绣像”十六幅,前图,后“悟真诗”。图有标题,刻绘工细。第一幅“悟彻菩提真妙理”图左下方有小字“念翼写”,当为刻工。
+
==== 《新说西游记》 ====
  
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六。正文有行中双行夹批和回前评。回前评标有“憺漪子曰”,分段前标“又曰”。
+
  《新说西游记》,白文简称新说本,一百回。
  
正文较明刊全本有删节,全书实际字数约近40万。回目较明刊各本略有不则。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即唐僧出身故事,为明刊百回本所无。正文第十、十一、十二等三回内容,与明刊本第九、十、十一、十二等四回内容相应,回目亦有改动。
+
  卷首《目录赋》、《总论》题“西游记”;《总批》、正文和版心均题“新说西游记”。
  
此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台北天一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
  正文首行下题“晋西河张书绅注”。
  
又有清文盛堂刻本。内封上横题“圣叹外书”,中题“绣像西游证道书”,下接题“文盛堂藏板”,左题“西陵憺漪子笺注,秣陵蔡元放重订”。目录页题“圣叹外书,西陵憺漪子评”,“苍子别集,云林市隐散人较”。正文前题“西游证道奇书”,第二、第三行分别题“西陵憺漪道人汪象旭原评”、“金陵野云主人蔡宙憨评”。卷首为《增评证道奇书序》,序后题“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二月金陵野云主人题于支瞬居中”;次为《读法》,共六十二页五十六则。次为图,共十七幅,首幅为玄奘像。
+
  首有《自序》,序后题“西河张书绅题”,有印章三:一为“张书绅印”,一为“道存氏”,一为“张书绅字道存号南薰三晋古西河人氏”。
  
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字。
+
  次《全部西游记目录赋》,下署“张书绅”;次“目录”;次“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下署“张书绅”;次“中节气禀人欲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目录共计二十七篇”;次《西游记总论》,后题“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有印章二:一为“张书绅印”,一为“道存氏”;再次为“新说西游记》总批”,下署“张书绅”。
  
此书藏浙江图书馆,据以著录。
+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本书为全本;又有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的唐僧出身故事。全书字数为今见明清版本《西游记》最多者。
  
二、《西游真诠》,白文简称真诠本,一百回。
+
  每回有行中夹批、行间夹批、回前评和回后评。回评分段。正文有关回回目后和回前评之前有所谓“经书题目录”,如第一回:“大学之道”,第二回:“释止于至善”;各为顶格。
  
扉页题“悟一子批点西游真诠”。目录页首、尾题“悟一子西游真诠”。正文首题“西游真诠”。版心上除序外均题“西游真诠”。正文首行下题“山阴悟一子陈士斌允生甫诠解”。首有《西游真诠序》,半页六行,行十一字,共六页。后题“康熙丙子中秋西堂老人尤侗撰”。
+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藏版本影印本著录,该书版式,与《新说西游记》早期刊本乾隆十三年戊辰晋省书业公记和乾隆己巳其有堂刊本相同;因佚内封,未确知其刊刻年代。
  
有图像二十幅。前图后赞。图像依次为如来佛、李老君、唐太宗、魏徵、唐僧师徒和其它仙妖等;赞者为玉湖钓叟、紫霞散仙、觉非子、友鹤道人、清静画禅、指迷老人等。
+
  又有味潜斋石印本《新说西游记图像》。书前题“西河张书绅题”;《自序》后,有《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序后题“光绪十有四年岁在戊子春王正月下澣长洲王韬序于沪上淞隐庐”。次为《新说西游记总评》不题撰人,实即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署“张绅”所撰之《新说西游记总评》;次为“目录”;次为“中节气禀人欲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目录共计二十七篇”;次为“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次为《西游记总论》,后署“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次为“全部西游记目录赋”,下署“张书绅”。
  
正文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全书实际字数约40万余。本书为节本。有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儿复仇报本”的唐僧出身故事。
+
  再次为“新说西游记图像”人物画像二十幅,第一幅为“如来佛”;第二十幅“犼精”图左下题“元和吴友如绘”,有印章为“吴嘉酣印”。
  
每回有回后评,首题“悟一子曰”,多有长达千言。
+
  正文每四回前各有图四幅,各绘该回故事。图极精致。图中题有该回回目。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刊本影印本著录。
+
  正文半页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正文缺第三十一、三十二两回,由《西游真诠》本同回文字补入。
  
三、《新说西游记》,白文简称新说本,一百回。
+
  正文有行中夹批、行间夹批、回前评和回后评。但三十一、三十二回文字系据真诠本编入,故回后评移录该书悟一子评,无回前评;且夹批亦与前录《新说西游记》不同,显系后人补入,批者不详。
  
卷首《目录赋》、《总论》题“西游记”;《总批》、正文和版心均题“新说西游记”。
+
  据中国书店《新说西游记图像》影印本著录。
  
正文首行下题“晋西河张书绅注”。
+
==== 《西游原旨》 ====
  
首有《自序》,序后题“西河张书绅题”,有印章三:一为“张书绅印”,一为“道存氏”,一为“张书绅字道存号南薰三晋古西河人氏”。
+
  《西游原旨》,白文简称原旨本,一百回。二十四卷,分二十四册。封面题“宝仁堂西游原旨元集卷首”。扉页中题“西游原旨”,旁题“嘉庆二十四年重刊”、“长春丘真君著”、“素朴刘一明解”、“湖南常德府护国庵藏板”。
  
次《全部西游记目录赋》,下署“张书绅”;次“目录”;次“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下署“张书绅”;次“中节气禀人欲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目录共计二十七篇”;次《西游记总论》,后题“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有印章二:一为“张书绅印”,一为“道存氏”;再次为“新说西游记》总批”,下署“张书绅”。
+
  卷首有绣像六幅,分别为如来、观音和唐僧师徒;或为八幅,如来前加丘祖和悟元子刘一明。前图后赞。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本书为全本;又有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的唐僧出身故事。全书字数为今见明清版本《西游记》最多者。
+
  卷首有“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祖本末”,又刘一明自序,署“乾隆戊寅孟秋三日榆中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又“西游原旨读法”(45条)和再序,署“时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素朴散人再叙”,又《西游原旨歌》;以及梁联第嘉庆三年叙、杨春和嘉庆己未(四年)序、苏宁阿嘉庆六年序、瞿家鏊嘉庆二十四年序;卷末有樊于礼、王阳健、张阳全、冯阳贵、夏复恒等跋。
  
每回有行中夹批、行间夹批、回前评和回后评。回评分段。正文有关回回目后和回前评之前有所谓“经书题目录”,如第一回:“大学之道”,第二回:“释止于至善”;各为顶格。
+
  第一回前,上署“西游原旨”,下署“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版心上题“西游原旨”,中为“第×回”。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藏版本影印本著录,该书版式,与《新说西游记》早期刊本乾隆十三年戊辰晋省书业公记和乾隆己巳其有堂刊本相同;因佚内封,未确知其刊刻年代。
+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回末有长评。
  
又有味潜斋石印本《新说西游记图像》。书前题“西河张书绅题”;《自序》后,有《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序后题“光绪十有四年岁在戊子春王正月下澣长洲王韬序于沪上淞隐庐”。次为《新说西游记总评》不题撰人,实即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署“张绅”所撰之《新说西游记总评》;次为“目录”;次为“中节气禀人欲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目录共计二十七篇”;次为“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次为《西游记总论》,后署“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次为“全部西游记目录赋”,下署“张书绅”。
+
  本书为节本。
  
再次为“新说西游记图像”人物画像二十幅,第一幅为“如来佛”;第二十幅“犼精”图左下题“元和吴友如绘”,有印章为“吴嘉酣印”。
+
  据台北天一版影印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著录。
  
正文每四回前各有图四幅,各绘该回故事。图极精致。图中题有该回回目。
+
==== 《通易西游正旨》 ====
  
正文半页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正文缺第三十一、三十二两回,由《西游真诠》本同回文字补入。
+
  《通易西游正旨》,白文简称正旨本,一百回。序题“通易西游正旨”;正文第一行上题“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解”,第二、三行分题“峨邑张含章逢源注”、“受业眉山友松何廷椿校刊”。
  
正文有行中夹批、行间夹批、回前评和回后评。但三十一、三十二回文字系据真诠本编入,故回后评移录该书悟一子评,无回前评;且夹批亦与前录《新说西游记》不同,显系后人补入,批者不详。
+
  首为《通易西游正旨序》,署“无名子自序”;次《邱长春真人事迹》;次《何廷椿序》,署“道光岁次己亥孟夏既望记于眉山书舍,受业何廷椿谨识”;次为《西游正旨后跋》,署“无名子跋”;次为图四幅: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前图后赞;次为目录。
  
据中国书店《新说西游记图像》影印本著录。
+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
  
四、《西游原旨》,白文简称原旨本,一百回。
+
  正文前有行中双行夹批和回后评。全书一百回,分为十四章,即:第一至第七回、第八回、第九回、第十至第十二回、第十三至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至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回、第四十至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至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至第七十七回、第七十八至第八十八回、第八十九至第九十七回、第九十八至第一百回,作分章批注。
  
二十四卷,分二十四册。封面题“宝仁堂西游原旨元集卷首”。扉页中题“西游原旨”,旁题“嘉庆二十四年重刊”、“长春丘真君著”、“素朴刘一明解”、“湖南常德府护国庵藏板”。
+
  据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著录。
  
卷首有绣像六幅,分别为如来、观音和唐僧师徒;或为八幅,如来前加丘祖和悟元子刘一明。前图后赞。
+
==== 《西游记评注》 ====
  
卷首有“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祖本末”,又刘一明自序,署“乾隆戊寅孟秋三日榆中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又“西游原旨读法”(45条)和再序,署“时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素朴散人再叙”,又《西游原旨歌》;以及梁联第嘉庆三年叙、杨春和嘉庆己未(四年)序、苏宁阿嘉庆六年序、瞿家鏊嘉庆二十四年序;卷末有樊于礼、王阳健、张阳全、冯阳贵、夏复恒等跋。
+
  《西游记评注》,白文简称评注本,一百回。封面题“西游记评注”;扉页中题“西游记评注”,右题“壬辰年开镌”(即光绪十八年[1892]),左题“翻刻必究”。正文首上题“邱真人西游记”,下题“含晶子评注”。
  
第一回前,上署“西游原旨”,下署“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版心上题“西游原旨”,中为“第×回”。
+
  首为《西游记评注序》,序后题“光绪辛卯六月含晶子自叙”,光绪辛卯,即光绪十七年(1891)。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回末有长评。
+
  图像五幅,前图后赞。五图为观音和唐僧师徒四人。
  
本书为节本。
+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三字。二十册。本书为节本。
  
据台北天一版影印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著录。
+
  正文中有双行夹批和回前评;回后或有“节录悟一子诠语”,甚或于“诠语”后附夹评或按语。
  
五、《通易西游正旨》,白文简称正旨本,一百回。
+
  此书藏上海图书馆,据以著录。
  
序题“通易西游正旨”;正文第一行上题“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解”,第二、三行分题“峨邑张含章逢源注”、“受业眉山友松何廷椿校刊”。
+
=== 明刻简本《西游记》两种 ===
  
首为《通易西游正旨序》,署“无名子自序”;次《邱长春真人事迹》;次《何廷椿序》,署“道光岁次己亥孟夏既望记于眉山书舍,受业何廷椿谨识”;次为《西游正旨后跋》,署“无名子跋”;次为图四幅: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前图后赞;次为目录。
+
==== 《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 ====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
+
  《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四卷四十则。卷一首题“新锲三藏出身全传”,卷二、三、四题“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卷一终题“三藏传”,卷二终题“三藏全传”,卷三终题“唐三藏全传”。版心题“唐三藏传”,间题“三藏传”。
  
正文前有行中双行夹批和回后评。全书一百回,分为十四章,即:第一至第七回、第八回、第九回、第十至第十二回、第十三至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至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回、第四十至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至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至第七十七回、第七十八至第八十八回、第八十九至第九十七回、第九十八至第一百回,作分章批注。
+
  卷首二、三、四行分别题:“齐云阳至和□”、“天水赵毓真校”、“芝潭朱苍岭梓”。
  
据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著录。
+
  四卷四十则,无总目录。卷一共十则,卷二共八则,卷三共十一则卷四共十一则。每则有目。原书有缺页:卷二第二则《唐三藏起程往西》缺一页,第二则和第三则之间缺二页和第三则回目(据查对为《唐三藏被难得救》);卷四第四十则最后缺两页。
  
六、《西游记评注》,白文简称评注本,一百回。
+
  正文半页十行,行十九字。今存144页,全书实际字数近六万。
  
封面题“西游记评注”;扉页中题“西游记评注”,右题“壬辰年开镌”(即光绪十八年[1892]),左题“翻刻必究”。正文首上题“邱真人西游记”,下题“含晶子评注”。
+
  上图下文。图古朴。首图左侧有“书林彭氏□图像秋月刻”十字(□,原字漫漶残迹疑似“绘”),分两行。每图(除第一图)左右各二字,全成句,如第二幅题“天地”、“轮回”。图存288幅。
  
首为《西游记评注序》,序后题“光绪辛卯六月含晶子自叙”,光绪辛卯,即光绪十七年(1891)。
+
  此书藏英国年津大学博德廉图书馆。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图像五幅,前图后赞。五图为观音和唐僧师徒四人。
+
==== 《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 ====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三字。二十册。本书为节本。
+
  《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十卷六十七则。封面上图下文;下题“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左右分两行,大字;中间题“书林刘莲台梓”,小字。
  
正文中有双行夹批和回前评;回后或有“节录悟一子诠语”,甚或于“诠语”后附夹评或按语。
+
  本书十卷卷首、卷尾除卷七、八、九卷尾外,均有书题。卷一、二、三、五、六、七、八、十之卷首和卷二、六之卷尾均题“唐三藏西游传”,之前或为“鼎锲全像(相)”、“新锲全像”、“鼎锲”、“新锲”、“锲全像”不一;卷四、九之卷首和卷一、十之卷尾均题“唐三藏西游释尼传”,之前或为“新锲全像”、“鼎锲”、“鼎锓”不一;卷三卷尾题“新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传”,卷四卷尾题“新锲全像三藏西游传”,卷五卷尾题“新刻全像西游传”;版心收题“全像西游传”,间题“西游传”。
  
此书藏上海图书馆,据以著录。
+
  卷一、卷四卷首第二、三行分别题:“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或“梓行”)。
  
 
+
  书后有木记“书林刘莲台梓”。
  
明刻简本《西游记》两种:
+
  正文半页十行,行十七字。共281页,全书实际字数约近十万字。
  
一、《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四卷四十则。
+
  十卷十七则,无总目录。卷一共四则,卷二共六则,卷三共八则,卷四共八则,卷五共六则,卷六共九则,卷七共六则,卷八共三则,卷九共十则,卷十共七则。
  
卷一首题“新锲三藏出身全传”,卷二、三、四题“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卷一终题“三藏传”,卷二终题“三藏全传”,卷三终题“唐三藏全传”。版心题“唐三藏传”,间题“三藏传”。
+
  上图下文。图古朴。每图左右各四字,或合成句,如第一图为“太极初分”,“三皇治世”。图存562幅。图偶有与阳本全同或近似者。
  
卷首二、三、四行分别题:“齐云阳至和□”、“天水赵毓真校”、“芝潭朱苍岭梓”。
+
  此书藏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光轮王寺慈眼堂;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中华书局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四卷四十则,无总目录。卷一共十则,卷二共八则,卷三共十一则卷四共十一则。每则有目。原书有缺页:卷二第二则《唐三藏起程往西》缺一页,第二则和第三则之间缺二页和第三则回目(据查对为《唐三藏被难得救》);卷四第四十则最后缺两页。
+
== 意义与影响 ==
  
正文半页十行,行十九字。今存144页,全书实际字数近六万。
+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上图下文。图古朴。首图左侧有“书林彭氏□图像秋月刻”十字(□,原字漫漶残迹疑似“绘”),分两行。每图(除第一图)左右各二字,全成句,如第二幅题“天地”、“轮回”。图存288幅。
+
  很多道教人士认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内丹派作品,如:马钰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31回书:“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 提示中我们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又《西游记》第99回中,唐僧一开始所取到的"真经"没有字,如来佛这样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真经乃“修行之总径”、“真经无字”,可见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的一首内丹诗《真经歌》(“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表示元精、元气。修炼内丹时,元精、元气充足,能满足元神的需要。又如《西游记》第59回:“三藏道:‘哪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哪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在丹经中,常用"西"来指代元气,因为内丹家认为元气五行属"金",而"金"所对应的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袁世硕曾指出:“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此书藏英国年津大学博德廉图书馆。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
  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佛、菩萨等,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它更有道教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五行等,具有道教内丹术义理的色彩。佛教以见性为长,道教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教之入世功行为外功。《西游记》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
  
二、《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十卷六十七则。
+
  部分研究人士认为,“西游记”其实带有“吴承恩”本人在实际遭遇上的不平抒发与寄托,表面上是个以取经为主轴的小说,中间穿插孙悟空与猪八戒间的逗趣幽默,但实质上是对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的感叹与影射、暗喻。
  
封面上图下文;下题“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左右分两行,大字;中间题“书林刘莲台梓”,小字。
+
  在嘉靖年间,明世宗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奸臣严嵩等人因为善写道教的青词而备受宠信,朝政昏乱。西游记里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却反对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对当时政局的反抗。
  
本书十卷卷首、卷尾除卷七、八、九卷尾外,均有书题。卷一、二、三、五、六、七、八、十之卷首和卷二、六之卷尾均题“唐三藏西游传”,之前或为“鼎锲全像(相)”、“新锲全像”、“鼎锲”、“新锲”、“锲全像”不一;卷四、九之卷首和卷一、十之卷尾均题“唐三藏西游释尼传”,之前或为“新锲全像”、“鼎锲”、“鼎锓”不一;卷三卷尾题“新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传”,卷四卷尾题“新锲全像三藏西游传”,卷五卷尾题“新刻全像西游传”;版心收题“全像西游传”,间题“西游传”。
+
  所谓的暗喻、影射,小说中的主角“孙悟空”被设定为猴,而非人,意味着:虽有近似人的形体,但却不是人,依然被视为被异类来看待,这表示在明朝为官者,良官虽有官职官位,但却被其他贪官群所排挤、另待。
  
卷一、卷四卷首第二、三行分别题:“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或“梓行”)。
+
  其次,“猪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侧的贪官小人,“唐三藏”则是昏庸皇帝,至于“沙悟净”则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说过程中猪八戒经常巴结、讨好唐三藏,但也时常恶意中伤孙悟空(排挤良臣),同时也频频欺压比其更晚加入取经队伍的沙悟净(恶官欺压百姓),而唐三藏的反应经常是轻信猪八戒而误会、责备孙悟空,另一方面沙悟净也经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书后有木记“书林刘莲台梓”。
+
  孙悟空虽多次遭僧误会、责备而气愤,但最后依旧会在危难时回来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诬陷,但仍不损其忠君爱国之心。
  
正文半页十行,行十七字。共281页,全书实际字数约近十万字。
+
  此外,小说中经常在收服地方妖精后,天仙就会出来求情挽救,并解释自身一时疏管(上界一天、下界一年),以致仆从、坐骑(座骑)跑到人间成为作恶的妖精,请网开一面让其带回从严管教。
  
十卷十七则,无总目录。卷一共四则,卷二共六则,卷三共八则,卷四共八则,卷五共六则,卷六共九则,卷七共六则,卷八共三则,卷九共十则,卷十共七则。
+
  此一戏码的真正背后含意是:明朝各地方多有欺压百性的小官或土豪劣绅,这些小官或土豪劣绅的恶行一旦被获知并即将定罪问斩时,就会有皇亲或朝廷高官前来求情,事实上这些敢在地方为恶者,本就与这些皇亲或朝廷高官有着紧密关系,所以才有恃无恐地为恶。小说中不断在强调这种难以正法、难以将恶根绝的无奈。
  
上图下文。图古朴。每图左右各四字,或合成句,如第一图为“太极初分”,“三皇治世”。图存562幅。图偶有与阳本全同或近似者。
+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此书藏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光轮王寺慈眼堂;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中华书局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二)明清佚本追踪篇
+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
== 争论和分歧 ==
  
一、《西游记》佚本知多少
+
=== 《西游记》祖本问题 ===
  
 
+
  小说《西游记》不是个人创作,而是在由《取经诗话》问世以来经过长期发展最后由文人加工改定。这位改定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吴承恩,但也有不同意见。为方便计,本文以吴氏著定名。
  
《西游记》论坛在探讨问题特别是版本问题时,经常涉及各种佚本,且头绪纷繁,见解不一,颇使人有扑朔迷离之感。
+
  所谓《西游记》祖本问题,以往所论即指吴氏据什么本子改定。最早提出祖本问题的是[[鲁迅]],他以为《西游记》据简本阳本而来。稍后,[[郑振铎]]看到了《[[永乐大典]]》中《西游记》残文,便提出祖本是《永乐大典》本。鲁迅随即改从郑说。与此同时,胡适曾认为《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祖宗”。至晚近,除有论者提出简本朱本是祖本,有论者重新肯定鲁迅的阳本是祖本说以外;又有论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是引首诗中所说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的《西游释厄传》,也就是清本《西游证道书》第九回回评和短跋中提到的“大略堂《西游》古本”和“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此外,笔者亦曾提出:从平话《西游记》发展到小说《西游记》,这中间还有标志着一个特定阶段的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西游记》新本在流传,认为祖本即在其中。据以上种种说法,笔者目前认为这都是指小说《西游记》的演化过程而言,所以也有论者提出应有母本和祖本之别;很明显,此所谓祖本则指母本的母本了。其实,按《辞源》和新版《辞海》,所谓祖本是指书籍最先的刻本或最早的刻本。如果以此为据,为统一口径,则《西游记》的祖本最有可能者当推世本。当然,世本究竟是初刻本还是重刻本,目前也是《西游记》版本问题的一大争论点。持初刻本或重刻本者皆有,甚至有持疑似之间者。笔者亦曾发表自相矛盾的言论;但据目前各家所论,细加斟酌,当以初刻本为是,或可能性最大。
  
所谓佚本,大致是指历史上曾经出现或可能出现出,但今已遗佚、散失的本子,包括刻本或抄本。《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的集体创作。它的前身是民间文艺作品,经过长达千年的逐渐发展和演变,最后约在明代中期由文人加工改定为百回本小说名著。念存的百回本《西游记》明、清刻本有十种。本文要介绍的暗特指改定为百回本小说时期前后的《西游记》佚本,因为它与《西游记》研究中一系列问题都有密切关联;当然,也兼及其它佚本。
+
=== 唐僧小传问题 ===
  
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和小说资料的缺乏,即使现存明清版本的源流演变,也岐见迭出;至于文人改定百回本的情况以及改定后是否有抄本或刻本流传,则更是迷雾一团。因此,《西游记》古版本研究者大多是根据历史上片言只字的资料,来作直接的推断或间接的引申,提出过多种佚本的看法,甚至引出过反复的争论。据笔者统计,不论其实际情况和正确性如何,有关《西游记》佚本共九说之多。今逐说略加紧简介。
+
  此题的症结是“与清版对照,为何明版百回本中没有唐僧小传,而只在第十一回唐僧出场时二十四句诗作简单交代;但明版简本朱本却又有一卷叙此事。探讨此题,对搞清明清版本演变关系至巨。但因材料缺乏,各家多为揣测之词。郑振铎说:难道吴氏原本果有此一段故事,而为世德堂所脱落?不知其真相究竟如何;孙楷第说:吴氏原书或竟无此故事;若果有此事,则为万历间刻书者删去;结论是“此事之有无,今不易悬测”。很明显,前人持谨慎态度,故多游移其词。今人关于吴氏书中有无此故事,综合之有三说:一为吴氏书原无;一为吴氏书可能有;一为吴氏原本中有,而为世本刊落,或为世(补)本刊落。今人关于明版简本朱本中有此故事,综合之亦有三说:一为从古代戏曲中来;一为从吴氏书中采来;一为胡乱编写,自行加入。今人关于清本证道书本中首先有第九回之由来,亦有三说:一为如证道书本回评中说沿袭大略堂《西游》古本而来;一为来源于吴氏书;一为来源于朱本或朱本的另一刻本。笔者以为:据《朴通事谚解》所载材料,当时的《西游记》平话中尚无唐僧出身故事,但不能排除此后在说书艺人的演出中决无此故事,因为流行当时的古代戏曲中演唐僧出身故事已相当完整。故吴氏加工改定《西游记》时,不论其所据底本之有无此故事,他若要加以收进百回本,当是易事。但笔者以为吴氏不可能加以吸收,原因就在于此故事中所叙及的人间生活部分经不起推敲,有悖于真实性的太多,无法修饰改编,故径行删汰或不采。故与刊刻者无关。至于朱本有此故事,则是据戏曲材料或当时流行的故事改编而成。朱本卷四叙述此故事时,将戏曲材料中所写陈光蕊赴任之地洪州改为江州,收养江流儿的和尚迁安改为法明;但在卷六写到唐僧出场的二十四句诗歌中迁安虽改法明,洪州却赫然犹在,以致与卷四改江州自相矛盾。这是朱本编者沿袭旧说而又修改马虎的铁证。至于清本《西游证道书》首先出现第九回故事,虽自称是据大略堂古本而来,其实是托词,实际上由朱本卷四改编而成。这从此回文字之粗率,与其它九十九回文字格调大有差异即为明证。
  
 
+
=== 《西游记》佚本问题 ===
  
一,“前世本”:即世本的底本。现存刊刻最早的以世本为代表的三种明刻本卷首均有陈元之序。陈序说:“《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唐光禄购进而“奇之”,并请人加以订校而刻成世本之《西游记》,笔者简称之为“前世本”。没有“前世本”,便不可能有今存之世本。“前世本”在历史上肯定有其书;但经“好事者”订校,翻刻成世本以后,该“前世本”却已遗佚不传。而且,陈序虽未具体介绍“前世本”的版本情况,却曾说该书有一篇旧叙,并在序中摘引了旧叙的一大段文字。但对该旧叙以及“前世本”,却未见它书记载。由于“前世本”在《西游记》版本史上地位的重要,多有论者论及此佚本,且引出争论。如:一是“前世本”究竟是刻本还是抄本?如果是刻本,则世本为翻刻本,那么,“前世本”的刻者又是谁呢?有论者指出:从“前世本”原有叙来看,应该是刻本。但亦有论者认为应是一种抄本,故翻刻为世本后,访该抄本即散佚不传,所以,世本是初刻本。“前世本”是抄本抑刻本的分岐,是对该佚本根本性质和面貌认识不统一的反映。二是“前世本”的承传问题。有论者认为“前世本”即唐光禄购进的那一部《西游记》就是“吴本”,即吴承恩改编之本,由它不仅衍生出世本,而且另外今见的三种明版本(杨闽斋本、《唐僧西游记》和李评本)亦由该本而出;同时,还有论者提出明版简本朱鼎臣本和清版《西游证道书》,亦由该书所直接派生。三是“前世本”的书名。有论者认为唐光禄购进之书即是今见百回本卷首诗中提到的〈西游释厄传〉,也就是清版《西游证道书》第九回回评和跋中提到的大略堂《西游释厄传》古本。对以上见解,都引出过争论。
+
  首先,《西游记》平话今残存二则,全书遗佚,且可能不止一种。问题是平话后有没有故事更为丰富的词话本。有论者以为极有可能。笔者也以为世本中确有许多体现民间文学特性的文字,如为数众多的俚词和复述语之类。且平话印行后至小说产生前的约二百年间,说书艺人演唱《西游》故事毫无扩充和丰富化是很难想像的。故《西游记》词话佚本的可能性极大。
  
二,“西游释厄传”。源于今见十种明清版百回本《西游记》第一回回前诗末联“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有论者认为:《西游释厄传》“是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西游记》第一回回前诗“须看西游释厄传”一语之注。注中还说:“今所知、见者,有‘大略堂’本、‘书林刘莲台梓’本等”。据此,多有论者纷纷加以推导:或以为百回本卷首诗中说“西游释厄传”就是《西游记》的祖本,也即是世本据以刊刻的唐光禄购进而“奇之”者(即前文所称“前世本”),甚至认为也就是清版《西游证道书》回评和跋中所称的大略堂古本等等。其实,关于“西游释厄传”,早在数十年前,孙楷第在《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著录《西游证道书》时,就提及过:“考《西游记》第一回引首诗有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此诗通行本有之,明本亦有之。此或吴承恩《西游记》本名有《西游释厄传》,或吴承恩《西游记》自《西游释厄传》出,今难质言。”所谓“今难质言”,意即缺乏资料根据来作明确的判断,显然是实事求是,持谨慎态度。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西游释厄传”问题并无任何新资料新证据发现;所以对人文版《西游记》第一回注为“是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一语,颇有论者持疑。有论者或认为据明清十种百回本第一回均有“须看西游释厄传”一语的“西游释厄传”,所指既非最早之祖本,亦非各自据以翻刻的底本,而是指各种版本本身;或以为明代二种简本即朱本、阳本卷首亦有此诗,但末句为“须看西游释尼传”或“须看三藏释尼传”,难道它们各以名称不同的“释尼传”而出?恐怕不可能。据此,有论者认为:所谓“西游释厄传”,尚无根据断为“较早”的“传本”,依然仍是“今难质言”的一桩疑案。
+
  其次,据记载,小说《西游记》佚本似更多。据明人盛于斯《休庵影语》所载就有三种:一是他幼时所读百回本与今见不同,证据即所举回目“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和“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与今见本第六十四回和第一百回相应回目大不同,有可能为遗佚之异本;二是书商周如山说周邸有一部九十九回本;三是该书商称周邸本曾梓刻,因“订书”“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的百回本。另外,世本陈《序》记载:世本据以翻刻的那部由书商唐光禄购进而“奇之”的即笔者称为“前世本”者,究竟是抄本抑刻本,抄本可能性极大,但也难确证;又是否即周邸九十九回之抄本,也缺少材料来推定。“前世本”当亦遗佚。又有疑为佚本者,即明人周弘祖《古今书刻》上编山东部分著录鲁府和登州府各刻一部《西游记》。有论者以为鲁府本为《西游记》原本的初刻本,登州府本为其复刻本。对此,笔者以为古今无任何资料证明该二种《西游记》为小说,却极有可能是指李志常所著记叙其师邱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时言行和经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该书明时通常简称“西游记”,且全真道祖师爷邱处机系登州府人,该书一开头就两度提及“登州”,登州府加以梓刻,不过借此以重其乡土,且只寥寥一万余字,工程不大,又可附和嘉靖朝佞道风气。据此,则鲁府所刻不过是登州府本之复刻而已。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蔡金注西游记”一种,称“未见,刘一明《西游原旨》序引”。笔者以为实是指清人蔡元放评的《西游证道书》翻刻本,因该书曾两题“圣叹外书”以招徕读者,故由蔡、金评误会为蔡金注,实非佚本。另外,尚有重要佚本所谓《西游释厄传》,容后专题再叙。
  
 
+
=== 《西游释厄传》问题 ===
  
三,“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或“大略堂《西游记》古本”。语出清版《西游证道书》。该书第九回回评:“童时见俗本竟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浑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而第九十九回历难簿子上,劈头却又载遭贬、出胎、抛江、报冤四难,令阅者茫然不解其故,殊恨作者之疏谬。后得大略堂《释厄传》古本读之,备载陈光蕊赴官遇难始末,然后畅然无憾”;又《跋》说:“笑苍子与憺漪子订交有年,未尝共事笔墨也。单阏维夏,始邀过蜩寄,出大略堂《西游》古本,属其评正。笑苍子于是书,固童而习之者。因受读叹曰:古本之较俗本,有三善焉。俗本遗却唐僧出世四难,一也……而古本应有者有,应无者无,令人一览了然。”所指系同一部书。可简称大略堂古本。《西游证道书》作者称:该书白文即证道本《西游记》系据大略堂古本利刻。但有论者据该书回评和跋所说合併称“大略堂《西游释厄传》古本”,严格说不确切,因为同一部古版《西游记》有二名甚至三名者亦绝非仅有。对大略堂古本之说,论界看法有极大分岐。据前述人文版1980版《西游记》第一回注称,则此“大略堂本”为“今所知”的“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此,续有论者认为“大略堂古本”之说可信,证道书本《西游记》即据该本翻刻;甚至认为“大略堂古本”就是《西游释厄传》,系世本和朱本的祖本;但是,亦颇有不同看法者:或认为从《西游证道书》作者不惜杜撰元代虞集《西游记原序》以坐实《西游记》邱处机作之说看,大略堂古本之说亦属杜撰者;或认为《西游证道书》据大略堂古本翻刻云云,不过是明末清初各大小说名著多托言发现古本以自重的风气所波及的表现之一,大略堂古本云云并无其书;也有论者将证道书本《西游记》与明版百回本对读后指出,该书除第九回唐僧出世故事外,不过是明版李评本的删节而已,而第九回则是据朱本卷四自行改写。其实,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著录《西游证道书》时,早就指出:所谓大略堂本,“其源流不明如此,殊不足为持论根据”;而且孙氏所论至今已70年,亦无新资料发现,故对大略堂古本之说,一般持慎重态度。
+
  这是一个复杂的论题。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孙楷第在《书目》中著录《西游证道书》提及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时就说过:此古本“究系何人何时所刻,憺漪(指汪象旭)却未详言之。而《释厄传》之名,则其来源甚早。考《西游记》第一回引首诗有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此诗通行本有之,明本亦有之。此或吴承恩《西游记》本名有《西游释厄传》,或吴承恩《西游记》自《西游释厄传》出,今难质言”;并联系朱本亦曾题《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却不题“大略堂”,认为“似非汪憺漪所得本”。结论是:“汪氏所云大略堂本,其源流不明如此,殊不足为持论根据”。孙氏所云,显然实事求是,持谨慎态度。但半个世纪以后,在关于此题并无任何新资料发现的情况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西游记》在第一回引首诗“请看《西游释厄传》”后,下注说:“是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今所知、见者,有‘大略堂’本、‘书林刘莲台梓’本(按即朱本)等”。孙氏以为“今难质言”、“不足为持论根据”的疑案,竟被简单坐实。以致多有论者以此为据不断推导出新论,说什么“西游释厄传”即大略堂古本,即世本据以刊刻的唐光禄购进之书(笔者称为“前世本”),也就是《西游记》的祖本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汪象旭所称《西游证道书》据大略堂古本而来云云,多有论者认为:这不过是明末清初,各大小说名著多托言发现古本的风气波及的表现之一,不足征信;而所谓“西游释厄传”,则在明清十种百回本引首诗中均有“欲知造化会元功,请看西游释厄传”一句,所指并非最早之祖本,亦非各自据以翻刻的底本,乃是指各种版本本身。而且,明代二种简本即朱本、阳本此句为“须看西游释尼传”、“须看三藏释尼传”,难道他们各以名称不同的“释尼传”而出?当然不可能。笔者以为所谓“西游释厄传”,尚无根据遽然断为《西游记》的“较早”“传本”,至今依然是尚“难质言”的一桩疑案。
  
 
+
=== 明清版本源流问题 ===
 
+
四,鲁府本。据明代周弘祖编《古今书刻》卷上著录山东鲁府刻有《西游记》,被称鲁府本《西游记》。论界对鲁府本亦颇多岐见:或以为是戏曲,即杨景贤《西游记》杂剧,或以为是《西游记》评话,或以为是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或认为是另一同名的小说,或认为是世本《西游记》的先行本,或以为是刻于嘉靖初年的百回本《西游记》原本的初刻本。众说纷纭,一无定论。根本原因由于《古今书刻》著录鲁王府刻本《西游记》时,并未著录有关该《西游记》的其它内容。持百回本原本初刻者最主要的理由是:鲁王府刻,恰与陈元之序所说《西游记》作者与王府有关或为王府中人的记载相吻合。异议者则以为藩王府愿出巨资刊刻《西游记》这种与当时风气不合,且毫无社会地位的小说,其目的性为何,似难理解。但此鲁府本《西游记》,不论它是什么性质的书,今为毫无线索可寻的佚本,却是肯定的。
+
 
+
 
+
 
+
五,登州府本。亦据明代周弘祖编《古今书刻》卷上,该书著录山东登州府刻书中有一部《西游记》。此《西游记》虽与鲁府本相同,出于《古今书刻》,但被人注意度却远低于鲁府本,不妨说,一般在提及鲁府本时,几乎都未及登州府本;或只以为该《西游记》系鲁府本的复刻本罢了。但令人同样难解的是,登州府为什么要出巨资来复刻这部小说呢》?且其内容无疑与嘉靖朝佞道之风唱反调;因此,有论者提出:登州府所刻之《西游记》应是李志常所撰之《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本,原因是长春真人邱处机是登州府人,《元史》本传一再提及登州,故登州府此《西游记》二卷本,不过是借此宣扬名人以重其乡土;而该论者据此认为:登州府本应是先刻,而鲁王府所刻《西游记》也应是此二卷本,且是登州府本的复刻本了。但不论登州府刻本《西游记》究是何书,该书当然也是一部佚书。
+
 
+
 
+
 
+
六,盛于斯读本。明代盛于斯《休庵影语》有《西游记误》一文,说:
+
 
+
 
+
 
+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盖《西游记》作者极有深意,鳘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科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其末云:“《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九,阳也;九九,阳之极也。阳,孩于一,茁于三,盛于五,老于七,终于九。则三、九数也,不用一,而用九,犹”初九,潜龙勿用“之意。云三三、九九,正合九十九回。而此回为后人之伪笔,决定无疑。
+
 
+
 
+
 
+
此文涉及的《西游记》共有三种,即盛于斯读本、周邸抄本和周邸抄本的刻本。先说盛于斯读本。
+
 
+
盛于斯在文中曾提到他幼时所读《西游记》的两回回目,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和末回《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如果与今见世本相应回目对比,竟发现大有不同。前者即今见本第64回,回目为《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如果决非盛于斯记忆有误出错,那么二者承袭之迹宛然。今见的荆棘岭故事中并无“清风岭”和“木棉庵”,而是“荆棘岭”与“木仙庵”,对比之下,无疑是后者切合正文所描写;同时,今见回目前句说“悟能”,后句说“三藏”,应比盛于斯所说“唐僧遇怪”、“三藏谈诗”为佳。不但“唐僧遇怪”、“三藏谈诗”讲的是一件事,而且“唐僧”和“三藏”有“合掌”之失。远不及“悟能努力”、“三藏谈诗”错落有致概括了文中两大块情节内容。至于末回“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却与今见百回本末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完全两样;相反,若细检第98和99回回目,却又大有关联,前者为《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同样,若非盛于斯记忆失误,二者间相互承袭之迹亦一目了然。据此,论者们认为盛于斯“幼时”所读的百回本《西游记》似与今见的百回本《西游记》稍稍有异。盛于斯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于崇祯十二年(1639)。他“幼时”不外乎万历四十年前后,此时距世本刊刻已有二十年。那么,盛于斯所读《西游记》竟是与世本略有不同的另一部今已遗佚的百回本?
+
 
+
 
+
 
+
七,周邸抄本。周邸,指大梁(今开封)周王府。周如山,大梁人,书商,与盛于斯谈及《西游记》事时,当在崇祯二年(1629)至崇祯五年(1632)盛于斯侨居金陵时。周如山谈及周邸抄本事,无疑是因因盛于斯怀疑《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一回出于后人之伪笔所引起,所以周如山就说周邸抄本原来就是99回,由于梓刻时难于装订,故增入一回。究竟增入的是哪一回,周如山却并不具体知道,大概以为就是盛于斯所疑那一回。但由此却留下一个为《西游记》论坛大感兴趣的早期本子的信息,即《西游记》不但有出于藩王府的抄本,而且此抄本竟是99回本而非100回本。盛于斯记录的周如山语当然有极大的可信性。所以,关于该抄本亦颇引起《西游记》论界的关注:或以为此抄本与世本陈序所说《西游记》作者为王府中人或与王府有关者的信息相关,或以为此抄本会否是从荆王府传抄而出,因为吴承恩曾任荆府纪善,若吴氏在荆府改编《西游记》便不无这种可能;或以为陈序说世本刊刻时,唐光禄曾请好事者将底本加以“秩其卷目”,是否是指将99回本改编为百回本,该底本即周邸抄本?诸如此类,可见周邸抄本这一《西游记》佚本引起论界关注,并非无因。
+
 
+
 
+
 
+
八,周邸抄本的刻本。或简称周邸刻本,但周邸刻《西游记》的可能性不大,从周如山所说的刊刻情况分析,极有可能为金陵书商所刻,但因缺少具体根据,故笼统称之为周邸刻本。周邸刻本毫疑问是百回本。而且之所以将99回本改编成百回本的原因极为简单:“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可知纯粹是刊刻装订方面的原因。有论者将周如山所说的周邸抄本和周邸刻本的情况,与《西游记》世本陈序所述早期刊刻的信息相联系,颇疑周邸抄本即“前世本”,而周邸刻本即世本。因为陈序说,唐光禄购得“前世本”后颇为“奇之”,则何必又请好事者“订校,秩其卷目”呢?极可能就是因为99回本不便装订,故特请人增入一回,以分成二十卷,每卷五回,如今见之世本版式。如此,则周邸抄本的刻本便是今见世本,而非佚本。然而,这是《西游记》古本刊刻过程中一大事件,故尤应慎重。而周邸抄本之刻本,亦应特列为古代佚本之一,以利多方面探讨。
+
 
+
 
+
 
+
九,蔡金注本。语出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灵怪第二》著录“蔡金注《西游记》”一书,称“未见”,并称“刘一明《西游原旨》序引”。经查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盖序中于批评《西游证道书》后曾有如下一语:“其后蔡金之辈亦遵其说而附合解注之”。于是或疑其为清代之《西游记》佚本者。后有论者提出:“蔡金之辈”的“蔡、金”当为二人,所谓“蔡金注”《西游记》,就是指清代蔡元放“重订”之《西游记证道书》。该书扉页、目录页和正文首页上,不但一再题有“蔡元放重订”或“野云主人蔡宙憨(即蔡元放)评”,而且三度题有“圣叹外书”四字,“圣叹”即金圣叹。原来蔡元放的《西游证道书》重评本竟打着金圣叹的招牌。这就是“蔡金注《西游记》”的真相,该《西游记》即证道本《西游记》,系清刻本,今存,故非佚本。
+
 
+
 
+
 
+
可见以上介绍的近年提及的九种《西游记》佚本说中,情况异常复杂。其中,有非佚本,或有疑其非《西游记》百回本佚本,甚至有将其中两种佚本疑其为同一书者,还有的佚本很可能就是今见的某种《西游记》版本。佚本的情况如此模糊不清,故论者们从各个视角来阐释这些佚本时,必然众说纷纭,岐见迭出了,更何况以此来论证有关《西游记》的种种版本问题,就更为纷繁复杂了。今将百回本《西游记》的种种佚本说作一系统介绍,或许有助于读者了解各种佚本的真相,便于理解和探讨有关《西游记》版本论争的实质,推进《西游记》版本研究的发展。
+
 
+
除了百回本《西游记》的佚本之外,其实“西游”故事在民间文学的发展阶段,亦有佚本问题。“西游”故事最早发展阶段的版本是诗话本,今存,名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本。后有《西游记》评话本,全书已佚;今仅存一则车迟国斗圣,见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人文尚有八则注,大体上介绍了平话铨书的情况;另在《永乐大典》收有一则《魏徵梦斩泾河龙》,说明出自《西游记》,一般也认为是平话,但与《相能事谚解》那一则是否出于同书,难考。此外,近年多有论者认为从《西游记》平话本后,至百回本之间,曾有过词话本。有论者认为:今见百回本中有大量的唱词系承袭于词话本;而且,从平话本至百回本部世,足有二百余年,时间已可充孵化词话本的温床;同时,早有论者在分析今存各种早期《西游记》版本关系,或其它古籍所载有关“西游”故事资料后,认为在今见百回本之前,尚有“过渡性新本”、“其它繁本”或“别传故事”等,都直接或间接证明:《西游记》成书史上曾出现词话本。若此论属实,则《西游记》词话本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佚本,很值得研究和关注了。
+
 
+
二、《西游记》词话本综论
+
 
+
 
+
 
+
 
+
 
+
近年来,在讨论《西游记》版本问题时,续有论者提到《西游记》的词话本。但时至如今,尚未见有论者对词话本问题加以专题探讨和系统论述。不避浅陋,现分三个方面试加串述。抛砖旨引玉,意在推进此题的加速研究。
+
 
+
 
+
 
+
+
 
+
 
+
 
+
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西游记》究竟有没有词话本?笔者以为:目前虽然没有版本资料的直接证明,但在《西游记》的成书史上,词话本应该是有的,或者说,曾经出现过词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理由有四:
+
 
+
 
+
 
+
一,今见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唱词是词话本的化石。《西游记》中有多达700余篇诗词韵语。其中无疑有出自百回本改编者之手的,诸如诗意蕴蓄,格律工整,文人气息浓厚或阐释丹道佛理者,一般不可能出于说唱艺人的创作;但另外尚有大量的带有口语化通俗性的顺口溜或快板式的可供演唱的篇章,当然不是才士文家的手笔。如第17回孙悟空对黑熊精说的:“我儿子,你站稳着,仔细听之!我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全曲长达64句,历述他的造反史和英雄史,末尾两句是九言:“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也有咏唱神妖双方鏖战的,如第29回八戒和沙僧双战黄袍怪:“言语错差招人恼,意毒情伤怒气生。这魔王大钢刀差头便砍,那八戒九齿钯对面来迎”,不但句子长短不一,每句字数参差不齐,甚至其中还夹着对话:“这个说:‘你骗国理该死罪’;那个说:‘你罗闲事报不平’”。另外还有大量描绘仙妖奇形怪状,体态身段;咏唱风花雪月,四时景色,古木老木,水火灾害。或长文,或短章;或为篇中人物自己说诵,也有第三人称咏唱。或为加强散文的描写,或以韵语来代替叙述;或与情节发展紧密相关,或系非常情节性题外参插。总之,这些韵唱词,显然是从词话本中承袭或改植,原来应该是说话艺人唱诵之文。词话,就是有词有话,艺人演出中边说边唱,说唱兼备。所以有论者提出:“《西游记》里的许多唱词,可能是《西游记词话》留传下来的残文”;① 《西游记》中“诗赞和词话之多所以居中国六大古典小说之首,盖由于它来自词话本”。②
+
 
+
 
+
 
+
二,《西游记》早期不同版本内证分析和文字对读中显露出词话本的影子。今见《西游记》早期版本莫过于世本、朱本和阳本。世本是百回本,朱、阳二本是简本。众多论者在探讨早期版本关系时,莫不以此三者为例入手。由于这三种版本文字相同或相近的现象甚是突出,一般都是以谁承袭谁的范围内来立论;以致最后竟以街头交通灯为例,认为任你如何排列,红绿黄三灯只能排出六式。③ 其实版本的实际情况却远为复杂。当有论者进一步具体地全面地进行文字对读,并以发展的观点将有关内证与平话本资料(《朴能事谚解》和《永乐大典》所辑《西游记》片段)对照分析,从而提出了版本演变方面的新的迹象。或以为“朱阳二本前半和删节自某种接近世本的繁本”,“后半可能分别也抄自同一个祖本”,“可以断言在元代已有相当成熟的西游故事,故可能已有繁本《西游记》存在”;④ 或以为“从永乐本、谚解本,发展到吴本(指百回本)、朱本、阳本之间,必有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西游记》新本存在。这个《西游记》新本,发挥着承前(指平话本)启后(指百回本和朱、阳二简本)的作用。”论者以平话本片断《魏徵梦斩泾河龙》为例,其中的特殊词语如“黄河摧两岸”一诗、“千步廊南”、雨量“三尺三寸四十八点”等,与百回本、朱本、阳本间或基本相同,或完全不同,其原因正是那个介乎其间的新本在承袭平话本时,或沿用,或加工修改的结果。而从中显示的“标志着一个特定阶段的一部或部以上的”“在社会上流传的”的《西游记》新本,⑤ 无疑是《西游记》词话本的身影。
+
 
+
 
+
 
+
三,从某些文化遗产中保存的有关西游故事的特殊资料,可推析出词话本的痕迹。在元明清之间,有关小说、笔记、戏曲、宝卷、杂文等作品中,具体提及“西游”故事和人物之处是不胜枚举的。其中,当然有直接出于平话本、百回本或《西游记》戏曲的;另外,也会有据上述《西游记》作品又加以改编,甚至出于误记的;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令人称异的“西游”资料,至今不易寻到它的出处。它们中会不会有出自平话本之后,百回本之前那个历史时期中的另本小说或即词话本《西游记》呢?论者们曾经饶有兴味地时有提及。明正德十二年刊印的《盛世新声》中几度提到《西游记》内容,如卷六“火猢狲生扭断铁锁”,“半夜斩龙”,“顺风耳、千里眼骑着这火骡子四圣超凡”,卷八“取经回白马驮着”,卷九“唐僧三藏取经回”等,“都可以看做是弘治、正德年间《西游记》的流传情况的反映”。“这部弘治、正德流传的《西游记》或许就是以西游记故事为主流而成立的小说《西游记》”,“如果是小说的话,可以推定就是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几代之前的祖本”。⑥ 又如《警世通言》中《旌阳宫铁树镇妖》和《西洋记》写到的“西游”中故事:敖钦龙王三太子受观音指点去鹰愁涧避难,以备变骡子给唐僧取经;三太子犯的罪是助蛟精抗许逊;观音在许逊生时的晋代就预知三百年后有唐僧取经;唐太宗在阴司与龙王对理答允还阳后出家去西天取经,后经群臣谏阻,召译音奘代行;唐僧的徒弟是齐天大圣、淌来僧和朱八戒,等等,“很可能是嘉靖间流行的”“西游故事的另一种记录”,是“西游”的“别传故事”,“确是另有来路”。⑦ 这些论断所指,虽较宽泛,而非专指《西游记》词话本而言;但反之也不能把词话本完全排斥在外,这当中显然也留有词话本的痕迹罢。
+
 
+
 
+
 
+
四,时间提供了足够充分孵化词话本的温床。《西游记》作为一部世代积累型的集体创作,从唐代高僧玄奘印度取经以后就开始孕育。最早无疑是简单的说唱,一直发展为长达一百回实际字数共计60万言的小说巨著中间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王朝,长达约900年的演变期。这期间,《西游记》曾经刊印过诗话本和平话本,这是有版本资料证明的。诗话本名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实际字数约一万字,最晚刊刻于南宋时(南宋亡于1279年)的杭州。平话本则已定名为《西游记》。原书今未见,或已佚;但在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辑有一节车迟国斗圣出于平话本,内容相当于百回本第44—46回的一部分。该文尚有八则注,相当具体地介绍了平话本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另外,《永乐大典》辑有一则《魏徵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百回本第9回;该文虽未注明出于平话本,却说明录自《西游记》。平话本刊行的确切年代难考;但平话本传入朝鲜据考证是在1347年(元至正七年)之前。从诗话本演变为平话本,多则400年,少则70年。据此可见,从平话本印行到百回本刊行(以明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刊行世德堂本为标志),这之间约有250年。平话本内容在各地说唱艺人的演出中,内容不断在充实和变化,故事经常在丰富和发展,那么这期间难道没有相应的新版本即词话本印行?百回本的改编者一定是从简扼的平话本基础上扩大而成书?这不免令人生疑。既然印刷条件远为困难,的宋元时代都曾印行诗话本和平话本,那么元明之间,特别是明代开国以后,就从未有好事者根据流行的业已日逐充实、丰富的“西游”说唱故事来刊印词话本以谋利?充分的时间是孵化词话本的温床,250年左右的漫长光阴,“西游”故事的刊印本不可能是一片空白。笔者以为,这是没有必要怀疑的。
+
 
+
若凭以上四方面便断言《西游记》必然有过词话本,不免有言过其实之嫌;然而,若据此而提出如下推论:《西游记》曾经有词话本的极大可能性,这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其实,岂只《西游记》曾有词话本,有论者早就提出过:《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在散文本通行之前,它们都有夹说夹唱的词话本”,则何独《西游记》没有呢?何况明代李诩《戒庵漫笔》还提到过《西游记》有唱本。“它们或许都是经历过词话阶段而发展成为长篇小说”,⑧ 这决非无根之说。
+
 
+
 
+
 
+
+
 
+
 
+
 
+
《西游记》成书史上既然可能有过词话本,虽然我们至今尚未见到其书,但从《西游记》今年内版本或有关资料的研究中,也放可以约略勾勒出它的模样,推知它的某些情况。当然这与版本的目验实录有差别,但对进一步思索和讨论词话本问题,无疑会有利于参考。
+
 
+
一,词话本的规模较之平话本肯定已大有发展。下述二方面内容的扩充是不难推知的。其一是平话本原故事肯定已比较充分的得到改编、扩大和增饰。以今见平话本的车迟国斗圣为例,该节实际字数不过千字。百回本相应一节车迟国故事长达三回实际字数有二万三千之多,增扩了近23倍。这当中包含了词话本加工的成果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例如单就人物来说,平话本中妖道一方仅两人,即伯眼大仙和鹿皮,前者虎精,后者顾名思义当为鹿精。百回本中则是三妖,即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分别为虎、鹿、羊三精;平话本中的伯眼,则可能与多目怪“合二而一,成了第73回黄花观故事中妖道百眼魔君蜈蚣精。而词话本中的妖精很可能已早改为三人,名为金角大仙、银角大仙和鹿皮大仙,分别是牛精、羊精和鹿精;而未见伯眼,则似乎与多目怪合二而生系词话本的创造和构思。那么,将金角和银角进一步改为平顶山故事则出于百回本编者之手了。上述关于词话本的改编为三妖,系从《西洋记》第69回出现金角大仙、银角大仙和鹿皮大仙一节来推析。词话本之所以将车迟国故事中两妖道改为三妖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方斗法项目较多,而人物的增加又为进一步增加斗法项目提供了条件。
+
 
+
其二是新故事新内容的编入。其中突出的例子便是唐僧出身故事即所谓陈光蕊、江流儿故事。或以为平话本中就有这则故事,不确。因为《朴通谚解》中那篇“西游”文字有一则注说明唐三藏的履历:“三藏,俗姓陈,名伟,洛州缑氏县人也,号玄奘法师。”。“洛州缑氏县”即河南偃师缑氏镇。也就是说,平话本中的唐僧,实际不是历史上唐玄奘的俗家履历,并与陈光蕊故事联系起来,亦无“江流儿”的“江流”经历,也就是说平话本中没有今见的唐僧出身故事。在“西游”作品中,最早将唐僧的履历籍贯改为海州,其父是状元陈光蕊,应该是词话本。一则唐玄奘本姓陈,正与陈光蕊姓陈同;二则海州民间传说中的陈光蕊诞三元兄弟的故事流传甚广,寓有神奇性;三则赴任官员被害,其妻被盗霸占,其子报仇的故事,历来有所记载。于是,唐僧出世故事即陈光蕊、江流儿故事就由此产生。戏曲中演陈光蕊、江流儿故事即唐僧出世故事,应该是较早的。但究竟是词话本影响戏曲,还是戏曲影响词话本,甚或二者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现在已较难考。但是,有一可以肯定,至至文人编定成小说巨著百回本时却被删汰,根本原因是基本上作为一则人间故事,其中许多内容太不合理;特别是陈光蕊赴遇害,其妻生子(即玄奘)时为贞观十三年;玄奘长成一十八岁报仇除害,陈光蕊复生合家团聚时,依然为贞观十三年,这一矛盾涉及全书,无法解决。不过,唐僧出身故事已不可能删汰得一干二净,回复到平话本有原样;而今见百回本第11回选定唐僧为水陆大会主持人时,那首词话“灵通本讳号金蝉”共24句,当是从词话本中沿袭或改编而来。词话本唐僧出身故事保留较完整的,当推明版朱本卷四,共有一万字。从以上资料可窥见词话本唐僧出身故事演变的大概。
+
 
+
二,《西游记》词话本中有大量的唱词,它是词话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堪称是词话本的标志。虽然有论者曾认为平话本也可能有唱词,笔者认为即使有也不多,点缀而已;文中可偶见“诗曰”,且是短诗,一般都是念诵,而不是演唱。至于《西游记》平话本中,从目前仅存二则片段来看,却未见唱词痕迹;全书或与《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类似,至多偶见而已。但词话本则肯定有唱词,且数量之多,篇幅之长,皆相当可观。这是词话本与平话本绝大的不风吹草动,也可以说是词话本形式上的发展。平话本是由民间艺人说的,词话本则是由艺人边说边唱,有说有唱。词话本每回前可能都有回前诗,其内容不一定与该回故事有直接关联,甚或毫无关联;或一篇或数首不等,其中也不管引用前人诗句或稍加改编者。这种情况从今见《大唐秦王词话》可见其大概。《西游记》百回本中一般均已被删却,或改植了其它篇章,主要如佛道偈语。但其中似或有偶而高袭词话本者,如第11回“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第26回“处世须存心上刃,修身切记寸边而”之类的回前诗句。当然,词话本中大量的诗词,无疑是结合故事来咏唱的篇章,篇幅之庞大,数量之惊人,今人恐难以想象。如今见百回本中所见之诗词,已经多得令人生厌,以致多有读者在欣赏小说故事时加以略过;但是,当时词话艺人演出中,却是用来咏唱以悦人。唱词中有的虽然是重复叙说的内容,有的却无疑是为刻划人物和发展情节而设,故寓有新意;而且不论怎样,演出场中,听众当然乐意欣赏艺人的唱工和歌喉,这与阅读小说有异像今人看戏一样,听艺人演唱却是主要的。所以,不难想像,《西游记》词话本中诗词韵语之多,当然极大地扩充和增加了全书的篇幅。
+
 
+
三,词话本作为“西游”故事说唱阶段的最后的版本成果,客观存在的民间文学特色,应该已经发挥得相当充分,体现得非常鲜明。例如:其一,全书故事铺叙得更加有头有尾,淋漓尽致,情节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人物性格的刻划也更为具体生动。今见百回本由三大板块合成的格局已基本完成,即:一是孙悟空出世,包括闹龙宫天庭;二是取经因由的交代,包括魏徵斩龙,唐王游地府;三是历经诸难,西天取得真经,西行历难故事进一步丰富化,每一个小故事都自成格局。孙悟空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明朗化、丰富化和净化,英雄形象比较充分地被刻划出来,成为全书的主角。唐僧的另外二徒即猪八戒和沙和尚的姓名和顺序,虽尚难推定,也许与百回本稍异;但猪八戒之好吃懒做、滑稽可笑的性格特点,有可能已相当鲜明突出。
+
 
+
其二,细节描写更为细腻,描述对话更加铺张,本来这些都是说唱艺术的特色,书面文字中尤显突出。例如地涌夫人故事,平话本已有,百回本中自第80--83回占四回,可见词话本中必有。百回本第82回有如下一段:
+
 
+
 
+
 
+
(老鼠精)叫声:“长老。”唐僧不敢答应。又叫一声,又不敢答应。他不敢答应者何意?想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却又一条心儿想着,若死住法儿不开口,怕他心狠,顷刻间就害了性命。正是那进退两难心问口,三思忍耐口问心。正自狐疑,那怪又叫一声“长老。”唐僧没奈何,应他一声道:“娘子,有。”那长老应出这一句言来,真是肉落千斤。人都说唐僧是个真心的和尚,往西天拜佛求经,怎么与这女妖精答话?不知此时正是危急存亡之际,万分出于无奈……
+
 
+
 
+
 
+
这一段文字活脱脱地记录下说书艺人演出时的声口。所以,到清版《西游证道书》改编者手中将作品进一步文人退休费时,不免被删削殆尽,只留下妖精喊、唐僧应数语而已。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明明是简单一事,一问一答即可讲清楚,却用一连串的反复问答来表达;故事详叙后,事后提及又每每作一番复述来说明等等,都可看出词话本留下的民间说唱艺术的特点。
+
 
+
其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文学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无疑也是词话演出的真实记录。《西游记》百回本中语言之通俗易懂,鲜明生动,以及方言土语,顺口溜,歇后语运用之多而贴切,群众性和生活气息之浓厚,这些文学语言方面的特点,并非完全是百回本改编者的独创;而主要是词话本的特色提供了浓厚坚实的基础,最后被改编者继承并进一步加以发展和提高的结果。
+
 
+
以上三方面关于词话本《西游记》的模样包括规模、特点等的介绍,当然只是一些大概的粗疏勾勒,而且主要是分析和推测而得。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也决非空穴来风,凭空臆断,而是据《西游记》平话本资料和百回本对照、参比和分析中归纳而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里,笔者再补充一点,根据上述介绍,《西游记》平话本据一般估测,多则10万字,少则6--7万字;百回本实际字数为60万字;则按词话本的规模,字数约与《大唐秦王词话》近似甚至稍多,可能有30万字,因为《大唐秦王词话》与“西游”故事都是在当时社会上风行。
+
 
+
 
+
 
+
+
 
+
 
+
 
+
探讨与论述《西游记》词话本问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西游记》词话本问题近年来之所以引起论界的关注,固然由于这是《西游记》研坛的一个颇有新意和深度的论题,其实关键不在于词话本问题的提出,将对《西游记》研究领域中一系列重大问题产生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
 
+
一,《西游记》演变史、成书史必然要修改甚至重写。按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习惯的说法,《西游记》的演变史、成书史可分为三阶段,即从诗话本演变而成平话本,再演变为百回本小说。为清眉目,可简单列表如下:
+
 
+
 
+
 
+
诗话本—→平话本—→百回本。
+
 
+
 
+
 
+
所以,词话本问题的提出,人们不免要考虑:《西游记》演变史、成书史可能成为四个阶段,即平话本发展至百回本之间,尚有词话本阶段,列表如下:
+
 
+
 
+
 
+
诗话本—→平话本—→词话本—→百回本。
+
 
+
 
+
 
+
这既是词话本问题的提出对重新认识《西游记》演变史、成书史的启示,同时也是对《西游记》演变史、成书史深入研究的可喜成果。
+
 
+
二,《西游记》“祖本”⑨(底本)问题的以往各种成说有可能一概被推倒。《西游记》的底本究竟是什么?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或以为是阳至和编简本即阳本,或以为是朱鼎臣编简本即朱本,或以为是《永乐大典》本平话,诸如此类,都将随着词话本问题的深入和落实而成为过去;甚至因此而合一些基于以上诸说各版本之间而演绎或推导出的各种复杂的底本说,也随之动摇。《西游记》的底本论,将随着词话本问题的进一步推定,而引人注意,甚至最后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
 
+
三,《西游记》作者的评价将随之作某些调整。以往,由于认为《西游记》是从文字极其简扼的阳本或朱本或平话本改编而成,所以,百回本的该改编者往往被评为《西游记》的“造物主”而纷争不休;但是,若《西游记》是由词话本为底本改编而成,词话本的规模无疑较前述阳本等本子远为扩大,那么,百回本小说的成书店谅不是突变而只能说是一种渐变,不是突进式,称之为渐进式更符合实际。因此,对《西游记》最后改定者的以往的评价,固然将随之作某些调整;而对该改编者的种种推测甚至责难,也必然要相应作必要的改变和修正。
+
 
+
四,对《西游记》思想艺术和人物形象特性的评价,亦将随之而产生一系列的微妙的甚至是深刻的调整,某些影响也许是根本性的。因此,以往《西游记》论坛出现的有关上述方面大量论著中的分析和诊断必然有不同程度的修正,直至改写。就以唐僧出身故事而言,古今主张丹道说者,莫不以为该故事是百回本全书的契机,出于百回本的创作并在此基础上来建立丹道说的一系列论述。但是,如果论定这一唐僧出身故事在词话本中已出现而且比较完整,那么,丹道说者建立其上的诸般论述,岂非失据!
+
 
+
由此可见,《西游记》词话本问题将进一步引起研究界的关注,并引出不同见解的广泛论争,是可以预期的。
+
 
+
 
+
 
+
① 程毅中等:《西游记》版本探索》,《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
 
+
②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的版第374页。
+
 
+
③ 沈承庆:《话说吴承恩》,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
 
+
④ 郑明娳:《论西游记三版本间之关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版《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6)》。
+
 
+
⑤ 方胜:《西游记祖本问题新论》,《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1辑。
+
 
+
⑥ 矶部彰:《西游记的接纳与流传》,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版《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6)》。
+
 
+
⑦ 苏兴:《西游故事别见录》,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西游记研究论文选》。
+
 
+
⑧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3、192--193页。
+
 
+
⑨ 参见拙作《“祖本”探讨的演变和错位》,中外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
 
+
三、论《西游记》的“前世本”
+
 
+
 
+
 
+
+
 
+
 
+
 
+
首先要说明,所谓《西游记》的“前世本”,是笔者为了论述方便而选定的简单命名,指的是明代世德堂刊行《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即世本)所借以翻刻的那部底本。世本卷首陈元之撰《刊西游记序》曾说:
+
 
+
 
+
 
+
《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
+
 
+
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
+
 
+
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十万言有余,而充叙于余。
+
 
+
 
+
 
+
唐光禄梓行的这部《西游记》就是世本;所以,唐光禄“奇之”的那部《西游记》就是“前世本”。对此,有的论者或称“陈元之《序》中所说的‘旧有叙’的那部《西游记》”,或称“唐光禄所购进而‘奇之’的那部《西游记》”;我以为都不及简称“前世本”省事,又明确。
+
 
+
或说:陈元之所撰的《刊西游记序》,难道必然是为世德堂本所撰,而非为别的本子所撰而为世本所移植和翻刻吗?当然,如果陈《序》中所说“唐光禄既购是书”之前加上“世德堂”三字,那就不存在任何怀疑了;然而,我们根据如下三点,足可证明陈《序》是为世本而撰:
+
 
+
其一,陈《序》应唐光禄之约而撰是肯定的,因为陈《序》中明确记载:唐光禄将《西游记》梓刻成二十卷之书后,“充叙于余”。陈元之是秣陵人,株陵今属南京;而世德堂正是唐姓所开,是万历年间金陵(今南京)著名的书坊,曾刻印过多种通俗小说。我们不能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认为唐光禄之姓唐与世德堂为唐姓所开纯是“偶然巧合”①,从而否认唐光禄与世德堂间的关联。
+
 
+
其二,现存世本卷首恰恰刊有陈元之撰的《刊西游记序》;同时,世本每卷前均题有“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题校者真名真姓,这与陈《序》中所说唐光禄刻印《西游记》时,曾请“好事者”为之订校相合,显然,陈《序》也是故意隐去校者的真实姓名。
+
 
+
其三,现存世本为二十卷,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顺序,这又与陈《序》所说唐光禄请人订校,“秩其卷目”、“凡二十卷”相合。
+
 
+
如果无视上述三项,仅以臆测之辞,去设想陈《序》系为一部早期《西游记》而撰,而世德堂本不过据之而翻刻,这是缺乏根据的,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因此,把陈《序》中所提及的那部“旧有叙”的早期《西游记》称之为“前世本”,是反映了《西游记》的版本关系和版本演变的真相的。
+
 
+
 
+
+
 
+
“前世本”至今未曾发现,连同它的不知撰者的《叙》,均已遗佚;而且从古至今也从未再有人见过此书,而作过直接或间接的哪怕是片言只语的介绍。但是,关于它的基本面貌及某些情况,我们可从陈元之《序》所记载的以及从借以订校翻刻的世本,来加以推定:
+
 
+
其一,可以确定无疑,在“前世本”中,以唐僧为首的包括白龙马在内的五众取经班子业已组成,并且固定化,这是小说《西游记》业已定型的标志,也是小说《西游记》几经发展的产物。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阶段,主要人物是三藏法师和猴行者,猴行者即孙行者的前身;在平话《西游记》阶段,主要人物中除三藏和孙行者以外,又加入了黑猪精朱八戒和沙和尚;而到了小说《西游记》,又加入了白龙马,最终组成固定的师徒五众。陈《序》中曾引录“前世本”的《叙》说:“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所谓心猿意马、肝木肾水之类,乃是序者以道家修炼中的“五行攒簇”、“四象和合”来解释和赞美唐僧师徒的聚首及其意义。
+
 
+
其二,“前世本”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特色相当鲜明而独特,是小说加工定型者艺术创造性的成功表现。《西游记》的故事原来已显得神奇怪诞,然而作者的笔墨又不愿一般地作些加工,而是天马行空般驰骋神思,对情节内容作了极其夸张而又别出心裁的构思,使全书故事的发展,始终越出通常的生活进程以外,以人们无法臆测的荒诞状态,毫无范围似地自由发展。同时,作者的意图,显然是在追求一种特殊的谐趣,旨在借助寄托和隐喻的手法,曲折地更圆满地抒写自己对生活理想的热切追求,对未来境界的热烈憧憬,以及对人世间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无情嘲讽和鞭挞。这一切,使《西游记》凝结并呈现出一种与其它小说名著完全不同的特殊格调,而深深获得人们的欢迎和赞美。世本如此,我以为“前世本”也同样。根据何在?陈《序》中引录的旧《叙》可证。旧《叙》说:“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谑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淑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涯涘,而谭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已。”这一节话把“前世本”及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意境格调阐述得圆满周到,鞭辟入里。
+
 
+
其三,世本二十卷一百回,“前世本”几卷几回呢?或断言:“陈元之《西游记序》曾明确记载,唐光禄所采用的百回本底本凡二十卷”②。这是粗率的误断。陈《序》何曾说过唐光禄所采用的底本即“前世本”是“百回本”和“二十卷”?陈《序》所“明确记载”的是据“前世本”经过“订校”和“秩其卷目”后的世本是二十卷,而且陈《序》也未说世本是百回本,是人们所见到的世本是百回本。又或断言:“秩其卷目”就是“分卷次,立回目”③。言下之意,似乎“前世本”既不分卷,也不分回,无回目。这也是一种误会。以上是明显对立的两种看法,都显得片面。事实是“前世本”究竟是几卷几回,并无任何记载,只能据情推测。我的看法是;一、“秩其卷目”后的世本是百回本,“秩其卷目”和“订校”之前的“前世本”极有可能也是百回本,但决不会不分回和无回目。一则是平话《西游记》就已经有目,演化到小说《西游记》怎会无目呢;二则如果“前世本”确实不分回和无回目,我以为陈《序》是必然要作出说明的。另外,这里还要指出一点供参考。明代盛此公《休庵影语》中还提到当时“周邸”有部《西游记》是九十九回的抄本,“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前世本”与九十九回的“周邸”抄本会不会有关联呢?世本是百回本与“增入一回”而成百回的“周邸”刻本有某种联系吗?二、“秩其卷目”后的世本是二十卷,“秩其卷目”和“订校”前的“前世本”,很有可能不是二十卷,甚至有可能不分卷,否则梓刻世本时何必“秩其卷目”?所谓“秩其卷目”,就是将世本分成二十卷,每卷五回,并以“月到天心处”一诗二十字为各卷之目;可见“前世本”并不分卷,更与“月到天心处”一诗无关。
+
 
+
关于“前世本”的基本面貌和有关情况,可推知者大致如此。既可说云遮雾障,也堪称隔帘花影。即此,我们也得感谢陈《序》所提供的信息,特别是他“聊为缀其轶《叙》叙之,不欲其志之尽湮”,才“使后之人有览”,得以略知“前世本”的某些重要情况,窥见“前世本”这一早期小说《西游记》的某些重要信息。
+
 
+
 
+
 
+
+
 
+
 
+
 
+
“前世本”在《西游记》的演变发展史上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
 
+
唐代僧人玄奘往印度取经,是一件历史的事实。由于这一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壮举,本身就充满异常浓厚的神奇性,所以一开始就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并逐渐掺入荒诞怪异的虚构内容,从而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热点题材,被反复咏唱和描绘。现存的早期“西游”类作品诸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平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只有在大型巨著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出现并定型后,“西游”作品才出现了一个飞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由于此书的高度成就及其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才使它之前的其它“西游”作品相形见绌,逐渐湮没。据现有历史资料分析,“西游”作品崭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就是“前世本”。“前世本”不但奠定了《西游记》成为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基础,而且开拓了《西游记》演变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明清两代百回本《西游记》的版本发展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
 
+
首先,没有“前世本”,就没有世本;世本的问世,“前世本”是孕育者。世本是现存《西游记》中的最早者。现存世本虽有缺页,但它是全本,最真实全面地反映了百回本《西游记》的原始面貌,故它在现存明清《西游记》版本中最具权威性。世本是以“前世本”为底本而翻刻的。虽经过“好事者”即华阳洞天主人的“订校”和“秩其卷目”,但总的说决非脱胎换骨的加工改造。也就是说,“前世本”作为小说《西游记》业已定型的本子,它决定了世本思想艺术高度成就的基本面貌。不难设想,如果世本类似朱鼎臣编《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④或阳至和编《西游记传》两种简本,那么,它的影响就微乎其微。因为朱本和阳本虽也保存了《西游记》故事的大致梗概,但缺乏生动的故事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惟其世本是从“前世本”翻刻而来,接受和继承了“前世本”高度成就的基础,并经过“好事者”的“订校”和“秩其卷目”,便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发展和增进底本的成功度,从而在《西游记》的演变史上,使小说的思想艺术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其影响,在“西游”故事的各种艺术品中也显得空前的巨大。追根溯源,这一切,无疑来自“前世本”的孕育。
+
 
+
其次,没有“前世本”,就没有现存的除世本以外的明清9种《西游记》百回本;这9种百回本的出现,统统是“前世本”的后续传本。明清两代现存百回本《西游记》共10种。其中明代4种,除世本最早据“前世本”直接翻刻以外,从版本的对读和校勘可知,杨闽斋本和《唐僧西游记》两种节本系据世本删节。删节的字数不多,改动和加进的字数更少(或说:《唐憎西游记》的文字尚不到世本的三分之一,不确;实际上,删节世本文字的三分之一也不到⑤)。而稍后问世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更是世本的直接翻刻本:没有删节,或有漏刻,纠正了世本中的某些错失,从李评本可以看到世本完整的面貌。李评本又直接衍化出清代《西游记》两种:一是《新说西游记》,新说本是全本,它的主要部分系以李评本为底本;一是《西游证道书》,证道书本是节本,它的主要部分亦以李评本为底本删节而成。清代后来又接连刊行《西游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4种《西游记》笺评本。它们的白文中,真诠本主要以证道书本《西游记》为底本翻刻;而后三者则主要以真诠本为底本刻印。明清时代《西游记》版本演变的事实说明:它们都属于世本一个系统衍化而出;故归根结底,它们完全同属于“前世本”的“血统”。
+
 
+
第三,没有“前世本”,描写西游取经故事的文艺作品,可能至今还在其幼稚阶段徘徊;“前世本”的出现,开拓了小说《西游记》花团锦簇般的演变发展史。平话《西游记》与其以前描写取经故事的作品相对比,固然已有很大发展,而且它在当时的确也已赢得了群众的欢迎,所以至今还留下“《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⑥的生动赞誉;但是,这显然是由于当时小说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读者所能看到的作品极其有限,所以檬平话《西游记》那样尽管显得很粗糙,读者依然感到很新鲜,甚至很欢迎。但是,为时不久,当《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标志一个时代文艺高峰的众多通俗小说蜂起时,如果《西游记》仍然停滞在平话时代,未能急起直追,加工创作出足以与其它小说比美,在“西游”作品的历史发展上足以代表一个新阶段的作品来,那么,它必然要陷于相形见绌的境地,甚而至于逐步趋于湮没。正是在这种小说发展的关键时刻,“前世本”应运而生,把描写“西游”取经故事的作品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没有“前世本”,《西游记》固然不一定就遗佚不传;但“前世本”的问世,却使《西游记》从此与其它小说名著并驾齐驱,丰富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早期发展时期的园地,共同奠定了通俗小说成为明清时代文艺高峰的基础。没有“前世本”,明清时代《西游记》的版本刊刻必然是另一状况,而小说《西游记》的演变史,也就要从头改写。因为作为最成功的古代小说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它在明清时代的演变史,无疑是“前世本”为它提供了基础,为它开辟了发展的道路,为它奠定了辉煌发展的机会。“前世本”虽然已经遗佚,但明清时代《西游记》的演变史,应该从“前世本”写起,“前世本”是源头。由它直接衍化而出的世本及其明清时代的后传者,谱写了一部《西游记》变化多端的版本衍变图。
+
 
+
这里,我还要说明一点,“前世本”肯定已经遗佚,因为从陈《序》以后,从未见片言只语再传递过有关该书的信息;尽管从明清时期有关评论《西游记》的资料中,不时可看到类似“前世本”旧《叙》中的某些观点的痕迹,但这显然是从世本陈《序》中传递而出。当然,“前世本”的湮没,决不是由于世本的问世而相形见绌的结果;这与小说《西游记》的出现,从而使平话《西游记》遗佚的情况有所不同。据我分析,“前世本”的湮没,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部写本,而不是流行市场的刻本。故在世本刊刻发行后,作为写本的“前世本”当然不可能再传钞流行于世;如果是刻本,还能从古到今一无声息?
+
 
+
 
+
 
+
+
 
+
 
+
 
+
“前世本”在小说《西游记》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如此重要,而对它的真实面貌却又所知有限,故对“前世本”来说,一方面它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另方面又不免对它常有误解,兹引录的一节文字,很有代表性:
+
 
+
 
+
 
+
唐光禄所购得的“原有序”的百回本《西游记》,乃是被汪象旭在《西游证道书》中极力称誉的大略堂本《西游释厄传》,因“奇之”而以其作为底本予以重刊。其间,唐光禄……因发现该书中关于“江流儿”故事在时间上的矛盾,即自行删之。唐光禄为以示所刊本与大略堂本的区别,除请陈元之重新写了一篇《序》以换“旧序”附之外,还将书名径作《西游记》……就在唐光禄请人校勘与重刊《西游释厄传》的万历二十年前后,“羊城”人朱鼎臣应坊刻家“书林刘莲台”之约,亦在对大略堂本进行重新“编辑”,使之成为一种保留有“江流儿”故事的简本,并在原书名前增添了“唐三藏”三字。……陈元之在《西游记序》中,曾记载他年青时亦曾读过的“原有序”的《西游记》,也就是这种大略堂刊本⑦。
+
 
+
 
+
与其说这是一段关于“前世本”的专论,还不如说它是一篇描绘早期《西游记》版本刊刻和演变的“小说”。因为它是用想象和虚构的方法进行构思和结构的,而不是运用翔实的版本和历史资料来进行科学论证,所以,研究界几十年来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不少论题,在文中都被当作结论进行描述。别的不说,且就与“前世本”有关者,在此拈出四题,略作评述,以见误解之一斑:
+
 
+
其一,“前世本”中有描写唐僧出身的“江流儿”故事。其实,现存明本4种百回本均无“江流儿”故事;那么,“前世本”中究竟有没有呢?历来有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最有代表性的当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西游记》的做法。人文本据世本校刻。50年代初校本认为“前世本”中有“江流儿”故事,于是取清代新说本《西游记》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根本”置于世本第八回后,而把原第九至第十二回四回并为第十至第十二回三回。但80年代重校本认为“前世本”中不可能有“江流儿”故事(原文为这一回“不像是吴承恩的原作”),故又恢复世本原样,而把“江流儿”故事作为“附录”,即“开除”出正文,排于世本第八回之后。其实,不论是肯定有,还是无,都不过是推测之辞,并没有可靠的资料和版本根据。上引文章作者“赞成肯定说”,于是当作前提来推论,说什么“唐光禄……因发现该书中关于‘江流儿’故事在时间上的矛盾,即自行删之”;“‘羊城’人朱鼎臣……对大略堂本进行重新‘编辑’,使之成为一种保留有‘江流儿’故事的简本”云云,也就更加不可靠。相反,朱本的书名原为《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特别强调“唐僧出身”即“江流儿故事”,倒说明很可能是朱本自行改编加进去,作为招徕读者的手段;而且与朱鼎臣编的另一部书《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的书名完全对应和一致。
+
 
+
其二,“前世本”的书名叫《西游释厄传》。这一推断也缺少可靠根据。“前世本”叫什么书名?最可靠者莫过于陈《序》,也可以说,陈《序》的记载是最可靠的根据,但陈《序》只说“前世本”叫“《西游》”,即“《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作”;同时,据“前世本”校刻的世本书名为《西游记》,从未见什么《西游释厄传》的说法。说什么“唐光禄为以示所刊本与大略堂本的区别……还将书名径作《西游记》”,这是不足为据的想象之辞。或说世本和朱本卷首均有相同的回前诗,“并用‘须看西游释厄传’七字作结,旨在向后人昭示其皆源出《西游释厄传》”⑧,用以证明“前世本”书名是“西游释厄传”。这其实也不足为据。对此诗,60年前,孙楷第在《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中早就指出:“此诗通行本有之,明本亦有之。此或吴承恩《西游记》本名有《西游释厄传》,或吴承恩《西游记》自《西游释厄传》出,今难质言”。这里提供了两种可能性,就说明“前世本”未必叫“西游释厄传”。何况既然唐光禄要把世本改名《西游记》,以示与“前世本”的区别,则又为什么会在回前诗中留下源出《西游释厄传》的痕迹?其实,几乎现存明清版《西游记》卷首回前诗都有“须看西游释厄传”一句,难道都是叫人去看它们各自作为底本的那本《西游记》?当然不会,因为它们的底本没有一本叫“西游释厄传”;这就说明,各种《西游记》回前诗中的所谓“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者,不排斥是推荐各自的这部《西游记》而已。
+
 
+
其三,“前世本”就是大略堂本《西游释厄传》。这一推断,几乎类似乱点鸳鸯谱,可说是最缺乏根据了。首先,所谓大略堂本《西游释厄传》,只是清人汪象旭《西游证道书》中所提及,事实上该书只在第九回回评和短跋中分别提到大略堂《西游》或《释厄传》古本,从未完整提到大略堂《西游释厄传》;而此后就再无任何资料证明此书的存在,亦没有人补充过有关它的任何资料。因此,孙楷第早就在《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中明确指出:“其源流不明如此,殊不足为持论根据”。其次,近年来多有论者提出;汪象旭所提出的大略堂本《西游》古本,不过是借古以自重而已,实际上并无此种古本;认为证道书本《西游记》第九回并非来源于大略堂古本,而不过是据朱本卷四的“江流儿”故事改编而来;而证道书本除第九回外的其它内容,乃是从明本《西游记》主要是李评本节改而成。最后,“前世本”就是大略堂本《西游释厄传》的推断,不过是据以下两条推测,即:“前世本”应该有“江流儿”故事,以及“前世本”的书名是“西游释厄传”;而这两条推测的本身就没有多少可靠性,已如前述。那么,建立在没有可靠性的推测基础上的结论,其价值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关于大略堂古本,如没有掌握任何新的可靠资料,则依然“不足为持论根据”,否则,以此为据所作出的一切推导,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
 
+
其四,“前世本”就是朱鼎臣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的底本。关于朱本的底本,历来众说纷法,向无定论。说朱本据“前世本”改编,当然亦可聊备一说,即认为朱本和世本同出于一种《西游记》。但持论者的根据却是如下两条:朱本卷四是“江流儿”故事,而“前世本”有“江流儿”故事;朱本叫《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而“前世本”正好又叫《西游释厄传》。而且还解释道;来本不可能以世本为底本,因为后者没有“江流儿”故事,朱本既叫节本,就不可能比底本多出一个“江流儿”故事;又说,朱鼎臣编辑朱本时,据“前世本”书名前增添了“唐三藏”三字。以上,除了节本不能比底本多出新内容像“新见”以外,其它则早在前面就指出过他们的不确定性,即自身的真理性尚须论定,怎能充作大前提来论证其它?而唯一的所谓“新见”,其实也缺乏普遍意义。因为,《西游记》版本事实说明:作为节本的后刻者,在删节底本时往往会随时加些文字,目的大概是显示自己的创新性,也许还想掩盖“盗版”的真相,如明版的《唐僧西游记》。另外,作为全本,在翻刻时也有加过节本的文字者,如清代新说本《西游记》。所以,即使朱本不从世本出,也不在于它有“江流儿”故事;因为,它在节改世本加以翻刻时,故意自行改编一则“江流儿”故事加进,以符合书名,如前所述,也并非毫无可能;至于能否因此称“节本”,则各人自便,何关宏旨!
+
 
+
总之,由于“前世本”在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史上处于极为重要的源头地位,所以引起《西游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关于它的庐山真面目,除了从陈《序》所载和据世本状况略可推知一二以外,至今所知依然很少。对此,我们只能继续寻找版本根据和可靠资料,审慎地进行科学研究,实事求是地作出推导。一切仅凭臆测和想当然的推断,均不可取,亦不足为法。
+
 
+
 
+
注:
+
 
+
① 《西游记前言》,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页。
+
 
+
②⑦⑧ 王辉斌:《〈西游记〉祖本新探》,《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第 4期。
+
 
+
③ 陈君谋:《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
 
+
④ 朱鼎臣编《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习惯称《唐三藏西游释尼传》,不妥。前者系原本封面题名;后者偶见各卷前或卷后所题,而且原作《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故改今名。
+
 
+
⑤ 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
 
+
⑥ 见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转引自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111页。
+
 
+
 
+
 
+
 
+
《西游记》作者诸说追踪和述录
+
 
+
 
+
 
+
 
+
  《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作品,它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今见最早的明版《西游记》卷首有一篇陈元之序:世德堂本署“壬辰”,一般认为是万历二十年(1592);杨闽斋本则题“癸卯”,一般认为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亦有论者认为“王辰”是嘉靖十一年(1532),或以为“癸卯”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总之,即使说得最宽泛,都在嘉靖、万历间是一致的;所以,《西游记》成书或刊刻于嘉靖、万历(1522—1619)间约一百年中是肯定的。故陈序无疑具有极大的资料价值。
+
  但是,陈序并未说《西游记》作者是谁:“《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又说:“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可见《西游记》从它出世之日起,书上就不署作者之名。不过,陈序上另有一段文字却对《西游记》作者提供了重要线索,即“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总之,作者是与藩王府有关的人。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数百年来引得论者竞相探讨,却至今尚无定论;特别是近20年更是为此而争论不休。
+
  今特将古今来论界所提的种种作者说,简介于后,供深入探讨之参考,或有助于结论之早出。
+
 
+
 
+
  一、邱处机说。此说流行于清代,且影响及今。
+
 
+
 
+
  邱处机,原为丘处机,讳孔子改。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即金熙宗皇统八年( 1148),卒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享年80岁。邱处机是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为龙门派倡始人。曾应诏与弟子远涉西域见元太祖成吉思汗,赐号神仙,受命掌管天下道教。邱处机于1224年回到今北京,其弟子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记其师西行途中所见所闻和吟咏之什。
+
  邱处机既是南宋末和元初人,怎么会与问世于明代嘉靖、万历间的《西游记》作者朕在一起呢?
+
  据查,最早涉及邱处机和《西游记》关系者是元樗栎道人秦志安和陶宗仪。秦志安撰《金莲正宗记·长春邱真人》篇历叙邱的生平事迹后说:“所有歌诗杂说、书简论议、直言语录,曰:《蟠溪集》、《鸣道集》、《西游记》,近数千首,见行于世。”陶宗仪据之撰《辍耕录·邱处机》篇,历述邱处机言行际遇后说:“已上见《蟠溪集》、《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上述二文中所举除《蟠溪》、《鸣道》两集系出邱之手外,其他都为他人所作。可知该《西游记》系指李志常撰二卷本《长春真人西游记》。
+
  最先把小说《西游记》同《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混,并将著作权亦归之于邱处机者可能是生于明末的清人毛奇龄(1623—1716)。毛奇龄,字大可,博览载籍,著书甚丰,喜为辨驳以求胜,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毛奇龄究竟怎祥论述邱处机著小说《西游记》,笔者未能查到。但清人钱大昕曾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之跋中指出:此书系“其弟子李志常所编,于西域道里风俗,多可资考证者。而世鲜传本。余始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说演唐玄奘故事,亦称《西游记》,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
+
  首倡邱作说最力且影晌波及有清一代者,当推汪象旭。汪氏字右子,号憺漪子,自称残梦道人,清初人。汪象旭堪称精心设计了《西游记》邱作说。他在所著《西游证道书》卷首编撰有《邱长春真君传》,文中列述邱氏生平后说“有《磻溪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直接把《西游记》归入邱氏所作;并编入署“天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的《原序》,序中你:“一日,有衡岳紫琼道人持老友危敬夫手札来渴。余与流连浃月。将归,乃出一帙示余,曰:‘此国初丘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敢乞公一序以传’。余授而读之,见书中所载,乃唐玄奘法师取经事迹”,并敘及此书“数十万言”,大要为“收放心而已”,又有什么“心滚之称王称圣而闹天宫”;同时又在回评中多次提及邱处机写《西游记》的意图。如此言之凿凿,故随即有诸多评者纷起呼应。
+
  陈士斌著《西游真诠》、张书绅著《新说西游记》、刘一明著《西游原旨》、张含章著《通易西游正旨》、含晶子著《西游记评注》,以及撰序作跋,连篇累牍,异口同声皆声称《西游记》为邱氏所作,甚至并名亦直题“《邱真人西游记》”。邱作说终于成为有清一代《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
+
  但随即亦有学者持疑,如前引钱大昕所说“郢书燕说”之误;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指出《西游记》中有明制,系明人所撰等;最后终为跨承恩说所代替。
+
  不过,今人亦续有持邱作说者。如金有景撰《关于(西游杞)作者问题》(南通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等文,义为《西游记》有“祖本和今本之分”,“祖本的确有‘证道’或讲‘修金丹,炼气功’等等主旨”,而且“还具体地反映了邱处机所属的全真派的观点”,所以“祖本《西游记》的作者非常可能是邱处机”,“或邱处机的弟子”。
+
 
+
 
+
  二、吴承恩说。此说是二十世纪《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
+
 
+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嘉靖中补贡生,曾任长兴县丞,晚年有荆府纪善之补。著有《射阳先生存搞》等。
+
  首倡吴著说者为清人昊玉搢、阮葵生和丁晏诸人。吴玉搢《山阳志遗》说:“天启旧志列先生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及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
  阮葵生《茶余客话》说:“金漳山先生令山阳,修邑志。以吴射阳撰《西游记》事欲入志。余谓此事真伪一值一辨也。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世乃称为证道之书。批评穿凿,谓吻合金丹大旨,前冠以虞道园一序,而尊为长春真人秘本,亦作伪可嗤者矣。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已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又。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
  丁晏《石亭记事续编》则说:“《潜研堂集·跋西游记》云:‘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予始于道藏抄得之。小说《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邱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晏按:钱氏谓明人作甚是。《记》中如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省,皆明代官制。邱真人乃元初人,安得有此官?其为明人作无疑也。及考吾郡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吴承恩下有《西游记》一种。承恩字汝忠,吾乡人,明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旧志《文苑传》称:承恩性慧而多敏,博极群书,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西游记》即其一也。今记中多吾乡方言,足征其为淮人作。《西游》虽虞初之流,然脍炙人口,其推衍五行,颇契道家之旨,故特表而出之,以观吾乡之小说家,尚有明金丹奥旨者,岂第秋失之鍼鬼,瞽仙之精算哉?且使别于真人之记,各自为书。钱氏之说得此证而益明矣”。
+
  据天启《淮安府志》和上引各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推断为吴承恩作:“《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当作二卷,且为李志常作),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山人吴承恩。”并指出:“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已说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阜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采,以成大部的《西游记》。胡适在《西游记考证》长文中持论亦同。
+
 
+
吴著说在二十世纪中几成定论;但亦时有提出异议者。
+
 
+
 
+
 
+
三、许白云说。
+
 
+
 
+
  许白云,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卒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史你杵氏于书无不穷探精微。公卿屡荐,终不就。暮年许学尤为诚悉,从游者千余人。晚以白云山人自号。
+
  提出许作说者为清人桂馥《晚学集》:“《唐高僧传》:‘三藏法师元奘,陈留人,姓陈氏。贞观初,肇自咸京,誓往西国,穷览圣迹。经六载,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备历圣君,龙庭之文,鷲岭之秘,皆研机睹奥矣。……及东归,太宗诏留于宏福道场,乃诏明德僧灵润等二十人译梵,……总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余轴。法师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凡所游历,一百二十八国’。馥案:许白云《西游记》由此而作”。
+
  但持许作说仅此一家,未见流行。在近年的《西游记》作者争论中,或有认为许作说还可研究者,指出:过去因肯定《西游记》为吴承恩所作,所以对桂馥此说不加以重视,但这一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似也值得研究。
+
 
+
 
+
 
+
四、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即史真人弟子说或唐新庵说。
+
 
+
 
+
  倡此说者为清人陈文述,在《西泠仙咏自序》中称:“邱祖《西游记》只二卷,载在《道藏》……世传《西游记》,则邱祖门下史真人弟子所为,所言多与《性命圭旨》相合,或即作《圭旨》之史真人弟子从而演其说也。”
+
  该说提出后似未见流行。今人李安纲撰《<性命圭旨>与< 西游记>》(山西大学师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等文,似据该说迸一步加以阐发,认为《性命圭旨》和《西游记》二者的主题、人物、结构都类同,只不过一为金丹大道的思想理论体系,一为文学艺术的表现,所以“二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个人”。并在稍后随即提出二书作者均为唐新庵:“据震初子余永宁常吉的《刻性命圭旨缘起》云:‘里有吴思鸣氏,得《性命圭旨》于新安唐太史家。盖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丰干居士。居士见而悦之……因相与公诸同志,欲予一言为引。’……署曰‘万历乙卯’,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可见,是书出自唐太史家,由吴思鸣与丰干居士共同刊行。……思鸣即之鹤,唐太史即唐新庵,为吴弟舅氏。……我们倒倾向于唐氏所作。他曾为太史,深通儒学星占、星历阴阳,在仙风大炽的嘉靖时代再钻研佛、道,亦为易事;而且那么多的丹经梵典,也只有在朝廷的书库中才能读到。其著述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家时。因为在朝时,曾亲眼所睹、亲耳所闻过因劝讽皇帝禁止方术外道而被杖死严惩的事例,所以会在朝廷为官时收集资料和构想,居家时再整理编撰成书。由于心有余悸,不敢署名,而且托为尹真人之弟子所著。这事吴思鸣肯定是知道的,书是他从舅家拿出来的,力什么不早早付梓,而要‘藏之有年’呢?很筒单,书的主旨在于移风易俗,有碍当政,必须等到适当的时候,所以在万历四十三年才将它拿出示人。”“再看《西游记》,最早的版本是万历间金陵唐氏世德堂刻本……(据陈元之序,刻于万历二十年(1592),从唐氏购书、读书,到好事者校秩,再到梓成,起码要有四五年光景。因而唐氏购书与吴氏得《性命圭旨》一书,时间大致无差。但是,书名曰‘新刻’,自然是相对于旧刻而言,则唐氏所购应为旧刻。既不署撰人,旧序亦无署名,可见是作者自为,可惜世德堂本未加刊印。清初汪澹漪曾云得大略堂古本《西游释厄传》,可能是唐氏所购旧刻本。……那么成书也该在嘉靖二十至三十年间,与《性命圭旨》的创作年代相合。……因此,《性命圭旨》和《西游记》同出安徽歙县唐太史之手,成书的时间大致同步。小说问世早,可能因为是谬悠之言,荒唐之事,无可究诘罢。《性命圭旨》问世晚,也许是修证仙道之言,破迷祛妄,有所指斥,多所忌讳吧。”“至于《西游记》出版物上是否要署上唐太史,我们以为坯是遵照作者的意愿署以‘无名氏’为好。”
+
  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在清代既未见流行;今人具体化为唐新庵说,亦未见有何影响。
+
 
+
 
+
 
+
五、华阳洞天主人即陈元之说。
+
 
+
 
+
  华阳洞天主人是世德堂本第三种明版《西游记》的校者,或认为校者即作者。今人陈君谋撰《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首倡此说。陈氏认为:“最早接触和了解”世德堂本的是世德堂主人唐光禄、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和序者陈元之。他们“是三个人呢,还是两个人?”郑振铎说华阳洞天主人即唐光禄,孙楷第说陈元之即唐光禄,惜乎他们未作具体说明。陈君谋认为陈元之即华阳洞天主人;华阳洞天主人是万历二十年刻世德堂本的订校者,不可能是万历十二年已逝的李春芳。陈元之的名字来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元同,陈元之是道家,华阳洞天主人很可能是道家的别署。“这样,姓名陈元之,别号华阳洞夭主人,两者就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陈元之不公是华阳洞天主人,而且亦即《西游记》的作者。”“序文作者陈元之,即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也即作者,三位一体”。陈氏认为华阳洞天主人的校,“并不是只校书中有关道教的叙写”,“而是‘订校’,‘校(应是秩,下同)其卷目’,‘校其卷目’就是分卷次立回目。如果不是初刻,那就用不着‘校其卷目’,因此,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世德堂本二十卷一百回,就是华阳洞天主人订定的。世德堂本是初刻本无疑。”“分卷次、立回目,为应是作者的事,但却由‘订校’者来做。所以这里的‘订校’,‘校其卷目’,隐含整理创作之意;校者即作者。”
+
  今人张锦池撰《论(西游记)的著作权向题》(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西游记老论》)亦主作者为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且“因陈元之序深得作品之三昧,故疑校者序者为同一人。”
+
 
+
 
+
 
+
六、华阳洞天主人即李春芳说。
+
 
+
 
+
  今人沈承庆撰《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向题揭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主此说。
+
  沈氏论定李作说有本证三条:
+
  一、“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刊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以一部在几代民间话本基拙上整理加工而成的小说,其不称‘著’、‘作’而署曰‘校’,是即‘编撰’之谓,‘华阳洞天主人’于此当即‘编撰人”’。并认为这是“铁证”。
+
  二、“据吴承恩诗《赠李石麓太史》推断‘华阳洞天主人’为李春芳;有其家庭历史根据,也另有其个人道教薰刁背景。可信。”
+
  三、“《西游记》第95回一诗中隐有‘李春芳长者留迹’词句。‘留迹’意为‘留笔’,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参看,皆为考定《西游记》作者之本证”。沈氏称送条为“钢证”。
+
  沈氏所谓诗中隐有“李春芳长者留迹”的“怪诗”是指第95回如下一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此诗原为天竺国王到布金古寺而作。沈氏认为:“写诗固可以随着感觉走,但也不能跑题无法。试看怎么和‘今喜明君降宝堂’相对的第七句,会扯出来个‘古来长者留遗迹’的话呢?这段故事里,没出现过一个什么‘长者’,描等的又是眼前情景,何从‘古来’?这里无论作者或故事人物都在现说现话,哪儿去找‘遗迹’?且这‘遗迹’还是那位‘长者’所留。”“读至此处,百思不解”,“再一细看,第四句‘电绕长春赛禹汤’里有个‘春’字。第六句‘野花得润有余芳’里有个‘芳’宇。第五句‘草木沾恩添秀色’。‘木’字偏旁稍‘添’而迁‘秀’,则‘拆白道字’组成个‘李’字。第七句‘古来长者留遗迹’的‘长者’是编撰人的自称,‘留遗迹’是自白。合看这第四、五、六、七四句,庾词隐语已昭然若渴,其非‘李春芳老人留迹’而何?”
+
  此外,沈氏又提出史证四条:
+
  一、“李春芳籍隶江苏兴化,确为’吾淮人也”’。
+
  二、“李春芳历任吏部侍郎、尚令,并亲手议改《宗藩条例》,故熟知明代官制变迁与现状及京城官署及藩府建制情况”。
+
  三、““或曰’:《西游记》稿‘出王自制’,实为‘出自相府’之托词”。原因是“‘王’、‘公’并级”。
+
  四、“李春芳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得见引书《西游记》,故有条件据为新稿‘祖源”’。
+
  另外,沈氏坯提出旁证五条:一、“世本《西游记》校旧本所增之回目、诗词富道教色彩,与李春芳读书茅山,‘青词宰相’经历吻合”;二、世本《西游记》原‘叙’‘摄魔以还理’等语,正是李春芳师承王艮之陆王一派心学思想”;三、“世本《西游记》校旧本新增有关‘孝道’情节两处,与李春芳性孝、行孝之思想行为一致”(此证所谓“旧本”系沈氏指杨致和《西游记》简本);四、李春芳信奉宋邵雍‘元会运世’说之历史哲学,分在《西游记》与《贻安堂集》中宣讲、运用”;五、李春芳惯用‘海晏河清’一语以颂‘太平’,多次见于《西游记》与《贻安堂集》二书”。
+
  沈氏称:“综观以上本证、旁证、史证,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毫不含乎地提出:‘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作者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青词宰相’兴化李春芳”。而誉之者认为“从而推翻了七十多年来文学界一直传颂‘吴作西游’的错误结论”。见《话说西游记》一书之《序》。
+
  按:综上所述,从古至今,提出的《西游记》作者共六悦。不过,倘若“邱处机”说与“或邱处机的弟子”说、“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中之“尹真人弟子”说与“唐新庵”说以及第五、六项中“陈元之”说和“李春芳”说与“华阳洞天主人”统统分列,则共九说了。
+
  九说中,声势最大,流行最久的当推邱处机说;赞同最众,几成定论的当为吴承恩说;后起新见,前景难测者则是华阳洞天主人说,虽然该说之持论者因急于求成,将华阳氏分别判为陈元之或李春芳,以致相互矛盾,使向题复杂化,但华阳氏之为世德堂本校者却的确有“铁证”。那么,就《西游记》一书实际而论,世本的“校”者是否可称为世本的编者呢?无疑值得深思和值得研究。
+
  吴承恩作说与非吴承恩作说已争论有年。持续争论势所不免,也未必不是好事。从上述六说(或九说)所据之材料、立论之基点、推断之方法来看,无疑针锋相对,大有不同。真理虽然越辨越明,但若论主们只各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未能知己知彼,也不及去伪存真,则这场作者之争势必成旷日持久之拉锯战。是否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舍偏求全,都从《西游记》成书史演变史的实际出友,充分吸收和运用版本研究已有之成果,相辅相成,突事求是,进行深人之探讨,以求早日得出符合实际之结论呢?且拭目以待。
+
 
+
元朝长春道人邱处机写过《西游记》吗?七、八个世纪过去了,它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
 
+
 
+
 
+
汪氏首倡邱作说
+
 
+
 
+
 
+
小说《西游记》风行明代后,各种版本都不署作者名。社会上不免纷纷猜测,但入清后,竟盛传作者是邱处机,有清一代的文人几乎认同此说。此说何来?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才提出:是清代汪象旭所首倡。汪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卷首有《邱长春真君传》,说邱处机“有《磻溪(集)》、《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又附元虞集撰《原序》,序中记载:紫琼道人请他为《西游记》写序,并说此书是邱处机所著,虞集读后才知是载玄奘取经事;同时,《西游证道书》评点中常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邱处机的写作意图。如此言之凿凿,《西游记》邱作说使清人认同。
+
 
+
 
+
 
+
此《西游》非彼《西游》 
+
 
+
 
+
 
+
但是,《西游记》邱作说实在是阴差阳错!原来与邱处机有关的,是另一部同名的书,全称《长春真人西游记》。邱处机曾应元太祖诏,带着弟子李志常等18人远适西域。稍后,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约数万言,记其师西行所见、师徒问答以及途中吟咏之作。后来元末陶宗仪《辍耕录》,其中《长春道人》“已上见《幡溪集》、《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其实,所举后面三种书均非邱处机作,因此附会丛生,有人以为这部《西游记》的作者也是邱处机,以讹传讹,后来竟又把这部《西游记》等同于小说《西游记》。
+
 
+
 
+
 
+
名震文坛新发现 
+
 
+
 
+
 
+
不过,汪象旭在《西游证道书》中首倡邱作说,虽然安排得头头是道,但时至清末,就有人表示怀疑:一是说小说《西游记》中写到明代之事,邱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怎么可能;二是认为《西游记》中多有淮安方言,而邱处机一辈子生活在华北。 汪氏的邱作说便由此动摇。 后来,鲁迅、胡适等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据前人所论,又据明代天启间《淮安府志》所载,推定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乃是淮安人吴承恩。这在小说史上可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从此,吴承恩之名便署在新版本《西游记》上,是为定论。
+
 
+
 
+
 
+
穷根究源再翻案 
+
 
+
 
+
 
+
但吴承恩著《西游记》说,也有质疑处。一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文友的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事;二是《淮安府志》虽载在吴承恩著《西游记》,但未说明是演义、稗官,且通常说演义稗官不入方志;三是清人书目曾把吴承恩著《西游记》列入舆地类。
+
 
+
因此,曾几何时,一方面有论者又重新提出小说《西游记》邱作说,或是邱的弟子和传人所作说;另方面也有论者提出《西游记》非吴承恩所著。
+
 
+
按,《西游记》多有道教内容,兼载有道家的诗句;而且《西游记》是经过长期演变,最后由文人加工定型,这当中不能绝对排斥曾有道教徒参与过修改。从另一方面看,对吴著说持疑者也只是点到为止,既缺少根据,也未提出别人来代替吴承恩。现在看来,回归邱作说,可能性不大;而否定吴著说,也难驭。
+
 
+
 
+
 
+
原载《社会科学报》1996.12.12  学海寻踪栏
+
  
 +
  一般认为明版《西游记》四种,以世本为最早;杨闽斋本和《唐僧西游记》据世本删节翻刻;而李评本则以世本为底本梓刻。但亦有论者据《唐僧西游记》的字体和版式断为早期刊本,它与杨闽斋本并非据世本删节,而是承袭早期的另一种节本。笔者以为此说为一家之言,但难论定,因为字体和版式固有某种规律性可寻,但不能由此而否认还存在一些例外。至于清本,无疑以证道书本为最早,该书评批改编者虽称据大略堂古本,其实为世本系统的一个节本,具体说当是据李评本节改;而其第九回唐僧小传则据朱本卷四改编而成。至于此后之真诠本、新说本、原旨本、正旨本和评注本,郑振铎认为均据证道书本出,多有论者因之。不确。笔者经对读和分析,论定为真诠本据证道书本出,并参考明本,文字略有增加;此后的原旨本、正旨本和评注本则据真诠本翻刻。而新说本则是全本,据李评本翻刻;但又有第九回唐僧小传,系据真诠本翻刻;而承袭明本之原第九回,则又与第十、十一、十二等共四回文字,按真诠本的分割处,编成第十、十一、十二三回。所以,新说本堪称是清版本《西游记》的一个怪胎。有论者以此认为新说本是最接近《西游记》早期原本者,当然为无根之说。
  
 +
=== 旧序问题 ===
  
 +
  《西游记》多有序跋,但最有价值并引发争端者当推世本陈《序》和《西游证道书》前所辑之虞集《原序》。陈《序》由于其撰写时代之早和信息最大而见称于世。如它关于“前世本”、世本刊刻过程、《西游记》作者、时人对《西游记》评价等等资料,都富有历史价值,对版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论者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及撰序年代存有疑虑者。至于虞集《原序》,据《序》后题署官衔有误,即可知其为汪象旭所杜撰,旨在倡导《西游记》邱处机创作说;而且虞集为元人,小说《西游记》尚未问世。但虞《序》撰于清初,对《西游记》评价亦具创见性,故也有其资料价值。曾有论者称虞《序》即陈《序》中所称“前世本”之旧序,不确。不过,总的说,对陈《序》和虞《序》的研究至今还不够深入。
  
 
== 《西游记》续书 ==
 
== 《西游记》续书 ==
第1,067行: 第665行: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同其他小说一样,有众多的续书,最为著名的有以下三部,合称《西游记》三大续书。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同其他小说一样,有众多的续书,最为著名的有以下三部,合称《西游记》三大续书。
  
  《后西游记》,清代小说,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
+
  《后西游记》,清代小说,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后西游记》描写唐僧等取回真经,却未取回真解,致使天上以讹传讹。于是,他们的后人唐半偈、小行者、猪一戒、小沙弥再度西游,求取真解。与原书相比,《后西游记》的寓言化倾向更为明显,其中不少描写颇富人生哲理。
 
+
  《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共一百回。
+
 
+
  《西游补》明代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西游记》续书之一。明末清初董说(字若雨,法名南潜)作,共十六回。
+
 
+
  到了近现代,与新兴的电影电视相结合,《西游记》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改编和续书。
+
 
+
  对名著进行续补、仿作、改编、扩充,是明清小说创作的一个规律性现象。《西游记》也有一些续书。
+
 
+
《续西游记》
+
 
+
  在《西游记》续书中,《续西游记》是规模最大的一种,当中描写如来佛因送经东土,恐人心怀不信,又恐经文与钯、棒并行不得,所以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缴了金箍棒、九齿钯等兵器,按原路护经返国,归途遭遇八十八次磨难。
+
 
+
《后西游记》
+
 
+
  《后西游记》描写唐僧等取回真经,却未取回真解,致使天上以讹传讹。于是,他们的后人唐半偈、小行者、猪一戒、小沙弥再度西游,求取真解。与原书相比,《后西游记》的寓言化倾向更为明显,其中不少描写颇富人生哲理。
+
  
《西游补》
+
  《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共一百回。在《西游记》续书中,《续西游记》是规模最大的一种,当中描写如来佛因送经东土,恐人心怀不信,又恐经文与钯、棒并行不得,所以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缴了金箍棒、九齿钯等兵器,按原路护经返国,归途遭遇八十八次磨难。
  
  《西游补》比较特殊,它只是接著原书“三调芭蕉扇”之后,补进十六回。敘述孙悟空化斋,被情妖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或见过去,或见未来;忽作美女,忽作阎王;种种掙扎,处处迷惑,终得虛空主人一呼点醒,打杀鲭鱼,又现真身。全书自成格局,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
+
  《西游补》明代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西游记》续书之一。明末清初董说(字若雨,法名南潜)作,共十六回。《西游补》比较特殊,它只是接著原书“三调芭蕉扇”之后,补进十六回。敘述孙悟空化斋,被情妖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或见过去,或见未来;忽作美女,忽作阎王;种种掙扎,处处迷惑,终得虛空主人一呼点醒,打杀鲭鱼,又现真身。全书自成格局,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
  
 
  到了近现代,与新兴的电影电视相结合,《西游记》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改编和续书。
 
  到了近现代,与新兴的电影电视相结合,《西游记》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改编和续书。
  
《西游记》在国外
+
=== 《西游记》在国外 ===
  
 
  《西游记》在国外广为传播。早在元末明初的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就有《西游记平话》的片断。
 
  《西游记》在国外广为传播。早在元末明初的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就有《西游记平话》的片断。
  
各国译本
+
  各国译本:
  
 
  1758年日本小说家西田维则开始将百回本译为日文,前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版《通俗西游记》。至现代,日本已累计有30馀种译本。日本电视工作者还曾将《西游记》改编为电视剧。
 
  1758年日本小说家西田维则开始将百回本译为日文,前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版《通俗西游记》。至现代,日本已累计有30馀种译本。日本电视工作者还曾将《西游记》改编为电视剧。
第1,313行: 第895行:
 
[[Category: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Category: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Category:西游记]]
 
[[Category:西游记]]
 +
 +
[[Category:典籍文献]]
 +
[[Category:中文典籍文献]]
 +
 +
[[Category:学习成语典故词典引证书目]]
 +
 +
[[Category:中文字典]]
 +
[[Category:中华大词典]]
 +
[[Category:X音词语]]
 +
[[Category:西]]

2022年10月3日 (一) 06:46的最后版本

→ 小说《西游记》阅读: 《西游记》目录

  《西游记》汉语拼音:Xiyou Ji;英语:Journey to the West),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全书20卷100回。以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原始素材,讲述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来,西游记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版本繁多。在日本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与红孩儿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说法不一,大抵推断为明代失意儒生吴承恩的作品;旧时有传说该书作者是元朝全真教道人丘处机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交通极其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具有玄奘这样长途旅行经历的人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当他西行万里、载誉归来的时候,曾轰动全国,一些神奇的传说也随之产生,成为《西游记》故事的源头。唐代文言小说集《独异志》曾记载玄奘在取经途中,路遇虎豹,一老僧授以《心经》,令其诵之,于是虎豹藏形,山川平易。又记载在玄奘取经出发前后寺庙中的松枝指向不同。在《大唐西域记》中则有西女国只有女子、没有男人的记载,以及狮子王抢夺公主为妻、孕男育女的故事。这些內容在《西游记》中都有类似的表现,可见小说渊源有自。在安西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唐僧取经图》上,已可以看到在唐僧之外,还有猴行者和白马的出现。在宋代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具备了《西游记》的基本情节轮廓,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雏形。而元代《西游记杂剧》和稍晚一些时候出现的《西游记平话》,在故事的完整性与描写的具体性上又有所发展。此外,如南戏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等相关戏曲,在取经题材的演变中也有一定的意义。

  《西游记》是一本游历型的小说,书中对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的个性,刻划得非常鲜明,譬如虔诚庸弱唐三藏、食色二欲猪八戒、英雄风采孙悟空,以及默默苦行沙和尚的形象,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除此以外,书中对穿插在各篇中的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也描写得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个性特质。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历尽了九九八十一难,当中经历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使读者仿如置身于奇幻的精神漫游。然而,在这些幻想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情节背后,蕴含著丰富的哲理意涵,以致《西游记》的创作本旨,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于一尊。《西游记》的艺术风格极为独特,是一本既容易读,又难于理解的书。一方面,它以轻松明快的语言,诙谐幽默的笔调,充满幻想色彩及无奇不有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另一方面,书中一个个飞扬生动故事的背后,蕴涵著丰富的政治、社会意涵,以及人生哲理。

  《西游记》阅读:>>> 西游记·目录

目录

概述

  《西游记》是中国明代长篇神话小说。全书20卷100回。《西游记》的故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经《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述和某些夸张,在唐代广为流传,并演化成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至刊印于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取经故事有重要发展,已初步具有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为取经故事的主角。到元代(至迟到明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它很可能是吴承恩直接据以加工创作的底本,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宋至明,取经故事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其中某些情节、内容均与吴著《西游记》相似。这说明在吴著《西游记》之前,取经故事已经众手加工而广为流传。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同样漫长的演变过程,与大禹治水时收伏的一个淮涡水神无支祁有关。无支祁原是个神通广大的猴精,后被镇锁在淮阴龟山脚下。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铸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了这部规模宏大的杰出神话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写唐僧身世及取经缘由。第三部分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成了“正果”。

  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

  第二部分主要起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有较明显的宗教迷信色彩。故事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在题材内容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矛盾。但由于主人公前后性格的一贯性,斗争对象和情势的变异并未能影响小说思想内容的大致统一。孙悟空因法力不及如来佛,造反失败、皈依佛门,最终表现了“佛法无边”的宗教思想,这与作者的历史局限和题材的宗教性质都是分不开的。但作为孙悟空这一主人公形象,不管前后都始终保持了战胜邪恶、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这也是《西游记》这部书的积极意义所在。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孙悟空的积极乐观、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是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孙悟空对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义的性质,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缩影;而取经路上妖魔的阴险淫恶则反映了社会上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正由于有了这样的对立面,孙悟空才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为书中突出了斩妖除怪的内容,而使取经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仅有象征性意义。

  对于唐僧这个人物,作者是批评大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不分是非,从而由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也是《西游记》与传统的取经故事的不同之处。此外,书中还刻画了猪八戒这样一个既憨厚纯朴、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同时又贪馋好色、不能辨识敌我、以及嫉妒心强、斗争不够坚定的社会小生产者的形象,作者对他给予了戏谑嘲笑和善意的批评。作者正是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歌颂了正义、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恶势力,劝戒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对敌要狠,除恶务尽。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西游记》在思想内容上还存在一些糟粕,如佛法无边的思想、宿命论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等。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故事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书中人物既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强烈的现实感。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人物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诠释就众说纷纭。小说敷演的是佛教徒的事蹟,所以很自然有人认为它宣扬的是佛教思想。但《西游记》同时也备受道教徒的青睐,清代以来出现的陈士斌《西游真诠》、刘一明《西游原旨》等书,都是从道教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评点的。而清代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则是从理学角度阐发此书“精义”的。

主题

  《西游记》的隐含意义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证道说

  悟一子陈子斌评点本《西游记真诠》说:《西游记》讲的是“金丹大道”;刘一明评点本《西游原旨》也承袭了这种观点,说它是“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

劝学说

  清朝学者张书绅在《西游记总论》、《新说西游记自序》、《新说西游记总批》中说:“至谓证仙佛之道,则误矣……予今批《西游记》一百回,亦一言以蔽之曰‘只是教人诚心为学,不要退悔’。……证圣贤儒者之道,今《西游记》,是把《大学》诚意正心,克己明德之要,竭力备细,写了一尽,明显易见,确然可据,不过借取经一事,以寓其意耳,亦何有于仙佛之事哉?”

心学说

  谢肇浙称:“《西游记》蔓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西游记》为三教合一心学也。”

玩世说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世界的一部绝太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这几百年来读《西游记》的人都太聪明了,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极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都要妄想想透过纸背去寻那‘微言大义’,遂把一部《西游记》罩上了儒释道三教的袍子;因此,我不能不用我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同时指出孙悟空源自印度神话“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元支祁的神话里得着一点暗示,也未可知。我总怀疑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鲁迅传承了胡适的观点,归为“明之神魔小说”,“奉道流羽容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流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板显赫,成化时有方士李孜、释继晓,正德时有色目人于水,皆以方技杂流拜官,荣华熠耀,世所企美,则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舷括矣。其在小说,则明初之《平妖传》已开其先,而继起之作尤彩。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长谈,尤未学佛,故未回至有荒唐元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特点

  《西游记》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为第一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主要事件是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江流儿的故事,讲唐僧的出身,家世,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王入冥,为取经做伏笔。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全书的末尾,写八十一难,取经成佛。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八十一难的描写,包括四十一个小故事,前后联系、互相串联。

浪漫的想象

  《西游记》创作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虚幻神话世界,有真有假,亦假亦真,有佛教的天堂地狱、道教的天宫神仙、民间的土地神、庙王,还有一群各色妖怪。人物塑造上,把人、神和动物原型的特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也有细节的合理和真实。浪漫主义的一个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老鼠精住在无底洞;蝎子精有个蜇人的尾巴;白象王用鼻子卷人;狮子王一口吞入十万天兵;蜘蛛精的肚脐眼冒出蜘蛛丝,都符合动物的原型,也富有神奇的想象。浪漫主义的令一个特点是夸张的描写方法。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金箍棒可长可短,可大可小;芭蕉扇,可以把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同时又可以含在嘴里;流沙河,飘不起鹅毛;火焰山可以融化任何物品;人参果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等等。

显示民族的精神风貌

  《西游记》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精神风貌,“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古代知识份子志行修谨,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也折射著中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

  能夠以一部作品,就如此鲜明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在古代小说中确实是少见。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也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

语言风格

  在《西游记》产生之前,白话小说的发展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早期的白话小说还相当朴拙,而且个性特点不鲜明。《西游记》则不然,它的语言轻松明快,诙谐幽默,充满激情,风格十分突出。

  作者的散体敘述语言常采用简短、整齐的句式,造成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又赋予敘述语言以情绪化色彩,避免纯客观的平铺直敘。作者还大量运用韻文,既有义理的表现,也有气氛的烘托,还有不少人物的韻白。

  这些语言的运用灵巧活泼,各臻其妙。如孙悟空就有许多长篇诗白,它们强化了他桀骜不驯的英雄品格。他声称:“你去干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我也曾花果山上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宮。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了六七锺。”诸如此类,无不韻律独特,情境超拔,充满了自豪与骄傲,极易喚起读者的欣赏与共鸣。

诙谐、讽刺

  诙谐、讽刺的语言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特点。从玉皇大帝、老君、释迦牟尼、阿傩、迦叶、各国的国王都是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如猪八戒挖苦朱紫国王说:“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孙悟空在花果山时说“大王我是老孙,我们都姓孙,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家孙、一国孙、一窝孙!”

散文化、韵文化的语言

  《西游记》中的语言是口语化、通俗化、散文化和韵文化。如猪八戒骂孙悟空“破猴子!弼马温!”、“毛脸雷公嘴”;孙悟空叫土地神和老君、玉帝等是“老儿”。同时书中有许多方言,如:“拐呀拐的”、“蹦呀蹦的”、“溜呀溜的”。书中的谚语、俗语也是一大亮点,如“树大风高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强龙不压地头蛇”、“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汤里去”。韵文化的句子主要表现为一些诗词歌赋的咏叹。如第十三回“双叉岭伯钦留僧”的诗句“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鹿。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的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

无奇不有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小说,天上人间,殊方绝域,无处不到,无奇不有。幽冥界勾了生死簿就可以永生;黃河、海水可以瓶装杯泻;风雨雷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南天门上,哪吒把皂旗展开,日月星辰俱遮蔽了,真是“干坤墨染就,宇宙靛装成”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火焰山下,用芭蕉扇连煽四十九下,有火处下雨,无火处天晴……

幻想与现实相紧扣

  《西游记》的幻想又不是凭空虛构的,它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如书中严整有序的神佛世界,就是尘世间统治机构的翻版,他们也有自己的上下级关系,也有一套命令、宣调、奏议、责罚的行政手续和管理办法。而那些称王称霸、误国害民的妖魔,实际上也是社会上各种黑暗势力的幻化形象。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形象,无论他们以什么形体出现,都具有人类的品性,从而使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笑料丛生

  诙谐幽默是《西游记》敘事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吸收了传统俳谐、民间笑话的成功经验,涉笔成趣,笑料丛生。誇张时,锋芒毕露,使人捧腹喷饭;含蓄时,旨微语婉,令人会心微笑。其中既有对世态风俗的讽刺调侃,也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悉心体察。如描写降妖伏魔,不是单纯渲染凶险恐怖,而是善于通过趣笔化解紧张气氛,不但对妖魔的不自量力多予嘲弄,也使读者始终保持一种愉悅超然的阅读心理。

喜剧人物

  在人物塑造方面,《西游记》也是多用谐谑之笔。唐僧心诚志坚,又庸弱迂腐,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要领道三个顽劣不堪的“妖徒”,进行神圣的取经,本身就具有喜剧性。而孙悟空、猪八戒更生动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喜剧性格。孙悟空是具有自觉意识的、正面而肯定型的喜剧人物。他一直是以英雄的乐观精神感染读者。猪八戒则是不自觉的、负面而否定型的喜剧性格。他经常表里相背,弄巧成拙,欲盖弥彰,陷入被人嘲笑的境地。

超越时空

  在古人所谓的几大奇书中,《西游记》凭其对人类的本性与经验,有著深刻而朴实的揭示,使其超越了一切时空的界限,体现出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价值。

人物投射

  事实上,就是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你渴望摆脫一切束缚,甚至有闹个天翻地覆的冲动,那麼,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做出些事后连自己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那麼,不妨以猪八戒作为自我嘲弄的镜子;最好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偏执的顶头上司;万一你自己不幸,如唐僧般处处逢灾,又无能为力,万事靠人,也不必自怨自艾,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西天还是可以达到的;假如你乏善可陈,默默奉献一似沙和尚,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

人物

玄奘

  历史上的玄奘是一个心诚志坚、勇猛精进的高僧。不过,南宋诗人刘克庄笔下就有“取经烦猴行者”的诗句,这表明在南宋时人的心目中,玄奘的性格与作用已在弱化。而在后来取经题材的演变过程中,玄奘变得更加庸弱无能了。到了《西游记》中,玄奘离开了徒弟的帮助,简直寸步难行,甚至连一碗斋饭都化不到。一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飞魄散。当然,作者也同时描写了唐僧作为普通人可亲、可近的一面,他虽不能降妖,对徒弟的辛劳却也十分感激。

  唐僧的重要性,关键在于他是取经队伍不可替代的精神领袖,具有坚定的意志,比起“妖怪”出身、本领非凡的徒弟们,他需要经受更多的磨难和诱惑,但他从不动搖,“铁打的心肠朝佛去”。所以,唐僧也由此得到了孙悟空们由衷的尊敬。

  《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可以“说声去,就纵筋斗云,早至灵山”。不但如此,唐僧的这几个“妖徒”还会“缩地法”(指要到哪儿,只要略施神通,转眼便到达的一种技法。事见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如果让他们去取经,可以说易如反掌,就是弄神通,带唐僧去西天也不是难事。但唐僧是肉眼凡胎,自己无法飞行,又注定要经历种种磨难,才能取回真经。所以,一段奇特、艰险的旅程就在这个普通人的面前展开,唐僧并不像孙悟空们那样的神怪,他的性格无不是与他作为凡人的这一基本特性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是肉眼,所以唐僧不辨人妖,常常责怪孙悟空的降妖伏魔,是杀生害命,过于凶狠,以致连妖魔也知道如何利用他的这一弱点,用各种手段欺骗他;因为是凡胎,所以他又不仅要战胜困难,更要战胜自我。比如好几次受到女色的引诱,他都不为所动,表现了虔诚悟道、持戒精进的高僧品格。

  事实上,没有唐僧的坚持不懈,取经队伍早就作鸟兽散了。一个神奇英雄完成某种艰难事业并不足为奇,而一个普通人要做出同样的业绩,就让人感佩不已。唐僧不同于孙悟空的风采也正在这里。

  唐僧虽然是一个和尚,但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并不像个佛门中人,作者赋予了唐僧许多一般儒生的特征。实际上,他的软弱无能、昏庸偏执、心胸狭窄、自私嫉妒等表现,都是儒生这一阶层常见的精神缺陷。

  唐僧的一些日常言行,如对月伤怀、吟詠诗歌,也是文人常态。更突出的是,他常称引儒家经典教训徒弟,如他所说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都不是佛教的口头禅,而是儒家的语录。所以,明代托名李卓吾评点的《西游记》就反复说:“此和尚可厌,缘何和尚倒有秀才气,腐极了!腐极了!”、“行者虽是假的(指假孙悟空猕猴怪),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

  如果说《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水浒传》通过宋江、吳用等人,都有美化儒生的倾向,那麼,《西游记》中的唐僧,则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较早受到严厉批评的具有儒生特点的形象,因而值得重视。这种对儒生特点的批评当然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普遍的儒生形象。由于唐僧身上集中了旧时儒生的共同弱点,作者实际上也对薰陶和培养出这种儒生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检讨。

孙悟空

  在《西游记》的描写中,孙悟空是一个荡魔除邪、匡危扶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风云的战斗姿态,救民于水火,除霸于当道,表现了极大的救世热忱。套用神灵启示乌雞国众僧的话语,他“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孙悟空成为多灾多难的民众所企盼的真正救星。挫折、失败对孙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甚至被妖魔缴去金箍棒,他都从不气馁,往往吸取教训,计上心来,重新抖擞精神,继续作战,终于绝处逢生,赢得胜利。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老孙的买卖,原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这生动地体现了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把酷爱自由、追求自由作为英雄性格的重要突出特点,是《西游记》不同于以前小说的英雄塑造形式。

  《西游记》在开篇为孙悟空安排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诞生神话,他得日月之精华,天生地养,无父无母,一开始就在精神上超越了宗法制社会对人的种种制约,也表明了正是造物者赋予人自由的天性。此后在花果山他享受著“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求长生之道、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天不收、地不管”的绝对自由。而对神佛企图拘系他的阴谋,他也总是拼死反抗。当观音、唐僧合谋骗他戴上紧箍儿时,他竟一反平时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或想打、或要罵。直到小说结尾还有一个点睛之笔,当诸佛赞扬如来大法时,孙悟空却要唐僧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要把紧箍儿“脫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总之,对孙悟空来说,自由就是轻蔑“君临一切”的权威,就是反抗社会的和自然的各种清规戒律,就是放纵无拘无束的个性。同时,作者也以悲、喜剧兼具的笔触,揭示出任何对这种自由天性的控制都是残忍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有强烈的自尊意识也是孙悟空不同于其他英雄人物的重要特点。他的两次大闹天宮,实际上都是因为他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参加取经以后,这种自尊意识也时常有所流露。与他相处未久的猪八戒就对孙悟空说过:“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孙悟空有一段名言:“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太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为了突出孙悟空的这种自尊意识,《西游记》第34回还特意为他安排了必须下拜的境遇,因为不如此就无法营救师父。于是,这个“当时下九鼎油锅,就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淚儿”的硬汉子,竟淚出痛肠,放声大哭起来。这种屈节受辱的內心痛苦,衬托出英雄心高气傲的襟怀。在孙悟空心中,“一卷经能值几何?”唯有品节、尊严才是至高无上、不能牺牲的。

  对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孙悟空似乎是无师自通的。早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之初,他与众猴约定先进得水帘洞者为王,居然就引用了《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据,名正言顺地做了美猴王。此后,他也时常说些忠孝节义的大道理。不但如此,他还能身体力行。他到处济困扶危,显示的就是儒家所推崇的“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孙悟空深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对唐僧极为尊敬、孝顺。他在五庄观闯了祸,镇元大仙命人鞭打唐僧,他几次要求替师父挨打,甚至在被妖魔击败,从昏死中醒来后,一开口就叫了声“师父啊”。这些都表现出孙悟空的无比忠诚,难怪不苟言笑的白龙马称赞孙悟空:“他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连他的对手、反覆无常的妖魔也承认“孙行者是个广施仁义的猴头”。

猪八戒

  猪八戒原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尘,不料错投猪胎,变成了猪的模样。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可以说与孙悟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称王,猪八戒却在高老庄入赘为婿;一个大闹天宮,一个却在耕田耙地。高老庄生活的描述成了猪八戒性格的铺垫和预演,他是带著随时可能回高老庄做回女婿的想法参加取经的。

  上路取经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麻烦是饥饿,作者对猪八戒的贪吃作了不少诙谐的描写。而更严重的是,猪八戒始终没有改变好色的毛病,“四圣试禅心”时受到观音等的戏弄,仍不思悔改,以后又多次因急情贪色,落入妖怪的圈套。如在盘丝洞,他就自陷“情网”,被女妖用丝绳束缚得无法动弹。直至快到西天了,他仍是“色情未泯”。而成佛时,得到的封号也是“淨坛使者”,依然摆不脫好吃的嫌疑。

  虽然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有许多缺点,如贪吃好色,喜占小便宜等,但他并不是反面人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猪八戒自已所说的:“我是个直肠的痴汉”。这种憨厚朴实近乎呆傻的性格,不但使他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出乖露丑,也让读者在看过猪八戒的狼狈相后,因而享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从而对其产生宽容与同情。

  不过,猪八戒也不是一味的愚笨。例如第47及48回,在过通天河时,他就知道用石子投河,以辨水之深浅;知道用钉钯筑冰,以测河水结冰之厚薄;还知道用草包著马蹄以防滑;让唐僧把九环锡杖橫在马上,以免从冰缝眼里掉下去。这些来自生活的智慧,是整天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所不具备的。作者在写尽猪八戒的“直”与“痴”时,又为他点缀了些“曲”与“巧”,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和丰满。

沙僧

  与孙悟空、猪八戒相比,沙和尚显得不那麼突出。但他同样是取经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原是玉皇太帝灵霄殿上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沙和尚因无心之失而受重罚,却一心向善,使他有别于孙悟空、猪八戒。

  参加取经后,他也表现得十分沉著,抱定了“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的志向,坚信“且只挨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因此,在取经四众中,他经常起著消弭分歧、调和矛盾的作用。当猪八戒打退堂鼓时,是沙和尚鼓励他坚持下去;当孙悟空吵嚷著散夥时,也是沙和尚作中流砥柱,劝得他回心转意。

  尽管他总是谦虛地说“我也没什么本事”,但没有他的协助,孙悟空有时也孤掌难鸣。在一个团队中,沙和尚是这样一种人:有他,人们不觉得什么;没他,却会感到少了什么。

白龙马

  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太子,姓敖(龙族王室之姓),小说里并未出现其名,亦未被授予法名,书中又称为意马。因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犯下大罪被处死罪,后被观世音菩萨救下,命其在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后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在书中暗指水属性。被唐僧收服后,锯角退鳞,幻化为其跨下白马代替原先坐骑去西天取经。后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八部天龙马,全称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没有专用武器,初次出场是不持武器以龙形和孙悟空战斗,后来与奎木狼战斗时骗得奎木狼宝刀,再持刀作战。

神仙菩萨

  《西游记》中的神仙菩萨包括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其中有来自道教的,也有来自佛教的,还有来自民间信仰。最上一层的神佛是玉皇大帝和西天如来佛,在他们之下,是相当复杂的神灵系谱。在玉皇大帝系谱中,有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许旌阳、葛天翁以及四值功曹、千里眼、顺风耳等等;在如来佛系谱中,有观音、文殊、普贤、弥勒等众多菩萨;在地上,又有山神、土地之类;在水中则有水神、龙王。基本上,这些都是人间朝廷及其权力机构的翻版。

  《西游记》描写神仙菩萨,往往赋予人的感情特征,故多有可爱之处。如太上老君就如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在孙悟空的捉弄面前,有时竟表现得十分无奈,反而增添了他的真实可信性。当然,作者这样描写神仙菩萨,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艺术旨趣,他们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来佛

  如来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号之一,“如”也称“如实”,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沿此真理行事便可达到佛的境內外界。中国佛教徒尊其为最高神只。但在民间,如来佛在神界的地位似略低于玉皇大帝。

  在《西游记》中,当众天将制服不了孙悟空时,玉帝“遂传旨著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他不但降伏了孙悟空,还安排了观音去寻访取经人,并曾在急难中给孙悟空以启示,最后将佛经传给取经人。可以说,整个取经活动都是在如来佛的掌控之下。但在具体描写上,他的形象并不十分突出。

观世音

  观世音,为佛教诸菩萨的首席。唐朝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略称观音。佛教称其大慈大悲,遇难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会前去拯救。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每当遇到危难时,总是默念观音,才转危为安。

  在《西游记》中,除了唐僧师徒,观音菩萨可以算得上是第五号人物。从参与收伏孙悟空,到寻访取经人,或设障碍以试禅心,或收妖魔以助西行,甚至“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也是由她策划补足的。观音菩萨贯穿全书,具有艺术结构上的特殊作用。在小说中,孙悟空一遇到委屈或麻烦,首先想到的总是观音。作者在往来奔波的观音身上赋予了明显的世俗化特点,她不仅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法力受人崇信,也与孙悟空乐观进取的英雄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际上,观音是民间信仰的一个核心,这一点在《西游记》中也有所反映。《西游记》虽然也写了玉帝、如来这两位仙佛界的最高神,但对他们时有调侃,至少孙悟空对他们不是那麼恭敬的。而观音则不然,在小说中,她得到了所有人、包括孙悟空、猪八戒这种放诞无礼者的礼拜。当然,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也不像玉帝、如来那样高高在上,小说赋予了她世俗的品格。例如在第48回,作者所描写的“鱼篮观音”,恰如作品中猪八戒所说的,是“一个未梳妆的菩萨”。这一诙谐的说法表明观音不再是神祕的、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极富人情味的。

四海龙王

  古人认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古代所谓的东西南北“四海”,是不同于今日之地理概念。而作为水神,龙王则遍布江、河、湖、海。明代徐道《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东海龙王为敖广,南海龙王为敖润,西海龙王为敖钦,北海龙王为敖顺。《西游记》所写的与此大体相符,只是南海龙王与西海龙王的名字颠倒了。

  孙悟空没有兵器,就跑到东洋海底向龙王敖广索要,接著他进一步索要披挂,惊动其他三海龙王也都赶来了。四海龙王对孙悟空的无礼行径很不满,进表玉帝,控告孙悟空,加上阎王也上奏控告孙悟空强行勾掉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道致了玉帝降旨收伏孙悟空。后来,《西游记》中对龙王也时有提及。如第14回,孙悟空打杀六贼,因受不了唐僧的指责,一气之下要回花果山,路过东海,到龙王那里去喝茶,龙王以“圯桥进履”的典故开道他,使得孙悟空又回心转意;第44回,四海龙王听随孙悟空的号令行云布雨;第77回,北海龙王还曾被孙悟空喚来,以保护唐僧免受火蒸之苦;而在第43回,孙悟空为降黑水河妖,又曾向西海龙王问罪。

  此外,在《西游记》中,还写到了龙婆、龙子、龙女,他们构成了一个若隐若现的庞大家族。

二郎神

  二郎真君又称二郎神,有关二郎神的说法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一说是战国时秦国川蜀太守李冰,或其子李二郎;一说是隋朝人赵昱;一说是宋徽宗朝的杨戩,他原是得宠宦官,后来被附会成水神;一说是晉时名将邓遐;一说是古印度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这几个传说中的二郎神虽各不相同,但也时有相互吸收。《西游记》所写为杨戩,也综合了其他有关二郎神的传说。

  第六回孙悟空大闹天宮时,玉帝遣二郎真君前往擒之,孙悟空笑谓二郎曰:“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麼?”。这里所说的是宋代宦官杨戩。不过,小说中又称杨二郎手下,有梅山七兄弟,又源自隋代嘉州太守赵昱斩蛟定患故事中的梅山七圣。宋以后,二郎神信仰在民间极为流行,在小说戏曲也经常有所表现。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本领高强,在第6回围剿孙悟空时,孙悟空不断变化,也无所逃遁。而在孙悟空参加取经后,则给予过协助。

托塔天王、哪吒

  佛教四大天王中,以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名气最大,唐代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中谓其“右扼吳鉤,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其手持的宝塔或由其三子哪吒捧行。后来毗沙门天王逐渐中国化,与唐初名将李靖合而为一,成为了托塔李天王。

  有关哪吒的故事,《封神演义》述之甚详。在《西游记》中,托塔天王率三子哪吒奉玉帝旨意,先后两次讨伐孙悟空。哪吒使出三头六臂,十分英勇,但均被孙悟空打败。另外,小说又描写李天王二子木叉也曾助战。

  孙悟空参加取经后,作品对李天王父子仍时有提及,如第83回,描写地湧夫人(老鼠精)是李天王的干女儿,抢夺了唐僧,孙悟空上天向李天王问罪,李天王、哪吒因而一同前来降妖。

妖魔鬼怪

  妖魔鬼怪也是《西游记》艺术形象中的一大系列。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各种动物精怪,它们既有动物的形体,又有世上恶人的卑劣品行,是人性和兽性的结合。这些妖魔鬼怪不但残害百姓,称霸一方,而且还直接威胁到取经人。

  许多妖魔又与神佛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往往来自神佛界,被收伏后又皈依神佛界。如在乌雞国侵国篡位的狮子精,原来是文殊菩萨座下的青毛狮子。国王蒙受冤屈却无处申诉,他说那个狮子精“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与他有亲,东岳天齐是他的好朋友,十代阎罗是他的異兄弟。因此这般,我也无门投告。”作者显然是以此讽喻现实社会中的官官相护。当然,作者这样写,大约也是为了表现观音开道孙悟空时说的“菩萨、妖精,总是一念”,好坏本是一念之差。

六耳猕猴

  六耳猕猴即假孙悟空,他能聆音,善察理,知前后,对万物皆明,与孙悟空长得一模一样,同相同音,也有同样的本领。后被如来佛识破,并用缽盂抓住它,使其现出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在《西游记》的妖怪中,六耳猕猴怪十分特殊。他是在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后,乘唐僧身边无人,假冒孙悟空模样,将唐僧打昏,夺走行李,声言:“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因此,真假猴王可说是代表著孙悟空的“二心”,作者反复提醒读者:“人有二心生祸灾”。真假猴王之爭是“二心竞斗”,而消灭此怪,则是“剪断二心”归于正。

  假猴王实际上也是孙悟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以孙悟空的一身本事,去西天易如反掌,如今却在唐僧手下受气,偶然产生拋开唐僧,自去取经的念头并不为奇。而真假猴王的苦战,也就说明人要战胜自我最不容易。当然,作者也没有把责任都归咎于孙悟空,他强调的是,取经队伍应该“合意同心”,团结向前。

敬道灭僧三妖道

  《西游记》中的妖怪有不少都是妖道,第44至46回所写在车迟国惑乱君心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是如此。他们蛊惑国王,敬道灭僧,迫害和尚,而孙悟空则以“专救人间灾害”的救星姿态出现。

  当孙悟空护著唐僧来到车迟国时,立刻解救了受苦受难的众僧,又在三清殿大大捉弄了三妖道一番。三妖恼羞成怒,要与孙悟空斗法,先是比赛求雨。孙悟空的元神上天阻止了被妖怪喚来的风婆、云童、雷公、电母及四海龙王的刮风下雨行动,却又号令他们跟随自己的金箍棒行动,致使雷雨大作。这一段形象有趣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控制天气的愿望。接下来,唐僧师徒又与妖道比赛坐禅、隔板猜物、砍头重生、油锅洗澡等,孙悟空都能出奇制胜。这段描写文笔之变幻莫测、生动风趣,也真引人入胜。

蜘蛛精

  蜘蛛精是《西游记》第72及73回所描写的七个女妖。唐僧照例充当了故事的引子,被女妖捉取。孙悟空在盘丝洞见到这七个女妖正在洗浴,因有“男不与女斗”之虑,所以让猪八戒去打。猪八戒一见女妖,有心戏弄一番,却被蜘蛛精从肚脐孔冒出的丝绳紧紧缚住。回目称这是“七情迷本,八戒忘形”,表明了作者的寓意乃在借蜘蛛丝比作“情丝”,猪八戒迷情忘本,所以才自陷“情网”,不能自拔。

  后来,孙悟空从土地那里,查明了七个女妖原来是蜘蛛精,轻而易举地就把她们消灭了。不过,蜘蛛精们还有一个结拜的兄长,是蜈蚣精,孙悟空是靠毗蓝婆的小儿昴日星官(一只大公雞)才把蜈蚣精降伏的。这一段故事很有童话情趣。如蜘蛛精手下的小妖,是蜜蜂、蜻蜓、牛蜢之类,都是蜘蛛精结网所获;而蜘蛛精的弄奸作祟,只不过是吐丝而已;另外还有公雞善吃蜈蚣之类的事,都描写得与这些动物的特性相吻合,令人忍俊不禁。

狮驼洞三妖

  第74至77回描写的狮驼洞降三妖,是《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唐僧师徒刚到狮驼岭,作者就渲染了妖怪的凶恶,唐僧止不住眼中流淚,八戒更叫嚷著要逃跑。当然,这都是为了衬托后来孙悟空的英勇无畏。

  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孙悟空先探听了妖怪的虛实,变化形象,主动出击。不料被妖魔识破,装进了阴阳瓶中。巧妙逃出后,孙悟空再去挑战,乘老妖不备,钻进其腹中,迫使老妖告饶。二、三怪犹不服,一度还将唐僧师徒捉住,放入蒸笼备吃。孙悟空使出各种招数,救出师父,并从如来处那里得知,狮驼洞三妖原来是佛界的青狮、白象、大鹏金翅雕,妖怪最后也由此得以被如来收伏。

  作者借人物之口反复说:“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公,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王曾与他为友,八洞仙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又说:“如来,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其中也寄寓著反映现实政治的讽世意味。

牛魔王家族

  《西游记》描写了几十个降妖伏魔的故事,那些妖魔的事蹟多半随著故事情节相起迄,故事一完结,该妖魔便不再出现,因此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深。唯一的例外大概是牛魔王家族。

  红孩儿:早于孙悟空在花果山称王称圣时,就与牛魔王结拜为兄弟。后来,牛魔王大约成家立业了,娶妻生子,成了一个有钱有势的家长。在取经路上,最先出场的牛家成员是牛魔王的嫡子圣婴大王,乳名红孩儿。他在枯松涧边的火云洞,仗著神通广大,压迫山神、土地,道致民愤极大;又抢夺唐僧,想蒸吃以延寿。其三昧真火,虽孙悟空也难以制胜。

  铁扇公主: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或称罗剎女,自恃有一把神奇的芭蕉扇,在火焰山盘剝百姓。因红孩儿被观音收去,她对孙悟空十分怨恨,不肯借扇给取经人,因而引起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冲突。

  此外,《西游记》还描写了牛魔王的兄弟如意真仙和他的妾玉面公主,以及与牛魔王过从甚密的万圣龙王家族,他们大多都有不良的品行。从号山到西梁女国、火焰山,以至祭赛国,牛魔王家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势力网。

  不过,在牛魔王家族中,除了玉面公主,其他成员并没有被打杀,这可能与作者将此家族描写得曲尽人情有关,至于其他妖怪在作者的笔下则完全是薄情寡义的。

关于作者

《水浒传》封面,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由于明代通俗小说的文化地位仍十分低下,几部重要作品的作者情況都不太清楚。我们虽然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施耐庵著《水浒传》,但有关他们生平的材料几乎为零。而《金瓶梅》的作者则只有个“兰陵笑笑生”的大号,具体是什么人,难于查考。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在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上,只署著“华阳洞天主人校”。鲁迅根据明熹宗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及钱大昕吳玉搢等人的记载与推论,断定《西游记》出于明代文人吴承恩之手,胡适也赞同这一说法,遂为一时之定论,后来排印出版的《西游记》就都署上了吳承恩的大名。

  但也有人认为《淮安府志》虽记载了吳承恩作《西游记》,却并没有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著作,而黃虞稷《千顷堂书目》又曾将吳承恩的《西游记》列入游记类作品,而不是列入小说类,所以怀疑吳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

  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丘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丘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丘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自明以来,有很多人认为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阮葵生丁晏吴玉晋冒广生都认为《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就是小说《西游记》,即所谓的“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或同时代之文人如李维桢吴国荣陈文烛丘度等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丘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也有少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李春芳、陈元之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

邱处机说

  此说流行于清代,且影响及今。邱处机,原为丘处机,讳孔子改。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即金熙宗皇统八年( 1148),卒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享年80岁。邱处机是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为龙门派倡始人。曾应诏与弟子远涉西域见元太祖成吉思汗,赐号神仙,受命掌管天下道教。邱处机于1224年回到今北京,其弟子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记其师西行途中所见所闻和吟咏之什。

  邱处机既是南宋末和元初人,怎么会与问世于明代嘉靖、万历间的《西游记》作者联在一起呢?据查,最早涉及邱处机和《西游记》关系者是元樗栎道人秦志安陶宗仪。秦志安撰《金莲正宗记·长春邱真人》篇历叙邱的生平事迹后说:“所有歌诗杂说、书简论议、直言语录,曰:《蟠溪集》、《鸣道集》、《西游记》,近数千首,见行于世。”陶宗仪据之撰《辍耕录·邱处机》篇,历述邱处机言行际遇后说:“已上见《蟠溪集》、《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上述二文中所举除《蟠溪》、《鸣道》两集系出邱之手外,其他都为他人所作。可知该《西游记》系指李志常撰二卷本《长春真人西游记》。

  最先把小说《西游记》同《长春真人西游记》相混,并将作者归之于邱处机的可能是生于明末的清人毛奇龄(1623-1716)。

  首倡邱作说最力且影晌波及有清一代者,当推汪象旭。汪象旭堪称精心设计了《西游记》邱作说。他在所著《西游证道书》卷首编撰有《邱长春真君传》,文中列述邱氏生平后说“有《磻溪鸣道集》、《西游记》行于世”,直接把《西游记》归入邱氏所作;并编入署“天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的《原序》,序中你:“一日,有衡岳紫琼道人持老友危敬夫手札来渴。余与流连浃月。将归,乃出一帙示余,曰:‘此国初丘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敢乞公一序以传’。余授而读之,见书中所载,乃唐玄奘法师取经事迹”,并敘及此书“数十万言”,大要为“收放心而已”,又有什么“心滚之称王称圣而闹天宫”;同时又在回评中多次提及邱处机写《西游记》的意图。如此言之凿凿,故随即有诸多评者纷起呼应。

  陈士斌著《西游真诠》、张书绅著《新说西游记》、刘一明著《西游原旨》、张含章著《通易西游正旨》、含晶子著《西游记评注》,以及撰序作跋,连篇累牍,异口同声皆声称《西游记》为邱氏所作,甚至并名亦直题“《邱真人西游记》”。邱作说终于成为有清一代《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但随即亦有学者持疑,如清人钱大昕曾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之跋中指出:此书系“其弟子李志常所编,于西域道里风俗,多可资考证者。而世鲜传本。余始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说演唐玄奘故事,亦称《西游记》,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

  不过,今人亦续有持邱作说者。

吴承恩说

  此说是二十世纪《西游记》作者说的主流。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嘉靖中补贡生,曾任长兴县丞,晚年有荆府纪善之补。著有《射阳先生存搞》等。首倡吴著说者为清人昊玉搢阮葵生丁晏诸人。

  吴玉搢《山阳志遗》说:“天启旧志列先生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及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阮葵生《茶余客话》说:“金漳山先生令山阳,修邑志。以吴射阳撰《西游记》事欲入志。余谓此事真伪一值一辨也。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世乃称为证道之书。批评穿凿,谓吻合金丹大旨,前冠以虞道园一序,而尊为长春真人秘本,亦作伪可嗤者矣。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已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又。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丁晏《石亭记事续编》则说:“《潜研堂集·跋西游记》云:‘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予始于道藏抄得之。小说《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邱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晏按:钱氏谓明人作甚是。《记》中如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省,皆明代官制。邱真人乃元初人,安得有此官?其为明人作无疑也。及考吾郡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吴承恩下有《西游记》一种。承恩字汝忠,吾乡人,明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旧志《文苑传》称:承恩性慧而多敏,博极群书,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西游记》即其一也。今记中多吾乡方言,足征其为淮人作。《西游》虽虞初之流,然脍炙人口,其推衍五行,颇契道家之旨,故特表而出之,以观吾乡之小说家,尚有明金丹奥旨者,岂第秋失之鍼鬼,瞽仙之精算哉?且使别于真人之记,各自为书。钱氏之说得此证而益明矣”。

  据天启《淮安府志》和上引各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推断为吴承恩作:“《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当作二卷,且为李志常作),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山人吴承恩。”并指出:“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已说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阜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采,以成大部的《西游记》。胡适在《西游记考证》长文中持论亦同。

  吴著说在二十世纪中几成定论;但亦时有提出异议者。一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文友的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事;二是《淮安府志》虽载在吴承恩著《西游记》,但未说明是演义、稗官,且通常说演义稗官不入方志;三是清人书目曾把吴承恩著《西游记》列入舆地类。

许白云说

  许白云,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卒于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史你杵氏于书无不穷探精微。公卿屡荐,终不就。暮年许学尤为诚悉,从游者千余人。晚以白云山人自号。

  提出许作说者为清人桂馥,桂馥《晚学集》:“《唐高僧传》:‘三藏法师元奘,陈留人,姓陈氏。贞观初,肇自咸京,誓往西国,穷览圣迹。经六载,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备历圣君,龙庭之文,鷲岭之秘,皆研机睹奥矣。……及东归,太宗诏留于宏福道场,乃诏明德僧灵润等二十人译梵,……总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余轴。法师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凡所游历,一百二十八国’。馥案:许白云《西游记》由此而作”。

  但持许作说仅此一家,未见流行。在近年的《西游记》作者争论中,或有认为许作说还可研究者,指出:过去因肯定《西游记》为吴承恩所作,所以对桂馥此说不加以重视,但这一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似也值得研究。

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

  即史真人弟子说或唐新庵说。倡此说者为清人陈文述,在《西泠仙咏自序》中称:“邱祖《西游记》只二卷,载在《道藏》……世传《西游记》,则邱祖门下史真人弟子所为,所言多与《性命圭旨》相合,或即作《圭旨》之史真人弟子从而演其说也。”该说提出后似未见流行。

华阳洞天主人说——陈元之说

  华阳洞天主人是世德堂本第三种明版《西游记》的校者,或认为校者即作者。今人陈君谋撰《百回本(西游记)作者臆断》(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一期)首倡此说。陈氏认为:“最早接触和了解”世德堂本的是世德堂主人唐光禄、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和序者陈元之。他们“是三个人呢,还是两个人?”郑振铎说华阳洞天主人即唐光禄,孙楷第说陈元之即唐光禄,惜乎他们未作具体说明。陈君谋认为陈元之即华阳洞天主人;华阳洞天主人是万历二十年刻世德堂本的订校者,不可能是万历十二年已逝的李春芳。陈元之的名字来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元同,陈元之是道家,华阳洞天主人很可能是道家的别署。“这样,姓名陈元之,别号华阳洞夭主人,两者就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陈元之不公是华阳洞天主人,而且亦即《西游记》的作者。”“序文作者陈元之,即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也即作者,三位一体”。陈氏认为华阳洞天主人的校,“并不是只校书中有关道教的叙写”,“而是‘订校’,‘校(应是秩,下同)其卷目’,‘校其卷目’就是分卷次立回目。如果不是初刻,那就用不着‘校其卷目’,因此,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世德堂本二十卷一百回,就是华阳洞天主人订定的。世德堂本是初刻本无疑。”“分卷次、立回目,为应是作者的事,但却由‘订校’者来做。所以这里的‘订校’,‘校其卷目’,隐含整理创作之意;校者即作者。”

  今人张锦池撰《论(西游记)的著作权向题》(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西游记老论》)亦主作者为校者华阳洞天主人,且“因陈元之序深得作品之三昧,故疑校者序者为同一人。”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说

  今人沈承庆撰《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向题揭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主此说。沈氏论定李作说有本证三条:

  一、“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刊有‘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以一部在几代民间话本基拙上整理加工而成的小说,其不称‘著’、‘作’而署曰‘校’,是即‘编撰’之谓,‘华阳洞天主人’于此当即‘编撰人”’。并认为这是“铁证”。

  二、“据吴承恩诗《赠李石麓太史》推断‘华阳洞天主人’为李春芳;有其家庭历史根据,也另有其个人道教薰刁背景。可信。”

  三、“《西游记》第95回一诗中隐有‘李春芳长者留迹’词句。‘留迹’意为‘留笔’,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字样参看,皆为考定《西游记》作者之本证”。沈氏称送条为“钢证”。

  沈氏所谓诗中隐有“李春芳长者留迹”的“怪诗”是指第95回如下一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此诗原为天竺国王到布金古寺而作。沈氏认为:“写诗固可以随着感觉走,但也不能跑题无法。试看怎么和‘今喜明君降宝堂’相对的第七句,会扯出来个‘古来长者留遗迹’的话呢?这段故事里,没出现过一个什么‘长者’,描等的又是眼前情景,何从‘古来’?这里无论作者或故事人物都在现说现话,哪儿去找‘遗迹’?且这‘遗迹’还是那位‘长者’所留。”“读至此处,百思不解”,“再一细看,第四句‘电绕长春赛禹汤’里有个‘春’字。第六句‘野花得润有余芳’里有个‘芳’宇。第五句‘草木沾恩添秀色’。‘木’字偏旁稍‘添’而迁‘秀’,则‘拆白道字’组成个‘李’字。第七句‘古来长者留遗迹’的‘长者’是编撰人的自称,‘留遗迹’是自白。合看这第四、五、六、七四句,庾词隐语已昭然若渴,其非‘李春芳老人留迹’而何?”

  此外,沈氏又提出史证四条:

  一、“李春芳籍隶江苏兴化,确为’吾淮人也”’。

  二、“李春芳历任吏部侍郎、尚令,并亲手议改《宗藩条例》,故熟知明代官制变迁与现状及京城官署及藩府建制情况”。

  三、““或曰’:《西游记》稿‘出王自制’,实为‘出自相府’之托词”。原因是“‘王’、‘公’并级”。

  四、“李春芳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得见引书《西游记》,故有条件据为新稿‘祖源”’。

  另外,沈氏坯提出旁证五条:一、“世本《西游记》校旧本所增之回目、诗词富道教色彩,与李春芳读书茅山,‘青词宰相’经历吻合”;二、世本《西游记》原‘叙’‘摄魔以还理’等语,正是李春芳师承王艮之陆王一派心学思想”;三、“世本《西游记》校旧本新增有关‘孝道’情节两处,与李春芳性孝、行孝之思想行为一致”(此证所谓“旧本”系沈氏指杨致和《西游记》简本);四、李春芳信奉宋邵雍‘元会运世’说之历史哲学,分在《西游记》与《贻安堂集》中宣讲、运用”;五、李春芳惯用‘海晏河清’一语以颂‘太平’,多次见于《西游记》与《贻安堂集》二书”。

  沈氏称:“综观以上本证、旁证、史证,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毫不含乎地提出:‘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作者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青词宰相’兴化李春芳”。而誉之者认为“从而推翻了七十多年来文学界一直传颂‘吴作西游’的错误结论”。见《话说西游记》一书之《序》。

  按:综上所述,从古至今,提出的《西游记》作者共六悦。不过,倘若“邱处机”说与“或邱处机的弟子”说、“与《性命圭旨》同一作者”说中之“尹真人弟子”说与“唐新庵”说以及第五、六项中“陈元之”说和“李春芳”说与“华阳洞天主人”统统分列,则共九说了。

成书过程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在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作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明之交时代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

  《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积累型作品,它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今见最早的明版《西游记》卷首有一篇陈元之序:世德堂本署“壬辰”,一般认为是万历二十年(1592);杨闽斋本则题“癸卯”,一般认为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亦有论者认为“王辰”是嘉靖十一年(1532),或以为“癸卯”是嘉靖二十二年(1543)。总之,即使说得最宽泛,都在嘉靖、万历间是一致的;所以,《西游记》成书或刊刻于嘉靖、万历(1522—1619)间约一百年中是肯定的。故陈序无疑具有极大的资料价值。

  但是,陈序并未说《西游记》作者是谁:“《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又说:“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可见《西游记》从它出世之日起,书上就不署作者之名。不过,陈序上另有一段文字却对《西游记》作者提供了重要线索,即“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总之,作者是与藩王府有关的人。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数百年来引得论者竞相探讨,却至今尚无定论。

版本

  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有多种刻本:

  一是《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梓行本,另有金陵荣寿堂熊云滨重锲梓行本。(荣寿堂本未见独立刻本,此据世德堂本中有用荣寿堂本插补某此内容而推知。)此二本均为写刻,极端整,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

  二是《鼎锲京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闽书林清白堂杨闽斋梓行,上图下文,半叶十五行,行二十七字;

  三是《新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崇祯四年(1631)刻本,内容与清白堂本全同;

  四是《二刻唐三藏西游记》,又题《唐僧西游记》,亦明万历间刻本,有蔡敬吾、朱继源两种刊本。扁字,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

  上述几种刻本均署“华阳洞天主人校”(惟清白堂本将序末所署时间“壬辰”改为“癸卯”)。

  金陵世德堂本是今见百回本《西游记》最早的刻本。然今存者已非全璧,其中第76-80回,91-100回共残缺15回,另外,第14回、第43回、第44回、第65回、第87回亦有残缺处。今所见者,缺处皆用别本补入。第76-80回系用“书林熊云滨重锲”本补,第91--100回则用“金陵荣寿堂梓行”本补。书中无唐僧出世故事的“第九回”,今有些出版社依据世德堂所出之《西游记》,此故事都作为附录附于第八回之后。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插图。万历二十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现存《西游记》明清版本共十二种:百回本十种,简本二种,其中:

  明刻百回本四种:

  一、《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卷一百回。

  二、《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二十卷一百回。

  三、《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

  四、《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白文简称李评本,一百回。

  清刻本《西游记》六种:

  一、《西游证道书》,白文简称证道书本,一百回。

  二、《西游真诠》,白文简称真诠本,一百回。

  三、《新说西游记》,白文简称新说本,一百回。

  四、《西游原旨》,白文简称原旨本,一百回。

  五、《通易西游正旨》,白文简称正旨本,一百回。

  六、《西游记评注》,白文简称评注本,一百回。

  明刻简本《西游记》两种:

  一、《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四卷四十则。

  二、《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十卷六十七则。

明刻百回本四种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卷一百回。封面、扉页未见。目录页首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尾题“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多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中卷十二至十六、十八、二十首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尾:卷一、卷七题“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卷二、四、五、八、十二、十三、十九题“出像西游记”,卷六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卷十四题“西游记”,其它各卷缺。正文每卷首第二行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题“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卷九、十、十九、二十则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则题“书林熊云滨重锲”。版心上题“出你西游记”,偶或题“西游记”。金书二十卷一百回,每卷五回。以宋邵雍《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卷目。目录页每五回回目前分别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余类推;正文每卷首书题下亦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但三、四、十四缺卷目。

  卷首有《刊西游记序》,序前题“秣陵陈元之撰”,序后题“时在壬辰夏端四日”。《序》半页六行,行十二字。

  有图,散插正文中。每回两幅,左右半页合一幅。其中第三、十八、四十九、九十、九十八回和为一幅,九十九回有三幅,共图一九六幅。图绘该回故事。每幅上端有题辞,少则四字,多则十字不等。第一回两幅分别为“灵根育秀”、“心性修持”;第一百回两幅分别为“唐三藏取经回东土”、“五圣归西作佛成真”。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全书正文今存共1029页(不含图),实际字数约近六十万。其中第十五回缺二页,四十三回尾缺一页,“第四十四回”五字缺,四十四回缺半页,六十五回缺半页,七十四回缺一页,第一百回缺尾。第×回和双行回目各占一行。第十八回及其回目缺漏,故第十七回讫句和第十八回起句处难辨。文中“诗曰”占一行,全诗空顶格,诗句空一格或数格不等。

  此书最早于日本村口书店发现,1933年为北京图书馆购藏,今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新镌全像西游记传》

  《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二十卷一百回。封面题“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大字分两行;中题小字“书林杨闽斋梓行”。目录页首题“新镌京板全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卷首和卷尾题署不一。卷首:卷一、卷二题“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三、四、五、十一、十三题“鼎镌原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六、十、十八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七题“鼎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八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九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二题“新镌全像西游记”,卷十四、二十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五题“新刻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六题“新锲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七题“鼎锲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九题“镌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尾:大多数题“西游记”,卷二、十一、十六题“全像西游记”,卷五题“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四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题“新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三、十五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其它各卷无。

  卷首第二行下,除卷十二外,均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或题“闽书林杨闽斋梓”(卷一、十三)、“建书林杨闽斋梓”(卷四、十、二十),或题“闽建书林杨氏梓”(卷五、六、十一)、“清白堂杨闽斋梓”(卷二、三、七、八),间题“书林清白堂绣梓(或梓行)”(卷九、十五,以及十七),或题“闽建邑清白堂梓”(卷十四)、“闽书林清白堂梓”(卷十六),此外,卷十八题“闽建清白堂重梓”、卷十九题“书林清白堂重梓”,卷十二无题。

  版心上题“全像西游记”,中题“×卷”。

  全书二十卷一百回,每卷五回。目录页每五回回目上,以宋邵雍《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卷目,如“月字一卷”、“到字二卷”,余类推,各以四个花边圈住。

  卷首有《全像西游记序》,序前题“秣陵陈元之撰”,序后题“时癸卯夏念一日”。序后另行有“序毕”二字。《序》半页六行,行十五字。

  正文上图下文。半页一图,左右各有题词四字,如第一回第一图为“天地混沌”,“鸿蒙初开”;第一百回最后图为“僧教修明”,“成大因果”。书后半页有一大图图上横栏题“四众皈依正果”。全书共图1240幅。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七字。全书共620页,实际字数约三十六万字。第七回和双行回目各占一行。第十八回及其回目缺漏,故第十七回讫句和第十八回起句难辨,正与世本同。有行中夹批六则,每则批语同世本。

  此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台北天一出版社、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均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唐僧西游记》

  《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正文每卷卷首题“唐僧西游记”,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书后有长方木记题“全像唐三藏西游记卷终”。未题梓刻书肆名。

  正文版心中题“西游记卷×”。

  正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正文有夹批四则,每则批语同世本。

  书残缺第一、十二两卷即第一至第五回、第五十六回至第六十回;总回目缺。据有关资料所载,国外存有同名书,书前有陈元之《序》,则本书缺佚。

  此书为日本帝国图书馆藏本。台北天一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影印本以李评本补缺;据以著录。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白文简称李评本,一百回。卷首有《题词》,后署“幔亭过客”,有墨章二:一“字令昭”,一“白宾”;有《凡例》五:“批著眼处”、“批猴处”、“批趣处”、“总批处”、“碎批处”。

  不分卷。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每回顶格起,不分段;诗词韵语另起,每行空顶格。大字本。

  卷首附图百叶,前后两面写一回事,共图二百幅。第二回“断魔归本合元神”图中有“卓然”二字;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图中有字“刘君裕刻”,第一百回“径回东土”图右下方有“旌德郭卓然镌”六字。

  正文有眉批,又有回后总批。

  据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著录。

  又:中州书画社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图书馆藏书,亦曾影印行世。卷首《题辞》和正文缺字,曾作补正。卷首无《凡例》。图插正文每回之前,第九十四回插图缺。正文中有行间夹批,与天一版影印本眉批大都相同,只极少数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但总数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有回后总批,少数几回缺,总批亦略少于天一版影印本。

  版式与天一版影印本同;文字亦同,但错字较天一本略多。

清刻本《西游记》六种

《西游证道书》

  《西游证道书》,白文简称证道书本,一百回。封面、扉页未见。目录页首题“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二、三行题“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 同笺评”;正文卷首题“镌像古本西游证道书”,第二、第三行分别题“西陵残梦道人汪憺漪笺评”、“钟山半非居士黄笑苍印正”。版心上题“证道书”,中题“古本西游第×回”下题“蜩寄”。据《济阴纲目》汪氏诠释本《序》,知“蜩寄”为汪憺漪书室名。

  卷首有《原序》,序后题“天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次《丘长春真君传》,文后注“出《广列仙传》及《道书全集》”;又次“《玄奘取经事迹”,文中、文后分别注“出《独异志》、《唐新语》”、“出《谭宾录》及《两京记》”,有插图“仙诗绣像”十六幅,前图,后“悟真诗”。图有标题,刻绘工细。第一幅“悟彻菩提真妙理”图左下方有小字“念翼写”,当为刻工。

  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六。正文有行中双行夹批和回前评。回前评标有“憺漪子曰”,分段前标“又曰”。

  正文较明刊全本有删节,全书实际字数约近40万。回目较明刊各本略有不则。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即唐僧出身故事,为明刊百回本所无。正文第十、十一、十二等三回内容,与明刊本第九、十、十一、十二等四回内容相应,回目亦有改动。

  此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台北天一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又有清文盛堂刻本。内封上横题“圣叹外书”,中题“绣像西游证道书”,下接题“文盛堂藏板”,左题“西陵憺漪子笺注,秣陵蔡元放重订”。目录页题“圣叹外书,西陵憺漪子评”,“苍子别集,云林市隐散人较”。正文前题“西游证道奇书”,第二、第三行分别题“西陵憺漪道人汪象旭原评”、“金陵野云主人蔡宙憨评”。卷首为《增评证道奇书序》,序后题“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二月金陵野云主人题于支瞬居中”;次为《读法》,共六十二页五十六则。次为图,共十七幅,首幅为玄奘像。

  正文半页九行,行二十字。

  此书藏浙江图书馆,据以著录。

《西游真诠》

  《西游真诠》,白文简称真诠本,一百回。扉页题“悟一子批点西游真诠”。目录页首、尾题“悟一子西游真诠”。正文首题“西游真诠”。版心上除序外均题“西游真诠”。正文首行下题“山阴悟一子陈士斌允生甫诠解”。首有《西游真诠序》,半页六行,行十一字,共六页。后题“康熙丙子中秋西堂老人尤侗撰”。

  有图像二十幅。前图后赞。图像依次为如来佛、李老君、唐太宗、魏徵、唐僧师徒和其它仙妖等;赞者为玉湖钓叟、紫霞散仙、觉非子、友鹤道人、清静画禅、指迷老人等。

  正文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四字。全书实际字数约40万余。本书为节本。有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儿复仇报本”的唐僧出身故事。

  每回有回后评,首题“悟一子曰”,多有长达千言。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藏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刊本影印本著录。

《新说西游记》

  《新说西游记》,白文简称新说本,一百回。

  卷首《目录赋》、《总论》题“西游记”;《总批》、正文和版心均题“新说西游记”。

  正文首行下题“晋西河张书绅注”。

  首有《自序》,序后题“西河张书绅题”,有印章三:一为“张书绅印”,一为“道存氏”,一为“张书绅字道存号南薰三晋古西河人氏”。

  次《全部西游记目录赋》,下署“张书绅”;次“目录”;次“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下署“张书绅”;次“中节气禀人欲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目录共计二十七篇”;次《西游记总论》,后题“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有印章二:一为“张书绅印”,一为“道存氏”;再次为“新说西游记》总批”,下署“张书绅”。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本书为全本;又有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的唐僧出身故事。全书字数为今见明清版本《西游记》最多者。

  每回有行中夹批、行间夹批、回前评和回后评。回评分段。正文有关回回目后和回前评之前有所谓“经书题目录”,如第一回:“大学之道”,第二回:“释止于至善”;各为顶格。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所藏版本影印本著录,该书版式,与《新说西游记》早期刊本乾隆十三年戊辰晋省书业公记和乾隆己巳其有堂刊本相同;因佚内封,未确知其刊刻年代。

  又有味潜斋石印本《新说西游记图像》。书前题“西河张书绅题”;《自序》后,有《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序后题“光绪十有四年岁在戊子春王正月下澣长洲王韬序于沪上淞隐庐”。次为《新说西游记总评》不题撰人,实即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署“张绅”所撰之《新说西游记总评》;次为“目录”;次为“中节气禀人欲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目录共计二十七篇”;次为“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次为《西游记总论》,后署“乾隆戊辰秋七月晋西河张书绅题”;次为“全部西游记目录赋”,下署“张书绅”。

  再次为“新说西游记图像”人物画像二十幅,第一幅为“如来佛”;第二十幅“犼精”图左下题“元和吴友如绘”,有印章为“吴嘉酣印”。

  正文每四回前各有图四幅,各绘该回故事。图极精致。图中题有该回回目。

  正文半页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正文缺第三十一、三十二两回,由《西游真诠》本同回文字补入。

  正文有行中夹批、行间夹批、回前评和回后评。但三十一、三十二回文字系据真诠本编入,故回后评移录该书悟一子评,无回前评;且夹批亦与前录《新说西游记》不同,显系后人补入,批者不详。

  据中国书店《新说西游记图像》影印本著录。

《西游原旨》

  《西游原旨》,白文简称原旨本,一百回。二十四卷,分二十四册。封面题“宝仁堂西游原旨元集卷首”。扉页中题“西游原旨”,旁题“嘉庆二十四年重刊”、“长春丘真君著”、“素朴刘一明解”、“湖南常德府护国庵藏板”。

  卷首有绣像六幅,分别为如来、观音和唐僧师徒;或为八幅,如来前加丘祖和悟元子刘一明。前图后赞。

  卷首有“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祖本末”,又刘一明自序,署“乾隆戊寅孟秋三日榆中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又“西游原旨读法”(45条)和再序,署“时大清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素朴散人再叙”,又《西游原旨歌》;以及梁联第嘉庆三年叙、杨春和嘉庆己未(四年)序、苏宁阿嘉庆六年序、瞿家鏊嘉庆二十四年序;卷末有樊于礼、王阳健、张阳全、冯阳贵、夏复恒等跋。

  第一回前,上署“西游原旨”,下署“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版心上题“西游原旨”,中为“第×回”。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回末有长评。

  本书为节本。

  据台北天一版影印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著录。

《通易西游正旨》

  《通易西游正旨》,白文简称正旨本,一百回。序题“通易西游正旨”;正文第一行上题“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解”,第二、三行分题“峨邑张含章逢源注”、“受业眉山友松何廷椿校刊”。

  首为《通易西游正旨序》,署“无名子自序”;次《邱长春真人事迹》;次《何廷椿序》,署“道光岁次己亥孟夏既望记于眉山书舍,受业何廷椿谨识”;次为《西游正旨后跋》,署“无名子跋”;次为图四幅: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前图后赞;次为目录。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

  正文前有行中双行夹批和回后评。全书一百回,分为十四章,即:第一至第七回、第八回、第九回、第十至第十二回、第十三至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至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至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至第三十九回、第四十至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至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至第七十七回、第七十八至第八十八回、第八十九至第九十七回、第九十八至第一百回,作分章批注。

  据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本著录。

《西游记评注》

  《西游记评注》,白文简称评注本,一百回。封面题“西游记评注”;扉页中题“西游记评注”,右题“壬辰年开镌”(即光绪十八年[1892]),左题“翻刻必究”。正文首上题“邱真人西游记”,下题“含晶子评注”。

  首为《西游记评注序》,序后题“光绪辛卯六月含晶子自叙”,光绪辛卯,即光绪十七年(1891)。

  图像五幅,前图后赞。五图为观音和唐僧师徒四人。

  正文半页十行,行二十三字。二十册。本书为节本。

  正文中有双行夹批和回前评;回后或有“节录悟一子诠语”,甚或于“诠语”后附夹评或按语。

  此书藏上海图书馆,据以著录。

明刻简本《西游记》两种

《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

  《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四卷四十则。卷一首题“新锲三藏出身全传”,卷二、三、四题“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卷一终题“三藏传”,卷二终题“三藏全传”,卷三终题“唐三藏全传”。版心题“唐三藏传”,间题“三藏传”。

  卷首二、三、四行分别题:“齐云阳至和□”、“天水赵毓真校”、“芝潭朱苍岭梓”。

  四卷四十则,无总目录。卷一共十则,卷二共八则,卷三共十一则卷四共十一则。每则有目。原书有缺页:卷二第二则《唐三藏起程往西》缺一页,第二则和第三则之间缺二页和第三则回目(据查对为《唐三藏被难得救》);卷四第四十则最后缺两页。

  正文半页十行,行十九字。今存144页,全书实际字数近六万。

  上图下文。图古朴。首图左侧有“书林彭氏□图像秋月刻”十字(□,原字漫漶残迹疑似“绘”),分两行。每图(除第一图)左右各二字,全成句,如第二幅题“天地”、“轮回”。图存288幅。

  此书藏英国年津大学博德廉图书馆。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

  《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十卷六十七则。封面上图下文;下题“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左右分两行,大字;中间题“书林刘莲台梓”,小字。

  本书十卷卷首、卷尾除卷七、八、九卷尾外,均有书题。卷一、二、三、五、六、七、八、十之卷首和卷二、六之卷尾均题“唐三藏西游传”,之前或为“鼎锲全像(相)”、“新锲全像”、“鼎锲”、“新锲”、“锲全像”不一;卷四、九之卷首和卷一、十之卷尾均题“唐三藏西游释尼传”,之前或为“新锲全像”、“鼎锲”、“鼎锓”不一;卷三卷尾题“新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传”,卷四卷尾题“新锲全像三藏西游传”,卷五卷尾题“新刻全像西游传”;版心收题“全像西游传”,间题“西游传”。

  卷一、卷四卷首第二、三行分别题:“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或“梓行”)。

  书后有木记“书林刘莲台梓”。

  正文半页十行,行十七字。共281页,全书实际字数约近十万字。

  十卷十七则,无总目录。卷一共四则,卷二共六则,卷三共八则,卷四共八则,卷五共六则,卷六共九则,卷七共六则,卷八共三则,卷九共十则,卷十共七则。

  上图下文。图古朴。每图左右各四字,或合成句,如第一图为“太极初分”,“三皇治世”。图存562幅。图偶有与阳本全同或近似者。

  此书藏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光轮王寺慈眼堂;台北天一出版社和中华书局有影印本行世,据以著录。

意义与影响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很多道教人士认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内丹派作品,如:马钰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第31回书:“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的元神”, 提示中我们故事中的“佛”是指内丹术中的元神。又《西游记》第99回中,唐僧一开始所取到的"真经"没有字,如来佛这样点明:"白本者,乃无字真经"。真经乃“修行之总径”、“真经无字”,可见道教内丹家吕洞宾所作的一首内丹诗《真经歌》(“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表示元精、元气。修炼内丹时,元精、元气充足,能满足元神的需要。又如《西游记》第59回:“三藏道:‘哪方无火?’,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又问:‘哪方有经?’,八戒道:‘西方有经’。三藏道:'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在丹经中,常用"西"来指代元气,因为内丹家认为元气五行属"金",而"金"所对应的方位是"西",如《悟真篇》:“若问真铅何处是,蟾光终日照西川。”袁世硕曾指出:“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虽然《西游记》中有很多佛教的词汇,如:四大部洲、佛、菩萨等,并且故事也是取经见佛,但它更有道教性命双修的特征,讲阴阳、五行等,具有道教内丹术义理的色彩。佛教以见性为长,道教炼命而著,此是内功;儒教之入世功行为外功。《西游记》是在三教参同思想下形成的。

  部分研究人士认为,“西游记”其实带有“吴承恩”本人在实际遭遇上的不平抒发与寄托,表面上是个以取经为主轴的小说,中间穿插孙悟空与猪八戒间的逗趣幽默,但实质上是对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的感叹与影射、暗喻。

  在嘉靖年间,明世宗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奸臣严嵩等人因为善写道教的青词而备受宠信,朝政昏乱。西游记里面主要是道教的思想,却反对道士,支持佛教僧人,可能是对当时政局的反抗。

  所谓的暗喻、影射,小说中的主角“孙悟空”被设定为猴,而非人,意味着:虽有近似人的形体,但却不是人,依然被视为被异类来看待,这表示在明朝为官者,良官虽有官职官位,但却被其他贪官群所排挤、另待。

  其次,“猪八戒”所扮演的正是君侧的贪官小人,“唐三藏”则是昏庸皇帝,至于“沙悟净”则是默默受欺的百姓,小说过程中猪八戒经常巴结、讨好唐三藏,但也时常恶意中伤孙悟空(排挤良臣),同时也频频欺压比其更晚加入取经队伍的沙悟净(恶官欺压百姓),而唐三藏的反应经常是轻信猪八戒而误会、责备孙悟空,另一方面沙悟净也经常默默受欺而少有怨言。

  孙悟空虽多次遭僧误会、责备而气愤,但最后依旧会在危难时回来解救,此表示忠臣遭诬陷,但仍不损其忠君爱国之心。

  此外,小说中经常在收服地方妖精后,天仙就会出来求情挽救,并解释自身一时疏管(上界一天、下界一年),以致仆从、坐骑(座骑)跑到人间成为作恶的妖精,请网开一面让其带回从严管教。

  此一戏码的真正背后含意是:明朝各地方多有欺压百性的小官或土豪劣绅,这些小官或土豪劣绅的恶行一旦被获知并即将定罪问斩时,就会有皇亲或朝廷高官前来求情,事实上这些敢在地方为恶者,本就与这些皇亲或朝廷高官有着紧密关系,所以才有恃无恐地为恶。小说中不断在强调这种难以正法、难以将恶根绝的无奈。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法国当代比较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争论和分歧

《西游记》祖本问题

  小说《西游记》不是个人创作,而是在由《取经诗话》问世以来经过长期发展最后由文人加工改定。这位改定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吴承恩,但也有不同意见。为方便计,本文以吴氏著定名。

  所谓《西游记》祖本问题,以往所论即指吴氏据什么本子改定。最早提出祖本问题的是鲁迅,他以为《西游记》据简本阳本而来。稍后,郑振铎看到了《永乐大典》中《西游记》残文,便提出祖本是《永乐大典》本。鲁迅随即改从郑说。与此同时,胡适曾认为《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祖宗”。至晚近,除有论者提出简本朱本是祖本,有论者重新肯定鲁迅的阳本是祖本说以外;又有论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是引首诗中所说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的《西游释厄传》,也就是清本《西游证道书》第九回回评和短跋中提到的“大略堂《西游》古本”和“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此外,笔者亦曾提出:从平话《西游记》发展到小说《西游记》,这中间还有标志着一个特定阶段的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西游记》新本在流传,认为祖本即在其中。据以上种种说法,笔者目前认为这都是指小说《西游记》的演化过程而言,所以也有论者提出应有母本和祖本之别;很明显,此所谓祖本则指母本的母本了。其实,按《辞源》和新版《辞海》,所谓祖本是指书籍最先的刻本或最早的刻本。如果以此为据,为统一口径,则《西游记》的祖本最有可能者当推世本。当然,世本究竟是初刻本还是重刻本,目前也是《西游记》版本问题的一大争论点。持初刻本或重刻本者皆有,甚至有持疑似之间者。笔者亦曾发表自相矛盾的言论;但据目前各家所论,细加斟酌,当以初刻本为是,或可能性最大。

唐僧小传问题

  此题的症结是“与清版对照,为何明版百回本中没有唐僧小传,而只在第十一回唐僧出场时二十四句诗作简单交代;但明版简本朱本却又有一卷叙此事。探讨此题,对搞清明清版本演变关系至巨。但因材料缺乏,各家多为揣测之词。郑振铎说:难道吴氏原本果有此一段故事,而为世德堂所脱落?不知其真相究竟如何;孙楷第说:吴氏原书或竟无此故事;若果有此事,则为万历间刻书者删去;结论是“此事之有无,今不易悬测”。很明显,前人持谨慎态度,故多游移其词。今人关于吴氏书中有无此故事,综合之有三说:一为吴氏书原无;一为吴氏书可能有;一为吴氏原本中有,而为世本刊落,或为世(补)本刊落。今人关于明版简本朱本中有此故事,综合之亦有三说:一为从古代戏曲中来;一为从吴氏书中采来;一为胡乱编写,自行加入。今人关于清本证道书本中首先有第九回之由来,亦有三说:一为如证道书本回评中说沿袭大略堂《西游》古本而来;一为来源于吴氏书;一为来源于朱本或朱本的另一刻本。笔者以为:据《朴通事谚解》所载材料,当时的《西游记》平话中尚无唐僧出身故事,但不能排除此后在说书艺人的演出中决无此故事,因为流行当时的古代戏曲中演唐僧出身故事已相当完整。故吴氏加工改定《西游记》时,不论其所据底本之有无此故事,他若要加以收进百回本,当是易事。但笔者以为吴氏不可能加以吸收,原因就在于此故事中所叙及的人间生活部分经不起推敲,有悖于真实性的太多,无法修饰改编,故径行删汰或不采。故与刊刻者无关。至于朱本有此故事,则是据戏曲材料或当时流行的故事改编而成。朱本卷四叙述此故事时,将戏曲材料中所写陈光蕊赴任之地洪州改为江州,收养江流儿的和尚迁安改为法明;但在卷六写到唐僧出场的二十四句诗歌中迁安虽改法明,洪州却赫然犹在,以致与卷四改江州自相矛盾。这是朱本编者沿袭旧说而又修改马虎的铁证。至于清本《西游证道书》首先出现第九回故事,虽自称是据大略堂古本而来,其实是托词,实际上由朱本卷四改编而成。这从此回文字之粗率,与其它九十九回文字格调大有差异即为明证。

《西游记》佚本问题

  首先,《西游记》平话今残存二则,全书遗佚,且可能不止一种。问题是平话后有没有故事更为丰富的词话本。有论者以为极有可能。笔者也以为世本中确有许多体现民间文学特性的文字,如为数众多的俚词和复述语之类。且平话印行后至小说产生前的约二百年间,说书艺人演唱《西游》故事毫无扩充和丰富化是很难想像的。故《西游记》词话佚本的可能性极大。

  其次,据记载,小说《西游记》佚本似更多。据明人盛于斯《休庵影语》所载就有三种:一是他幼时所读百回本与今见不同,证据即所举回目“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和“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与今见本第六十四回和第一百回相应回目大不同,有可能为遗佚之异本;二是书商周如山说周邸有一部九十九回本;三是该书商称周邸本曾梓刻,因“订书”“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的百回本。另外,世本陈《序》记载:世本据以翻刻的那部由书商唐光禄购进而“奇之”的即笔者称为“前世本”者,究竟是抄本抑刻本,抄本可能性极大,但也难确证;又是否即周邸九十九回之抄本,也缺少材料来推定。“前世本”当亦遗佚。又有疑为佚本者,即明人周弘祖《古今书刻》上编山东部分著录鲁府和登州府各刻一部《西游记》。有论者以为鲁府本为《西游记》原本的初刻本,登州府本为其复刻本。对此,笔者以为古今无任何资料证明该二种《西游记》为小说,却极有可能是指李志常所著记叙其师邱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时言行和经历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该书明时通常简称“西游记”,且全真道祖师爷邱处机系登州府人,该书一开头就两度提及“登州”,登州府加以梓刻,不过借此以重其乡土,且只寥寥一万余字,工程不大,又可附和嘉靖朝佞道风气。据此,则鲁府所刻不过是登州府本之复刻而已。又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蔡金注西游记”一种,称“未见,刘一明《西游原旨》序引”。笔者以为实是指清人蔡元放评的《西游证道书》翻刻本,因该书曾两题“圣叹外书”以招徕读者,故由蔡、金评误会为蔡金注,实非佚本。另外,尚有重要佚本所谓《西游释厄传》,容后专题再叙。

《西游释厄传》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论题。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孙楷第在《书目》中著录《西游证道书》提及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时就说过:此古本“究系何人何时所刻,憺漪(指汪象旭)却未详言之。而《释厄传》之名,则其来源甚早。考《西游记》第一回引首诗有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此诗通行本有之,明本亦有之。此或吴承恩《西游记》本名有《西游释厄传》,或吴承恩《西游记》自《西游释厄传》出,今难质言”;并联系朱本亦曾题《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却不题“大略堂”,认为“似非汪憺漪所得本”。结论是:“汪氏所云大略堂本,其源流不明如此,殊不足为持论根据”。孙氏所云,显然实事求是,持谨慎态度。但半个世纪以后,在关于此题并无任何新资料发现的情况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西游记》在第一回引首诗“请看《西游释厄传》”后,下注说:“是较早的《西游记》传本之一。今所知、见者,有‘大略堂’本、‘书林刘莲台梓’本(按即朱本)等”。孙氏以为“今难质言”、“不足为持论根据”的疑案,竟被简单坐实。以致多有论者以此为据不断推导出新论,说什么“西游释厄传”即大略堂古本,即世本据以刊刻的唐光禄购进之书(笔者称为“前世本”),也就是《西游记》的祖本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汪象旭所称《西游证道书》据大略堂古本而来云云,多有论者认为:这不过是明末清初,各大小说名著多托言发现古本的风气波及的表现之一,不足征信;而所谓“西游释厄传”,则在明清十种百回本引首诗中均有“欲知造化会元功,请看西游释厄传”一句,所指并非最早之祖本,亦非各自据以翻刻的底本,乃是指各种版本本身。而且,明代二种简本即朱本、阳本此句为“须看西游释尼传”、“须看三藏释尼传”,难道他们各以名称不同的“释尼传”而出?当然不可能。笔者以为所谓“西游释厄传”,尚无根据遽然断为《西游记》的“较早”“传本”,至今依然是尚“难质言”的一桩疑案。

明清版本源流问题

  一般认为明版《西游记》四种,以世本为最早;杨闽斋本和《唐僧西游记》据世本删节翻刻;而李评本则以世本为底本梓刻。但亦有论者据《唐僧西游记》的字体和版式断为早期刊本,它与杨闽斋本并非据世本删节,而是承袭早期的另一种节本。笔者以为此说为一家之言,但难论定,因为字体和版式固有某种规律性可寻,但不能由此而否认还存在一些例外。至于清本,无疑以证道书本为最早,该书评批改编者虽称据大略堂古本,其实为世本系统的一个节本,具体说当是据李评本节改;而其第九回唐僧小传则据朱本卷四改编而成。至于此后之真诠本、新说本、原旨本、正旨本和评注本,郑振铎认为均据证道书本出,多有论者因之。不确。笔者经对读和分析,论定为真诠本据证道书本出,并参考明本,文字略有增加;此后的原旨本、正旨本和评注本则据真诠本翻刻。而新说本则是全本,据李评本翻刻;但又有第九回唐僧小传,系据真诠本翻刻;而承袭明本之原第九回,则又与第十、十一、十二等共四回文字,按真诠本的分割处,编成第十、十一、十二三回。所以,新说本堪称是清版本《西游记》的一个怪胎。有论者以此认为新说本是最接近《西游记》早期原本者,当然为无根之说。

旧序问题

  《西游记》多有序跋,但最有价值并引发争端者当推世本陈《序》和《西游证道书》前所辑之虞集《原序》。陈《序》由于其撰写时代之早和信息最大而见称于世。如它关于“前世本”、世本刊刻过程、《西游记》作者、时人对《西游记》评价等等资料,都富有历史价值,对版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论者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及撰序年代存有疑虑者。至于虞集《原序》,据《序》后题署官衔有误,即可知其为汪象旭所杜撰,旨在倡导《西游记》邱处机创作说;而且虞集为元人,小说《西游记》尚未问世。但虞《序》撰于清初,对《西游记》评价亦具创见性,故也有其资料价值。曾有论者称虞《序》即陈《序》中所称“前世本”之旧序,不确。不过,总的说,对陈《序》和虞《序》的研究至今还不够深入。

《西游记》续书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同其他小说一样,有众多的续书,最为著名的有以下三部,合称《西游记》三大续书。

  《后西游记》,清代小说,作者不详,现存版本仅标明“天花才子评点”字样。《后西游记》描写唐僧等取回真经,却未取回真解,致使天上以讹传讹。于是,他们的后人唐半偈、小行者、猪一戒、小沙弥再度西游,求取真解。与原书相比,《后西游记》的寓言化倾向更为明显,其中不少描写颇富人生哲理。

  《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部续书,共一百回。在《西游记》续书中,《续西游记》是规模最大的一种,当中描写如来佛因送经东土,恐人心怀不信,又恐经文与钯、棒并行不得,所以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缴了金箍棒、九齿钯等兵器,按原路护经返国,归途遭遇八十八次磨难。

  《西游补》明代章回体长篇白话神魔小说,《西游记》续书之一。明末清初董说(字若雨,法名南潜)作,共十六回。《西游补》比较特殊,它只是接著原书“三调芭蕉扇”之后,补进十六回。敘述孙悟空化斋,被情妖鲭鱼精所迷,渐入梦境,或见过去,或见未来;忽作美女,忽作阎王;种种掙扎,处处迷惑,终得虛空主人一呼点醒,打杀鲭鱼,又现真身。全书自成格局,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

  到了近现代,与新兴的电影电视相结合,《西游记》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改编和续书。

《西游记》在国外

  《西游记》在国外广为传播。早在元末明初的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就有《西游记平话》的片断。

  各国译本:

  1758年日本小说家西田维则开始将百回本译为日文,前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版《通俗西游记》。至现代,日本已累计有30馀种译本。日本电视工作者还曾将《西游记》改编为电视剧。

  此外,越南也有《西游记》的译本。在西方各国也有许多翻译本。一些英国汉学家,先后翻译出版了书中的部分章节,如蒂莫西·理查(Timothy Richard)的《圣僧天国之行》、阿瑟·韦理(Arthur Waley)的《猴》等。英语的全译本则有余国藩的三卷本《西游记》及詹纳尔(W. J. F. Jenner)的译本等。法文译本最早出版于1925年,译者为苏利埃·德·莫朗(Soulie de Morant),书名为《猴与猪:神魔历险记》。德文译本有乔吉特·博纳、玛丽亚·尼尔斯(Georgett Bonerund, Maaria Nils)的《猴子取经记》。此外,俄、捷、罗、波等国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也陆续有选译本出版。

  可以说,《西游记》是在国外传播得最广的中国古代小说之一。

相关作品

小说

  《西游补》——明末董说著

  《西游新记》——童恩正著

戏曲

杂剧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

  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收于明赵琦美辑《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

  《通天河》一卷

  《盘丝洞》一卷

  《车迟国》一卷

  《无底洞》一卷

  《西天竺》一卷

  《无底洞传奇》一卷

戏剧

  歌舞剧《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融合中国杂耍、多媒体播放以及百老汇式音乐剧,由《街头霸王》的两位创作者Damon Albarn与Jamie Hewlett制作;陈士争执导,于2007年曼彻斯特国际嘉年华(2007年6月28日至7月15日)时上演。

  舞台剧《西游记》(舞台剧作家林奕华指导的舞台剧,于2007年在台湾公演)

  杂技剧《西游记》中国广州杂技团以西游记经典章节为剧情基础,传统杂技功夫为表演方式,融合现代舞台设计,于2006年正式推出的新型态舞台杂技剧;该剧并无任何对白,仅借由舞台设计与杂技工夫,具体展现出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该剧多次赴欧美及世界各国演出,获得诸多艺文类别之奖项,2010年,首次于台湾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公演。

电影

  新孙悟空72变 (台湾制作,1976年,剧情到孙悟空被压五指山结束)

  新西游记(台湾版,1982年,碍于片长限制,剧本取精华演出,前段为花果山一直到取经队伍成形,中段为金角、银角,后段为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火焰山熄灭后就看到取经最终地,以此告结。其中台湾知名谐星:许不了客串演出)

  西行平妖(香港,1991年)

  大话西游(香港版,1995年,又名齐天大圣东游记,由香港知名谐星:周星驰饰演孙悟空,“东”游记为刻意性的逗趣改称)

   上集《西游记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宝盒》

   下集《西游记大结局之仙履奇缘》

  情癫大圣

  功夫之王

  李世民游地府(台湾版,1978年,沈雪珍、杨群、岳阳、秦梦主演)

电视剧

中国大陆

  西游记 1986年版本,包括1999年的续集部分。

  西游记后传(2000年)曹荣导演的30集电视剧。

  西游记 2009年播出的张纪中版西游记。

  西游记 2009年播出的浙江卫视版西游记。

  吴承恩与西游记 2010年播出的六小龄童饰演吴承恩和孙悟空的电视剧。

香港

  西游记(1996年,张卫健饰演孙悟空)

  西游记(贰)(1998年,陈浩民饰孙悟空),前者的续集

  齐天大圣孙悟空(港台合作,2002年,由香港知名谐星:张卫健饰演孙悟空,共40集)

  天地争霸美猴王

台湾

  台视:齐天美猴王(1987年)

  民视:西游记(2012年)

  巨影(剧匠):

   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1983年) 最初为叙述中国各部神话故事的单元剧型态电视系列剧,后来播出连续六集的西游记单元大受欢迎,喧宾夺主成了西游记的专门剧集。于1983年间在中华电视台播出,每个星期六午后一点播映。饰演孙悟空的演员龙传人(本名李兴国)因此走红。

   后西游记(1988年) 《中国神话故事》原制作单位移师中视所制作的续集,改编自清代同名小说,汪威江制作,戈伟家、龙传人主演。小说原作者不详,历史学家至今尚未查明。

   西游记(1989年) 《后西游记》制作单位再拍摄的新版本,汪威江制作,樊日行、龙传人、王德志、孙树培、戈伟家主演,是中视星期六八点档电视剧时段《明珠剧坊》剧目之一。本剧只有5集,演到师徒四人取经旅程的初段就结束了。由于当年原时段接档的新综艺节目准备不及,无法准时接档,于是中视便临时拍摄此剧作为缓冲;但播了5集之后,新综艺节目已准备好,本剧被迫把时段让出来,所以只好草草结束。

   新西游记(1990年) 同样为《中国神话故事》原制作单位制作,加入了日本漫画《小叮当》的人物,现代与神话的背景时空交错。

日本

  西游记シリーズ,1978年10月1日至1979年4月1日于日本电视台开播,共26集,后由BBC改编为英语版后在1979年于英国及澳洲播放,英文标题为:Monkey,英文版播出后又陆续于其他英语系国家播放,如新西兰及加拿大CBC。因为该剧及其续集有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即现今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协助,中文版得以在1981年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但并没有播出完毕即被下档,此剧在中国的播出也促成了中央电视台开拍西游记 1986年版本。日本电视台于1979年11月11日至1980年5月4日播出续集共26集。该剧唐僧均由女优夏目雅子扮演,孙悟空均由堺正章扮演。本剧的视觉特效先后由圆谷制作公司和东宝映像株式会社承揽。以《日本沉没》一片荣获1973年亚太影展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日本知名电影特技专家中野昭庆、圆谷英二爱徒高野宏一等人参与特技制作

  西游记 (1993年电视剧),1993年日本电视台开播40周年纪念电视剧,本木雅弘、宫泽理惠主演。

  新西游记 1994年由日本电视台重拍并播出,孙悟空由唐泽寿明扮演,内容包括金银角大王、真假悟空等,设定提婆达多为唐僧师徒的主要对手。剧中加入大量CG特效并以此为卖点。

  西游记 2006年由富士电视台重拍并播出,孙悟空由香取慎吾扮演,续集的电影版本也已经公映。  

动漫卡通

漫画

  连环画西游记

  七龙珠

  大圣王

  无上西天

  犬夜叉

  最游记系列

  我的孙悟空系列(手冢治虫)

  dear monkey(白井三二朗)

电视动画

  西游记 CCTV主导制作的动画片,共52集。

  天上掉下个猪八戒 CCTV主导制作的动画片,共52集。

  美猴王 CCTV主导制作的动画片,共52集

  幼幼西游记 东森幼幼台制作的动画片,共10集

电影动画

  铁扇公主(1941年)

  金猴降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

  火焰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8年)

  大闹天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4年)

  孙悟空奇遇小丁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

  人参果(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

  小八戒(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

  金猴降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

  SF西游记(台译:冒险五杰) 日本1978年制作,改编成科幻版本,相关图可见此,图中为天虎(孙悟空)的造型。

  红孩儿决战火焰山 台湾制作,视点以红孩儿为中心。

  大雄的平行西游记

电视布袋戏

  1971年《新西游记》(黄俊雄,台视)

  1983年《齐天大圣孙悟空》(黄俊雄,台视)

电子游戏

  QQ西游

  大话西游

  梦幻西游

  大话西游外传

  创世西游

  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MUD

  无双OROCHI 蛇魔再临

  无双OROCHI Z

  卡布西游

  光荣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