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达达主义汉语拼音:dɑdɑzhuyi;英语:Dadaism),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文艺流派。倡导者为法国诗人T.查拉。查拉在1918年3月23日发表的《达达主义宣言》中,定义为:“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表明达达主义的出现是当时人们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所受到的精神压抑的反映。

  达达主义产生于1915~1916年,当时许多国家有反战情绪的青年移居瑞士苏黎世,其中一些文艺青年经常在伏尔泰酒馆聚会,参加的除查拉外,还有作家R.许尔森贝克,画家和雕塑家J.阿尔普H.里希特。他们看不到社会的前途,有浓厚的虚无主义思想。他们提倡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传统文明,提倡无目的、无理想的生活和文艺。这些文艺家在法德字典中偶然翻开一部,用手随便指,恰好指到“Dada”(达达,儿语玩具、小木马的意思)一词,便决定用来作为社团的名称。1917年春达达主义在苏黎世举办展览,参加的有欧洲各国前卫派的美术家,其中以阿尔普最为著名。巴黎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F.皮卡维亚M.恩斯特。在柏林K.施维特斯是达达主义的领袖。达达主义思潮也影响了美国的文艺。M.杜桑皮卡维亚欧洲纽约,与A.施蒂格利茨的前卫派画廊合作,推进包括达达主义在内的前卫艺术。达达主义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而在于破坏和挑战,所以美术家们广泛地运用拼贴和现成物,抛弃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法则。1922年,达达主义内部分裂,原来参加达达主义的一些文艺家以A.布雷东为首组织超现实主义。战后,欧洲一些文艺家重新探讨达达主义的价值,把达达主义作为破坏和挑战的手段看作审美对象,利用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工业废品和现成物,组成美术品,掀起新达达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