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锡克教标志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sikkhī /ˈsɪkːʰiː/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印度次大陆的一种一神教,以《古鲁·格兰特·萨希卜》为经典。锡克教在15世纪末发源自旁遮普地区,是现存最年轻的主流宗教之一,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万教徒,是世界第六大宗教。大部分锡克教徒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锡克教由印度教毗湿奴虔诚派运动,特别是伽比尔宗教思想体系发展而来,也受到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影响。15世纪末由第一代祖师那纳克创建于旁遮普。至第十代祖师戈宾德·辛格,宣布以后再无祖师,以前集中于祖师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权力,转交教徒集体即锡克教社团。他还因两代祖师被莫卧儿王朝杀害,于1699年在阿南德普尔创立武装 组织 卡尔沙(原意为纯洁)教团。规定教徒成年时必须参加该教团典礼。典礼由5名首领主持,一面用双锋剑搅拌糖水,一面诵唱赞歌。参加者共用一杯轮流饮糖水,象征消除种姓差别。而后要蓄长发、加发梳、短衫至膝、戴铁手镯、佩剑。在戈宾德·辛格领导下,该教团多次打败莫卧儿王朝和印度土邦的联军。1857年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锡克教所控制的旁遮普效忠英国,并在镇压中起了作用。印度独立后,少数民族特权被废除,锡克教徒极为不满。1966年,在锡克教徒的要求下,旁遮普分割为以锡克教徒为主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的锡克教徒占总人口的51%,以旁遮普语为邦标准语。

锡克教的正典《原初圣典》(阿底格兰特或古鲁·格兰特·辛格)为第五代祖师阿尔琼编纂,通用版本在1704年经戈宾德·辛格审订,并要求教徒以后奉该经典为祖师。全书共收3384首赞歌,主要阐述该教基本信仰和哲学思想,记述历代祖师生平事迹及对他们的颂扬。卷首的晨祷歌,包括38首赞歌和前后两首引颂,是对教义的概述,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读。该教接受印度教关于轮回、业报和解脱的教义,但强调神是独一的造物主,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神的表现,种姓分立和歧视妇女等皆违背神意。神永恒长在,无所不在,但无形象,是人不能理解的真理。只有使个人灵魂与神结合才能获得最后解脱。因此,该教禁止绘制和崇拜神像,反对烦琐的祭祀礼仪,否认苦行和消极遁世。其坚持信徒共餐,开办祖师灶,均表示否认印度教的种姓观念。锡克教的主要圣地是阿姆利则的哈蒙库儿寺,即金寺,为第五代祖师阿尔琼创建于1601年。其次为那纳克的诞生地嫩加纳(巴基斯坦拉合尔附近)。另在阿姆利则、阿嫩德布尔、巴特那和楠代德设有4处圣座。锡克教也纪念印度教的节日,另加上第一和第十代祖师的诞辰,第五和第九两代祖师的殉教日。该教最隆重的节日,是3~4月间的拜萨哈节,即卡尔沙教团成立纪念日。

历史

锡克教是近代宗教(公元十五世纪),是印度教巴克提派的虔信运动(梵天信仰)和伊斯兰教苏菲派一神论的共同基础上产生,两者都教导超越宗教共同界限的普遍性。创始人和关键人物: 古鲁·那纳克(1469-1539)相信神委托他向人传播新的救赎启示,即所有人都应信奉真神。那纳克及至1708年相继的九大古鲁教导基本的价值观如祈祷、友谊、慈善、顺服、忍耐、谦卑和虔诚,作为通往生活中的灵性之路。

锡克教没有神像,经典是《古鲁·格兰特·萨希卜》。锡克教教徒相信从第一代到第十代古鲁全部具有相同的精神,他们的教训就是启示上帝真名的古鲁话语。这种古鲁精神和话语,从第十代古鲁·戈宾德·辛格以后,就传承给《古鲁·格兰特·萨希卜》。那纳克的追随者自称为锡克(门徒)。“锡克”一词源自梵文“shishya”,意思即“弟子”或“学生”。

锡克教并不积极传教,因为它承认其它宗教传统的确实性。礼拜时亦保守地用旁遮普方言为主。他们敬拜的地方是模板:Tsl,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信徒进入谒师所要脱鞋打坐,男人戴上“头巾帽”(turban),女人头上披着“纱巾”(chiffon)。最重要的谒师所是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则金庙

早期实行祖师制,在第十代祖师后被废除。十八世纪初分成易行派狮子派。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多次掀起对专制主和莫卧儿国家的斗争。英国统治时期,亦多次展开反英斗争。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信仰该教的锡克人掀起了卡利斯坦运动(Khalistan)。20世纪80年代锡克教民兵拒绝解除武装,印度政府因此于1984年6月发动蓝星行动,解除锡克教民兵武装。四个月后印度总理甘地夫人被锡克教徒士兵暗杀。

1985年印度航空182号班机遭受炸弹袭击,机上乘客连机组人员共329人全部遇难。事后调查发现此次袭击为锡克教恐怖分子策划。

1982年,吉亚尼·宰尔·辛格成为印度第一位锡克教徒总统。2004年,曼莫汉·辛格成为印度第一位锡克教徒总理。

主要教义

  1. 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 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 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 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 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十位古鲁和教规

19世纪末的坦贾武尔风格绘画,中央为古鲁那纳克,四周是后九代锡克教古鲁,以及古鲁那纳克的两名重要助手Bhai Bala和Bhai Mardana。

古鲁这个称号来自于梵语,意思是老师,指引者或导师。锡克人的传统和哲学是由十位古鲁创建的,这个过程从1469年一直延续到1708年。每一位继任的古鲁都会完善前一位古鲁的学说,这一系列的完善最终确立了锡克教。

锡克教创始人古鲁那纳克是第一代古鲁。那纳克死后,古鲁安格德(Guru Angad)成为第二代古鲁。第三代古鲁阿马·达斯在位时,那纳克关于追求拯救的教义得以强化,阿马·达斯建造了用于举办出生礼,婚礼和葬礼的社区。阿马·达斯还建立了教区系统,这些教区有专门的人员监督管理。

阿马·达斯的女婿拉姆·达斯(Ram Das)在岳父死后成为第四代古鲁。拉姆·达斯建立了阿姆利则城,兴建哈尔曼迪尔·萨希卜(金庙),并被所有的锡克教徒认为是圣城。拉姆·达斯死后,其子阿尔琼(Arjan)成为第五代古鲁,之后古鲁之位成为家族世袭。阿尔琼和锡克教徒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怀疑和敌视,1606年贾汉吉尔皇帝逼迫他改信伊斯兰,阿尔琼不屈被杀。他的遇难迫使他的继任者建立了锡克教政治军事组织来保卫自己。第九代古鲁得格·巴哈都尔也在1675年被奥朗则布皇帝出于同样的理由处死。

第十代古鲁戈宾德·辛格是最后一位以人的形象呈现于世的古鲁。他死前留下遗言,宣布锡克教经书古鲁·格兰特·萨希卜是最后一任并且是永恒的古鲁。

特征

锡克教的男人蓄长发戴“头巾帽”(turban)、携发梳、戴手镯、佩短剑、着短装(分别象征神圣、清洁、决心、战斗和警觉)。成年男子的头巾很长,展开足有6米。正因为此,要随身携带木梳或象牙梳,及长发簪,伸进头巾挠头用。男孩头发较少,通常在额头上留个头巾包裹的发髻。女人头上则披着“纱巾”(chiffon)。锡克教没有神像,拜的是经典《阿底格兰特》。“礼拜”时信徒跪在它面前叩头,额触地,以表虔诚顺服,献上金钱或食物,退下后在会众中打坐,跟随长老唱“经典上师”之经文或诗篇,会后有团契爱筵。信徒要加入“卡尔沙”团契,表达他们是纯净者,愿意结盟,不分阶级,实践团结、友爱和彼此服务,团员男性名字加上“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性加上“考尔”(kaur,意为公主)。入会礼仪要立约:需工作、奉献金钱、帮助人、敬拜“真名”那纳克称神为〝真名〞(Sat Nam)因为他想避免任何使神受限的语词。锡克教认为神是独一的,并没有三位一体。神是造物主、有主权者、全能者、全知者、永恒者。相信神既超越宇宙又居于其中。神是真理的抽象原则,不曾经历过肉身,也不能被描述。神有人格,因为神被人爱、受人尊崇。

此外,要持守五戒:

宣誓完毕,要行剑洗礼,此后就要持守五种清净记号(简称“5K”):

  • 留长发(keshdhai) - 不剃发(戴头巾帽)
  • 梳头发(kangha) - 带梳子
  • 穿短裤(kachk) - 特制裤子
  • 戴钢镯(Kara) - 戴手镯(表达永恒团结)
  • 匕首(kirpan) - 带特制短剑

锡克教的戒律

锡克教有诸多宗教禁忌,这些禁忌包括有:

  1. 禁止剪去须发:剪发和剃须在锡克教中是被严格禁止的。锡克教徒要求必须保留未被修剪过的头发和胡须。(用头巾将长发包裹起来,在公共场合摘下头巾是耻辱行为。)
  2. 禁止使用兴奋品:使用酒精、毒品、烟草或者其他能够让人兴奋的物品都是被禁止的。对于锡克教徒,绝对不可以使用。
  3. 禁止通奸:在锡克教中,配偶之间必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始终保持忠诚。
  4. 禁止盲目精神崇拜:迷信和盲从的仪式都不应当进行或效仿,包括朝圣行为、禁食以及净化仪式(ritual purification);割礼;偶像崇拜以及墓葬崇拜;强制性要求妇女佩戴头巾等等。
  5. 禁止对物的沉迷:在锡克教中,对于物质财富的过度沉迷不被提倡。
  6. 禁止杀生献祭娑提(寡妇需要在葬礼上自投火中给丈夫殉葬)、在一些神圣场合下的仪式性动物献祭等都是被禁止的。
  7. 禁止非家庭导向的生活方式:锡克教徒被要求不要成为隐士乞丐瑜伽士修行者出家人修士/修女)或是独身者。锡克人不向乞丐施舍。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无论是否与这家人相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看着他们沦为乞丐。锡克人认为主动把钱送给“自己人”不算施舍,而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锡克教徒保护手无寸铁的弱者(包括信奉其他宗教的弱者),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
  8. 禁止无谓的言论吹牛说谎诽谤、背后中伤等,都是不被允许的。Guru Granth Sahib告诫锡克教徒:“你的嘴并未停止对他人的诽谤和说三道四。你的付出是无用也是无果的。”
  9. 禁止神权阶层:锡克教并没有教职人员,他们被Guru Gobind Singh(锡克教的第十位古鲁)所废除。唯一被他留下来的职位是Granthi,负责照顾Guru Granth Sahib,任何锡克教徒都可以成为Granthi,接受Guru Granth Sahib的教诲。
  10. 禁止食用通过仪式杀死的动物的肉:锡克教徒被严格禁止食用通过宗教形式杀死的动物的肉(被称为Kutha肉,动物被割喉后失血过多死亡),与伊斯兰教饮食规则相反即所有的清真饮食都是被禁止的,或是不按背景区分清楚就上桌的肉。
  11. 禁止与穆斯林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从18世纪开始禁止与穆斯林通婚或者发生性关系。

分布

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纳邦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及香港也有锡克教徒。锡克教徒在1897年初次到北美洲,因为一些在英国军队中服役的锡克教士兵到了加拿大。锡克教徒1908年首次到美国,当时有几个来自印度旁遮普地区的移民进入加利福尼亚州。1912年锡克教徒建立了第一个礼拜堂。二次大战后的移民增加了锡克教徒的人数。1969年,在加州尤巴城建造了世界最大的锡克神庙。锡克教严守蓄胡、缠头巾等教规的信徒,常被误认是穆斯林印度教徒。根据华府的锡克教联盟统计,911恐怖攻击后,全美至少发生700起锡克教徒无端遭攻击的事件。

如果说摩门教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宗教(1400万),锡克教则为最大的传统非主流宗教(2800万)。

参见


→ 学科目录: 宗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