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7行: 第7行:
  
 
  随着明代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渐向沿海地区东移,长安逐渐退出历史中心舞台。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国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县等相关名称。
 
  随着明代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渐向沿海地区东移,长安逐渐退出历史中心舞台。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国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县等相关名称。
 +
 +
 +
== 史前 ==
 +
 +
  长安地区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早在10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高陵杨官寨遗址的发现,将东亚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聚落,也许是东亚最早的城市,城市边缘有一条长达1945米的环壕。那时,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有的古人以制陶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猎。维系人际关系的,除了血缘,还有某种制度。这座城市的发现,使得长安可能是东亚历史上第一座城市。[2]
 +
 +
'''相关遗址'''
 +
 +
  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北首岭遗址,姜寨遗址,康家遗址,石摞摞山遗址,甜水沟遗址,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横阵遗址等。
 +
 +
== 西周 ==
 +
 +
  '''丰镐'''是'''丰京'''和'''镐京'''(“镐”,拼音:hào)的统称,[[周朝]]的都城。丰京及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的西岸;镐京在河的东岸。考古发现指出,镐京遗址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把'''[[丰镐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周文王]]之时,为向中原地区拓展,就在沣水渭水间筑设丰京,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周武王]]继位,再建镐京,又迁都于镐。历时300年。镐京又称宗周,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
 +
  [[周成王]]时,周人兴建东都雒邑,即成周,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虽然经常在成周驻节,但还是以宗周为活动的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强了对东方的活动,大量活动开始以成周为中心。等到[[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焚毁,周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从此也有人沿袭西周旧称,将成周称为宗周——“周既去镐京,犹名王城为宗周也”(见郑注《礼记·祭统》)。
 +
 +
  丰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性的作用,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存在,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习惯上将这两座城市看成一个城市。
 +
 +
'''相关遗址'''
 +
 +
  丰镐相关遗址包括: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周公庙遗址(凤凰山遗址),杨家村遗址,梁带村遗址等。
 +
 +
== 春秋战国及秦朝 ==
 +
 +
  [[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渭河]]南岸相对没落,渭河北岸的雍城、泾阳、栎阳、咸阳曾作为[[秦国]]都城,[[咸阳]]更成为[[秦朝]]首都。秦末以后,咸阳没落,长安再度崛起。
 +
 +
'''相关遗址'''
 +
 +
  郑国渠首遗址,魏长城遗址,秦雍城遗址,栎阳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东陵,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遗址。
 +
 +
== 西汉:长安城 ==
 +
 +
  太祖[[刘邦]]真正定都长安,开启1200年的京城据点,源自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后,刘邦原本想建都[[雒阳]],但是朝臣[[娄敬]]建议入都长安,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雒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雒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定入都关中,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
 +
  [[汉太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太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
 +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
 +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墙内统计内常住人口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在公元前195年超过[[南亚]]的[[孔雀王朝]]首都Pāṭaliputra (天城文: पाटलिपुत्र),现代[[印度]]城市[[巴特那]],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直到公元25年东汉朝迁都洛阳,被[[罗马帝国]]第一个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首都[[罗马]]超过,共220年。
 +
 +
城市布局
 +
 +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
 +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
 +
 +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
 +
'''相关遗址'''
 +
 +
  目前汉长安城相关的遗址主要为:汉阳陵在内的西汉十一座巨型帝陵(一般仅仅封土边长就有两百米左右),霍去病墓,汉长安城遗址,甘泉宫遗址,司马迁墓和祠,京师仓遗址,良周遗址等。
 +
 +
 +
 +
 +
 +
 +
 +
 +
 +
 +
 +
  
  

2013年8月12日 (一) 07:42的版本

  这里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长安”的条目。关于同名条目或类似名的其它条目描述,详见“长安

  长安汉语拼音:Chang'an),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先后有17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逾1,200年。在这些朝代中,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与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因此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被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当时的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会,约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公元581年到公元604年(隋朝)与公元637年到公元775年(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中晚唐有争议)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逾百万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与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

  随着明代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渐向沿海地区东移,长安逐渐退出历史中心舞台。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国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县等相关名称。


史前

  长安地区很早就有都市存在,早在10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高陵杨官寨遗址的发现,将东亚城市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聚落,也许是东亚最早的城市,城市边缘有一条长达1945米的环壕。那时,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有的古人以制陶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猎。维系人际关系的,除了血缘,还有某种制度。这座城市的发现,使得长安可能是东亚历史上第一座城市。[2]

相关遗址

  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北首岭遗址,姜寨遗址,康家遗址,石摞摞山遗址,甜水沟遗址,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横阵遗址等。

西周

  丰镐丰京镐京(“镐”,拼音:hào)的统称,周朝的都城。丰京及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京在河的西岸;镐京在河的东岸。考古发现指出,镐京遗址大约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把丰镐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文王之时,为向中原地区拓展,就在沣水渭水间筑设丰京,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周武王继位,再建镐京,又迁都于镐。历时300年。镐京又称宗周,据《长安志》卷三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解释为:“武王自酆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周成王时,周人兴建东都雒邑,即成周,以此为中心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虽然经常在成周驻节,但还是以宗周为活动的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强了对东方的活动,大量活动开始以成周为中心。等到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经历战火的宗周宫室焚毁,周宗室在丰镐一带再难以立足,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从此也有人沿袭西周旧称,将成周称为宗周——“周既去镐京,犹名王城为宗周也”(见郑注《礼记·祭统》)。

  丰京在西周后期更多的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性的作用,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存在,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习惯上将这两座城市看成一个城市。

相关遗址

  丰镐相关遗址包括:丰镐遗址,周原遗址,周公庙遗址(凤凰山遗址),杨家村遗址,梁带村遗址等。

春秋战国及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渭河南岸相对没落,渭河北岸的雍城、泾阳、栎阳、咸阳曾作为秦国都城,咸阳更成为秦朝首都。秦末以后,咸阳没落,长安再度崛起。

相关遗址

  郑国渠首遗址,魏长城遗址,秦雍城遗址,栎阳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东陵,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遗址。

西汉:长安城

  太祖刘邦真正定都长安,开启1200年的京城据点,源自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后,刘邦原本想建都雒阳,但是朝臣娄敬建议入都长安,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雒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雒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仅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定入都关中,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汉太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太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城墙内统计内常住人口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在公元前195年超过南亚孔雀王朝首都Pāṭaliputra (天城文: पाटलिपुत्र),现代印度城市巴特那,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直到公元25年东汉朝迁都洛阳,被罗马帝国第一个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首都罗马超过,共220年。

城市布局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区西北郊外,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大约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门和8条主要街道,最长的街道长5500米。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

  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等。其中未央宫是从汉惠帝开始的许多皇帝的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在城西有面积广大的上林苑,苑内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宫等。在城南有一组王莽时期建造的礼制建筑。

  居民区分布在城北,划分为160个“闾里”。市场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称为“长安九市”。汉长安城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相关遗址

  目前汉长安城相关的遗址主要为:汉阳陵在内的西汉十一座巨型帝陵(一般仅仅封土边长就有两百米左右),霍去病墓,汉长安城遗址,甘泉宫遗址,司马迁墓和祠,京师仓遗址,良周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