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景德镇影青蟠螭提梁倒流壶(宋,故宫博物院藏)

  青白瓷汉语拼音:Qingbaici;英语:Bluish-white Ceramic),中国古代瓷器品种。因釉色青白而得名。末以来,又称影青映青隐青。创烧于北宋初,北宋中期繁荣,时代为南方的众多窑场烧造,而以景德镇窑产品水平最高。

  产品多为碗盘瓶壶等器皿,也有枕和观音像等瓷塑。北宋作品胎体洁白细腻而轻薄,釉面光润透明,光照见影。色调纯正匀净,造型轻盈秀丽,素面的器物不少,若加装饰,则以潇洒优雅的刻花、划花居多,间有印花、贴花,与定窑白瓷颇多相似,碗盘类器物还逐渐推广了定窑创造的覆烧法。

  南宋时代,景德镇青白瓷水平略有下降,但精品依然保持很高水平,因有玉的质感,而被称为“饶玉”(景德镇古属饶州,其瓷窑古称“饶州窑”)。

  元代,胎体常较粗糙,釉质往往不纯,但作品更重装饰,造型每每趋大,体现了新的时代风尚。宋元时代,青白瓷不仅畅销国内,还是外销瓷的主要品种。

  元代青白瓷的生产中心仍在江西景德镇。江西其他地区及福建、广东也都有生产,故有“江河川广器尚青白”之说。元代青白瓷的胎釉特征与宋代有所不同: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更高,胎质更白,器物很少变形。釉为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人适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碱金属钾和钠,同时降低氧化钙的含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釉色比宋代略白,但不如宋影青的玉质感强烈。器物造型除碗、盘、瓶、炉、罐、枕外,还新出现了扁型执壶、葫芦形执壶、多棱壶、笔架山、动物形砚滴等。造型特点是厚重饱满,由于器物胎壁加厚,显得釉层较薄。元代青白瓷比较注重装饰,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划花技法,其中以刻印串珠纹最有特色。此外还有褐色彩斑装饰。

概述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也叫“影青”、“隐青”、“映青”。“兆禾茶器”的用瓷品种以青白瓷为主,瓷质润洁、造型洗练、釉色纯净。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胎薄坚致,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泛青,釉质清澈似湖水,莹润如玉。这种青白釉色,遮罩在薄胎器皿的形体上,显得轻盈秀雅。其中青瓷适合男性,而羊脂白彩绘则更适合女性群体。

  据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早在宋代,景德镇人高超的制瓷技艺受到皇室青睐,宋真宗下旨将景德镇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赐作景德镇瓷器底款,在瓷器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字。(宋代景德镇窑瓷器·Porcelain of theJingdezhen Yao of the Song Dynasty)久而久之,便有了“天下咸称景德镇”之说。南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躲避战乱,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陶工,成就了攀登陶瓷艺术高峰的世界瓷都,为景德镇赢得了“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能工巧匠之精华”的美誉,使景德镇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的制瓷中心。

  在景德镇走向制瓷巅峰的过程中,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声名远扬,一直主宰着瓷艺的审美标准。如今,继承和发展景德镇的传统制瓷技艺,已经成为弘扬瓷都人文精华的职责所在。作为艺术活力最强的创新和制作主体,个体艺术陶瓷企业担当起主力军的作用。

  以颂景德镇影青瓷文化为灵魂的“兆禾茶器”,由高级设计师李飞、彭琦带领专业设计团队,融入时尚的现代设计理念,采用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创作了一系列古韵独具的茶器。设计师对于品牌——“兆禾茶器”的解释:“兆禾茶器”的意义主要在“禾”。“禾”即禾苗是珍宝,是希望,是我们手中的轻捧的瓷器,此外禾苗也意味着财富。而“兆”,不仅只是数量多到无法计算,更是指一个好的兆头,好的寓意。所以“兆禾茶器”的寓意是指无数珍贵美好的茶器。

  我们从史籍记载及沿海沉船打捞中就能够发现,景德镇的日用陶瓷不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有着极好的品味和上等的质地以及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即使在市场经济萌动前夕,也仍然位居国内各产瓷区的前列。就瓷器烧制方面而言,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三个方面。而“兆禾茶器”的瓷器质地有四个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早在宋朝,景德镇的陶瓷业空前繁荣,从泥料配方到制瓷技术均有突破,各处窑厂繁忙热闹。而地处景德镇东南的湖田影青窑口规模最为宏大,出产的瓷器胎骨洁白如玉釉色清润如水,在当时风靡一时。时过境迁,虽然湖田影青被后来注重装饰的青花,粉古彩,新彩取代,但在今天位于湖田窑址不远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有一批重视宋瓷清雅秀丽之美的人。“兆禾茶器”就是其中之一,致力于传播湖田影青、宋瓷文化,只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影青之美,也致力于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扬新型陶瓷文化。

  早在宋朝,陶瓷文化就已达到了一个高度,不论是它的器型亦或釉色都体现出汉文化的审美倾向——简洁流畅,优美细腻,没有过多繁琐装饰的堆砌,单纯的关注材质本性美、关注造型微妙变化美。而“兆禾茶器”从品牌创立之初产品开发就着力于单纯饱满器型、细腻精致釉色的研究。也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使得设计师选择“宋瓷茶器”这一理念贯穿到品牌中去。这也与宋代文人对于瓷器的审美不谋而合。

  茶器,古代亦称茶具或茗器。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对于茶器的设计来说,最基础的就是功能,一把茶壶、一个杯子使用起来不便利的话它的造型再好也不是优秀的设计。在品牌成立的早期,设计师也做过一些所谓“现代”风格的茶具,在造型上极尽夸张之能事来博人眼球。但是随着意识的不断成熟,渐渐意识到茶器与现代陶艺不一样。从“禅茶一味”就可以体会到喝茶更多的是涤尘涤心,而茶器是在使用之中平静把玩的器物。所以“兆禾茶器”的造型越来越趋于简洁,越来越追求每一处线条的完美过渡。而在设计之初“兆禾茶器”很少关注具体灵感来源,更多的是努力去学习历朝历代沉淀下来的经典器型如:瓷器中的梅瓶、将军罐,紫砂中的石瓢壶、西施壶等等。

  当然时代的发展对于茶器产业的进程多少有着影响。为此彭琦和李飞也正打算开发一些有别于现有产品的设计。在维持现有风格气质不变的情况下,同时保持优美内敛的审美倾向,摄入更加多元化的材质元素,尝试着将陶瓷与金属宝石等材料相结合做局部点缀处理。相信陶艺科班出生的李飞与从事珠宝设计的彭琦的联手,会有更多让人羡艳设计呈现。

  不同于其他工艺品,陶瓷工艺技术繁杂含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常规的难点多体现在如何解决烧成后变形、釉色不合格上,陶瓷是火洗礼出来的,成也是火败也是火;而开发中的难点在于,从二维图纸到三维事物的转化有一定差距。如:在平面形状转化为空间造型时,线条处理不当的差之毫厘,导致器型意味尽失的经历比比皆是;另外烧成后釉面流动导致造型线条感被破坏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些都需要经验与不断的实验来调整修改。

  在不断地学习和尝试过程中,李飞对于的“兆禾茶器”有着自己的坚持。在产品胎、釉的选材上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胎釉的配制全部采用原矿材料,例如釉面的发色坚决不使用人工合成色料;二、对于可以到达更好釉质效果,但是却对人体、对环境有害的有毒天然原矿材料也坚决禁用的。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茶道也开始日趋成为一个较为主流的独立系统。早在宋朝,文士热衷茶道,品茗时论经说道,调琴对弈,赋诗作画,使之成为兼融诸般艺术的综合文化活动形式。在当下饮茶不仅仅只是茶当作解渴的水,更是把它作为保健品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科学的饮茶养生理论体系。同时士大夫还有意识的将饮茶同“修身修德”联系起来,在饮茶的过程中陶冶心性,提高个人修养,不断赋予茶道以更高的精神追求,推动茶文化向前发展。饮茶也是士大夫生活中随意的享受。他们推动饮茶向审美化、艺术化的方向演进,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审美活动。

  而在饮茶的过程中,茶器的关键也更是毋庸置疑的。“兆禾茶器”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如“三足急湏”青白釉茶器,其形制始于唐代,宋时禅宗多用,因酷热须急切饮茶解渴,故名,在晶莹的浅湖色釉烘衬下,宛如清澈透体的玉石那般。而“端壶”,顾名思义,壶身端直而釉面温润如玉,似谦谦君子端正方直,而又雍容自若。有如“禅莲壶”茶器,茶凭着它的一份芬芳甘醇,渗透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作为茶文化的特殊载体的茶具,在文化昌明的宋代,即使凡人百姓,也须臾不可离。正如古诗云:“一釉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萌如“竹节壶”,竹节瓷壶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终日虚心待风来,潇潇当为吐龙吟。敦厚亦如“石鼓壶”,其形圆融浑劲,釉光内敛,颇具古意,源自中国现存最早时刻文字的载体——石鼓。盈盈如碧玉芝丹罐,盈盈莲叶盖下,茶香浮动的韵律悠然铺漫开去。在碧色彩釉烘衬下,宛如清澈透体的玉石莲花。青甜如莲香宝子罐,罐以仿青、白莲实为储茶佳器,以共致的筒笔锻炼出古朴简洁的造型,得宋人之韵。

  “兆禾茶器”其实是彭琦和李飞共同的设计梦想的物化,所有的产品承载的都是他们的审美感受。而这其中最令他们着迷的便是,自己的设计和理念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同为美院科班出身的彭李二人,出于对陶瓷的热爱,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得去关注美的事物,在被打动后又本能的去物化我们的审美感受。这点使得“兆禾茶器”在设计与制作陶瓷方面不同于景德镇传统陶瓷品牌。

  瓷质润洁、造型洗练、釉色纯净的景德镇陶瓷“兆禾茶器”,温文雅致。

中国最早青白瓷当属景德镇

  2013年1月19日,本报曾刊发《景德镇的陶瓷烧造史可提前一百年》一文,报道了景德镇兰田窑窑址考古发掘出唐代古窑址和数以吨计的瓷器,景德镇的制瓷史由此也上溯至中、晚唐的消息。10月19日在景德镇举行的景德镇青白瓷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景德镇晚唐五代青白瓷是中国最早的青白瓷。

宋元景德镇青白瓷海内外影响非常大

  以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青白瓷是最典型的青白瓷,其釉色青白淡雅、明澈光润,胎质坚硬细白、体薄透光,造型丰富、挺拔,装饰精巧、秀美,历来有“饶玉”、“假玉器”之称,被公认是中国青白瓷的最高代表。

  在当天的会议上,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介绍了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景德镇窑青白瓷,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建保介绍了菲律宾出土的青白瓷。与会专家认为,这说明了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器在海内外影响非常大,也由此对景德镇青白瓷的性质与历史地位有了重新的评价。

景德镇青白瓷起源晚唐至五代早期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青白瓷起源于安徽繁昌窑,或景德镇青白瓷是受繁昌窑影响而产生的。对此,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福建博物院研究员栗建安,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曹建文等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分别作了《景德镇早期窑址考古发掘的收获》、《漫谈景德镇青白瓷窑址考古研究》、《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及其他》、《景德镇青白瓷器研究的几个问题》等主旨报告。专家们用大量的实例和详尽的分析,证明青白瓷是宋元瓷器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品种,生产的窑口遍及大半个中国,青白瓷系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专家们一致认为,景德镇青白瓷器起源于晚唐至五代早期,景德镇晚唐五代青白瓷是中国最早的青白瓷,过去认为青白瓷起源于安徽繁昌窑,或景德镇青白瓷是受繁昌窑影响而产生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安徽繁昌青白瓷

  青白瓷是对天然瓷土材料人为控制含铁量后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正是由于有了它,明清两代才会演绎出斑斓绚丽的彩绘瓷,所以青白瓷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青白瓷以极高的评价,并将其命名为“繁昌窑”。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曾组织会员两次到繁昌窑考察,丰富的窑址青白瓷残片和文物管理所精美的完整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带,现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有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遗留有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冲窑址面积最大。虽然烧造的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洁莹润,达到了较高水平。经专家初步认定,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在五百多平方米的面积中,就清理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还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从发掘出的器物看,繁昌窑的性质是民窑,以烧造民间生活实用瓷与冥器为主,品种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俑、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产品的工艺特点是:胎质相对来说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器有简单的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通过实物可以确证,这些窑址遗物既有青白瓷窑系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繁昌窑的碗、碟或宽厚唇,或外卷唇,或斜浅腹,或弧形腹,或大平底,或矮圈足,极具地方风格。从五代到北宋,繁昌窑还注重托盏的烧造。托盏的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有荷花形、莲蓬形,还有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窑址发现的盒分镜盒和粉盒两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均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钮青白泛翠。粉盒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执壶有多种。双系盘口壶是繁昌窑的典型器,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另有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繁昌窑的杯也种类繁多,有高足、圈足、卧足、饼足等。

  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形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这说明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繁昌窑的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中,所以对窑的性质专家看法也各有不同。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指出:“当时的南唐国就在繁昌这片区域,繁昌窑每年烧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进贡给皇上,所以具有官窑性质,其他差一点的流入市场销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确定窑址,如果能确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窑,将对五代白瓷研究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