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食养,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年龄、性别以及气候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选择饮食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生保健方法。

  中医认为食治则身治,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关键在于辨证施食。

  按体质而言,气虚者以补气健脾为主,可选山药、莲子、苡仁、芡实、红枣等。血虚者以补血为主,辅以补气,可选当归、何首乌、桂圆、菠菜、胡萝卜、动物肝等。阴虚者以滋阴润燥为主,常选银耳、蜂蜜、芝麻、百合、虫草、龟鳖、牛奶等。阳虚者以温补阳气为主,选羊、犬、麻雀肉、核桃、虾、韭菜等。此外,痰湿者化痰除湿,火盛者清火等随证应之。

  按年龄而言,儿童期先后天俱未充旺,生长发育迅速,易伤食、易虚损,须注意健脾消食补肾。青壮年期无须特殊补养,有虚者,有滞者,对证调配。老年期生机衰减,诸般不足,通常应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为主,尤宜于粥食。

  按性别而言,妇女在月经期以补血为主。妊娠期以补肾固胎、健脾养血为主。产后以补气益血、通经下乳为主。绝经期以补肾益气血为主。男性体力劳动者以生津益气为主。脑力劳动则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主。

  按季节而言,春季宜扶助阳气,如芫荽、葱、大小麦、动物肝等。夏季宜清热化湿、健脾开胃,如绿豆、赤豆、西瓜、乌梅等。秋季,宜养阴润燥,如雪梨、百合、银耳、燕窝等。冬季宜温补阳气,如羊肉、核桃、韭菜、鳝鱼等。此外,还与五脏相合而成“四季五补”,即春宜升补,夏宜清补,长夏宜淡补,秋宜平补,冬宜温补。

  按地域而言中国总体上是东湿西燥,南热北寒。具体说,则地势起伏、山川屏蔽、又须结合当地情况,如,东南沿海地区,人们易感湿热,宜选清淡除湿之品,西北高原地区,人们易受燥感寒,宜选温阳散寒、生津润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