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山遗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公山遗址

  鸡公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郢城镇郢北村鸡公山,是中国江汉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之一。鸡公山遗址发现于1986年,正式发掘于1992年。遗址主要集中在鸡公山中部偏西侧,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内遍布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和遗物。1996年,鸡公山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总厚度近1米。上下两文化层土质不同、遗物各具特点,地层关系十分明确,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的历程。

  上文化层距今1~2万年,厚约0.1~0.25米。土质为黄色亚黏土;主要遗物为小型刮削器、尖状器等小型石器,由石英、燧石、石英岩等打制而成。

  下文化层是鸡公山遗址的主体部分,属晚更新世或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距今5万年左右。这一文化层土质为棕红色亚黏土,厚约0.5米,散布着“石圈”、“石堆”和脚窝等早期人类生活遗迹和遗物。

  根据考古学家推断,“石圈”应是古人类居住遗迹。遗址内共有“石圈”五处,由砾石围成中间为空白区的圆圈,外径约4米,圈内面积5-8平方米,其内放置有少量尖状器和砍砸器。

  “石堆”是石制品密集区,堆积和散布着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石制品,其种类有尖状器、砍斫器、刮削器,以及砾石、石核、石片等,并遗有石锤、石钻等加工石器的工具。由此可见,石堆应为加工石器的遗迹,是石器制作场所。

  鸡公山遗址内地层关系确切、文化遗物丰富、遗迹关系清楚,为中外罕见。尤其是下文化层居住遗迹和石器加工场遗迹的发现,堪称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