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元代龙泉窑凸花大尊(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汉语拼音:Longquan Yao;英语:Longquan Kiln),中国古代瓷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一带,以烧造青瓷著称。龙泉古属处州,古人称龙泉窑为“处州窑”。宋代盛极一时的龙泉青瓷,至元代依然兴盛。在明代初,仍在全国制瓷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五代后期兴起,北宋中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中后期艺术鼎盛,元代产量激增,在浙江西南以至福建北部形成窑系,明代中后期衰落。至今仍有少量生产。

  龙泉窑早期受瓯窑越窑影响,产品普遍采用刻划花装饰。南宋中期,在宋官窑影响下,造型古朴,胎体较厚,胎色有白、黑两种。白胎器物数量较多,其釉色以色泽微微偏蓝的粉青及翠绿的梅子青最为著名,把中国青瓷的釉色之美发挥到极致。精品多不施装饰,而以古雅的造型和美丽的釉质取胜。黑胎器物常模仿宋官窑。元代,由于外销的刺激,产地扩大,产品数量激增,釉色多为纯绿,器物常较硕大,普遍施加刻划、模印、堆贴等装饰。明代早期产品面貌大体沿袭元人作品,但因窑温提高而釉呈玻璃质。后以海禁令颁行而渐趋衰落。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悔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元代龙泉窑瓷器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无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无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在碧绿的底心上凸起红褐色纹饰,非常醒目。龙泉点彩和青白瓷相同,在釉面上随意点染含铁量高的涂料,经高温烧成带褐色斑点器物。

  元代龙泉窑早期纹饰比较简单,以后渐繁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牡丹、莲蓬、桃、龟、鱼、兔、鸟雀、八卦、云鹤、云龙、云凤、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等。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锭、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宇,如"张"、"天"·"福"、"寿"、"大吉"、"金玉满堂"等汉字及"八思巴"文,因釉厚,纹饰不很清晰。

  代龙泉窑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碗和盘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无釉,中心有釉,俗称"脐状釉"。罐有荷叶形盖罐、高装盖罐、双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环耳瓶、连座瓶、琮式瓶等;尊有凤尾尊、狮座尊;塑像有观音、达摩、佛龛等,人物的面部一般无釉,呈红褐色涩胎。元代龙泉瓷器最大的特点是器型很大,胎体厚重。


  洪武年间,明廷供用器皿,除景德镇瓷以外,少量的器皿是“行移饶、处等府烧造。”(《大明会典》卷194)处府即处州,为龙泉窑系所在地。“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日处器、青器。”(曹昭《格古要论》)可见,在明初,处器和景德镇瓷还居于同等地位。这个时候的龙泉青瓷,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的基本一致。

  由于朝廷和达官贵人对青花瓷的青睐以及新彩瓷的兴起,龙泉青瓷终于出现了衰退的趋势。

  明代中期以后,龙泉青瓷开始偷工减料,胎粗釉薄,成型也很草率,器物质量明显下降。而且,明代龙泉窑的窑厂的规模和数量逐渐缩小和减少,不仅规模不如元代大,而且窑的总数也比元代少。

  在明代前期和中期,龙泉青瓷虽然已经失宠于宫廷,却还是民间的主要用瓷,身价依然也不低。弘治年间,外销的龙泉青瓷盘每个售价规定为一百五十贯(《大明会典》卷194)。

  到了明代后期,此时的龙泉青瓷,无论在釉色方面还是在瓷质方面,都不如元代。唯一能够与元代青瓷媲美的,是还能够烧造高达三尺以上的大花瓶和直径达二尺多的大盘。

  到明末,龙泉青瓷就完全不行了,其产品胎骨粗笨,足底厚重,挖足马虎;釉色多数浑浊灰暗,呈青灰、茶叶末等色;器底往往不施釉。

  器型 明初龙泉青瓷的造型与景德镇永乐、宣德时期的制品相同,如菊瓣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

  纹饰 印有人物图案、历史故事,有的碗有鹿的图案,上有福、寿等字;有的是“福如东海”、“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吉语。

  款识 有“石林”、“三槐”、“李氏”、“顾氏”、“清河制造”、“张明工夫”等字样。可能有商标的性质。

断代提示

  由于釉水配方和烧制工艺上的改变,明代龙泉青瓷釉层的玻化程度比南宋时的高,因而釉层中原来要求存在的大量小气泡和小晶体就大量消失,使它由不透明变为透明,釉面浮光也就产生了。这样,就使它失去了南宋龙泉青瓷类如玉器的艺术效果。

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

  1.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盆、罐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2.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鼎式炉、八卦炉、奁式炉、渣斗、盆、塑象、胆式瓶,龙虎纹瓶、五管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3.南宋晚期产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 、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4.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 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5.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 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6.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 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 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 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 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 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