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目前对于Web3.0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其特征有:去中心化、主动性强、多维化。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完全预料真正的Web3.0能发展成什么样。

Web3.0,也称 Web3,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新型互联网,支持新的商业和社交等模式。Web3.0 由用户和创作者主导的开放协作、隐私保护、共创共建共享的新型生态,推动发展去中心化数字经济。它是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也称未来互联网。目前还是一种概念、构想。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发表文章《Web3.0是渐行渐近的新一代互联网》,指出互联网正处在Web2.0向Web3.0演进的重要时点,加强Web3.0前瞻研究和战略预判,对我国未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Web3.0 是未来互联网生态愿景,尽管目前并未完全实现,但与 Web3.0 相关的功能已经存在,如加密货币、NFT(非同质化代币)、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Web3.0 目前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新兴技术和应用发展推动下,将有望叠加新的价值和可能性。

Web 3.0是关于全球信息网发展的一个概念,主要与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加密货币以及非同质化代币有关。与区块链有关的web3概念是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于2014年提出,并于2021年受到加密货币爱好者、大型科技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的关注。

目前,各种Web 3.0概念不断出现,但都没有形成共识。人们对于 Web3.0 的构想,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 IT 架构、分布式技术所支持的访问模式,以业务数据价值回归为前提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联网世界。我们的每一个互动都应该被记录并且量化,并且更多的参与到数据价值链当中去。这需要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加密算法在内的多项技术的共同探索。

“Web3.0” 这个词是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Gavin Wood(加文·伍德)在 2014 年创造的,最初它叫 Web 3.0

虽然2014年Web 3.0就被提出,但因为缺乏一个非常具体且被大众熟知的应用场景,一直都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但近年,随着数字货币NFT元宇宙等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去中心化、虚拟身份、加密货币的讨论之中,也顺势点燃了科技界和投资界对于Web 3.0的热情。以红杉资本A16Z为代表的风投开始跑步入场,从解构 Web 3.0 概念到提前布局相关公司再到游说监管部门调整政策,大有一种 Web 3.0大势将至的感觉。但是对于Web3.0具体何时能够真正落地这个问题,依然众说纷纭,有人说Web3.0时代已经到来,有人则说还需要5年或者10年。

目前,Web3.0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不只是技术上的难题,还受到很多商业因素的影响。现在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普及,现有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规则一定会受到巨大冲击,互联网巨头企业对用户数据的垄断将被打破,让之前无法掌握这些数据的企业和组织也能够投身到相关的技术创新中去,从而推动整体技术的发展。

概述

从Web1.0到Web3.0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一开始的Web1.0演变进化到Web2.0,再到现在Web3.0概念的提出和探索,一切都是围绕着用户权利的增加和用户在互联网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断进化而开展的。

Web1.0:一切的开始

在互联网诞生之初的Web1.0时代,互联网基本上是“只读”模式的,网民可以登录各大门户网站浏览和阅读任何想要看到的新鲜资讯,但只能看不能互动。

主要代表就是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

Web2.0:开辟新视野

到了Web2.0时期,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开始作出各种交互,催生出了以用户生产和分享内容为主导的全新互动网络模式。在这个时期,用户可以自己制作、分发内容并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V,直接影响平台的数据和流量,但是由此形成的流量再转化成的经济效益却跟我们没啥关系。

主要代表就是微博推特等社交媒体。

Web3.0:未来互联网

而人们对于Web3.0的构想,则是一个相对去中心化的,以用户个人数字身份、数字资产和数据完全回归个人为前提的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联网世界。我们的每一个互动都应该被记录并且量化,我们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且公平地参与到由此产生的利益分配里面。这需要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多项技术的共同探索。我们即将见证的趋势是,互联网将随着用户的需求和使用而发展,最终归于用户。

与web2.0有关的Web 3.0

此外Web 3.0还有其他意思,例如有人是针对Web 2.0提出Web 3.0,该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Web 3.0的特征:

  1. 拥有10M的平均带宽。
  2. 提出个人门户网站的概念,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3. 让个人和组织之间建立一种互为中心而转化的机制,个人也可以实现经济价值。

Web3.0 业务场景

随着 Web3.0 概念的兴起,各种基于 IT 去中心化技术或分布式的技术方案也开始蓬勃发展,例如:

以隐私、安全的模式实现数据拥有

通过加密的方式,来保存用户的数据,防止数据被任何第三方篡改。确保用户数据安全保存,并且不会被恶意删除。

以开源的方式构建社区与平台

通过 APP 社区成员共同管理各种业务的需求,比如代码升级迭代、产品发布、功能升级迭代等,消除人为错误和恶意操纵,所有代码都需要开源。在更新 APP 功能特性时,允许所有社区成员对任何实施的变化进行投票。通过区块链来确保社区的共同想法和目标。

以公开的方式完成数据资产保护

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数据价值管理。

Web3.0 技术需求与基础设施

区块链和跨链技术

Web3.0这个名词出现得比区块链更早。但在区块链兴起之前,Web3.0因缺乏解决方案只能停留在概念阶段。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加密货币投资者的增多,以太坊、Polkadot等区块链生态中涌现出一批与Web3.0相关的项目。因此,区块链技术奠定了Web3.0发展的基础。就整个区块链行业而言,多链并存的格局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块链生态的Web3.0用户有进行交互的需求,跨链技术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主要的跨链技术包括公证人机制、侧链或中继、哈希时间锁定、分布式私钥控制等。

去中心化身份

在整个Web3.0的架构中,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是至关重要的一环。DID与Web3.0的核心理念相符,允许用户拥有并控制自己的数字身份。DID中包含用户的身份信息和隐私数据,只有在经过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具有安全性、可验证和互操作性等特点。DID系统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身份的发现、识别和验证,不依赖中心化身份系统的审核和许可。

分布式存储

Web3.0将致力于改变中心化平台对数据的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Web3.0项目不会将数据存储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中。因此,Web3.0项目会有海量的数据存储需求,分布式存储是重要基础设施。相比传统的中心化存储,分布式存储具有安全性高、隐私保护、防止单点失效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分布式存储面临着可靠性、用户体验和监管政策等方面的风险。当前主要的分布式存储项目包括Filecoin和Arweave等。

隐私计算

在Web2.0中,中心化平台的商业模式普遍是通过用户的数据资源获取流量和利润。在Web3.0中,也存在对数据的使用和分析需求。但是考虑到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需要在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通过隐私计算的方式完成计算任务。安全多方计算是隐私计算的一种解决方案,可以使互不信任的参与方之间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实现协同计算。

Web 3.0的历史和争论

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网志中一篇批评Web 2.0的文章中。

2006年5月,蒂姆·伯纳斯-李曾说:“人们不停地询问Web 3.0是什么。我认为当SVG在Web 2.0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所有东西都起波纹、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角——以及一整张语义网涵盖着大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会上,Yahoo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作出阐述:“目前对Web 2.0的归档和讨论很多。借助网络级别所能达到的效能,网络的力量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同时也看到最近4年出现了更高级的设备以及更高级的与网络互动的方法,不仅呈现在游戏机和移动设备这样的硬件,同时也呈现在软件层面。你不一定得是电脑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序。这种现象在Web 2.0里初现端倪,而3.0将更加深化,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

在这个峰会上,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阐述了定义Web术语的简单公式:“Web 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 2.0是1M平均带宽,那Web 3.0就该是10M带宽,全影像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 3.0。”

2007年8月7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 3.0的定义,埃里克·施密特首先开玩笑的地说“Web 2.0只是一个行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Web 3.0这个行销术语。”随后他谈及了自己的具体看法:“(Web 3.0)建立应用程序的方法将不同。到目前为止Web 2.0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的概念……而对Web 3.0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序,带有一些主要特征:程序相对较小、数据处于网络中、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手机)、程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有很多自订功能、此外应用程序像病毒一样地扩散(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

2010年11月16的网络高峰会(Web 2.0 Summit)中指出Web 3.0由“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搜索(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所组成。

自2006年底以来,Web 3.0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正持续到现在。

关于如何定义Web 3.0,及其所代表的含义的争论非常激烈,观点也琳瑯满目。

将网际网络转化为数据库

迈向Web 3.0的第一步是“网际网络”这一概念的体现,结构化数据集以可重复利用、可远程查询的格式公布于网络上,比如XMLRDF微格式。最近SPARQL的发展为网络上以RDF方式配发的数据库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查询语言和应用程序接口。数据网络让数据契合和应用程序互用性更上新台阶,使数据像网页一样容易访问和链接。在数据网络时代,重点主要是如何以RDF的方式提供结构化的数据。全语义网时期会拓宽语义范围,这样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据内容(比如传统的网页、文档等)都能以RDF和OWL语义格式的形式普遍存在。

向人工智能进化的道路

Web 3.0也被用来描述一条最终通向人工智能的网络进化的道路,这个人工智能最终能以类似人类的方式思辩网络。可是,一些人对此表示悲观,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设想。然而,像IBMGoogle这样的大公司已经在使用一些正提供惊人的信息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挖取学校音乐网站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热门单曲。同时也有人提出是否智能系统将是Web 3.0背后的推动力,抑或智能会以人的形式出现,即某体系的人们(例如del.icio.us这样的协同过滤服务,FlickrDigg这样人工抽取网络资源)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

语义网和SOA的实现

和人工智能的方向有关联,Web 3.0可以是语义网概念的实现和扩充。各学院正在研究开发一种基于描述逻辑和智能代理的推理软件,这样的软件通过运用表述网络上概念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规则来进行逻辑推理操作。

Sramana Mitra对语义网成为次世代互联网基本要素的看法不同,并提出了一道封装Web 3.0的公式。

Web 3.0也被认为和服务导向结构及语义网的具体体现有关。

向3D进化

另一条可能的道路是Web3D联盟拥护的3D化构想,包括将整个网络转化为一系列3D空间,采用第二人生启发的概念。同时也提供新的方式在3D共享空间连接和协同。

所建议的一些延伸性定义

美国企业家兼风险投资家诺瓦·斯皮瓦克建议将Web 3.0的定义延伸至当前各大技术潮流迈向新的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包括:

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态势

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看,Web1.0(1989—2014)(只读网络)是初代互联网,其基于开放协议的底层逻辑搭建,支持单向传递信息,如早期雅虎、新浪等门 户网站为用户带来快捷信息读取体验,但仅支持浏览静态网页。Web2.0(2002—2019)(读写交互网络)以 UGC(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社交媒体、平台经济模式盛行,支持双向传输,微信、抖音等社交应用实现了交互式的体验,但仍以平台的集中式服务为主。Web3.0(2019—现在)(智能读写网络)结合了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机制和代币经济、创作者经济等概念,重塑了后端生产关系,数据及身份自主权由平台转向用户,用户参与共创共治。在语义网、机器学习、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加持下,Web3.0 将扩展新的功能,实现个性化交互与协作,网络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开放性、普惠性与安全性。

Web3.0 具备几大突出的特性,包括:去中心化、开放性、高隐私性、共建性和用户拥有数据所有权等。在 Web3.0 的演变中,围绕去中心化有几个关键点: 一是区块链等技术的参与。区块链是 Web3.0 最突出的关键技术,助力安全、透明和防篡改的交易。Web3.0 同时也包含其他机制促进和推动去中心化,如云计算、AR Cloud 和其他网络空间关键技术等;二是权利的下放。Web3.0 推动身份和个人数据管理从集中化向去中心化所有权和管理转变,用户被赋予了创作者、参与者、享有者、治理者等多重身份,并对隐私和数字身份具备自主权和控制权,同时对自己的数据和内容负有责任。用户可以通过拥有治理代币(Token)来参与治理所使用的区块链协议,通过基于协议的代币或加密货币以“股东”身份参与其中。三是业务流程的改变,并由平台经济向代币经济转换。Web3.0推动分布式经济模型的实现,如 NFT、Defi、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Web3.0 共建共享的特性,与 Web2.0 中用户仅作为使用者不同,使Web3.0 中用户能主动参与共建与共治,以 DAO 的组织形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进行规则制定与执行,共担共享平台或协议的价值。DAO 是 Web3.0的重要治理机制,其在区块链上运营,是一种自动化和去中心化的治理形式。DAO 依靠软件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进行治理,建立了新的民主化管理结构,推动 Web3.0 及其在加密货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快速应用发展。四是 Web3.0是用于开发去中心化应用程序的新技术堆栈。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如作为信任验证机制的区块链、隐私保护和互操作协议、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去中心化身份以及去中心化金融等,以共同实现去中心化的共荣生态网络愿景。

Web 3.0 作为新技术堆栈,主要分为四层:协议层、基础设施层、应用层以及接入层。① 协议层是作为底层架构的区块链;② 基础设施层由可互操作的模块构成,如智能合约审计软件、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工具、DAO 工具、身份解决方案等;③ 应用层搭建在协议层和基础设施层之上,包括了 Defi(去中心 化金融)、NFT(非同质化代币)、dApp(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元宇宙等前端应用;④ 接入层是如钱包、界面等用户进入Web3.0的门户。

Web3.0 将构建新的创新生态,其重要性在于:一是 Web3.0 支持新的商业和社交模式。Web3.0 为新型应用程序提供建构模块,支持新商业模式,如 NFT 货币化;基于智能合约运行的应用程序消除了中心化的中介与管理成本;代币或加密货币则为 Web3.0 的新商业模式和经济系统提供动力,其内置于区块链协议中。二是 Web3.0 提供了新功能来管理内容创建者的数字资产和所有权。其有利于去信任交易验证、智能合约自动化、数字或实体资产代币化、自我主权身份等。目前的 Web3.0 的应用程序,如 DeFi、NFT 和 DAO 等,为用户、投资者、艺术家、内容创作者、社区等带来了新收益。三是 Web3.0 改变了网络体验。

Web3.0 通过将信息交互从屏幕转移到物理空间,改变了终端用户体验,因而也有称 Web3.0 为“空间网络(Spatial Web)”。该“空间网络”包括空间交互层(利用智能眼镜或语音等实现实时信息交互)、数字信息层(借助传感和数字映射为每一个对象创建数字孪生)和物理层(通过感观了解和体验的世界)。VR/AR 是空间网络的主要网关,AI/ML 促进与机器或设备的交互,5G/6G 等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和边缘计算是优化交互体验的使能技术,区块链促进实现真正开放民主的生态系统。

Web3.0 能带来更大程度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化被认为是一个双刃剑。Web3.0 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缺乏用户保护,如代币机制可能造成的波动;货币政策紧缩等带来的市场风险;技术或机制漏洞等造成的新的安全威胁及洗钱、偷漏税风险等,将仍需要加强治理和风险管理。有意见认为,在主流应用方面,完全去中心化并不可行。分散式应用程序的集中式服务则结合了双方的优势,更可能成为主流应用。目前而言,或许可以在去中心化和集中化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在多数情况下更趋向于混合,如专注于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去中心化,通过集中式服务,为分散式应用增加服务价值。Gartner 预计,至 2024 年 25%的企业将使用基于去中心化 Web3.0 应用程序的集中式服务。

技术发展的竞争态势

在海外,各大互联网企业对 Web3.0 发展应对都十分积极。包括 Meta、谷歌、亚马逊、eBay、Paypal、Mastercard 等互联网企业均布局了虚拟货币及 Web3.0,探索核心业务与 Web3.0 的结合,尝试云+Web3.0、社交+Web3.0、支付+Web3.0等“X+Web3.0”新模式。老牌互联网企业,主要基于各自的既有云服务而获得天然优势,如谷歌将 Web3.0 置于企业战略重点,在谷歌云旗下组建了 Web3.0团队,着手开发区块链应用程序,研究加密货币支付业务等,重点在后端基础设施服务布局;亚马逊推出基于 AWS 的 Web3.0 解决方案服务;微软布局元宇宙,除了基于 Azure 的 Web3.0 后端服务,还投资了区块链,积极扩大游戏业务等;Meta 则从社交突破,构建与 Web3.0 的强关联,聚焦元宇宙的开发,扩大对区块链、DAO 等的投资,将社交系统与区块链、加密货币等 Web3.0 内容深度结合,并已启动测试 NFT 业务。电商领域,eBay 在 NFT 领域发力,收购 NFT艺术市场 KnownOrigin,与 NFT 平台 OneOf 合作,发行了 NFT 系列藏品等;Shopify 在平台中增加加密货币支付功能,并启动 NFT 合作项目,为品牌提供NFT 铸造、支付、Web3.0 钱包接入等功能。支付领域,Mastercard 与 Immutable X、Sandbox 等多家 NFT 市场和 Web3.0 基础设施服务商合作,将支付引入Web3.0,支持用户使用银行卡购买 NFT;Paypal 积极扩大海外加密支付市场,并正在构建集合支付与加密业务的超级金融应用系统,以及积极研发稳定币 Paypal Coin 等。

在国内,鉴于对于加密货币等应用相对谨慎的监管态度,国内互联网企业一方面在海外市场积极试水,另一方面在国内围绕区块链、NFT 数字藏品、创作者经济等加紧探索与突破,为 Web3.0 本土化的发展可能性奠定了基础。海外市场方面,腾讯、字节跳动等国内互联网大厂目前均成立了 Web3.0 团队并启动 布局,主要从区块链、NFT 等赛道入局。如字节跳动旗下 TicTok 率先推出 NFT 系列,腾讯投资澳大利亚 NFT 创业公司 Immutable。国内市场方面,首先,一众具备自主技术的区块链、虚拟现实、云、人工智能等 Web3.0 核心技术企业正在不断加快与自身优势结合下的业务升级。例如,据悉京东正以智臻链开展Web3.0+电商方向的尝试,而阿里则将通过 Web3.0+阿里云尝试优化电商服务能力。其次,包括老牌互联网大厂,以及电商、社交等平台都打造了国产化 NFT 产品,如京东、阿里、百度推出了灵犀、鲸探、希壤等数字藏品平台,阿里收 购了香港的南华早报并启动 NFT 项目“Artifact Labs”,以及发布了阿里云 NFT 解决方案等。与此同时,国内一系列元宇宙游戏、虚拟社交等新兴应用产品也已经起步,均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商业路径。

技术产业化的前景

Web3.0 目前初见的概念应用基本覆盖了 Web2.0 的所有领域。随着加密应用的持续发展和对 Web3.0 的不断探索,新应用将快速涌现,尽管在应用需求解决 方案效率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明显超越 Web2.0,但已日渐成型,并与 Web2.0 在多领域出现混合,部分应用程序与 Web2.0 系统并行或被集成到 Web2.0 平台中。

Web3.0 的细分赛道目前主要有基础设施、公链、Defi(去中心化金融)、GameFi(链游)、SocialFi(社交金融)、创作者经济(Creat to earn)、DAO、 隐私、NFT 和元宇宙等板块。

Web3.0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节点基础设施、存储、预言机、安全审计、数据分析平台、钱包、开发工具等。如钱包服务用户链上资产的存储,是 Web3.0 的重要入口,如 Metamask(加密货币钱包)、 WalletConnect(钱包通用协议)等。公链是 Web3.0 的核心载体,支持互操作、赋权赋能和信用机制,以及各类 应用,Web3.0 公链赛道主要包括 Layer1、Layer2、Layer0。目前,国内 NFT 数字藏品等的 Web3.0 概念应用主要采用联盟链,如长安链、至信联、趣链等,联盟链与公链相比,通过有限节点数而实现高效交易,并执行共识投票机制,但不具备完全去中心化的特性。与此同时,国内也正在加紧公链研发,如上海支持下的树图链,在安全性、兼容性和适用性等方面实现突破,有望为数据权益、元宇宙等 Web3.0 应用部署提供更好的支撑。

DeFi 是指金融领域的去中心化应用,利用公链上运行的智能合约技术实现包括如借贷、理财、资产管理、保险和外汇兑换等金融功能。Defi 是 Web3.0 的 重要基础应用,为 Web3.0 的价值和资产流通提供支持。目前主流的 Defi 项目主要运行在以太坊和币安智能链等生态之上。Defi 自身布满了赛道,包括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稳定币、借贷、衍生品等。其中,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用于点对点加密货币交易,是 Web3.0 应用生态的重要流量入口,截止 2022 年 4 月已经有超过 230 个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GameFi 是游戏与金融的组合,是基于 Play to Earn(玩赚)的逻辑构建的游戏经济生态。GameFi 基于区块链技术,玩家通过参与游戏任务获得经济奖励,如加密代币、虚拟土地、化身、武器或其他 NFT 等。与传统游戏不同,GameFi 实现了游戏资产化,玩家可以在游戏市场上交易其游戏内的虚拟资产,玩家成为了游戏资产所有者。如 Axie Infinity 是目前最著名的基于区块链的赚钱游戏之一,它开创了双代币模式,强化了游戏去中心化的属性。平台还发行了 AXS 治理代币,可参与游戏外的经济循环,如参与治理、奖励等功能,GameFi 治理代币正是 Web3.0 的一大重要标志。此外,目前 Web3.0 的 X to Earn 玩赚项目已扩展并覆盖了 Contribute to Earn、Learn to Earn、Write to Earn、Move to Earn 等。

SocialFi 即社交化金融,是继 Defi、Gamefi 后 Web3.0 应用发展的重要方向。SocialFi 结合了去中心化社交与金融需求,通过社交影响力的金融化、通证化获得收益,打破平台垄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去中心化、自主自由、开放透明的社交金融业务及模式。SocialFi 当下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目前主流的 SocialFi概念项目有 Rally、Friends with Beneefits、Whale、Chilliz、Fyooz、Zora 等。例如,Rally 是目前知名的个人代币发行平台,创作者可以自行生成并发行个人代币 Creator Coin,或铸造 NFT 进行交易,个人代币可作为一种资格凭证使用。

NFT 即非同质化代币,其区别于比特币等同质化加密货币,具备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等特点,作为一种安全可溯源的资产确权方式,可以公开证明数字艺术、音乐等数字资产或代币化的物理资产(如房屋、汽车等)的所有权,是 Web3.0 的重要赛道。目前海外大多数 NFT 建立于以太坊等公链上,国内 NFT 藏品则大部分建立于联盟链之上。根据 Gartner 技术成熟曲线图,NFT 已经进入发展高峰期,预计在 5 年内将会成为主流。

其他

Windows 3.0

Windows 3.0微软于1990年5月22日发布的电脑操作系统。由于在界面、人性化、内存管理多方面的巨大改进,终于获得用户的认同。之后微软公司趁热打铁,于1991年10月发布了Windows 3.0的多语版本,为Windows在非英语母语国家的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微软的Windows系列操作平台的Windows 3.x家族发行于1990年到1994年间,其中的3.0版是第一个在世界上获得成功的版本,使得微软的操作系统可以和苹果电脑公司的麦金塔电脑以及在图形化界面的Commodore的Amiga竞争。

Windows 3.0比起Windows 2.0有很多改善,不过仍然缺乏多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推出后不久就被接踵而至的Windows 3.1取代。Windows 3.x的最后一个版本是1994年发布的Windows 3.2,该版本只有简体中文版一种。一年之后Windows 95发布,Windows 3.x也随之被Windows 95/98所取代。

社会学术语

全球化3.0时代,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始于2000年,在“全球化3.0时代”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全球化3.0时代”这个概念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有详细阐述,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

“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

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