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栽培史”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 '''中国小麦栽培史'''(英语:history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China),考古发掘表明,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小...”为内容创建页面)
 
 
(未显示1个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中国小麦栽培史'''([[英语]]:history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China),考古发掘表明,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见彩图);甘肃民乐县六坝乡西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也近4000年。安徽省亳县钓鱼台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则表明西周时小麦栽培已传播到淮北平原。 新疆孔雀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小麦 中国农学会稿   甲骨文中有侱(来)和 (麦)两个字,为麦的初文。《诗经》中“”()和“麦”并用,还有“来”( 小麦)、“牟”(大麦)之分。以后“来”转为来去之来,单用麦字。西汉 《氾胜之书》记载:“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表明已经有“宿麦”(冬麦)和“旋麦”(春麦)之别。古籍中单称的麦字,多指 小麦。以后随着 大麦、 燕麦等的推广,才用 小麦以与其他麦类相区别。   发展过程 从《诗经》反映麦作生产的诗歌中,可知公元前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各地(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已有小麦栽培。春秋战国时,栽培地区继续扩大。据《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种麦范围除黄淮流域外,已及内蒙古南部。战国时期发明的石转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小麦栽培的发展。江南的小麦栽培,较早见于东汉袁康《越绝书》的记载。《晋书·五行志》中反映元帝大兴二年(319)吴郡、吴兴、东阳禾麦无收,造成饥荒,说明4世纪初江苏、浙江一带小麦生产已有较大发展。其后由于中原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特别是南宋初期江南麦的需要量激增、麦价大涨等原因,更刺激了小麦生产。西南地区种植小麦的早期记载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到明代,麦类种植几乎遍及全国,其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已仅次于水稻,但全国分布不平衡。据《天工开物》记载:在北方“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栽培技术 北方小麦古代主要是通过多耕多耙和深耕细耙来防旱保墒,消灭杂草、害虫。西汉时关中干旱地区夏季休闲的秋种麦地,多在5~6月耕地蓄水保墒,通过较长时间的晒垡,促使熟化,耕后注重多耙摩平。在南方,南宋后随着稻麦两熟制的推广,稻茬麦田的耕地技术不断提高,《陈旉农书》中就有关于早稻收后耕地、施肥而后种豆麦蔬菇的论述。与北方重视蓄水保墒相反,排水是南方稻麦两熟制中种麦的关键问题。元代《王祯农书》和明代《农政全书》都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收稻后作垄开沟、以利田间排水的技术,指出要做到垄凸起如龟背、雨后沟无积水,为小麦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在小麦播种方面,东汉《四民月令》提出,在田块肥力高低不同时应先种薄田、后种肥田。北魏《齐民要术》更明确指出“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主张视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播种期。中国古代还有耧犁、下粪耧种和砘车的发明,对促进小麦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又据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在江南地区为争取稻茬麦田适时播种,创造了小麦浸种催芽和育苗移栽两种技术。清代还创造了迟播早熟的“九麦法”(即春化处理),解决了北方秋季遭灾后的迟播问题。
+
'''中国小麦栽培史'''([[英语]]:history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China),从《[[诗经]]》反映麦作生产的诗歌中,可知公元前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各地(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已有[[小麦]]栽培。春秋战国时,栽培地区继续扩大。据《[[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种麦范围除黄淮流域外,已及内蒙古南部。[[战国时期]]发明的石转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小麦栽培的发展。
 +
 
 +
考古发掘表明,[[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甘肃]][[民乐县]]六坝乡西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也近4000年。[[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则表明[[西周]]时[[小麦]]栽培已传播到淮北平原。
 +
 
 +
西汉 《[[氾胜之书]]》记载:“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表明已经有“宿麦”(冬麦)和“旋麦”(春麦)之别。古籍中单称的麦字,多指小麦。以后随着[[大麦]]、[[燕麦]]等的推广,才用小麦以与其他麦类相区别。
 +
 
 +
江南的小麦栽培,较早见于[[东汉]][[袁康]]《[[越绝书]]》的记载。《晋书·五行志》中反映元帝大兴二年(319)吴郡、吴兴、东阳禾麦无收,造成饥荒,说明4世纪初江苏、浙江一带小麦生产已有较大发展。其后由于中原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特别是南宋初期江南麦的需要量激增、麦价大涨等原因,更刺激了小麦生产。
 +
 
 +
西南地区种植小麦的早期记载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到[[明代]],麦类种植几乎遍及全国,其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已仅次于[[水稻]],但全国分布不平衡。据《[[天工开物]]》记载:在北方“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
 
 +
'''栽培技术'''
 +
 
 +
北方小麦古代主要是通过多耕多耙和深耕细耙来防旱保墒,消灭杂草、害虫。西汉时关中干旱地区夏季休闲的秋种麦地,多在5~6月耕地蓄水保墒,通过较长时间的晒垡,促使熟化,耕后注重多耙摩平。在南方,南宋后随着稻麦两熟制的推广,稻茬麦田的耕地技术不断提高,《[[陈旉农书]]》中就有关于早稻收后耕地、[[施肥]]而后种豆麦蔬菇的论述。与北方重视蓄水保墒相反,排水是南方稻麦两熟制中种麦的关键问题。[[元代]]《[[王祯农书]]》和[[明代]]《[[农政全书]]》都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收稻后作垄开沟、以利田间[[排水]]的技术,指出要做到垄凸起如龟背、雨后沟无积水,为小麦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
 
 +
在小麦[[播种]]方面,[[东汉]]《[[四民月令]]》提出,在田块肥力高低不同时应先种薄田、后种肥田。[[北魏]]《[[齐民要术]]》更明确指出“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主张视[[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播种期。中国古代还有耧犁、下粪耧种和砘车的发明,对促进小麦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又据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在江南地区为争取稻茬麦田适时播种,创造了小麦浸种催芽和育苗移栽两种技术。[[清代]]还创造了迟播早熟的“九麦法”(即春化处理),解决了北方秋季遭灾后的迟播问题。
  
 
===参见===
 
===参见===

2021年8月25日 (三) 00:37的最后版本

中国小麦栽培史英语:history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China),从《诗经》反映麦作生产的诗歌中,可知公元前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各地(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已有小麦栽培。春秋战国时,栽培地区继续扩大。据《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种麦范围除黄淮流域外,已及内蒙古南部。战国时期发明的石转磨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小麦栽培的发展。

考古发掘表明,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甘肃民乐县六坝乡西灰山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也近4000年。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则表明西周小麦栽培已传播到淮北平原。

西汉 《氾胜之书》记载:“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表明已经有“宿麦”(冬麦)和“旋麦”(春麦)之别。古籍中单称的麦字,多指小麦。以后随着大麦燕麦等的推广,才用小麦以与其他麦类相区别。

江南的小麦栽培,较早见于东汉袁康越绝书》的记载。《晋书·五行志》中反映元帝大兴二年(319)吴郡、吴兴、东阳禾麦无收,造成饥荒,说明4世纪初江苏、浙江一带小麦生产已有较大发展。其后由于中原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特别是南宋初期江南麦的需要量激增、麦价大涨等原因,更刺激了小麦生产。

西南地区种植小麦的早期记载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到明代,麦类种植几乎遍及全国,其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已仅次于水稻,但全国分布不平衡。据《天工开物》记载:在北方“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

栽培技术

北方小麦古代主要是通过多耕多耙和深耕细耙来防旱保墒,消灭杂草、害虫。西汉时关中干旱地区夏季休闲的秋种麦地,多在5~6月耕地蓄水保墒,通过较长时间的晒垡,促使熟化,耕后注重多耙摩平。在南方,南宋后随着稻麦两熟制的推广,稻茬麦田的耕地技术不断提高,《陈旉农书》中就有关于早稻收后耕地、施肥而后种豆麦蔬菇的论述。与北方重视蓄水保墒相反,排水是南方稻麦两熟制中种麦的关键问题。元代王祯农书》和明代农政全书》都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收稻后作垄开沟、以利田间排水的技术,指出要做到垄凸起如龟背、雨后沟无积水,为小麦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在小麦播种方面,东汉四民月令》提出,在田块肥力高低不同时应先种薄田、后种肥田。北魏齐民要术》更明确指出“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主张视土壤肥力情况确定播种期。中国古代还有耧犁、下粪耧种和砘车的发明,对促进小麦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又据明末《沈氏农书》记载,在江南地区为争取稻茬麦田适时播种,创造了小麦浸种催芽和育苗移栽两种技术。清代还创造了迟播早熟的“九麦法”(即春化处理),解决了北方秋季遭灾后的迟播问题。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