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5行: 第5行:
 
21世纪初,山东省在三角洲基础上,把东南侧[[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规划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位置优越,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类型,国家已在此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依托[[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也得到开发。
 
21世纪初,山东省在三角洲基础上,把东南侧[[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规划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位置优越,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类型,国家已在此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依托[[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也得到开发。
  
 +
===地理===
  
 +
黄河三角洲的范围,有关部门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黄河尾闾摆动对三角洲影响的规律,(1)界定以利津城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古代千乘黄河三角洲,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2)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近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在东营市境内;(3)以垦利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之间的扇形地带为现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
 +
 +
====形成变迁====
 +
 +
[[西汉]]以前,黄河三角洲地域均在海水之中。海岸大致在今大山、明集、利津城、史口、辛店、支脉沟口一线。利津城东南至史口之间有一自然海湾,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40公里,延伸至小营一带。漯水自西流入海湾。利津城西、城南,东营区西南 部为古陆地,汉代属青州部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琅槐县领地。济水在琅槐县境 (今东营区六户附近)入海。
 +
 +
自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黄河来境内入海。至唐[[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口西去移出境内。八百多年中,黄河在利津城以东的[[渤海湾]]边淤积出大片陆地,蓼城以南的海湾已淤平,海岸线向利津城东北、东、东南方向推进40~50余里。《元和郡县志》记载,海在渤海县(旧滨县城)东160里,蒲台县(今滨州市南水库)东140里。
 +
 +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复来境内入海后,黄河三角洲继续向渤海推进。据利津水文站1949~1988年实测资料统计,黄河输至河口的泥沙年均10亿吨左右,其中约24%沉积在大沽零米线(陆地) 以上,约40%沉积在零米线以下的滨海区,其余被海流输往深海。在黄河尾闾流路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年均造陆3~4万亩,海岸线持续向东推进。1855~1985年间,尾闾河段实际行水96年,海岸线平均向前推进28.5公里,推进速率为每年0.3公里。其中1947年前以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计算岸线长105公里,实际行水57年,平均推进13.30公里,推进速率为每年0.23公里。1947~1985年,以渔洼为顶点的小三角洲,计算岸线长80公里,实际行水39年,平均推进15.2公里,推进速率每年0.39公里。清水沟流路在人工控制下河口摆动范围小,淤积影响宽度仅30公里左右,岸线推进速率为每年1.6公里。黄河三角洲仍在向渤海推进中。
 +
 +
====地貌特征====
 +
 +
'''海岸'''
 +
 +
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 海岸起自漳卫新河口,东经现黄河口,至支脉河口。
 +
 +
从漳卫新河口至套儿河河口湾东侧之顺江沟口,为古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的一部分。海岸曲折多弯,曲折率达3.8。主要是1128年(宋建炎二年)以前由黄河淤积形成,至今850多年间,很少受黄河尾闾摆荡影响,长期受潮汐、风浪的再改造作用,沿岸形成了宽广平坦的潮滩和树枝状密布的潮水沟。潮滩由粘土质粉砂及粗粉砂组成。向海平均坡降小于1/10000。潮滩宽度自西向东变大,漳卫新河河口外宽约6公里,至套儿河河口湾内滩面宽达22公里,是渤海沿岸潮滩宽度最大的地方,潮水沟规模最大,分布密集。
 +
 +
在潮滩的平均高潮线上缘,分布着一列贝壳及贝壳砂组成的“岛链”,西起漳卫新河口,东至小沙,长约37公里,由50多个不连续的新月形贝壳及贝壳砂岛组成,向海略成弧状突出。近代,该砂岛链处于持续侵蚀破坏中。以漳卫新河河口外之大口河堡砂岛为例,20世纪30年代尚为小渔村,今仅有临时性渔铺,无人定居,大潮时常受水淹。估算该砂岛链每年约以5米的速率后退。此外,在潮滩上尚分布有许多残留高地,为古黄河三角洲平原残迹,年内大潮不能淹没,群众称为“坨子”。
 +
 +
顺江沟口-支脉河口海岸段,为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由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在1976年黄河口故道(钓口河故道)以西,海岸多弯曲,呈河口大嘴与海湾相间排列形式。钓口河大嘴以东转南,至支脉河口海岸轮廓相对比较平直。海岸潮滩以顺江沟至钓口河间及支脉河口外发育好、宽度大,达6公里左右,潮水沟发育。其余岸段潮滩宽度多小于6公里。滩面坡度介于1/10000~1.5/10000。 该海岸是近代黄河三角洲淤涨最快的海岸段。1855~1984年,全线共淤进18.47公里,平均淤进速率为0.16公里/年。其中,清水沟流路黄河口大嘴淤涨最快,可达2.64公里/年;挑河湾以西和宋春荣沟口以南,一般淤进速率为0.08公里/年。
 +
 +
'''土壤'''
 +
 +
滨海潮土、滨海盐土亚区(Ⅳ1) 位于黄河河口,为近代黄河河口的扇形堆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因受近代黄河泛滥沉积影响多形成滨海潮土,其特点是在原来含盐量很高的滨海盐渍物质上,覆盖了一层源自黄土高原的黄河冲积物,厚度约1~4米,土质比较肥沃,自然植被生长较好,曾有大片天然柳林与柽柳林。土壤垦殖后多种小麦、大豆、高粱。若土壤开垦不当或植被破坏,盐分极易上升地表,滨海潮土则逐步退化,不少耕地已盐化撩荒,形成了滨海盐土。依盐分含量不同,生长各类盐生植被。
 +
 +
在滨海防潮堤内侧滩地分布有滨海滩地盐土,地表大都具有较厚的盐结皮,通体盐分含量大于1.5%,多为光板地,仅在地形较低处或冲蚀的浅沟内,可见黄须莱、柽柳、盐蒿、马绊草、二色补血草生长,生物累积微弱,有机质含量低于0.5%。除挖沟池,用于养虾或盐业外,尚生有小面积芦苇可用于副业生产。
 +
 +
'''植被'''
 +
 +
该小区近海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以滨海潮盐土为主,林木分布受到土壤、地形限制,以致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类型单纯,顶极群落主要为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
 +
 +
当含盐量在1.5%以上时为光板地,其他部分为盐荒地,分布着以盐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的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部分地段有柽柳灌丛和罗布麻灌丛。盐生草甸常随土壤含盐量不同,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以翅碱蓬(黄须菜)为主的盐生草甸分布在盐分较重的地段,含盐量1.5%的盐土中仍能生长。而含盐量在1%左右的土壤中分布着以獐茅(马绊草)为主的盐生草甸。此外,还可见到羊草、碱蓬、茵陈蒿等。在水分充足含盐量高处,盐角草常占优势,水分良好含盐量低处则分布着以白茅、罗布麻、芦苇为主的群落。 离海较远、土壤含盐量稍低处,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村落附近散生灌木中旱柳占90%,其他耐盐树种还有刺槐、榆、臭椿、加拿大杨、侧柏等。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盐土上,树木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梢现象”。黄河三角洲局部有天然生长的旱柳林。柽柳呈灌木状分布于滨海湿地,形成天然海防林带。
 +
 +
该小区农田因土壤含盐量较高,耕作粗放,产量不高。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果树以枣为常见。野生纤维植物资源有罗布麻。
 +
 +
====气候特征====
 +
 +
黄河三角洲地处中纬度,位于暖温带,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主要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
 +
 +
黄河三角洲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7-12.6℃,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2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0-2830小时;无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30-630mm, 70%分布在夏季;平均蒸散量为750-2400mm。
 +
 +
====水文====
 +
 +
黄河三角洲地带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略有起伏,海拔1~2米,多见岗地、坡地、洼地及河滩高地等微地貌景观,是旱、涝、碱多灾害地区。区内水系发育,为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等河流下游入海处。除黄河常年侧渗补给地下水外,其余河流仅汛期补给地下水。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以利津为顶点的巨大扇形区。岩性为以海积及冲积为主的粘性土夹薄层砂,除沿黄故道主流带分布厚度不大的浅层淡水透镜体外,均无淡水。该区深1000米内,地下水矿化度皆大于3克/升。
 +
 +
三角洲西部,以河湖相、海相地层为主,部分有冲积层。上部普遍分布有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下部有深层淡水。深层淡水顶界面200~500米,局部50~200米,由西南向东北渐深。含水层以粉细砂、细砂为主,部分为中细砂,颗粒自西南向东北渐细,层厚20~40米,一般弱至中等富水,地下水承压自流。黄河三角洲地形较平坦,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地处黄河、徒骇河等河流下游入海处,河流经常改道、泛滥,地下水位抬高,地下水径流滞缓,蒸发为其主要排泄方式。
 +
 +
黄河三角洲地带,地表沉积物颗粒细小,地下水水平运动条件极差,南部冲积层地下水对该区地下水的补给微弱,垂直蒸发作用又强烈,海水影响明显,所以地下水基本处于逐渐浓缩状态,形成与海水水化学特征基本相似的氯化钠型水为主的高矿化水,矿化度高达50克/升左右。在垂直方向上,地下水水化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
 +
黄河口的黄河三角洲是一巨大的扇形堆积体,在地质构造上为一向东倾斜的东西向凸起,黄河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0.8亿吨,其中的1/5在口门附近落淤,形成河口沙嘴和由粗粉沙组成的三角洲。在黄河入海处,河口沙嘴向海推进的速率为每年2~3公里,黄河三角洲的水下前缘坡折可延伸至水深15米左右。黄河入海的泥沙向3个方面扩散:大部分随余流转入莱州湾;一部分随河口射水冲入渤海深水区;少部分随弱余流进入渤海湾。
 +
 +
'''徒骇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山东省境,经山东的莘县、南乐(河南省)、阳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齐河、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县和沾化等14个县市,于沾化区套儿河口注入渤海。河长436公里,流域面积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积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东省132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0.11/1000。由于流域内地势向东北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该河河口是黄河三角洲的北界。
 +
 +
'''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横贯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境内河长138千米,属近口段和入海口,在全河治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黄河东营段上界起自滨州、东营交界处,左岸为利津县北宋镇董王庄西南县界,右岸为东营区龙居镇老于村西区界。河道由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流经利津县、东营区, 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境内河长138千米。
 +
 +
'''潮河''',位于黄河故道与徒骇河之间。为解决该流域排涝受徒骇河洪水顶托,1965年人工开挖而成的独流入海排涝河道,因其下游汇入洼拉沟等滨海潮沟而得名。 干流起自滨州市双西村的西沙河,东北经沾化县,入东营市河口区,流经河口区太平乡、新户乡,至洼拉沟入海。河道全长73.5千米,境内河长24千米,其中20千米为东营市河口区与滨州市沾化县的界河。 流域面积1408平方千米, 境内流域面积427.7平方千米。排涝标准按鲁北1964年雨型设计,河道最大排涝流量为188.0立方米每秒。市境内支流有褚官河、太平河。
 +
 +
'''神仙沟''',为自然形成的入海河道。1934年8月,黄河于涯东村附近决口,水流东北,先由老神仙沟入海, 再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3股入海。60年代末期,胜利油田在孤岛地区开发建设,利用原河道陆续开挖、疏浚,形成现河道。主要承担孤岛镇、仙河镇、济军生产基地及滨海区4000口油井、1600口注水井的排水任务。 神仙沟原河道长38千米。自1996年上游18千米建成带状型水库后,原神仙沟支流红旗沟加上原神仙沟下游20千米统称为神仙沟, 全长30.0千米,流域面积350平方千米,其支流有2条,新卫东河和桩呈公路边沟,神仙沟排水流量为22~102立方米每秒。
 +
 +
'''支脉河'''(淄脉河),原名支脉沟。源于淄博市高青县西部花沟乡庄家村,向东流经高青、博兴、广饶3县及东营区, 在广饶县东北部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长135千米, 总流域面积3382平方千米。该河河口是黄河三角洲的南界。
 +
 +
 +
 +
 +
 +
动物
 +
该区东南界鲁中南山地丘陵动物地理区,东接鲁东丘陵动物地理区,西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该区内哺乳动物仍以中、小兽类为主。食虫目4种,区内普遍可见。翼手类在此区的种类较鲁东和鲁中南山地为少,分布亦不广泛,如小菊头蝠、水鼠耳蝠、沼鼠耳蝠等在此区均未见到。区内小型啮齿类中黑线仓鼠、大仓鼠、小家鼠和褐家鼠等为害严重;黄鼠穴居在质地疏松的冲积土壤中,此区为山东境内唯一有黄鼠分布的地区;鼢鼠亦以平原地区为多见。野兔在鲁北盐荒地、黄河三角洲荒野有集中的分布。肉食兽类在此平原区分布种类较少。 由于区境位于黄河下游,广大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及沿黄两岸地势低洼,多湿地和沼地,因而鸟类十分丰富。本区珍贵保护鸟类普通种有长耳 ,稀有种有燕隼、小天鹅等31种。区内共有鸟类283种。在沿海低洼地区及鲁北盐荒地,鹭、鹬、沙锥等涉禽或沼地鸟特别多见。银喉长尾山雀、小星头啄木鸟仅限于此区繁殖。 爬行动物主要有耐干旱的丽斑麻蜥、无蹼壁虎等,红点锦蛇、黄脊游蛇等在此区亦有分布。由于此区盐碱严重,故两栖、爬行类种类数量较少。 两栖动物在此区仅有华北地区习见种,在《鲁北经济动物志》中虽有关于无斑雨蛙的记录,但著者等在多年工作中从未曾在野外发现过生活的无斑雨蛙种群。 该区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可根据生境及动物分布特点划分成两个类型,即西部和南部平原农耕地带生态动物群、北部黄河三角洲及沿海滩涂地带生态动物群。
  
  

2021年10月24日 (日) 07:17的版本


黄河三角洲,广义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呈扇状三角形(半圆形)。扇形半径近80千米,面积5450平方千米。地面平坦,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发展为农作区。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海岸线平缓。烂泥湾内水深1~2米,浮沉受潮水冲淤影响,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自185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中国早期的胜利油田即在区内。

21世纪初,山东省在三角洲基础上,把东南侧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规划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位置优越,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类型,国家已在此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依托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也得到开发。

地理

黄河三角洲的范围,有关部门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黄河尾闾摆动对三角洲影响的规律,(1)界定以利津城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古代千乘黄河三角洲,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2)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近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在东营市境内;(3)以垦利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之间的扇形地带为现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

形成变迁

西汉以前,黄河三角洲地域均在海水之中。海岸大致在今大山、明集、利津城、史口、辛店、支脉沟口一线。利津城东南至史口之间有一自然海湾,南北宽约10公里,东西长40公里,延伸至小营一带。漯水自西流入海湾。利津城西、城南,东营区西南 部为古陆地,汉代属青州部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琅槐县领地。济水在琅槐县境 (今东营区六户附近)入海。

自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黄河来境内入海。至唐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口西去移出境内。八百多年中,黄河在利津城以东的渤海湾边淤积出大片陆地,蓼城以南的海湾已淤平,海岸线向利津城东北、东、东南方向推进40~50余里。《元和郡县志》记载,海在渤海县(旧滨县城)东160里,蒲台县(今滨州市南水库)东140里。

咸丰五年(1855),黄河复来境内入海后,黄河三角洲继续向渤海推进。据利津水文站1949~1988年实测资料统计,黄河输至河口的泥沙年均10亿吨左右,其中约24%沉积在大沽零米线(陆地) 以上,约40%沉积在零米线以下的滨海区,其余被海流输往深海。在黄河尾闾流路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年均造陆3~4万亩,海岸线持续向东推进。1855~1985年间,尾闾河段实际行水96年,海岸线平均向前推进28.5公里,推进速率为每年0.3公里。其中1947年前以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计算岸线长105公里,实际行水57年,平均推进13.30公里,推进速率为每年0.23公里。1947~1985年,以渔洼为顶点的小三角洲,计算岸线长80公里,实际行水39年,平均推进15.2公里,推进速率每年0.39公里。清水沟流路在人工控制下河口摆动范围小,淤积影响宽度仅30公里左右,岸线推进速率为每年1.6公里。黄河三角洲仍在向渤海推进中。

地貌特征

海岸

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 海岸起自漳卫新河口,东经现黄河口,至支脉河口。

从漳卫新河口至套儿河河口湾东侧之顺江沟口,为古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的一部分。海岸曲折多弯,曲折率达3.8。主要是1128年(宋建炎二年)以前由黄河淤积形成,至今850多年间,很少受黄河尾闾摆荡影响,长期受潮汐、风浪的再改造作用,沿岸形成了宽广平坦的潮滩和树枝状密布的潮水沟。潮滩由粘土质粉砂及粗粉砂组成。向海平均坡降小于1/10000。潮滩宽度自西向东变大,漳卫新河河口外宽约6公里,至套儿河河口湾内滩面宽达22公里,是渤海沿岸潮滩宽度最大的地方,潮水沟规模最大,分布密集。

在潮滩的平均高潮线上缘,分布着一列贝壳及贝壳砂组成的“岛链”,西起漳卫新河口,东至小沙,长约37公里,由50多个不连续的新月形贝壳及贝壳砂岛组成,向海略成弧状突出。近代,该砂岛链处于持续侵蚀破坏中。以漳卫新河河口外之大口河堡砂岛为例,20世纪30年代尚为小渔村,今仅有临时性渔铺,无人定居,大潮时常受水淹。估算该砂岛链每年约以5米的速率后退。此外,在潮滩上尚分布有许多残留高地,为古黄河三角洲平原残迹,年内大潮不能淹没,群众称为“坨子”。

顺江沟口-支脉河口海岸段,为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由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在1976年黄河口故道(钓口河故道)以西,海岸多弯曲,呈河口大嘴与海湾相间排列形式。钓口河大嘴以东转南,至支脉河口海岸轮廓相对比较平直。海岸潮滩以顺江沟至钓口河间及支脉河口外发育好、宽度大,达6公里左右,潮水沟发育。其余岸段潮滩宽度多小于6公里。滩面坡度介于1/10000~1.5/10000。 该海岸是近代黄河三角洲淤涨最快的海岸段。1855~1984年,全线共淤进18.47公里,平均淤进速率为0.16公里/年。其中,清水沟流路黄河口大嘴淤涨最快,可达2.64公里/年;挑河湾以西和宋春荣沟口以南,一般淤进速率为0.08公里/年。

土壤

滨海潮土、滨海盐土亚区(Ⅳ1) 位于黄河河口,为近代黄河河口的扇形堆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因受近代黄河泛滥沉积影响多形成滨海潮土,其特点是在原来含盐量很高的滨海盐渍物质上,覆盖了一层源自黄土高原的黄河冲积物,厚度约1~4米,土质比较肥沃,自然植被生长较好,曾有大片天然柳林与柽柳林。土壤垦殖后多种小麦、大豆、高粱。若土壤开垦不当或植被破坏,盐分极易上升地表,滨海潮土则逐步退化,不少耕地已盐化撩荒,形成了滨海盐土。依盐分含量不同,生长各类盐生植被。

在滨海防潮堤内侧滩地分布有滨海滩地盐土,地表大都具有较厚的盐结皮,通体盐分含量大于1.5%,多为光板地,仅在地形较低处或冲蚀的浅沟内,可见黄须莱、柽柳、盐蒿、马绊草、二色补血草生长,生物累积微弱,有机质含量低于0.5%。除挖沟池,用于养虾或盐业外,尚生有小面积芦苇可用于副业生产。

植被

该小区近海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以滨海潮盐土为主,林木分布受到土壤、地形限制,以致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类型单纯,顶极群落主要为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

当含盐量在1.5%以上时为光板地,其他部分为盐荒地,分布着以盐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的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部分地段有柽柳灌丛和罗布麻灌丛。盐生草甸常随土壤含盐量不同,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以翅碱蓬(黄须菜)为主的盐生草甸分布在盐分较重的地段,含盐量1.5%的盐土中仍能生长。而含盐量在1%左右的土壤中分布着以獐茅(马绊草)为主的盐生草甸。此外,还可见到羊草、碱蓬、茵陈蒿等。在水分充足含盐量高处,盐角草常占优势,水分良好含盐量低处则分布着以白茅、罗布麻、芦苇为主的群落。 离海较远、土壤含盐量稍低处,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村落附近散生灌木中旱柳占90%,其他耐盐树种还有刺槐、榆、臭椿、加拿大杨、侧柏等。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盐土上,树木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梢现象”。黄河三角洲局部有天然生长的旱柳林。柽柳呈灌木状分布于滨海湿地,形成天然海防林带。

该小区农田因土壤含盐量较高,耕作粗放,产量不高。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果树以枣为常见。野生纤维植物资源有罗布麻。

气候特征

黄河三角洲地处中纬度,位于暖温带,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主要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

黄河三角洲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7-12.6℃,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2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0-2830小时;无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30-630mm, 70%分布在夏季;平均蒸散量为750-2400mm。

水文

黄河三角洲地带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略有起伏,海拔1~2米,多见岗地、坡地、洼地及河滩高地等微地貌景观,是旱、涝、碱多灾害地区。区内水系发育,为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等河流下游入海处。除黄河常年侧渗补给地下水外,其余河流仅汛期补给地下水。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以利津为顶点的巨大扇形区。岩性为以海积及冲积为主的粘性土夹薄层砂,除沿黄故道主流带分布厚度不大的浅层淡水透镜体外,均无淡水。该区深1000米内,地下水矿化度皆大于3克/升。

三角洲西部,以河湖相、海相地层为主,部分有冲积层。上部普遍分布有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下部有深层淡水。深层淡水顶界面200~500米,局部50~200米,由西南向东北渐深。含水层以粉细砂、细砂为主,部分为中细砂,颗粒自西南向东北渐细,层厚20~40米,一般弱至中等富水,地下水承压自流。黄河三角洲地形较平坦,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地处黄河、徒骇河等河流下游入海处,河流经常改道、泛滥,地下水位抬高,地下水径流滞缓,蒸发为其主要排泄方式。

黄河三角洲地带,地表沉积物颗粒细小,地下水水平运动条件极差,南部冲积层地下水对该区地下水的补给微弱,垂直蒸发作用又强烈,海水影响明显,所以地下水基本处于逐渐浓缩状态,形成与海水水化学特征基本相似的氯化钠型水为主的高矿化水,矿化度高达50克/升左右。在垂直方向上,地下水水化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黄河口的黄河三角洲是一巨大的扇形堆积体,在地质构造上为一向东倾斜的东西向凸起,黄河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0.8亿吨,其中的1/5在口门附近落淤,形成河口沙嘴和由粗粉沙组成的三角洲。在黄河入海处,河口沙嘴向海推进的速率为每年2~3公里,黄河三角洲的水下前缘坡折可延伸至水深15米左右。黄河入海的泥沙向3个方面扩散:大部分随余流转入莱州湾;一部分随河口射水冲入渤海深水区;少部分随弱余流进入渤海湾。

徒骇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山东省境,经山东的莘县、南乐(河南省)、阳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齐河、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县和沾化等14个县市,于沾化区套儿河口注入渤海。河长436公里,流域面积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积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东省132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0.11/1000。由于流域内地势向东北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该河河口是黄河三角洲的北界。

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横贯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境内河长138千米,属近口段和入海口,在全河治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黄河东营段上界起自滨州、东营交界处,左岸为利津县北宋镇董王庄西南县界,右岸为东营区龙居镇老于村西区界。河道由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流经利津县、东营区, 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境内河长138千米。

潮河,位于黄河故道与徒骇河之间。为解决该流域排涝受徒骇河洪水顶托,1965年人工开挖而成的独流入海排涝河道,因其下游汇入洼拉沟等滨海潮沟而得名。 干流起自滨州市双西村的西沙河,东北经沾化县,入东营市河口区,流经河口区太平乡、新户乡,至洼拉沟入海。河道全长73.5千米,境内河长24千米,其中20千米为东营市河口区与滨州市沾化县的界河。 流域面积1408平方千米, 境内流域面积427.7平方千米。排涝标准按鲁北1964年雨型设计,河道最大排涝流量为188.0立方米每秒。市境内支流有褚官河、太平河。

神仙沟,为自然形成的入海河道。1934年8月,黄河于涯东村附近决口,水流东北,先由老神仙沟入海, 再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3股入海。60年代末期,胜利油田在孤岛地区开发建设,利用原河道陆续开挖、疏浚,形成现河道。主要承担孤岛镇、仙河镇、济军生产基地及滨海区4000口油井、1600口注水井的排水任务。 神仙沟原河道长38千米。自1996年上游18千米建成带状型水库后,原神仙沟支流红旗沟加上原神仙沟下游20千米统称为神仙沟, 全长30.0千米,流域面积350平方千米,其支流有2条,新卫东河和桩呈公路边沟,神仙沟排水流量为22~102立方米每秒。

支脉河(淄脉河),原名支脉沟。源于淄博市高青县西部花沟乡庄家村,向东流经高青、博兴、广饶3县及东营区, 在广饶县东北部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长135千米, 总流域面积3382平方千米。该河河口是黄河三角洲的南界。



动物 该区东南界鲁中南山地丘陵动物地理区,东接鲁东丘陵动物地理区,西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该区内哺乳动物仍以中、小兽类为主。食虫目4种,区内普遍可见。翼手类在此区的种类较鲁东和鲁中南山地为少,分布亦不广泛,如小菊头蝠、水鼠耳蝠、沼鼠耳蝠等在此区均未见到。区内小型啮齿类中黑线仓鼠、大仓鼠、小家鼠和褐家鼠等为害严重;黄鼠穴居在质地疏松的冲积土壤中,此区为山东境内唯一有黄鼠分布的地区;鼢鼠亦以平原地区为多见。野兔在鲁北盐荒地、黄河三角洲荒野有集中的分布。肉食兽类在此平原区分布种类较少。 由于区境位于黄河下游,广大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及沿黄两岸地势低洼,多湿地和沼地,因而鸟类十分丰富。本区珍贵保护鸟类普通种有长耳 ,稀有种有燕隼、小天鹅等31种。区内共有鸟类283种。在沿海低洼地区及鲁北盐荒地,鹭、鹬、沙锥等涉禽或沼地鸟特别多见。银喉长尾山雀、小星头啄木鸟仅限于此区繁殖。 爬行动物主要有耐干旱的丽斑麻蜥、无蹼壁虎等,红点锦蛇、黄脊游蛇等在此区亦有分布。由于此区盐碱严重,故两栖、爬行类种类数量较少。 两栖动物在此区仅有华北地区习见种,在《鲁北经济动物志》中虽有关于无斑雨蛙的记录,但著者等在多年工作中从未曾在野外发现过生活的无斑雨蛙种群。 该区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可根据生境及动物分布特点划分成两个类型,即西部和南部平原农耕地带生态动物群、北部黄河三角洲及沿海滩涂地带生态动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