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分类
变态
第88行: 第88行:
 
<center>
 
<center>
 
<gallery>
 
<gallery>
File:Frogspawn closeup.jpg|孵化的卵
+
File:蛙类孵化的卵.jpg|蛙类孵化的卵
 
File:Tadpoles 10 days.jpg|10天的蝌蚪
 
File:Tadpoles 10 days.jpg|10天的蝌蚪
 
File:Frog-Zhe.jpg|幼蛙
 
File:Frog-Zhe.jpg|幼蛙

2021年9月13日 (一) 04:14的版本

无尾目学名Anura),两生纲的一个目,其下生物即。该目的生物成体基本无尾,一般产于水中,孵化成蝌蚪,用呼吸,经过变态,成体主要用呼吸,但多数皮肤也有部分呼吸功能。无尾目是生物从水中走上陆地的第一步,比其他两生纲生物要先进,虽然多数已经可以离开生活,但繁殖仍然离不开水,卵需要在水中经过变态才能成长。因此不如爬行纲动物先进,爬行纲动物已经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

概述

无尾目是两栖纲中种类最多、体形最特殊的一目。以蟾蜍为人熟知。成体无尾和鳃。有20余科300余属3500余种。除南极洲外,广布于各大洲;在温差小,湿度大的中美、南美和非洲热带亚热带种类最多,个别种达北极圈南缘。中国已知近230种,分隶7科 25属,约有2/3的种主要分布于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地区。角蟾亚科的属种在中国最多,髭蟾属齿蟾属等为中国的特有属。

该目动物体宽而短,后肢长,跗部自成一节,适于跳跃或游泳。皮肤一般光滑湿润,有的皮肤上有角质刺,或头顶部皮肤骨质化而全无小鳞。口大,舌后端多游离,可翻出摄食。下眼睑连有透明的瞬膜。眼大,位于头侧,突出时可扩大视野。下颌无齿,上颌一般有细齿。雄蛙一般有共鸣器(声囊)。椎骨一般为10枚,荐椎后为一细长的尾杆骨。脊 柱短,弯曲度和灵活性不强。脊柱与后肢的关联由髂骨、后肢骨和尾杆骨部位的肌肉、肌腱而加强,可攀援、跳跃或游泳。多数种类大多“蹲”在以后肢向后掘的浅泥凹内,既可防失水,又能坐待捕食,捕食时后肢仍贴于地面。

体外受精。卵生。幼体体形、食性等与成体迥然不同。蝌蚪有鳃和尾。口部一般有成行的角质小齿和角质颌。以刮取藻类为主,无者以吞食浮游生物为主。蝌蚪先出后肢芽;前肢早期就已发育,变态高潮时伸出体外;尾、鳃萎缩以至消失;器官改组,呼吸和消化器官尤为突出。此时一般不摄食,也不能久潜于水中,否则大多要溺死。

营水栖、半水栖、陆栖 、树栖、穴居等不同生活方式。一般栖息于各种淡水水域及其附近潮湿的林木草丛中。在黄昏、黎明或雨后的白天活动频繁,觅食各类昆虫及其幼虫和蠕虫等。繁殖习性多样化,有以各种方式抚育卵或幼体的种类:如著名的负子蟾,幼体在雄蛙声囊中的尖吻达蛙,小蛙在胃内的胃育溪蟾;雨蛙科体背有各式抚育结构,如在背面皮肤表内的囊蛙等。此外,有的可在卵内发育成蝌蚪直到完成变态,然后小蛙破卵膜而出,这种方式在热带潮湿地区常见。蝌蚪期有的长达3年;性成熟期短的数月,长的3年以上。一般在冬眠出蛰后抱对产卵,在湿热地区,有的种类可常年产卵。

马达加斯加发现的早三叠世三叠蛙,与近代型无尾目基本相似。

近代型的有在阿根廷的侏罗南蛙等;以色列早白垩世负子蟾类;在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几个主要原始类群都已出现,而且分化速度相当快。

青蛙

青蛙又称田鸡,是因为味道鲜美之故,口感近似鸡肉。人类很早就知道食用青蛙,《汉书》说:“鄠杜之间水多蛙,鱼人得不饥。”张华博物志》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者,龟蚌螺蛤,以为珍味,不觉其腥。”唐末尉迟枢《南楚新闻》言:“百越人好食虾蟆,凡有筵会,斯为上味。”当时吃青蛙还是南方人的习俗,韩愈在《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说柳宗元“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责怪柳柳州不该把青蛙当美味。苏东坡在《闻子由瘦》诗中写道:“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蟾蜍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部分蟾蜍耳后有毒腺,分泌毒性分泌物,可以制作中药

蟾蜍科的动物大约有250种,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岛等海岛以外的全世界各地,目前澳大利亚也引入了蟾蜍。虽然大部分蟾类生活在陆地上,栖身地洞内,但也有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树上的蟾类。墨西哥异舌蟾蚂蚁为食。

分类

蛙类,俗称水鸡田鸡石鸡,台语俗称四脚仔四脚鱼仔水鸡。(《金匮要略校注》言:“水鸡即田鸡,蛙也。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鸣声连连不绝,犹如水鸡之声。”

主要包括两类动物:青蛙蟾蜍。这两类动物没有太严格的区别,有的一中同时包括两种。一般来说,蟾蜍多在陆地生活,因此皮肤多粗糙;蛙体形较苗条,多善于游泳。两种体形相似,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蛙类和蟾类很难绝对地区分开,有的科如盘舌蟾科就即包括蛙类也有蟾类。

无尾目大约有5,070种,分为三个亚目:

变态

身体

蛙类最小的只有30毫米,只相当一个人的大拇指长,大的有300毫米(一尺多长),瞳孔都是横向的,皮肤光滑,舌尖分两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着长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虫子。有三个眼睑,其中一个是透明的,在水中保护眼睛用,另外两个上下眼睑是普通的。头两侧有两个声囊,可以产生共鸣,放大叫声。体形小的品种叫声频率较高。

器官

  • 心脏:有二个心房和一个心室,外有围心膜
  • 脾脏:红色呈豆形,能制造白血球
  • 肺脏:呈红色,左右各一叶
  • 皮肤:裸露,内含丰富的粘液腺,可以帮助气体交换,有些种类在不同部位集中形成毒腺、腺褶、疣粒(呼吸皮肤要潮湿)
  • 肾脏:扁平暗红色
  • 肾上线:浅黄色线状
  • 输尿管:于肾脏下方,与膀胱相通
  • 膀胱:呈元宝形,透明无色
  • 脂肪体:黄色脂状
  • 睾丸:雄蛙才有,一对,呈椭圆形,白色式淡红色
  • 卵巢:雌蛙才有,形状不规则,内有黑白各半的卵
  • 输卵管:雌蛙才有,白色
  • 子宫:雌蛙才有

习性

蛙类的繁殖方式基本和蟾蜍类相似,也是以昆虫为食,但大型蛙类可以捕食小甚至小。基本在夜间捕食。绝大部分生活在中,也有生活在雨林潮湿环境的上的。产于水中,也有的树蛙仅仅利用树洞中或植物叶根部积累残余的水洼就能使卵经过蝌蚪阶段。2003年在印度西部新发现一种“紫蛙Nasikabatrachus sahyadrensis)”,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中,只有季风带来雨水时才出洞生育。

防卫机制

无毒的网纹箭毒蛙Ranitomeya imitator)身上披上鲜艳的颜色,假装成其有毒的同类
草莓箭毒蛙鲜艳的警戒态表明牠的皮肤上有不同的毒素

第一眼看青蛙时可能会认为牠们缺乏防御能力。其细小的身体、缓慢的动作、薄而缺乏如尖刺、利爪及牙齿的外型往往令人疏于防范。事实上牠们有丰富的防卫机制去保护牠们。首先不少物种都有良好的伪装能力,其与附近环境十分接近的肤色令一动不动的牠们易于隐藏于环境之中。遇到危险时,其惊人的弹跳力令牠们迅速跳到水中,以避开猎食者的追捕。

很多青蛙的表面都有轻度毒性的蟾毒素(bufotoxin),使牠们并不受猎食者的欢迎。而大部分蟾蜍则有较大的制毒腺体,称作腮腺(parotoid gland),主要位于当中的两侧眼后的位置,或身体的其他部分。这些腺体能分泌不同的毒素或黏液,使牠们的皮肤变得滑溜而且并不可口。如果能产生即时的不快感觉,捕猎者多会终止牠们的捕猎行动而令牠们得以逃脱;如果效果需时甚久才有效果,也可减少捕猎者于下一次再度捕猎的机会。而带有剧毒的青蛙则多会披上鲜艳的颜色,以标示牠们并不适合作为食物,这种适应的的策略称作警戒作用(Aposematism)。牠们身上的颜色多为鲜艳的红色、橙色或黄色配以黑色。一些物种的警告色长在腹部上,如铃蟾属的物种。因此牠们在遇到攻击时反而会将腹部朝上,并分泌毒液以赶退敌人。并有一些物种本身没有毒性,如红背异箭毒蛙,就会模拟在其地域中有毒的物种的肤色以吓退猎食者。

处于防卫站立姿态的大蟾蜍

一些蛙类物种,例如箭毒蛙等的毒性特别强。南美洲的土著很久以前已懂得抽取这些箭毒蛙身上的毒液去制造飞镖(Dart (missile))以作打猎之用,虽然只有少数物种适合此目的。此外,一些物种,红背异箭毒蛙卵齿蟾属Eleutherodactylus)的一个物种(Eleutherodactylus gaigei)及细趾蟾属Leptodactylus)的一个物种(Lithodytes lineatus)虽然本身没有制造毒液,但牠们会通过模拟当区有毒的近亲的肤色而达致保护自己的目的。一些物种虽通过进食如蚂蚁节肢类动物等以吸收牠们的毒素,但亦有一些物种,如澳洲科罗澳拟蟾则能够自己合成这些有毒的生物碱。这些化合物,包括蛙毒素(batrachotoxin)及蟾毒素(bufotoxin)等,能令受体不适、产生幻觉癫痫性痉挛(Epileptic seizure)、神经中毒血管收缩。不少以蛙类为食的捕猎者已能适应高浓度的毒素,但其他物种,如人类则完全没有抵抗力。

一些蛙类则依靠虚张声势及小诡计去保护自己。像大蟾蜍独有的站立姿态就是尝试去吓怕敌人。牠们会吸入空气使身体胀大,并提高后半身及令头部向下以制造一种雄伟的形态。美国牛蛙受到威胁时会将头部向前倾但合上眼睛。此姿态目的是要将带毒的腮腺放置在最清晰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其他在背部上的腺体则开始渗出有毒的分泌物,并将身体最脆弱的部分加以覆盖。其他策略包括发出刺耳的声音,并利用突如其来的巨响吓走捕猎者。灰树蛙能够发出如爆破般的声响,这声响有时就能够吓退其天敌北短尾鼩鼱Blarina brevicauda)。蟾蜍类一般不甚受欢迎,但偶尔也会受到饥饿的蛇类如东部带蛇Thamnophis sirtalis)的垂涎。年幼的美国蟾蜍如遇到对其感兴趣的蛇时,就会蹲下身体并且一动不动。这种不动声息的自保方法往往令蛇失去了牠们的踪影而成功自保。但如牠们被蛇的头部感应到时,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蹲下的姿态而迅速跳走。

有的蛙类皮肤分泌毒液以防天敌,生活在亚马逊河流域雨林中的一种树蛙分泌物被当地印第安人用来制作箭毒,见血封喉。

分布

蛙类分布在除了加勒比海岛屿和太平洋岛屿以外的全世界。但目前在全世界迅速地减少,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物种侵入、人类扩张而造成的栖息环境缩小等。

文化

无尾目动物自古以来就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许多传说和它们有关:

  • 中国古代认为月亮是三条腿的白玉蟾蜍,因为月亮表面和蟾蜍皮肤一样凹凸不平。
  • 蛙市是指群蛙齐鸣,有如闹市葛长庚《夏夜宿水馆》诗:“蛙市无声万籁沉。”方岳《农谣》之五:“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
  •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中国的俗语;该俗语表示异想天开。
  • “坐井观天”是中国的成语,作为主角的青蛙被称作“井底之蛙”(同为成语),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 青蛙王子是西方的童话故事
  • 拉·封丹寓言说青蛙想和牛比赛谁大,最终将自己吹爆了。
  • 伊索寓言说青蛙想飞上天,咬着一根棍让大雁带上天,一高兴张嘴叫,却掉了下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