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图书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9月30日 (一) 09:09东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师图书馆汉语拼音:Jingshi Tushuguan;英语:Metropolitan Library),中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图书馆。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馆址定于北京什刹海广化寺,曾担任江南图书馆首任监督的缪荃孙被任命为正监督,徐士方为副监督,并调取南学典籍、内阁大库残卷为基本藏书,又购进南陵徐乃昌和归安姚觐元咫进斋的部分藏书,于1910年建立。

  1912年7月,京师图书馆阅览章程18条获得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同年8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从各省调取了众多官书和大型丛书类书。当时馆内藏书为5,424部、151,375卷、52,326册,其中善本880部、28,412卷、10,822册。

  1913年2月,教育部委派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负责管理此馆,实际由周树人(鲁迅)具体负责。10月,教育部决定改组迁移此馆。

  1917年1月26日,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清国子监南学旧址开馆。1917年4月,此馆获得接受国内呈缴本的权利;并先后入藏了《永乐大典》残本、文津阁四库全书》、各省方志和金石拓片,馆藏不断充实。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改京师图书馆为国立北平图书馆,聘请陈垣马幼渔马衡等人为新馆筹备委员。因方家胡同偏僻,遂将中南海居仁堂及附近房地拨给图书馆,并于1929年1月重新开馆。

  1929年8月,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称国立北平图书馆。

  1951年6月12日改名北京图书馆,1998年12月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