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5年6月23日 (二) 18:01东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加木

  彭加木(1925-1980),原名“彭家睦”,广东番禺人。汉族。1925年出生在广州近郊番禺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任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彭加木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1957年身患纵隔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十多个省区,曾十五次进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三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发展中国的杆物病毒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彭加木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失踪传闻

  有关彭加木失踪的各种传言,主要有9种说法。不少流言蜚语还充满恶意。但这些传闻大多被一一否认:有说被苏联飞机接走,有说出境叛逃,有说是外星人劫持等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 第一种说法: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
  • 第二种说法:彭加木逃往美国。
  • 第三种说法:彭加木被直升飞机接到原苏联。
  • 第四种说法:被与彭加木有分歧的同行科考人员杀害。

 此四种说法纯系无稽之谈。彭加木走时身上带有一本十分珍贵的科学考察日记,因此被一些“左”得可笑的人判断为彭加木是“携国家绝密叛逃”。

  • 第五种说法:迷失方向找不到宿营地。
  • 第六种说法:不幸陷入沼泽被吞没。
  • 第七种说法:被突然坍塌的雅丹砸住。
  • 第八种说法:被狼群吃掉。

 这四种说法同样不可能。通过考察,发现当地小地形十分复杂,而大地形却十分简单:南面横亘的是东西走向的库木塔格茫茫大漠,科考队的宿营地就在大漠脚下;北面约15公里处同是东西走向的巍巍库鲁克山,有丰富野外生活经验的彭加木面对大地形不会找不到宿营地的。至于说陷入沼泽或被坍塌的雅丹砸住或被狼群吃掉,经过实地考察,当地一没有沼泽,二没有可以砸人的雅丹,更没有狼群。

  • 第九种说法:在芦苇包中躲避炎热晕倒,风沙掩埋。

 有关媒体的报道比较赞同这一判断,理由是:6月17日,气温高达近60℃度,55岁的彭加木长期劳累身体透支,饥热难耐,倒在芦苇包中再未起来。第二天又刮起了十级狂风,遮天蔽日的黄沙很快就会把人埋掉。如果彭加木当天没有出事的话,营地每小时发出的信号弹、点燃的篝火、亮起的车灯,他不会看不见。

罗布泊三次探险

  第一次 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六十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樱为国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人民将其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次 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道。

  第三次 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 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赡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

寻找彭加木的五次大搜寻

  第一次 1980年6月18日、19日,全体科考队员和司机等9人沿着脚印连续找了两天,队员马仁文在离营地东北10公里处的一个芦苇包上发现有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记,一张奶油糖纸夹在芦苇杆上,这正是他在米兰农场买的那种糖。但很快遇到盐壳板,脚印消失了,再未找到。

  第二次 1980年6月20日至26日,当地部队和科考队员出动136人次,空军还出动9架直升机、3架安-2型飞机,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 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动181人,汽车48辆,飞机69架次,搜索地面100多小时,搜索范围4000多平方公里。公安部还带着6条警犬赶往罗布泊。可6条警犬来到这热浪滚烫的罗布泊,一律拒绝下车。下车后,四爪被烫得疼痛难忍,又一律变成三条腿走路,另一条腿悬在空中散热,随时准备换一换其他受不了的三只脚。最后,6条警犬都没了嗅觉,彭加木还是下落不明。

  第四次 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共41天,出动1029人次,沿疏勒河故道总共寻找1011平方公里,无功而返。

  第五次 2004年4月6日至4月13日,探险队一行10人分两组乘两辆丰田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搜寻队员对彭加木曾休息过的芦苇包、找水的向东向北又向西的“马蹄形”路线、距离营地以西8公里的土雅丹等地进行寻找,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