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加木

  彭加木(1925-1980),原名“彭家睦”,广东广州人。汉族。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亲希望阖家和睦,故为他取名“家睦”。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任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彭加木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生平简介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5月19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黄冈堡槎溪乡(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槎龙村)。父亲彭炳忠。彭加木幼年在槎溪乡小学读书,以后跟随经商的父亲在佛山镇读书,进入当地颇有名气的私立华英中学附属高小。小学毕业后升上华英中学。后入佛山镇华英中学读初中。

  1938年10月,佛山被侵华臼军占领,彭加术随华英中学搬迁到香港新界沙田,继续他的学业。194l年12月25日,香港被侵华日军攻陷。华英擎校附近是军事要地,又处荒郊野岭,战乱时期极不安全。于是,彭加术随着回大陆的难民队伍回到了故乡槎头村。

  1942年春,经长途跋涉到达当时的广东大后方韶关。在韶关,彭加木进入仲元中学高中继续他的学业。1943年,彭加术在韶关仲元中学高中毕业。随二兄彭浙到湖南耒阳报考由南京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

  1947年彭加木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1948年辞去助教的职务,报考中央研究院技工,研究生物化学。

  解放后,彭加木最初入设在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0月,彭加木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中第一个入党的科研人员。

青年彭加木
青年彭加木

  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综合考察委员会,到边疆普查资源。正在这个时候,单位决定选派彭加木去苏联学习核磁共振新技术。然而,彭加术毫不犹豫地把出国学习新技术的机会让给别的同志,自己则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表示要求到边疆去的决心,并改名“加木”以明志。最后,组织批准他的要求,让他参加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郭沫若院长还特地填写“满江红”词一首表扬他的志向。同年3月,彭加木到新疆、云南、海南岛等边陲荒漠地区,参加艰苦的科学普查野外考察工作。

  1957年初,彭加木在广州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突然发病,被确诊为癌症,经过半年的治疗,病情稍为稳定,彭加木再三向组织要求立即重返新疆,参加边疆科学研究的创建工作。

  1958年3月,重返新疆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创建工作。他立下了做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子”的誓言,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新疆分院的创建任务,还从上海等地鼓励和说服了很多生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到新疆工作,又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被誉为架设新疆与内地之间科学桥梁的“工程师”。

  1959年,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决定在北京建立中心化验室,准备委派他回北京主持这一工作。而恶疾缠身的彭加木却要求继续留在新疆,继续做“铺路架桥”的“石子”。次年,他在北京协助创建了中心化验室之后,又到陕北榆林治沙试验站进行实验工作。此后,又先后到过甘肃、陕西、内蒙古、云南、广东、福建等十多个省区考察,前后15次西出阳关,到新疆协助当地开创科研基地和建设技术系统。

  1962年,中国进行第一台高分子辨率电子显微镜的安装。这种电子显微镜精度极高,对生物病毒的观察研究有重要的作用,但安装和掌握使用却很不容易。彭加木熬了数十个日日夜夜,查阅了国内外的大量文献,弄清了它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并亲自制样、调试、拍片,经过数以百次的调试试拍,终于获得成功。此后,他曾应邀到广州、福州、乌鲁木齐等地,帮助建立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成为中国著名的电子显微镜专家。

  1964年,彭加木被评为中科院的先进标兵。同时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再次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文化大革命”期间,彭加木被加强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揪斗,家属也被株连关进“牛栏”。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才得以平反。

  罗布泊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处,原是中国最大的内地咸水湖,但自七十年代后已彻底干涸。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无人烟,中外学者普遍认为这里是当今世界少有的科学迷团密布的地区之一。彭加木曾经三次进罗布泊地区考察。其中六十年代中期,曾撰写了一份《新疆罗布泊南外缘的初步踏勘报告》。他们发现该处附近的土中含有大量的钾,证明这个洼地蕴藏有大量的钾盐,并估计还会有其它稀有金属和重水,为了开发这些地下财富。

  1979年12月,彭加木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后,提出了对罗布泊地区进行综合考察的计划报告。1980年5月3日,彭加木亲自率领一支11人组成的科学综合考察队,第三次前往罗布泊地区进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等的综合考察调查。考察队从库鲁克塔格山向南,纵穿已干涸的湖盆,到达阿尔金山麓。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考察队的汽油和水只能维持两天了。考察队用无线电向当地驻军求援,驻军答应用直升飞机运水运汽油给考察队。彭加木考虑到飞机运水花费太大,为了节省国家资金,他带着一张“丝绸之路”电影拍摄组在乌鲁木齐送给他的一幅地图(该图标明他当时所处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水井),于同年6月17日一个人独自外出找水源失踪。行前,他留下“我向东去找水井”纸条给考察队其他成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罗布泊树立一个永久性标志:“1980.6.17.彭加木同志进行考察不幸遇难。”

  彭加木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发表过《黄豆芽植酸酶的研究》、《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疆马脑炎病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桑树萎缩型及花叶型萎缩原体的电子显微镜观测》、《生物固沙试验》、《新疆罗布泊西南外缘的初步踏勘报告》等几十篇科学论文。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及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等职。

失踪传闻

  有关彭加木失踪的各种传言,主要有9种说法。不少流言蜚语还充满恶意。但这些传闻大多被一一否认:有说被苏联飞机接走,有说出境叛逃,有说是外星人劫持等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 第一种说法:彭加木被外星人接走。
  • 第二种说法:彭加木逃往美国。
  • 第三种说法:彭加木被直升飞机接到原苏联。
  • 第四种说法:被与彭加木有分歧的同行科考人员杀害。

 此四种说法纯系无稽之谈。彭加木走时身上带有一本十分珍贵的科学考察日记,因此被一些“左”得可笑的人判断为彭加木是“携国家绝密叛逃”。

  • 第五种说法:迷失方向找不到宿营地。
  • 第六种说法:不幸陷入沼泽被吞没。
  • 第七种说法:被突然坍塌的雅丹砸住。
  • 第八种说法:被狼群吃掉。

 这四种说法同样不可能。通过考察,发现当地小地形十分复杂,而大地形却十分简单:南面横亘的是东西走向的库木塔格茫茫大漠,科考队的宿营地就在大漠脚下;北面约15公里处同是东西走向的巍巍库鲁克山,有丰富野外生活经验的彭加木面对大地形不会找不到宿营地的。至于说陷入沼泽或被坍塌的雅丹砸住或被狼群吃掉,经过实地考察,当地一没有沼泽,二没有可以砸人的雅丹,更没有狼群。

  • 第九种说法:在芦苇包中躲避炎热晕倒,风沙掩埋。

 有关媒体的报道比较赞同这一判断,理由是:6月17日,气温高达近60℃度,55岁的彭加木长期劳累身体透支,饥热难耐,倒在芦苇包中再未起来。第二天又刮起了十级狂风,遮天蔽日的黄沙很快就会把人埋掉。如果彭加木当天没有出事的话,营地每小时发出的信号弹、点燃的篝火、亮起的车灯,他不会看不见。

罗布泊三次探险

  第一次 1964年3月5日─3月30日, 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六十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樱为国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人民将其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次 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道。

  第三次 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 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赡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

寻找彭加木的六次大搜寻

  第一次 1980年6月18日、19日,全体科考队员和司机等9人沿着脚印连续找了两天,队员马仁文在离营地东北10公里处的一个芦苇包上发现有彭加木坐下休息的印记,一张奶油糖纸夹在芦苇杆上,这正是他在米兰农场买的那种糖。但很快遇到盐壳板,脚印消失了,再未找到。

  第二次 1980年6月20日至26日,当地部队和科考队员出动136人次,空军还出动9架直升机、3架安-2型飞机,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 1980年7月7日至8月2日,出动181人,汽车48辆,飞机69架次,搜索地面100多小时,搜索范围4000多平方公里。公安部还带着6条警犬赶往罗布泊。可6条警犬来到这热浪滚烫的罗布泊,一律拒绝下车。下车后,四爪被烫得疼痛难忍,又一律变成三条腿走路,另一条腿悬在空中散热,随时准备换一换其他受不了的三只脚。最后,6条警犬都没了嗅觉,彭加木还是下落不明。

  第四次 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20日,共41天,出动1029人次,沿疏勒河故道总共寻找1011平方公里,无功而返。

  第五次 2004年4月6日至4月13日,探险队一行10人分两组乘两辆丰田越野车从乌鲁木齐出发,搜寻队员对彭加木曾休息过的芦苇包、找水的向东向北又向西的“马蹄形”路线、距离营地以西8公里的土雅丹等地进行寻找,无结果。

  第六次 2006年4月,搜寻者为一支科学探险队,这支科学探险队由专家、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组成,共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