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新世汉语拼音:Zhongxinshi;英语:Miocene Epoch),新近纪最老的一个世,约始于2,330万年前,终于530万年前。英国C.莱伊尔(1833,1839)提出的中新世和其上的上新世成为以后奥地利地质学家M.赫奈斯(1853,1856)提出的新近纪的主要组分,但其新近纪实际上还包括更晚的更新世全新世。自从法国地质学家M.-I.-M.吉努(1950,1955)把中新世和上新世作为全部新近纪之后,世界地质界大多依从这一概念至今。虽然20世纪60~70年代已有若干学者提议恢复赫奈斯原意的新近纪,即新近纪包含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意见,但至今的国际和中国地层表仍然沿用吉努的新近纪仅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方案。

  地球在从渐新世衍进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过程中进入了一连串的冰河时期。中新世的边界并不能依靠一个单个的地理事件来划分,而是由从更温暖的渐新世到更冷的上新世之间的多个不同区域事件组成的。

  中新世的动植物已经相当程度地现代化了。哺乳动物鸟类的地位已经确立了下来,海豹海藻也开始扩张到其他地区。中新世是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主要时期,这导致了亚洲季风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

地层

  国际地层委员会2000年发布的国际地层表中的中新世(统)包括6期(阶),自下而上是阿基坦阶、布尔迪加尔阶、兰海阶、塞拉瓦勒阶、托尔托纳阶和墨西拿阶。国际地层委员会新近纪分会(1994,1995)仍倡导早、中、晚中新世(或下、中、上中新统)的传统方案,它们各包含两期或两阶。

化石带

  海相化石带以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放射虫、硅藻、沟鞭藻、硅鞭藻为主,其中前二者是主导门类、分带的基础。浮游有孔虫有N4至N17共14个带;钙质超微化石有NN1至NN11共11个带。这些带在中国南海区、珠江口外和台湾大多已发现。如整个新生代各世情况一样,中新世的海相化石带也是以深海钻探资料为基础完善起来的,化石带的连续性高;但全球地层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选的是陆上露头剖面,化石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大为逊色。因此两者间的对比仍存在问题,GSSP难以成为新生代(包括中新世)各界线对比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其他时代GSSP的不同之处。

  中国陆相中新统从下而上可分为谢家阶、山旺阶、通古尔阶和保德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