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新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世汉语拼音jiàn xīn shì),(英语:Oligocene Epoch),古近纪最后一个即第三个世。它命名的历史较为复杂。最初,1854年E.贝利希在德国调查第三系时发现了一套介于C.莱伊尔命名的始新世中新世之间的海相、半咸水相、淡水相和陆相地层,从而提出渐新世一名;之后,经一些学者修正,渐新世一名逐渐广泛使用。这一地质时期无论在生物进化上、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与始新世相比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据生物地层、裂变径迹和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它持续了将近1,000万年的历史(也有认为1,300万年);始于距今3,370万年(或3,600万年)前至2,330万年前。大致相当于磁性地层年代学极性时12r~6r,生物地层有孔虫化石带,钙质超微化石带。渐新世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渐新统。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一条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个重要改变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除了区域性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生物界

  渐新世是现代哺乳动物科一级的某些原始或祖先类群兴起和发展的一个时期。其间古近纪早期古老或土著类群如裂齿目、恐角目、全齿兽目和南方有蹄目极度衰退或灭绝;由于疏林草原的发展,奇蹄类和偶蹄类迅速分化,新食肉类大量繁盛。常见的哺乳动物有古老猿类、原貘、渐新马和各种犬科、鼬科、猫科的早期成员,以及长鼻类早期、原始、长颌的乳齿象成员如古乳齿象和始乳齿象等。海生无脊椎动物中大型有孔虫如货币虫趋于消失;双壳类海扇等大量发育;淡水腹足类相当繁盛。植物界被子植物中木本植物有了很大的发展;草本植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古老蕨类、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衰退。热带植物区的位置由北纬42°左右逐渐南移。

植物

  被子植物继续在全球扩张;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则被温带落叶林所取代。开阔的平原和沙漠面积较之原来扩大了许多。草原也从始新世时期的河岸地带发展至开阔地带,但仍未发展至今日热带和亚热带大草原之规模。

  在北美洲,亚热带物种,如今日的荔枝和腰果等,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山毛榉、蔷薇属和松属植物亦十分常见。带有豆荚的豆科植物、莎草科植物和蕨类植物都继续繁衍兴盛。

动物

  除了澳大利亚,在其他各洲都有发现重要的渐新世陆生动物。更多的开阔地形使得动物向大型化趋势发展。海洋动物和北方各大陆的陆生脊椎动物都具有了很多现代特征,这更可能是因为古老物种在这个时期逐渐灭绝,而非现代物种进化的结果。这个时期的许多物种,如马科、巨猪科、犀科、岳齿兽科和骆驼科动物都变得更善于奔跑,以适应始新世时期的森林衰退之后形成的平坦开阔地形。

  渐新世时期,南美洲与其他大陆相互隔离,在其上发展出了十分特别的动物区系,南美洲成为了许多奇异动物,如焦兽目、闪兽目、滑距骨目和南方有蹄目动物的繁衍地。Sebecosuchian鳄鱼、骇鸟和肉食性有袋类动物,如袋鬣狗科动物,仍是占支配地位的捕食者。雷兽在渐新世最初阶段就已经灭绝了;而到了渐新世结束之时,裂齿类动物则在非洲和中东之外的地区消失了。多瘤齿兽目动物,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始哺乳动物谱系,也在渐新世灭亡了。渐新世出现了一系列的奇异动物。美国的白河荒地原来即是一片半干旱草原,这里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区域性动物,如古猪兽、骆驼科动物、犀科动物、中新马属动物、猎猫科动物和原角鹿科动物的繁衍地,这里还曾出现了早期的犬科动物黄昏犬。岳齿兽科动物作为北美洲特有的物种,在渐新世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分布。这时的亚洲大陆上巨犀亚科十分繁荣,其中的长颈副巨犀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渐新世的海洋动物与现今的物种十分相似,如双壳纲动物。不过这个时期发现的海洋动物化石没有始新世和中新世丰富。须鲸和齿鲸已经在这个时期出现,而他们的始祖——古鲸亚目动物由于缺乏回声定位能力——这种能力在当时海水变冷和变浑浊的情况下十分有用——种群开始衰退,造成其消亡的原因还包括气候变化、来自现代鲸类和亦在该时期出现的页鲨的竞争。早期的链齿兽目动物,如河马眼索齿兽(Behemotops),其化石最早即出现在渐新世。在渐新世末期,由其与熊和水獭近似的始祖进化而来的鳍足类动物可能出现了。

岩相古地理

  渐新世时,由于非洲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东特提斯海和喜马拉雅海消失;当时高加索山、伊朗山脉直到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北半球各大陆动物存在的区域特色逐渐消失;欧亚大陆与北美动物群区域性差异有了加强。动物地理区分有明显的改变,新北区和古北区的分化大致在渐新世形成。渐新世与始新世相比古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欧洲渐新统除了陆相湖泊类型等的沉积外,主要是海相的分布,通常分为下部黏土岩等组成的吕珀尔阶(Rupelian)和上部浅海相砂岩为主的夏特阶(Chattian)。北美除了海相外,陆相沉积尤为主要,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阶:卡特隆阶(Chadronian)、奥莱尔阶(Orellanian)和维特奈阶(Whitneyanian)。关于渐新统上下界限尚有不少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渐新统与始新统的界线大致位于原划分的卡特隆阶之内;渐新统与中新统分界位于阿基坦阶(Aquitanian)之下或介于美国早中新世阿里卡利阶(Arikreean)下部。渐新世哺乳动物群主要种类有塔塔鼠(Tataromys)、真古仓鼠(Eucricetodon)、首犬熊(Cephalogale)、半犬(Amphicyon)、半鼷鹿(Amphitragulus)、矮脚犀(Brachypotherium)等。

  中国境内渐新统无论是海相或陆相的分布范围、发育程度较之始新统尤为逊色。现今一般采用二分法:早期为乌兰塔塔尔组,晚期为伊肯布拉格组。

气候

  古近纪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渐新世被打断,在40万年之间气温急剧下降8.2℃之后进入了一段长达700万年的气温平稳震荡期。这段平稳震荡期从3,250万年前开始,至2,550万年前结束。渐新世的气候变迁包括全球冰量的增加、海平面的下降(降幅达55米,从3,570万年前至3,350万年前)和气温的平稳变化。之后,在2.800万年至2,600万年间,随着La Garita Caldera超级火山的爆发,这段气温平稳震荡期随之结束。不过,渐新世和中新世更替期间的气候仍然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