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革家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313BC.jpg家人【“313BC(2).jpg”字,可复制字:𱎼,主词条:(亻+革)】,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族群,自称为“哥摩”,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是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

革家人有语言无文字。在黄平凯里沿重安江两岸亻革家聚居的区域内,亻革家男女老少都讲自己的语言,亻革语(属苗语支西部方言重安江方言)是当地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一部分成年人能兼通汉语,由于这一地区是苗语中部方言区,在生活中与苗族接触较多,因此,也有少数人能通苗语中部方言。

关岭县的亻革家(据说是咸丰年间由黄平搬去的)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加之人口少,居住分散,又与汉、布依、苗、仡佬等民族杂居,大部分人已不会讲本民族语,只有七、八十岁以上的少数人还能讲,但已讲不完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汉语为主要交际工具。

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在2002年作过一次313BC.jpg家人专题节目,较为详细的介绍了313BC.jpg家人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民俗风情,313BC.jpg家人遂开始为世人所关注。

分布

313BC.jpg家人居住在贵州省清水江重安江沿岸,313BC.jpg家人现在人口约有5万,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黄平凯里关岭县、麻江、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

其中黄平境内约有超过2万多人,占全部313BC.jpg家人的一半多,是最集中的一个县,黄平的重兴乡和附近的重安镇、黄飘乡、谷陇镇、崇仁乡、新州镇、浪洞乡的89个村寨,黄平亻革家第一大寨的是枫香寨有700多户、3700多余人,第二大寨是塘都寨400多户、2000余人。”还有望坝村等。

关岭等地的革家人是在清朝咸丰年间由黄平先后迁徙来到的,当时把这种迁徙叫“走南龙”。他们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百多年。

此外,凯里的龙场镇是313BC.jpg家人的聚居区。

蜡染

蜡染是313BC.jpg家人的文物继承。313BC.jpg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他们采取了用蜡染图画表示文字的办法。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风俗。

节日

一、摆解轰

亻革家有一大特点,就是一个人从生到死,从头到脚,其习俗都与射太阳或崇拜太阳有关。亻革家人生头胎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开坛喝揭坛酒,亻革语称“摆解轰”。其内容就是进屋的客人与主人家的家长一起唱古歌,唱完后再用竹筒喝揭坛酒。

在亻革家,“摆解轰”比任何习俗节日都隆重热闹,为全家庭、全宗族乃至全寨人共同高兴而庆贺的大事。在举行“摆解轰”中,首先是赶来庆贺的娘家亲戚朋友将鸡、肉和衣物、背带当面送给婆家亲家,并同庆贺,唱一些吉利的歌。还要在进门前表演“四马送子”等习俗,即用稻草扎的4匹马(两公两母),由妇女们骑着吹着哨儿嬉闹。其表演的动作很原始,也很“野”。当每一位客人都吸了酒之后,主家和客人便摆开了阵势,芦笙起鸣,宾主们且歌且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乐此不疲。



二、祭祖

313BC.jpg家人祭祖的仪式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射发达鸟。发达鸟是一只具有女性特征的大鸟,画在纸上,青年男子去射,射到到嘴巴预示子孙能说会道,射到乳房预示丰衣足食,射到阴部预示子孙满堂。

在亻革家,除了罗姓家族没有神龛(用革 家话说,是没有香火),红白弓箭是直接挂在堂屋正门对面的正壁上外,其余各家各户的堂屋里都置有一个神龛。然而神龛上祭祀了的除了祖先的牌位,就是神龛右一角挂着一副用竹条做成的小巧玲珑的红白弓箭。

弓和箭在革 家罗姓家族中是“香火”的象征。革 家除了罗姓从历史上就没有神龛以外,其余廖姓、杨姓、王姓、高姓家家堂屋里都有神龛。所谓神龛,就是在堂屋里面对大门的正前壁上安一个祖先台位,上面有天地君师、历代祖师的牌位或字俸。神龛右上方挂着一个用竹条做成的一尺多长的红白纸糊成的弓箭。

在罗姓家族,没有神龛,但在光光的神龛方位上同样也挂着用竹条做成的小弓箭。革 家的弓箭是不能随便挂上堂屋正壁上的,必须在大年初一接龙时,做了祭祀后才能将“香火”迎进门,挂在壁上。

据革家罗姓家人说,由于罗家历史上就没有神龛,所以把祖先传承下来崇拜弓箭的习俗沿续下来,并把弓箭视为祖宗,在接完龙后敬奉在神龛的位置上,以为这样罗姓的香火就得以传承下去。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