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传播学汉语拼音:Chuanboxue;英语:Communication Theories),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

  “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主要指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communic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形成过程

  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行为和现象之一。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至少已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并且正在进入第五个阶段。

语言传播阶段

  距今大约10万年前,原始人类在漫长的相互交往和群体生活中,经过了形体语言、手势语言等无声语言阶段,学会了把声音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并且学会了用语言符号(声音)来代表具体事物和抽象意义。人类第一次能以有规则的语言符号组合进行信息交流,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增强了人类相互联系、相互交往和相互合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语言传播的最大弱点是稍纵即逝、传之不远,具有传播范围小、数量少、速度慢、易异样和无法保存等先天缺点。

文字传播阶段

  在随后的十多万年中,人类的先祖们又学会了把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分离开来并加以保存的技术。这就产生了文字。在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各种象形文字的相继产生,竹简、丝帛和纸张等文字载体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传播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可靠地记录信息、传承信息的本领。文字传播的缺点是不易制作、不易携带、不易普及,只能为统治阶级和少数精英所掌握,人类信息传播的能力和范围还十分有限。

印刷传播阶段

  11世纪40年代,中国北宋毕昇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完成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4个世纪以后,1450年,德国J.谷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把活字印刷术变为实用技术,使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报纸、图书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迅速普及。人类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和范围得到成十倍、百倍的增长。

模拟式电子传播阶段

  19世纪40~70年代,电报、电话相继发明。20世纪20~50年代,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

数字式电子传播阶段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这一阶段。1946年,人类发明了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ENIAC)。进入90年代以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解决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解决了比文字更加复杂的声音、图像乃至三维动画和影视的数字化难题。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及精神世界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作数字化处理,相互转换。报纸、书籍、杂志和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接受传播者(受众)之间的传统相互关系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网络化,使得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很多情况下用来代替部分物质、能源、交通乃至部分时间和空间成为现实的可能,社会经济转变成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人类在数字式电子传播时代,四肢、五官乃至大脑得到了全面的延伸和开发,信息资源首次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人类将进入到真正的信息社会。

  但是,将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作为对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始于美国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与传播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它们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人们从不同角度探寻人际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苏联生理学家I.P.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的团体心理学说,美国专栏作家W.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以及美国民意测验创始人G.H.盖洛普的博士论文《应用客观方法衡量读者对报纸兴趣的一种新技术》等,都对传播学的诞生产生了奠基作用。

  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在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一书,被认为是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分析传播内容的先驱之作。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论文《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因素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的?产生什么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者(控制)、内容、媒介(渠道)、传播对象(受众、受传者)和效果五项分析。此文还提出,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播有三项功能:

  1. 对外部世界进行监测(侦察环境)。
  2. 使社会各部分发生联系与接触(协调正反)。
  3. 传播社会传统与文化(传递经验)。

  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参与了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如在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主持下,将传播媒介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传播效果,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为传播学的渠道研究作出了贡献。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拉斯韦尔等人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多学科研究,引起了美国新闻界的重视。新闻学家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综合起来。40年代末以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出现,为传播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与研究手段。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和行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传播学研究协会,创办了数十种专业刊物,许多大学也纷纷成立新闻与传播院系或单独的传播院系。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并形成了同美国传播学派相区别的西欧批判学派。60年代后期,传播学研究开始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展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正式起步于80年代初。截至2008年,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已举办10次(第十届始改名为中国传播学大会)。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正在从以翻译、评介西方传播理论为主,向结合中国实际并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和实践体系转变。

学派

  在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学者们由于在理论基础、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上的区别,逐步形成了两大派别:起源于美国的传统“经验学派”和后起于西欧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经验学派

  又称“行政学派”、“正统学派”或“传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和施拉姆等人。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在传播学研究上注重定量分析的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实证主义,从而给传播学的微观研究带来某些科学的、定量的、实验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一学派往往忽视传播行为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过分强调传播的直接效果。“经验学派”之所以注重传播的说服效果研究、宣传效果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关心这类问题的美国政府、军方、私人企业及基金会资助的缘故。经验学派的主要基地在美国。它的主要国际性组织是国际传播协会。

传播学批判学派

  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它在西欧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进行社会研究而著称。“批判学派”因此得名,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作用中,重点放在对传播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宏观研究,强调传播学研究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分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批判学派”已出现一批有影响的学者。“批判学派”的主要国际性组织是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协会,主要基地在欧洲,代表人物有原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教授J.哈洛伦巴黎大学教授A.马蒂拉芬兰坦佩雷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K.诺登斯特伦荷兰海牙社会学研究所教授C.哈姆林克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J.哈贝马斯等。

理论体系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涉及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者理论、受众理论、效果理论等。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中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文主义的方法。科学主义的方法又称经验主义、行为主义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西方传播学特别是美国的传播学,打着科学主义、行为主义的烙印,主要是采用抽样调查、内容分析、个案分析、控制实验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可以定量地描述传播行为,但不能解释隐藏在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传播行为的社会环境。因此,一部分传播学者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传播行为的本质。尽管人文主义的方法常常带有思辨哲学的色彩,但它的定性分析的作用也不是科学主义的方法所能替代的。这一方法的缺点是定量分析不够,主观性、随意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