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董希文画稿 傅天仇雕刻 武昌起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系列雕塑之一) 浮雕 1958年

  傅天仇(1920.3-1990.8),中国雕塑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原名傅健朝,笔名傅路广东南海人(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942年毕业于桂林美专,深为校长著名金石书画家马万里所赏识,继而推荐给来校授课的徐悲鸿。后因追慕徐悲鸿入国立中央大学(重庆)艺术系继续深造学习,再转入国立艺专雕塑系学习,于1945年毕业。1946年在重庆举办个人雕塑展。1947-1949年在香港从事雕塑创作。1958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武昌起义》。1963年为太原晋祠艺术馆设计环境艺术方案。1986年为天津南开大学创作周恩来铜像。晚年,他致力于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了大连金石滩、秦皇岛长寿山、广西梧州鸳鸯江爱情区等环境艺术方案。曾任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师、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班指导教师、《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分册》主编、《中国美术辞典》雕塑学科主编、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傅天仇十分重视我国古代传统雕塑的研究,大力提倡抢救古代传统艺术遗产,主张要走自己的路,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外国雕塑技巧的长处,实行中西艺术结合,使雕塑的移情性得以发扬,创造出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雕塑。

  傅天仇创作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运用娴熟完美的浮雕技法,深刻地展现武昌起义的宏伟历史画面,被国家邮电部选制成邮票发行,并被多种报刊和出版物宣传介绍,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50年代初开始,他就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并将相当多的精力集中于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他带领学生,深入到山西云岗、晋祠、河南洛阳龙门、四川大足、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70年代初新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临幕和研究中华古代优秀雕塑杰作,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议,尽力保护好祖国珍贵雕塑艺术遗产。

  傅天仇先后为他的恩师徐悲鸿创作了大理石雕像,为北大创作了《李大钊铜像》,为天津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革命活动纪念馆创作的《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铜像》,为河北邢台创作的《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铜像》、为天津南开大学创作的《周恩来铜像》,为深圳蛇口创作的《女蜗补天》等十多件雕塑佳作,深刻地体现了他一贯的艺术主张:“我们的雕塑要走自己的路,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外国雕塑技巧的长处,推陈出新,创造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雕塑。”

年表

1920年 生于广东。 1942年 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 1945年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毕业,任教于育才学校和重庆西南美专。 1946年 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大足石刻艺术展览,展出其创作的《望夫石》、《丰收的愤怒》和《暴风雨》等雕塑作品。 1947年 在上海、南京等地展出素描和彩色漫画组画《上海风情》;同年7月因避反动当局搜捕转赴香港,参加中共华南局文委领导的“人间画会”,并与余所亚、李晨风等合作拍摄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大树王子》。 1952年 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武昌起义》。 1963年 为太原晋祠艺术宫设计环境艺术方案。 1980年 为美国堪萨斯州一纪念馆制作斯诺浮雕。 1981年 完成《徐悲鸿像》。 1982年 为北京大学塑造《李大钊铜像》。 1990年 8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