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猿人头盖骨(复原)

  北京猿人汉语拼音:Beijinɡ yuɑnren;英语:Homo erectus pekinensis),直立人化石。出于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遗址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21年瑞典学者J.G.安特生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动物化石和石英碎片,出土一颗像人也像猿的牙齿。1926年在化石堆积物中清理出一颗人牙,当年宣布这个发现。192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教授、加拿大人步达生又发现一颗人牙,并研究这三颗牙齿,命名为北京中国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

  1929年裴文中发现中国猿人的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他在同一山洞中发现的石器在1931年被确认为人造的工具,从而中国猿人被公认为当时已发现的最早的人。此前已经发现的人类化石有:尼安德特人爪哇猿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的年代不超过距今10万年。爪哇猿人头盖骨的脑量只有900多毫升,比正常的现代人小,又没有发现共存的工具,使当时许多学者不承认他属于人类。海德堡人只发现了下颌骨,当时年代有争论。因此那时人类历史的直接记录不到10万年。中国猿人的发现把人类历史的记录延长到约距今50万年前。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5个;还有许多面骨、肢骨等以及牙齿149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化石在几个美国人手中弄得至今下落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口店发掘工作得到恢复,又发现不少人类化石,包括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此年后至今未发现新的人类化石。截至2008年9月,累计发现6具头盖骨、牙齿157颗和其他人类化石40多块(段),约10万件石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数十种鸟类化石等,成为目前世界上古人类化石与遗留物以及共生化石最为丰富的遗址之一。随着人类学界对人类历史认识的深化,中国猿人这个学名曾一再改变,1964年起改为北京直立人,又称直立人北京亚种,北京猿人和“北京人”是他的俗名。

体质特征

  根据对已经发现的属于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化石的研究,他们与现代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头骨。北京猿人成年人脑子平均1,088克重,比现代人平均值大约1,400克小得多。脑子小,脑颅也小。形状也不同:北京猿人脑颅像个上小下大的圆馒头,最宽部在底部、接近耳孔,颅高较低,前额扁塌、向后倾,脑颅与面骨相接处比现代人缩窄得多;现代人脑颅则近球形,最宽处位置比较高、在眼眶后边。北京猿人的头骨比现代人结实,骨壁较厚,前部眼眶上方有粗厚的眉嵴,后部有枕骨嵴,头顶的前部有一条由前向后的正中矢状嵴。北京猿人的颜面鼻子以下的部分比现代人向前突出,没有下巴颏。北京猿人牙齿比现代人大,咬合面有更复杂的纹理,牙根更粗壮。北京猿人的上述特征都比较像猿,但他的颜面上部比较扁平,颧骨凸出,上门牙的后表面像煤球铲子等特征,是与黄种人比较相似,而与其他人种差别较大(图3、4、5)。北京猿人四肢骨与现代人差异很小,主要是骨壁较厚,骨髓腔较狭。根据大腿骨推算,北京猿人男性身高约156厘米。

文化和生活

  北京猿人住山洞,会从自然界将火种引来烤肉、取暖、照明、去湿和驱赶野兽,但还不会制造火。主要靠采集果子、嫩芽和用石器或木棍挖植物的地下根茎为食物,有时也捕捉小动物和鹿类等大些的动物。他们主要从附近的河滩拣取石块,采用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打制石器。石器分为刮削器、砍斫器、石锤、石锥、石砧、尖状器、雕刻器等。其中刮削器最多,尖状器和雕刻器制作精致,但数量很少。用砸击法生产的两极石核和两极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很大的比重,构成北京猿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年代和环境

  根据伴生动物群的生存年代推测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50万年的中更新世。近年用电子自旋共振法、裂变径迹法、铀系法、热释光法、古地磁法测定,综合说大约50多万年前他们就在此洞生活,大约20多万年前离开,断断续续住了30多万年。其中有些时间此洞为鬛狗所据,猿人只得离开。从伴生动植物看,当地覆盖着大片森林,也有草原。气候有波动,时暖时冷,时潮时干,总的一直处于温带气候,没有出现过热带或寒带气候。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