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宗族,中国地方上拥有共同祖先姓氏相同、聚居一地的人群。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的家庭,形成大的聚落,保持团结和互助,有祭祖或节庆等共同活动,并保有公共财产。传统社会中,民众个人及家庭的财产、事业、社会地位等通常依附于宗族。

起源

起因

宗族组织源自宋代。唐代的士族门阀累世为官,生于士族就注定当官,但宋代在科举制度下,任何家族都难以长期掌权,进出统治集团有快速的循环,家族骤起骤落,并不稳定。

宋代士大夫看到个人力量不足恃,为自己及子孙打算,乃试图通过组织亲属族人,建立能维持久远的宗族,提倡宗法祠堂族田、族学、族谱、族长、家法等等,成为以后八个世纪常见的亲属制度。

雏形

11世纪中范仲淹范氏义庄的出现,象征新的宗族组织的诞生。苏州人范仲淹移居颍昌后,出资为家乡苏州的族人设立义庄。义庄供给义米,救济贫穷族人,并为科举考生提供资助,期待他们出仕后回馈同族。若族人任官,则停止供给义米。

宋代的宗族虽聚居一处,但往往各家各自为政,只有清明祭祖等少数家族活动,族谱亦不常见,族产更是罕有,组织大多松散,分家分产,可说是“共祖属群”,只有极少数家族是“聚居型家族”。只有上层士大夫才有能力照顾族人,义庄往往只是一家家产,并非一族共有,只能临时帮助族人,没有经常性的族学或祭祖。

宋代士人探讨宗族的组织方式,但付诸实行则有待元代及以后。

特点

宗族一般聚族而居,着重团结和保持传统,甚至数代不分家,族人互相帮助,维持其凝聚力,并保存家族兴起后的族谱。这种宗族的模式,一直保存到20世纪。同辈的族人,名字中有一字是相同的,代表辈份,并显示氏族的凝聚力。宗族传袭祖宗的家训,在节日,族人会一同祭祀和宴会。当一个男性无子,从宗族中过继其他男性为继承人,是常见的作法。

发展

宋代

11世纪中,宗族组织开始出现,范仲淹及其好友李师中,都买田为族人设立义庄,建立早期的宗族。在宋代,宗族主要由官员或士大夫提倡建立,商人和百姓较少担当要员。宗族组织有助提高族人地位。科举制度下,要成为官员有赖教育,教育又仰赖于田地和财产。宗族拥有田产,收入固定,便可致力于教育,中举机会就愈大,进士也愈多。如宋代休宁县中中举最多的是吴氏、汪氏、程氏,当地财产最多的也是这三个宗族。

近现代

随着现代中国的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社会思想的不断解放以及现代社会中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模式,使得宗族组织基本退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