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管理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屈家岭文化风情街

  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湖北省荆门市辖县级管理区。位于湖北省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与京山市钟祥市天门市接壤。全区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12万亩(果园5万亩),水面面积1.5万亩。总人口8万人,下辖4个办事处,41个队、村、社区。五三农场,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由李先念在湖北工作期间亲自破土奠基,于1952年开始垦建,1953年正式命名,原属于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2001年11月属地管理,成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屈家岭管理区位于荆门市的东南部。东邻京山县雁门口镇,西接京山县永隆镇和钟祥市旧口镇,南抵天门市渔薪镇,北界钟祥市长滩镇和京山县石龙镇。管理区自东南向西北,呈一斜长地带,南北斜长55公里,东西横宽10公里左右。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现辖罗汉寺、长滩、何集、易家岭4个办事处,中心镇区在易家岭镇城区,国土总面积46.07平方千米,其中水面157.6公顷,耕地1786.6公顷,果园433.5公顷,总人口7.2万人。屈家岭管理区背靠大洪山麓,面向江汉平原,生态优势明显,山水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丘陵、有平原。全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半边丘岗起伏,蜿蜒连绵,海拔高程一般在100米左右;西南半边沃野百里,一展平川,海拔高度一般在32-37米之间。

  屈家岭管理区资源丰富,植被茂盛,风景秀丽,素有“天然氧吧”和“鄂中桃花源”之美誉。屈家岭东北部为丘陵地带,西南部为平原地区。地貌呈多样性,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丘陵。地居中纬,为南方与北方气候过渡地带,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在这里大都可以生长。平均气温为16.3℃,全年累计积温接近6000℃。寒冷期短,无霜期长。平均每年有38.6个霜日,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51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112.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19.8天。年平均日照1873.2小时,全年蒸发量1339.2毫米左右。年相对湿度为77%,6、7月间梅雨季节空气湿度最大。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2.4米/秒。

  屈家岭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春季:天气逐渐转暖,南方暖气流开始北上,与北方的南下寒流交锋,春雨绵绵,阴晴不定;夏季:高温酷热,是全国高温中心地区之一。6月至7月上旬,阴雨连绵,雨量充沛,处于梅雨季节。出梅后,降水骤减,日照增多,气温急升,进入盛夏三伏天;秋季:大部分年份秋雨较少,日照多,风速小,秋高气爽。常因气温较高出现“回热”天气,即所谓“秋老虎”;冬季:寒冷期短,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最大积雪深度28厘米,出现在1984年1月18日。

  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中国农谷”是荆门市2010年提出的省级发展战略,是荆门市全区域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题,围绕建设“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地、农业产业化的展示地、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地、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引领地”的目标任务,以生态文明为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农业展示、农耕文化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集中探索实践,奋力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1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2012年3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战略中国农谷的核心区。站在建设中国农谷核心区新起点,屈家岭管理区正在重点建设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园、优质生态蔬菜种植示范园、优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园、优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特色水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区。重点建设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屈家岭农耕文化风情小镇、桃花风情园、月湖度假村等项目,打造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天然化妆品生产等,打造涉农新型工业区。重点完善以易家岭城镇为中心的产业、商业、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及辐射功能,打造新型城镇发展区。

历史

  屈家岭管理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闻名中外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所在地。屈家岭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遗址的东面是古老的青木档河,西面是其支流青木河,总面积为80万平方米以上。因其有别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古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距今有4600年历史,是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说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100家大遗址之一。

  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澨”,即本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东汉年间,屈家岭白龙观地区开始兴建庙宇,至今留下白龙长寿井一口,有1700余年历史。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本场所在地区西北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天平军曾驻扎在本场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带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屈家岭是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境内有黎家集苏维埃政府旧址、黄家冲修械所旧址和枣树岭烈士墓等十多处革命纪念地。

  1935年汉江遥堤溃口后,屈家岭管理区所在地区变成了茫茫百余里的荒野地带。

  1952年8月,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安排曾担任过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周季方同志到京山、钟祥、天门、荆门交界的荒原地带创办国营农场。9月,周季方一行先到荆门县沙洋一带探荒,然后沿汉宜公路向东从杨家钻进芦苇丛中,看到了一片一望无际的荒原,适宜大规模开垦建设农场,于是向省委汇报。省委决定在此创办机械化农场,并任命周季方同志为场长。1952年11月7日,周季方带领6名同志进入荒原中心的下洋港,正式开始筹建工作。为确保农场建设,省委、省政府迅速调集干部和职工,一个月内,一支1081人的垦荒队伍组建起来,这就是五三农场最早的开拓者。

  1952年11月农场筹建时为“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10月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 ,为全国解放后湖北省建场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正县级)的省属国营农场。建场初期,场部曾设在潘家台、杨家丰,1954年夏,周季方提议,并经省里众多专家论证,将场部定在一家岭(现名易家岭)。

  1953年2月20日,春节刚过,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亲临荒原,在司马河边潘家台西北(现何集办事处马档桥西南)的荒原上挥锹开荒,举行了农场奠基礼。随后,省里派勘测队来测绘地图,进行总体规划。勘测队分派两路人马,用马匹驮着行李、干粮,对荒原、丘陵、山区进行实地观测绘图,历时近一个月,把荒原和山丘分成了长滩埠、何集、高湖、坡子湾、蒋家湖等几个居民点,也就是后来的生产队、作业区、分场的所在地。

  1958年,五三农场改为京山县五三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农场建制,成立农场管理处。

  1985—1995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州地委任命,业务由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1983年,五三农场大胆探索,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率先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五三农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企业+基地+农户”为模式,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农场开发出了罐头食品、中西成药、糖果饮料、粮油饲料等8大系列、数百种的产品。其中罐头、奶粉、糖心皮蛋、小磨香麻油及牲猪等被列为湖北名优产品,出口北美、西欧、日本、港澳国际市场。

  1992年7月,根据荆州地区行政公署所发《关于国营五三农场是县级规格的函》,五三农场是一个政企合一的单位,属县级规格,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正县级省属国营农场。1995-1997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沙市委任命,后改由荆州市委任命,业务属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五三农场和其他国有农场一样,债务沉重,运行困难,陷入了发展困境。

  2001年9月6日,省委书记蒋祝平同志到五三农场调研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问题。200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省属国有农场改革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五三农场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区与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改革后,内部机构参照开发区精简设立,干部管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建立一级财政,并开始建立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

  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随后制定了《关于国有五三农场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此轮改革重点是改革农场内部运行机制,推行农业税费改革和工业企业改革。在农业税费改革方面,农场实行了“两田制”改革,将农场土地分为责任田、租赁田,农工按周边县市人均耕地标准分配责任田共6万亩,其余的10万亩耕地由农工租赁经营。在工业企业改革方面,推行“县域经济民营化”,先后对82家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对9704名国企职工进行了身份置换,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委副书记、省长罗清泉同志分别于2003年6月、2006年8月到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调研和指导改革工作。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两轮大的改革,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08年12月,在荆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及张建华教授首次提出在此打造“中国农谷”的构想。

  2010年4月26日,《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经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同意,湖北省农垦事业管理局发文批准实施。2010年5月,屈家岭开始起步建设“中国农谷”, 确立了“重工精农兴旅游,富民强区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1年7月18日,《湖北日报》刊发的报道《沸腾的“农谷”——荆门屈家岭打造中国农谷观察》,引起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的高度关注。当日,李鸿忠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农谷’已初显成效,但要取得更大的农业种植、品牌、城镇化的成效,还需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商品文化、农业文化、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等元素,加强总体策划,加强‘推销彰显’,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文化成效。”

  2011年9月4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五三农场调研“中国农谷”建设。李鸿忠指出,建设“中国农谷”,是一面旗帜、一个目标,要把“中国农谷”建设上升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作为湖北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一面旗帜。

  2012年2月11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领导到荆门现场办公,对“中国农谷”建设进行动员部署。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正式确定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为“中国农谷”核心区。随后,批准设立了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谷)管理委员会。引进了一批产业项目,联想控股、隆平高科、中兴科技、中农高科、奈美集团、亚洲果业、凯瑞百谷等国内知名企业进入。2012年,管理区争取省委、省政府设立了农谷管委会,批准设立了湖北屈家岭省级经济开发区;争取市委、市政府设立了湖北农谷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历史性突破。

  屈家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河流风光秀丽,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三张名片”:

  农耕圣地 屈家岭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54年冬,建国初期的湖北省五三农场为了彻底整治水患,开挖石龙干渠时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因出土文物与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特将这种文化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600-5300年。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证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 1988年和2007年,屈家岭遗址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家大遗址保护区。屈家岭文化是中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垦明珠 五三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国营农场,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在湖北工作期间亲自破土奠基,于1953年以年号命名,曾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1952年8月,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派周季方同志(1932年参加革命,参加了长征和中原突围,建国初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为五三农场第一任场长,后任省政协副主席)来此地创办国营农场,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百里荒原变成了农垦明珠,成为湖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五三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特色,形成了罐头食品、糖果饮料、中西成药、建材装饰等12大系列的工农业生产格局。农场还是干部人才的培养输出基地,自建场来,向省内外输送技术管理干部1000多人,向南非、刚果、扎伊尔、阿尔及利亚、加纳、卢旺达、尼日利亚及缅甸等国派出农机、种植、畜牧、水利、财会、医疗等援外技术人员67人次,其中有10人获得受援国国家级和部级勋章。2001年,全省国有农场全面综合改革,农场实行属地管理,设立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作为荆门市的派出机构,现实行管理区与农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

  农谷核心 2001年,全省国有农场综合改革,实行属地管理,农场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8年底,荆门市委市政府在组织编制《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时,由中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担当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为组长的规划组首次提出“中国农谷”概念。2011年7月18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湖北日报刊发《沸腾的“农谷”》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7月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三次深入荆门市和屈家岭调研“中国农谷”建设,对“中国农谷”建设做动员部署,确定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湖北省委办公厅随后印发了《省委、省政府荆门现场办公会议纪要》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鄂发[2012]5号),确定屈家岭为“中国农谷”核心区;省编办批准成立了“屈家岭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谷)管委会”,并在《意见》中制定了10项支持屈家岭核心区建设的意见,要求省直部门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支持核心区发展的政策和重大项目。中国农谷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成为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抓手。

地理

  屈家岭管理区地处东经112°47′~112°58′、北纬30°42′~31°05′之间的鄂中地区,背靠大洪山麓,面向江汉平原,属荆门市西南部的冲击平原区。全区221平方公里版图面积,呈一狭长地带,北起钟祥市的上罗汉寺,沿着丘陵平原交接线向东南伸展,穿过京山市境西南部,一直延伸到天门市的青山脚下。斜长55公里,横宽10公里左右。有山、有水、有丘陵平川。丘陵略大于平川,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丘陵海拔高程100米左右,平川因凹凸不等,海拔高程一般在32~37米之间。

  屈家岭管理区境内有“三水”(天门河及其主要支流的司马河、青木垱河、季河) “五山”(白龙太子山、大脊山、青石山、雅谷山、全家山),构成大地的脉络和骨架,16万亩耕面积是她的肌肉。“三水”均系过境河流,源头和尾闾均不在本区 。天门河过境段有30公里,青木垱河过境段15公里,司马河从本场中部腰峰处横穿而过,只有3公里。“五山”中的白龙太子山全属本区。其余的四山均为界山,即为邻区县市的分水岭。屈家岭管理区属天门河系上游地区,北部属天门河及其源流季河游河流域;中部属司马河流域;南部属青木垱河流域。近510平方公里的承水面积汇聚到223平方公里的本区,因而造成水患不断。本区最高峰是雅谷山主峰,海拔340.4米,次峰是太子山的白龙顶,海拔324.5米。最低点在屈岭办事处的玉湖洼地,海拔只有28.6米。

气候

  屈家岭管理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南北方的主要作物在这里大都可以正常生长。年平均气温16.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32.8℃。最冷1月平均30.8℃,极端最高气温39.6℃(1971.7.26),极端最低气温-19.6℃(1977.1.30)全年积温5000℃以上,有效积温3800℃以上。本区寒冷期短,无霜期长,据1953~1983年农业气候区划调查:初霜期始于10月27日到12月8日之间,一般在11月18日前后。而近年统计(1997~2007年)初霜期后推至11月8日至11月26日之间,终霜期在2月18日至4月5日之间。无霜期平均由251天提高到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为1140.2毫米。最大降雨量为1724.8毫米(1980年)。最小降雨量614.8毫米出现在1966年。平均降雨日为119.8天,主要集中在5~8月份。年平均日照时数1963.9小时,最多为8月份,平均285.4小时,最少为2月份107.8小时。相对湿度为77%,6~8月份梅雨季节相对湿度可达85~95%之间,为一年当中的最闷热天气。蒸发量年均为1501毫米。7~8月份最大分别为219.1毫米和203.6毫米,1月份最小,为514毫米。

  屈家岭管理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但与传统的四季出现日期有明显推迟。一般在3月24日进入春季,时间为68天。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虽有明媚的春光,但冷热变化无常。常有阴雨、冰雹、大风为害。常规春播一般在4月12~15日展开。5月上旬以后气温才稳定上升。夏季:5月31日进入夏季,持续时间106天。期间高温酷热,超过35℃的天气平均长达18天。6~7月常有大到暴雨出现。梅雨期内风弱、光弱、湿度大,多雷阵雨,只有少数年份出现空梅。出梅后的三伏天日照强烈,冷暖气团交汇频繁。经常出现伏旱和有特大暴雨发生。秋季 进入时间为9月14日,为64天。大多数年份秋高气爽,常有利于秋播。但常有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和秋旱,也有秋汛出现。11月17日至次年的3月23日为冬季。冬季虽长但不甚寒冷,只有1月和2月上旬才是真正的严寒时段,此期常有阴雨和冬干。

土壤

  低丘坡岗地土壤类型多为地带性黄棕壤,岗顶土层浅薄,养分缺乏,熟化不高;低冲土壤深厚,养分含量高;塝田土壤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是比较理想的高产土壤。此地域成土母质绝大部分为第四纪粘土,以人工熟化土壤—水稻土为主,其中潴育型水稻土面积占水稻总面积95%以上,其次有少量的黄泥田。主要分布在各办事处低丘山嘴和低冲平畈地带,面积约有5万亩。该区域土壤质地中—重壤,PH中—微酸,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中偏上,速效磷钾含量中等,部分缺磷、缺钾。

  平原土壤为近代河流冲积母质发育成潮土(灰潮土亚类)。该土壤土层深厚,一般成石灰反应,主要分布在罗汉寺、何集、屈家岭等办事处,面积7.3万亩,土种主要为砂土型和壤土型灰潮土,砂土型灰潮土占灰潮土面积40.1%,质地为砂壤,PH 微碱性,多为单粒状结构,水稳性差,耕地熟化程度不高,养分贫乏。壤土性灰潮土占灰潮土面积58.2%,该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轻壤—中壤,PH多呈微碱性,养分含量中等,土壤结构为团粒结构,保水保肥,通透性较好,为本地粮棉油高产土壤。

植被

  屈家岭管理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较多,但分布不匀,常年有旱涝灾害发生。全区森林自然植被主要有阔叶林、竹林、灌丛、藤本、草本五种类型。阔叶林植被有麻栎林、化香林、黄檀、黄连木林、冬青、刺冬青林、四旁落叶阔叶林等。竹林植被主要有淡竹林植被和箬竹林植被。灌丛植被,主要有黄荆条、山胡椒灌丛植被,化香、胡枝子灌丛植被,黑汉条、黄连木植被,杜鹃灌丛植被,栎类次生灌丛植被等六种。藤本植被类型的植物成分主要有野葛藤、紫藤。草丛植被类型有红茅草(菅草)丛植被、白茅草丛植被。森林人工栽培植被。森林人工栽培植被的主要类型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五种。常绿针叶林栽培植被有杉木林、马尾松(包括广东马尾松林)、混地松、柏木林等四种。落叶针叶林栽培植被,包括水杉、池杉、落羽杉三种。落叶阔叶林栽培植被主要有杨树林和各种经济林(梨、桃、枣、板栗、油桐、乌桕等)。常绿阔叶林栽培植被主要为经济林(茶叶、柑桔等)。竹林栽培植被主要为楠竹。根据林业相关专家调查摸底,屈家岭有用材林树种80种,经济林树种38种,观赏树种98种,藤本9种,灌木40种,草本3种。全区木本药用植物主要有何首乌、杜仲、黄栀子、盐肤木、女贞、桂花、檵木、枸杞、枸橘、卫矛、野鸭椿、枣、杏、马甲子、木瓜、野山楂、枫香、厚朴、桑、侧柏、合欢、野葛、槐树、枸骨、冬青、木槿、芫花、杜鹃、羊踟蹰(黄杜鹃)、白蜡树、黄荆、橘、积枳等30余种。野生菌类共计9种,其中药用菌主要有:灵芝、三七、茯苓。

  食用菌主要有:黑木耳、竹荪、松覃、草覃、口蘑、红菇等。农作物共383种。其中水稻165种,大麦11种,蚕豆7种,大豆16种,玉米22种,高粱9种,红苕3种,棉花29种,油菜19种,花生7种,芝麻19种,绿豆29种。

  石灰石 屈家岭管理区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储量为2.5亿吨,经勘探化验,石灰石中钙含量达到57%。

特产

  • 屈家岭大米,屈家岭管理区位于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汉平原,具有悠久的种稻历史,位于其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大量稻谷遗存证明:远在距今约4600-5300年间,屈家岭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优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是屈家岭大米的高品质保证,目前,屈家岭水稻种植已经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以屈家岭优质稻为原料生产的屈家岭大米,具有颗粒细长、青艮如玉、可口不腻、清香味绵、外观口感好、营养成分均衡的特,部分企业的产品先后荣膺“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湖北名牌”和“湖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
  • 屈家岭梅花鹿系列产品,作为全国最早的北鹿南养试点之一,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拥有丰富的梅花鹿养殖经验,目前梅花鹿养殖规模超过3000头,养殖基地座落于风景秀丽的白龙太子山景区。多年来,养殖基地采用和大专院校密切合作的方式,成立了研发队伍,利用养殖基地所产鹿茸、鹿血、鹿鞭、鹿肉等原材料,秉承传统中医理论精髓,发扬华夏几千年药食同源的传统,对梅花鹿产品进行了长期的研发,并同步加工,广泛试用,目前已拥有可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有效改善亚健康状况的多个成熟产品。湖北白鹿春实业股份公司与中国保健协会、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领先的科研机构进行了长期技术合作,研发生产的“白鹿春”牌鹿茸胶囊、鹿血胶囊、鹿胎胶囊、白鹿春保健酒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 何集香龟,全部实行封闭式养殖,水源来源于地下水,水质清新无任何工业污染,水体Ph值7.8,养殖场地周围没有工业厂矿,无污染源,空气状况优良,养殖施用的鱼药完全按NY5071-2002渔药使用准则施用,养殖饲料主要以饲料及天然饵料为主要途径,均无任何农药及工业污染。主产何集香龟的湖北御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有曹文宣院士工作站,是曹文宣院士开展中华草龟养殖水域环境适应性研究的基地。龟甲味甘、咸,性微寒。能滋阴抑阳,益肾健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龟甲含骨胶原,其中含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脂肪、钙、磷等。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 长滩河蟹,屈家岭河蟹是在纯天然的水域环境生长而成,养殖过程中不使用违禁药物,不仅个大丰满、品质优良,而且营养丰富、口感更佳。目前养殖规模已经超过1000亩,年产量6万公斤以上。河蟹的每100克可食部分中,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4克、维生素A为5960国家单位、核黄素0.71克,都高于一般水产品的营养组成。尤其是维生素A和核黄素的含量在人类食物中更是首屈一指。蟹黄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等营养素,营养丰富,口感鲜美。

城市规划

  中国农谷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谋划将屈家岭管理区发展建设成为“湖北样板、全国一流”的“中国农谷”核心区,将屈家岭建设成为产业之谷、科技之谷、文化之谷、休闲之谷和创新之谷,加快中国农谷屈家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

  围绕“中国农谷”核心区的“四区”建设目标,根据规划屈家岭将分为四大经济功能区即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集中生产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形成以107省道、武荆高速为依托的“三横三纵”的区域干道网系统。“三横”为北部武荆高速、京王线和九五线的连接线、南部穿城区107省道屈家岭段。“三纵”为京王线屈家岭段、九五线屈家岭段、武荆高速和107省道的连接线。构建“一镇一园八景”区域旅游景区和景点结构。“一个特色镇”即屈家岭风情小镇。“一个风情园”即长滩万亩果园。“八个主景点”分别为屈家岭遗址公园、世界农业之窗、中国农谷论坛、四季桃园、白鹿春养生园、普云禅寺景区、生态运动公园和美好人间彩色植物园。

交通

  屈家岭管理区主要道路有G42沪蓉(武荆)高速、347、348国道、234、240国道、省道S311(老汉宜线部分)、新省道S340京山新市至曙光、新省道S247客店至潜江等线路。

  • 屈家岭周边铁路
    • 周边区域内主要的铁路为长荆铁路。长荆铁路东起汉丹线的长江埠车站,经应城、天门、京山、钟祥、荆门,西至焦柳线的荆门车站,全长176公里。于1998年10月动工兴建,2004年4月18日开通,结束江汉平原北部不通列车的历史。与管理区最近的相连车站主要是钟祥车站、京山车站。
  • 主要公路
    • 农谷大道(武荆高速公路屈家岭连接线) 农谷大道是“中国农谷”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全长21.454公里。其中屈家岭段长8.854公里,起于京王线大寨河桥附近,穿越白鹿春风景区、月湖公园和屈家岭古文化遗址景点,止于振兴路,接107省道。路基设计宽度为21.5米,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 S311汉宜公路 本区最早的省道,境内共有14.6公里,由于历史原因其管辖权为京山市。
    • S311汉宜公路复线高湖至郭湾二级公路(北外环线) 起于屈家岭管理区郭湾,顺接311省道。
    • S483军区农场至屈家岭二级公路(九五线) S483军区农场至屈家岭公路是连接荆门市屈家岭、钟祥市东南部、京山县西南部区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2012年批复新增加的加密省道。
屈家岭管理区周边路网现状图.jpg

文化

农耕文化

  屈家岭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54年冬,建国初期的湖北省五三农场为了彻底整治水患,开挖石龙干渠时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因出土文物与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特将这种文化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4600-5300年。长江中游的稻作遗存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证明它是世界水稻最早发源地之一。 1988年和2007年,屈家岭遗址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家大遗址保护区。屈家岭文化是中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宗教信仰

  清末以来,屈家岭本地民间信奉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民间信奉佛教、道教的历史悠久,教徒众多。清末民初,庙宇散落乡里。由于年久失修和战争等原因,到建国前夕,多数寺庙被毁,或残破。建国后,绝大部分僧尼、道人还俗就业,残存的寺庙或拆,或作他用。1949年和50年代后期,天主教、基督教在屈家岭境先后停止教务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宗教信仰得到保护和尊重,一些佛教、道教徒又恢复拜佛念经等活动。

风俗

  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职工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带来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各种风俗习惯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加上建场以来不断破旧俗,立新风,逐步形成五三农场地区不拘一格的风俗习惯。整个五三农场7.8万人口中,祖居本地的约有0.8万人,占总人口的13%。本栏目记述的是祖居本地人的传统礼俗。

  • 饮食
    • 主食 建国前,以食大米为主,兼食粟米、高粱、玉米、小麦、红薯。农忙时,日进三餐。冬闲时,多数人家或干、稀搭配,或一日两餐。夏季,本地喜食“稀米茶”(将大米炒黄,淘净,而后煮熟即成),以充饥解暑。
    • 菜肴 屈家岭流传的四季食用的菜肴有鲊辣椒、腌菜、泡菜、豆瓣酱、霉豆腐、腌萝卜干、霉干腌菜,还有用米粉制作的鲊藕、鲊冬瓜、鲊鱼、鲊猪大肠。冬季制作的腊菜有:腌猪肉、牛肉、野羊肉、野兔肉、鸡鸭肉,腌制盐蛋、皮蛋也较普遍。菜肴的烹调技术有蒸、煨、烧、炸、炒、炖、煮等方法。屈家岭下洋镇名菜有清蒸鳝鱼、盘龙菜、松枝肉、东坡肉、瓦罐鸡汤。还有饮“腊八雪水”(即农历腊月初八下的雪,装入坛内埋于地下,待第二年暑天饮用)解暑治痢的习俗。
    • 看菜 本场季河东部丘陵地区居民,过去在请客筵席上,满桌的菜肴中,放在中间的几盘菜肴只能看,不能吃,称为“看菜”。据老年人讲,在筵席中的这几盘“看菜”是敬祖的,表示对去逝先辈人的敬仰与怀念。现在已经没有“看菜”这种礼俗了。
  • 居住
    • 建国前,本地农村房屋,丘陵、山区多为土木结构,以土砖、木檩、木椽、布瓦为主,有的地方打碴墙,又称“干打垒”。房屋形式有“连三层”、“四井口”、“三合头”、“连三间”等种类。房屋内部格局分堂屋、正房、厢房、耳房。房屋建筑方位多为座北朝南,山、丘地区屋后多靠高土旁 、山岭,房前有沟塘。
  • 婚丧喜庆
    • 结婚 本地结婚,俗称“过喜事”,男方叫娶媳妇,女方叫嫁姑娘。
    • 入赘 本地入赘叫“坐椅子”,又叫“上门”,就是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做“女婿儿子”。
  • 传统节日
    •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传统的新春佳节,俗称“过年”。
    •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建国前,家家户户吃汤圆,称“过大年”。入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灯火辉煌。有的地方组织“花灯会”,俗称“闹花灯”,又称“闹元宵”。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谓“过年”期。
    • 清明 建国前,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
    •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建国前,称端午节为“过端阳”,家家户户取菖蒲、艾蒿或桃枝(称桃剑)挂大门前,传说可以镇邪驱魔。有的妇女、儿童用端阳露水抹发擦眼,说可以乌发明目。中午聚餐、吃粽子、鸡蛋、糯米糟(又称水酒)、“虾散”(一种油炸面食),并用雄黄酒涂小儿的脸上,以消毒除虫。
    •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过月半”。建国前有的还称“鬼节”,僧人称“盂兰盆节”。这一天,家家备酒食,供祭品,烧纸钱,祭奠祖先。晚上,有的人家还烧纸钱于路旁,祭孤魂野鬼,以防作崇。建国后,敬神祭鬼、“盂兰盆会”等迷信活动已不兴,“过月半”的习俗也少见。
    •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建国前,家家备美酒佳肴,全家聚餐,称“团圆节”。晚上置桌于室外,备月饼、糕点、水果、热茶,边吃边喝边赏月。有的还邀亲友登山观月或泛舟赏月。有的地方还有用瓜果绘成小孩脸形,套上服装,鼓乐送至无子女人家,俗称“送子”。有的农民相约于中秋夜,进园偷瓜摸果,俗称“摸秋”。中秋之前,已婚和未婚女婿备烟酒送岳家,称“拜八月半”。至今中秋吃月饼赏月风俗尚存。
    •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建国前,有出游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文人墨客多吟诗作赋。现在很少人家庆贺此节。
    •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四称“小年”。建国前,家家户户从这天起,开始打扫房屋内外,俗称“打堂尘”,又称“打扬尘”,意即除去旧年的“晦气”,等待“迎新纳福”。晚上点灶灯,焚香烧纸,供酒饭(或汤羹或几粒炒豆)送灶神升天,意即请灶神向玉皇大帝奏明人间疾苦,腊月三十请灶神“下界”,传玉帝旨意,降福于人间。小年前,从冬至起,家家户户杀年猪,杀鸡宰鸭,捕鱼网虾,打糍粑、做年糕、爆米花、切麻糖、购副食、买年画,热闹而繁忙,俗称“办年货”。建国后,小年以后打扫室内外灰尘和垃圾,“办年货”的风俗至今不衰。送灶神的习俗,在农村老妇中还有所见。
    •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月小为二十九日)为除夕。建国前,除夕当日,家家布置室内外。前大门两旁贴春联,称贴“门神”,大门上方贴“出方(行)大吉”,有的在大门上挂“五福”彩纸条或图案。堂屋神龛上方贴“天地君亲师之位”7个大字,下方正中间放一座点8只蜡烛的烛架,烛架前摆4只香炉,旁边供祖先牌位。墙壁或中柱上贴“对我生财”、“五福满堂”、“百无禁忌”,厨房贴“九天司命神位”,猪屋牛栏贴“六畜兴旺”。午后,吃团年饭。饭前,外出者必须提前赶回,全家入席,放鞭炮,以示“一年到头,全家团圆”之意。席上菜肴丰盛,先以酒奠祭祖宗,再按辈分依次敬酒。菜肴中必有一碗“大红鱼”,当餐不吃,只作“年年有余”的象征。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家人围炉而坐,通宵达旦,俗称“守岁”。子时一到,锣鼓、鞭炮齐鸣,“出行”迎春。建国后,春节“吃年饭”、“贴春联”、“守岁”、“出行”等活动沿袭至今,繁琐礼仪减少,春联内容更新。
  • 农稼时令
    • 击鼓催春 农历腊月初八,农民在村头击鼓作戏,“腊鼓鸣,春草生”,借以催“春”早日到来。从这天起,农家开始往田里送肥。建国后无“击鼓催春”之习,仍有送肥下田之举。
    • 插“开门秧” 每年第一次插秧,俗称插“开门秧”。建国前,农村插秧,多请左邻右舍互帮互插。插秧当日吃早饭,主妇要将一块肥蒸肉埋在一只饭碗中,谁吃了这碗饭,即定为插“上行”秧的人,先下田插“背坎”(较难插),领唱“栽秧歌”。如被插“下行”秧的超越,俗称“关鸡笼”,插秧人都可向“上行”人甩泥巴嘲笑,以活跃气氛。
    • 祭米谷神 农历五月二十六,传说为“米谷神”生日。这天,农家盼晴,便到田野烧香、燃纸祭祀。俗称:“五谷收不收,要看五月二十六”。今已不作此祭。
    • 开镰“吃新” 新谷成熟,农家要看“皇历”、“择日子”,去田间预割几升新谷,碾米后煮成新米饭,供奉祖先,使祖先先尝到子孙辛勤劳动果实,保佑年年丰收。今已不兴此习。

旅游

  屈家岭区域的主要旅游资源实体共有7大类30处(点)。自然旅游资源集山、水、林、泉、洞于一体,山峦秀丽,果香浓郁,湖库众多,泉溪淙淙,林密草盛,鸟语花香,洞幽景奇。人文旅游资源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屈家岭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物产和浓郁的地方风情等。

  “一大遗址、两大基地”是屈家岭特色旅游资源的三张“名片”。

  • 一大遗址即:屈家岭文化遗址。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为全国100家大遗址保护地。
  • 两大基地即: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
    • 梅花鹿养殖基地,梅花鹿养殖业既是屈家岭的特色产业,也是屈家岭又一特色旅游资源。屈家岭现有梅花鹿养殖和加工企业5个,存栏量3500头,年产值8000万元。长期以来,屈家岭紧紧围绕梅花鹿养殖,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宾馆服务和经济林木种植,已建成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场。与梅花鹿养殖场比邻白龙山景区位于白龙太子山主峰一带,方圆约4公里。在山高林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诸多名胜古迹散布于景区之间,其中白龙洞、白龙井、龙泉洞,轿夫路、鹰仔台、烽火台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最著名的,当属白龙山上的普云禅寺。到屈家岭看梅花鹿嬉戏密林,赏天然美景,品鹿系列产品成为屈家岭又一特色旅游品牌。
    • 水果连片种植基地,屈家岭管理区拥有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桃园面积达5万亩,连片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集中分布在屈家岭、白龙观、长滩三个办事处。阳春三月,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桃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形成了屈家岭春季特有的自然风光。

景区景点

  • 屈家岭文化风情街,位于易家岭城区屈岭大道,西起建设路,东至农大路,全长1320米,路面宽24米,改造立面面积1.8万平米,总投资3100万元。为了凸显屈家岭千年农耕文化底蕴,管理区规划将易家岭城区打造成一个具有农耕文化和农谷风情的小镇,高标准打造独具屈家岭文化风格的风情小镇步行街,实现“湖北样板、全国一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