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拿马运河拼音bā ná mǎ yùn hé),(英语:Panama Canal),通过巴拿马地峡沟通大西洋太平洋的国际通航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中部。西北起自加勒比海利蒙湾岸的克里斯托瓦尔,东南至太平洋巴拿马湾岸的巴尔博亚海茨,长68千米,加两端海湾中的深水航道,全长81.8千米 ,宽152~304米,水深13.5~26.5米。

  运河位于巴拿马地峡最狭窄处,两侧为塔瓦萨拉山和圣布拉斯山,并有北注加勒比海的查格雷斯河和南注太平洋的格兰德河,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凿通两山间的缺口成为运河。由于大部分河段高于海面26米,故在运河南北两端各设3道水闸以调节水位,每个船闸闸室均长305米,宽33.5米,深12.5米,均为双道对开闸门结构。从大西洋航向太平洋的轮船首先进入长12千米、宽150米、水深12.6米的利蒙湾深水航道后到达克里斯托瓦尔港,通过由3座船闸组成的加通水闸后使水位提高26米,然后进入加通湖。加通湖航道长约38千米,宽150~300米,深13.7~26.5米,至甘博阿后进入库莱布拉航道(又称盖拉特航道,航道长13千米,宽152米,水深13.7米。然后经过佩德罗米格尔船闸、米拉弗洛雷斯湖小段航道以及由两座船闸组成的米拉弗洛雷斯水闸后至巴尔博亚海茨,至此水位又恢复降至海平面。船只最后再经过长13千米、宽152米、水深13.7米的巴拿马湾深水航道后到达太平洋。运 河沿线均有较好的照明设施,可昼夜开放。船只通过运河的实际时间为8小时。每天平均通过轮船48艘。

  1903年美国和巴拿马签订《美巴条约》,以一次支付1000万美元和每年交付“租金”25万美元为代价,取得单独开凿运河的权利和对运河两岸宽16.1千米的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运河于1904年开始动工,1914 年8月建成,次年正式通航,1920年开始向国际开放。使用运河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主要是美国和日本。运河的建成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世界战略意义。它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大大缩短,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道南美洲合恩角缩短1.48万千米,从欧洲亚洲东部或澳大利亚缩短3200千米。每年通过运河的船只达1.5万艘,总吨位达1.5亿吨以上,其货运量占世界海上货运量的 5% 。主要货物为煤、焦炭、石油及其制品、矿石、谷物、金属等。70多年来美国已从运河攫取巨额利润。巴拿马仅有运河地区的劳务收入和船只通行税 ,但领土被截,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与美国进行斗争。1977年9月两国重新签订条约,规定运河由美、巴两国共同组成的运河委员会管理,原运河区的司法、海关、邮电等机构交由巴拿马管辖,至1999年底巴拿马将收回运河和运河区的领土主权。由于运河船室小,通过时间长,不能通过大型船只,巴拿马政府计划将修建两大洋之间的新运河。

巴拿马运河的扩建

  巴拿马人接管运河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运河的运营效率大大提高。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活动以及货运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超大型船只投入运营,巴拿马运河现有通航条件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巴拿马运河船闸只有304.8米长、33.53米宽、12.55米深,只能允许巴拿马型船在几乎贴着墙壁的情况下通过,超巴拿马型船则必须绕走南美洲的合恩角。

  为使巴拿马运河顺应时代的发展,巴拿马政府于2006年4月24日正式提出了总投资为52.5亿美元的运河扩建计划,并于同年10月就运河扩建举行全民公投。公投结果显示,超过78%的投票者支持运河扩建,运河扩建计划获得通过。

  根据扩建计划,巴拿马将在运河的两端各修建一个三级提升的船闸和配套设施。新建船闸的宽度为55米,长度为427米,可以让超巴拿马级船只通过。运河扩建资金的大部分将通过收取运河通行费来筹集。运河扩建后,每年将有1.7万艘船只从这里通过,运河的货物年通过量也将从现在的3亿吨增加到6亿吨。

  2007年9月3日,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根据计划,整个扩建工程将于2014年巴拿马运河建成100周年时竣工。

  待到巴拿马运河纪念通航100周年之时,长427米、宽55米、深18.3米的第三套船闸将建成,整个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也将完工。届时,超巴拿马型船和军舰可轻松通过巴拿马运河,运河货物年通过量也将从现在的3亿吨增加至6亿吨。

  目前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世界5%的贸易货运。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