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隆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隆庆(1905~1979),四川省江安县板桥乡(连天乡)忠义坝(今泥溪村)人。民国11年(1922年),于省立第三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民国15年,因家贫辍学,民国17年复学,19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就职于实业部北平地质调查所土壤室,任调查员。常工作勤奋,二三年内,走遍山西五台县、陕西渭水流域、河北蓟县、绥远(今宁夏)萨拉齐、山西大同等地,发表《中国地质略论》等著述。

  民国21年(1932年),设在四川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卢作孚向北平地质调查所翁文灏所长求助地质专业人才。9月,常被派往西部科学院,被委任为地质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足迹遍及川滇,尤以今攀枝花为重点,先后8次到攀西,发表各种论文、著作10余篇。

  民国24年(1935年)冬,中国西部科学院要常到会理调查因地震造成“金沙江断流”问题。次年1月,常和助手殷学忠徒步到会理。只见山崩,并未见金沙江断流。无意中,却发现会理一带有金属矿成矿条件,便把调查重点放在宁属(今西昌地区)各县的地质矿产方面。9月中旬回院。常对所到之处均作地质路线图,详细记录地质情况,采集化石、矿石标本。特别记述了经倒马坎时,从江中露出的岩石中发现的铁矿石。民国26年9月,常隆庆根据地质矿产调查情况,写成《宁属七县地质矿产》的报告,认为该地矿产有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总储量在3700万吨以上。对今攀枝花成矿方式特命名为“盐边系”岩层。他一回到西昌立即向新闻界公布了上述初勘成果,否定了“西南无矿”之说。

  国民党军委会委员长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见常隆庆之报告后,于民国28年(1939年)7月,通过四川省建设厅调常到西昌任地质专员、西昌经济建设设计委员会常委,搞工业设计,授少将军衔。

  民国29年(1940年)初,常隆庆和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采矿系副教授刘之祥等7人一道,于8月17日又从西昌出发,经盐源、盐边、华坪、丽江,进行调查。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于11月1日回西昌。

  其间,当常隆庆一行于民国29年9月5日到攀枝花村,住在保长罗明显家时,发现罗院坝里就有铁矿石。第二天上山又发现尖包包等处的磁铁矿,并对铁矿藏量作了计算。他们采集铁矿石标本六马垛子,带回西昌。常回西昌后,匆忙地将笔记簿整理,写出书面报告。认为攀枝花矿很有希望,又将概况电告经济部地质研究所,请其派人到攀枝花勘察。他与秦西菱、李山邦等数名地质专家用中国最早的“磁法测量”,鉴定出攀西铁矿为含钒、钛很高的磁铁矿。嗣后,写成《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新宁远》月刊民国31年6月29日发表)。文中,他对盐边县攀枝花磁铁矿的储量、地质、成矿原理等都作了论述。他描述了营盘山、尖包包石灰岩与磁铁矿矿层及厚度,并对盐边大弯子赤铁矿、东巴湾赤铁矿和许家沟、阿拿摩、阿卡尼、弄弄坪等地的铁、煤和金沙,都有独到的论述,还提出设厂开采意见。

  民国35年2月,常出任四川地质调查所所长。

  解放后,常隆庆任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1951年5月被调昆明兼任西南地质调查所第二调查队主任,主持云南省地质调查工作。1952年后转入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1953年,任重庆地质学校教导主任,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中等地质专业学校教材《中国地质学》。1956年,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仍潜心著作,先后出版了《中国地质学》、《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哈尔滨土壤约测》等20余种、数百万字著作。

  1979年,中共渡口市委宣传部派人去成都地质学院,转达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渡口时对常的关怀。方副总理说:“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同年7月常隆庆去世。常生前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著名地质学家,被誉为“攀钢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