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宜宾市 > 江安县

  江安县汉语拼音:Jiāng ān Xiàn;英文:Jiang'an County),中国四川省宜宾市辖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宜宾市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04°57′40″-105°14′33″、北纬28°22′20″-28°56′45″。东界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南邻兴文县;西接南溪县长宁县;北连自贡市富顺县。全县东西宽15.5千米,南北长59千米,总面积894平方千米。总人口56万人(2012年)。辖15个镇、3个乡。

  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地势由南北向中部倾斜。属低山丘陵区,平坝占总面积的28.27%,丘陵占33.18%,低山占27.5%。海拔在236.8~1000.2米(天皇寺)之间。主要河流有长江、绵溪河等。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1℃,降水量1127.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99.3小时,全年无霜期347天。盛产水稻、小麦、红薯、高粱、油菜、豆类等农作物,是全国最大的夏橙基地县、商品粮基地县、蚕桑生产县、瘦肉型生猪基地县。林产丰富,是省级竹类资源开发县。境内天然气、煤、硫、铁、铜、石灰、方解石等十几种矿产储量丰富。有竹簧工艺品、夏橙、脐橙、李子、茶叶、竹荪和磕粉等知名土特产品。有故宫博物院唯一监制酿造的“故宫贡酒”,有获得四川省名酒称号的“华夏春”星级系列酒。307、308、309省道过境。长江、劼江常年通航。名胜古迹有夕佳山清代庄园、国立剧专旧址、青峰寺森林公园等。

  江安县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割江阳县地置汉安县,属江阳郡,距今已有1660年历史。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江安县。县治所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迁武宁寨,即今江安镇。

  • 邮编:644200 代码:511523 区号:0831

行政区划

  全县辖15个镇、3个乡:江安镇、红桥镇、桐梓镇、井口镇、怡乐镇、留耕镇、底蓬镇、五矿镇、迎安镇、夕佳山镇、水清镇、铁清镇、四面山镇、大井镇、阳春镇、大妙乡、蟠龙乡、仁和乡。县政府驻江安镇,西距宜宾市区水路67千米、陆路94千米。

历史

  县境汉为江阳县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割江阳县地置汉安县,属江阳郡;太元年间(376-396年)又割江阳县地置绵水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置江安县,各取江阳、汉安一字,隶于泸州。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绵水县入江安县,熙宁十年(1077年)县治所由江安坝(今纳溪境)迁武宁寨(即今江安镇),至今无改。迄至清嘉庆七年(1802年)行道制前,均隶属于泸州。后先后隶于川南永宁道、下川南道、泸州、永宁道、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年)隶于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5日解放。先后为宜宾专区、宜宾地区、宜宾市辖县。

  1996年,江安县面积912平方千米,人口约50.4万人,辖9镇9乡:江安镇、红桥镇、井口镇、怡乐镇、留耕镇、底蓬镇、万里镇、五矿镇、桐梓镇、大妙乡、迎安乡、铁清乡、四面山乡、蟠龙乡、夕佳山乡、滥坝乡、仁和乡、大井乡。县政府驻江安镇,距宜宾市50千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江安县常住总人口488174人,其中(12个镇、7个乡):江安镇85098人,红桥镇27102人,桐梓镇36006人,井口镇16948人,怡乐镇26891人,留耕镇22756人,底蓬镇27118人,万里镇3260人,五矿镇15156人,迎安镇26523人,夕佳山镇17541人,水清镇15406人,大妙乡13555人,铁清乡31293人,四面山乡37167人,蟠龙乡21031人,滥坝乡23748人,仁和乡14578人,大井乡26997人。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5344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319人。辖12镇、7乡,300个行政村、37个居委会,2046个村民小组。

  2004年,江安县辖15个镇(江安、红桥、井口、怡乐、留耕、底蓬、万里、五矿、桐梓、迎安、铁清、水清、大井、夕佳山、四面山)、4个乡(大妙、蟠龙、滥坝、仁和)。

  2005年,江安县辖15个镇、4个乡:江安镇、红桥镇、桐梓镇、井口镇、怡乐镇、留耕镇、底蓬镇、万里镇、五矿镇、迎安镇、夕佳山镇、水清镇、铁清镇、四面山镇、大井镇、大妙乡、蟠龙乡、滥坝乡、仁和乡。

  2006年6月5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6]23号)批复同意长宁县与江安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江安县万里镇和红桥镇的两江村邓家山组以及大井镇的新房村天花板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长宁县管辖。2009年11月17日,省政府(川府民政[2009]15号)批复同意滥坝乡更名为阳春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江安县常住总人口399829人,其中:江安镇67776人,红桥镇22998人,桐梓镇28797人,井口镇13579人,怡乐镇20248人,留耕镇18564人,底蓬镇21610人,五矿镇14809人,迎安镇20398人,夕佳山镇15784人,水清镇12669人,铁清镇24452人,四面山镇29980人,大井镇26602人,大妙乡10794人,蟠龙乡16483人,阳春乡22506人,仁和乡11780人。

  2011年,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阳春乡,新建阳春镇,镇政府驻大竹村,辖原阳春乡所属行政区域。调整后,全县辖15个镇、3个乡。

经济

  江安县的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江安建成初具规模的宜泸两市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独具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省市旅游大环线的重要支撑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重要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对外开放二级城市。

  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结构调整、投资拉动”两个重点,壮大“农业、工业、旅游”三大产业,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社会事业”四大突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力促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努力实现“经济强县”;突出生态和文化两大主题,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努力实现“旅游大县”;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着力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内涵的挖掘、宣传,繁荣学术和文艺,努力实现“文化名县”;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切实提高人民素质,倡导社会文明,改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努力实现“文明新县”。

  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2%以上,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1%以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26:40:34,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以上,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风景名胜

  红佛寺 位于江安城南的2.5公里的钟秀峰下,2000年12月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据县志记载,红佛寺始建于南宋,据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土人垦地得石佛正红供之,故而得名:“红佛寺”。红佛寺所在罗家岩镜子坎形成的山势被古人喻为:“蝙蝠双翼”又形如一把护手椅。据资料记载,在这一带过去满山苍松翠杉;古柏参天;藤缠蔓绕;郁郁葱葱;簧竹掩影;小径通幽;山上雾霭缭绕;山涧流水潺潺。翻天坎,过平桥,溯明湖和如镜的天堂河而上有“流杯回觞”的妙景。沿小溪傍石阶慢步登高,一路上有眠云石,观音崖等自然景观,到此半山,红佛寺静卧林中,崖壁间,人们常说的“眠龙卧蛟”的大小龙洞流溢出潺潺清凉,仰眺云端,钟秀峰宛如一口大钟耸峙在群峰之中,屹立在钟秀峰的南照塔也隐现在山顶苍翠之中。这里历来是江安人民游览休息,避暑的好去处。文人名士在这里吟诗作赋,借景抒怀的集结之地,清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江安人傅增湘游红佛寺作诗曰:“ 万峰岚翠郁寒烟,寺倚危崖径转偏。山势横张如蝙蝠,洞云阴莽有龙眠。手招黄鹤三千里,梦冷金鳌二十年。剩得闲身作归客,钟声铃语暮云边。”清末江安名人陈天锡作文记述红佛寺的兴衰变迁。龙洞上壁的“古龙洞”三个大字为清乾隆年间生黄美所书。上世纪九十年代江安书画界名人游红佛寺时为寺院书写了寺画对联,其中有罗光元撰联,刘应群书写的“有缘山水幽禅寺,无限风光流江城”;“红佛立危崖历尽沧桑,山山水水收眼底;游人观胜景聘怀古今,风风雨雨注心头”。

  夕佳山古民居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保存完好。位于长江之滨,占地1万多平方米。夕佳山古民居是由江夏入川的黄氏家族营建,自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形成今日所见之规模。古民居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精美的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天然的白鹭公园,名闻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内有处悬山式穿斗木结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由大小123间房屋组成,以大门、前厅、后厅为中轴线,向左右两边展开,主次分明,开合有序,组成一个个用途各异的四合院。跨进石狮把守的大门,进入第一进院落,迎着前宽后窄的九级石阶登堂入室,便是主人会见宾朋的前厅。穿过前厅,便进入第二院落,一块“三凤联飞”的横匾悬挂在后厅正门之上,据说黄氏家庭在清代有3名子弟同时考中秀才,地方贤达镌此匾相赠。后厅的左边,依次展开的是工字厅、经堂、戏台、中客厅、书房、琴房、学馆及后花园、西花园(沁园)。各个厅堂依次级级上升,暗寓“步步高升”之意。右边的院落,则是下客厅、小姐楼、餐厅、厨房、仓库、工房等,系庄园的晚辈、佣人、佃户等居住的地方,格调也要低些,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穿过工字厅,转过一道屏风,便是古戏台,戏台前的宽阔长廊,即是观看席。上戏台须登七级台阶,台阶的左右两边木栏上,有两幅取自戏剧故事的木刻图画,均为大家熟悉的内容:一为《西厢记》,一为《白蛇传》。戏台通过一道圆门与后花园相通,坐在台下,可见园中有园,戏中有景。出圆门,过小桥,进入后花园,园内古榕参天,黄桷飘香,桃红柳绿,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书房、琴房便在园内。透过圆门和开窗墙,可见沁园小景,遥远幽深,极富江南园林特色。

  民居建筑均饰以雕刻雕塑,描金绘彩,挂匾悬对,十分精美,富含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无论门窗、脊顶、斜撑、柱础、墙饰,还是木刻、石雕,制作都极具匠心,手法细腻,具有深刻的寓意。堂屋脊顶上灰塑的“山谷题留”,讲的是北宋大文豪黄庭坚谪居宜宾期间途经江安题字的故事。其它屋顶上分别塑的是“西游记”、“八仙过海”、“黄鹤楼”等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正厅前面是28扇木制的棱花格窗门,正中4扇是“渔”、“樵”、“耕”、“读”四幅镂空雕的图画,下面配“福”、“禄”、“寿”、“喜”4个木刻篆字,暗示子孙后代要以耕读为本,才会年年有余。至今,黄氏后代多为教师,散居在新疆、成都、西安等地。小桥石栏上的石刻图画,则是取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如《薛平贵征西》、《赵元求寿》。后厅院墙上的雕塑和镶嵌画,中间为蝙蝠、铜钱图案,左右为龙凤,四周饰以祥云,意为眼中有福,福运滚滚。沁园内为家塾所在,横匾上题“学稼轩”,告戒子弟们不忘学习农事。

  古民居所在的夕佳山,山形鸟瞰犹如一只大螃蟹,民居就建在蟹背之上。大门前一口水塘,如蟹口,门内两口水井,如蟹眼。站在庄前极目远眺,山下数十座小山丘犹如一只只小螃蟹匍匐在前。远处,左边青峰山逶迤连绵,右边白虎岭山形耸峙,甚为壮观。传说,夕佳山民居创建人黄应江在始建庄园时,请来的风水先生看了地形后说,青龙、白虎、朱雀3个方位均气势宏大,唯宅后玄武太矮,建议在宅基后垒土造山,以壮玄武,或广植树木,可招吉祥。黄应江听后采纳了这一种建议,在宅后广植桢楠。楠木成林之后,引来群群白鹭安营筑巢,繁衍后代。每逢阳春三月,鹭鸟回归,鸹噪不止,热闹非凡。傍晚,夕阳西照,白鹭回巢,千鸟归林,“夕佳山”因而得名。

  西面有园中园小景,园中有一株200多年的古黄桷兰,一株参入古榕树与一株高约10米的古棕树相加相抱,树根相连,暗寓"中(棕)庸(榕)之道"之意。庄园四周有近百亩300年前种植的楠木林,常年有近万只白鹭栖息其间,为庄园的一大景观。夕佳山民居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化石"、"神州民间建筑精粹",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