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沙漠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七星湖景区

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因为它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古称“库结沙”、“破讷沙”,亦作“普纳沙”,长400公里,宽50公里,总面积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

库布齐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治沙模式,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肯定,被称为“全球治沙样本”。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这里的人们发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树、无人机植树等100多种沙漠生态新技术。在库布齐沙漠,目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可达到85%。2015年7月28日,中国第七大沙漠1/3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库布齐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齐治沙共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

2018年12月,库布齐沙漠中的亿利生态治理区荣膺“国家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2019年9月18日,3条新的穿沙公路(新S215独贵塔拉至锡尼段公路、S316中和西至巴拉贡段公路、G242临河黄河大桥至公其日嘎公路)正式通车,建设里程389.3公里。

一支驼队在库布其沙漠行进,2021年11月29日。新华社发(王正 摄)

历史

在秦汉时期的古文献中,迄今尚未检到有关库布齐沙漠的记录。

关于库布齐沙漠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据《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薄骨律镇镇将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书中论及薄骨律镇赴沃野镇的粮运通道状况,谈及早期的库布齐沙漠。当时,薄骨律镇位于今宁夏吴忠市西北古城湾附近、古黄河的河心洲上,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部的乌梁素海北侧、苏独伦乡根子场村之正南,两座镇城间的陆路交通线呈现自西南往东北方向。

刁雍在奏书中写道:“臣镇(笔者按指薄骨律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今载谷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

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也保存着早期库布齐沙漠的资料。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三》中写道:“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曰: ‘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音义》之僻也”。郦道元生于北魏皇兴四年(470年)、被害于孝昌三年(527年)。其著作《水经注》成书年月自然在卒年之前,略当魏宣武帝景明元年至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00-527年)。(靳生禾著《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113 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换言之,该书记录的流动沙丘(移沙七所),就是公元六世纪初期的早期库布齐沙漠之状况及位置。

郦道元所谓“南河”即指今黄河河道的大体位置(实际在今河道之南,详后),安阳县故治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侧。这就表明:“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朔方郡北,移 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的流沙地貌景观分布在“南河”(即今黄河)之南,而这一带正是今杭锦旗北半部的库布齐沙漠之区。王北辰先生在其论著中曰:“依注可知,当时南河以南全有沙丘,此系郦道元所亲见,唯不知其范围。”

北魏末年,早期库布齐沙漠仍被时人提及,称作“沙塞”。《周书·文帝纪》载: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宇文泰(黑獭)与贺拔岳讨论关西灵州、夏州形势时,曾说:“公若引军近陇,……西辑氐羌,北抚沙塞,还军长安,匡复魏室,此桓文之举也。”值得注意的是,贺拔岳是时驻在平凉,节制灵、夏、泾、秦等关西诸州,此处所谓“沙塞”系指灵、夏两州北缘的流沙地带——今杭锦旗北部的库布齐沙漠,因其东西方向绵延一线,称为屏护灵、夏两州之“沙塞”,毫不为过。但有的学者认为“他称灵夏一带为‘沙塞’,足证当时(事在533年)灵、夏之间积沙相连,可以为边塞。本图在明长城外、夏州南沿上画出迤逦的流沙若干片, 示意而已。”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实际,若“沙塞”位处灵、夏之间,或夏州南沿,岂不将灵、夏置诸“沙塞”之外?这显然与当时政治形势相悖。

到了公元8世纪末期,库布齐沙漠再度被唐代人所记载,并且被命名为“库结沙”(或作普纳沙、或称破讷沙)。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宰相贾耽在其所记载“从边州入四夷七道”的“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中,记述了库结沙的南部边缘位置、局部分布宽度及其与黄河、湖泉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库布其沙漠分布范围之线索。

原文如次:夏州北渡乌水,经贺麟泽、拔利干泽,过沙,次内横铲、沃野泊、长泽、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那水,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二十八里过横水;五十九里至什贲城,又十里至宁远镇,又涉屯根水(笔者按,此即黄河南支河道),五十里至安乐戍。戍在(黄)河西堧,其东堧有古大同城。

今大同城,故永济栅也。夏州通往大同城的道路在逾越乌那水(今杭锦旗驻地附近的季节性河流——陶勒沟下游河道,清代称作兔河)后,历经胡洛盐池(今杭锦旗巴彦乌素盐海,亦称哈日芒乃淖尔,清代称锅底池)、纥伏干泉(今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之北的无名湖),步行约48唐里而抵库结沙(早期库布齐沙漠)南缘,大体在今巴彦乌素镇吐国伦德勒锁村、名盖格拉村附近;由此向北穿越库结沙,约步行28唐里而抵横水(今地待考);由横水北行59唐里而抵什贲城(或指为汉代朔方郡城),再前行10唐里而抵宁远镇(今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西北的沙圪堵淖尔村西南)。

宁远镇是一座军事城镇,踞于屯根水(即唐代黄河南支河道)南岸。据此可推测出,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库结沙(早期库布齐沙漠)的南北宽度在此处约为97唐里。按唐大里约折合540米计算,97唐里约折合为52380米,合今104.76华里,即52.38公里。它横亘在纥伏干泉(今乌顶布拉村、门根村之北)和宁远镇(今沙圪堵淖尔村西南)之间。

但仍需考证的“库结沙”区域的地名有“横水”、“什贲城”之所在,尚待继续做工作。王北辰认为:横水乃毛布拉格孔兑沟的西侧支流河道,可备一说。 其故河道应在今杭锦旗北部库布其沙区的赛音乌素、迈勒沟至道劳乌素一线之南。什贲城故址,依其北距宁远镇10唐里(5.4公里,折10.8华里)反向推算,当在今沙圪堵淖尔村以南约5.4公里以上的沙日召(乌兰敖都)西南;而从横水北行59唐里抵达什贲城,59唐里约合31860米,即31.860公里(折63.720华里)。

杭锦旗文物工作者在赛音乌素村北方、那林霍拉霍村以东的沙漠中发现一处两汉时期的遗址(暂称作“那林霍拉霍遗址”),恰好处在沙日召(乌兰敖都)西南方位,只因流沙堙埋,遗址面目尚未查清。因此,那林霍拉霍汉代遗址很可能就是唐代文献记载的什贲故城(汉代朔方郡城)。

若此判断不误,唐代自夏州城北通天德军城的道路必经过此地。归结起来,依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孝昌三年(527年)前、永熙二年(533年)、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简略地勾画库布其沙漠在九世纪初的分布格局如下:西限黄河、北临黄河南支河道、东达今杭锦旗北部的毛布拉格孔兑沟之西侧、南缘在今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唐代诗文关于库布其沙漠的描绘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李益在其穿行“河曲”地域途中所作纪行诗多有描述库结沙区之作。他在《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中,对库结沙(早期库布其沙漠)边缘地貌景观作了描写。

兹节录如下: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满营战马嘶欲尽,毕昴不见胡天阴。……圣君破胡为六州,六州又尽为胡丘。韩公三城断胡路,汉甲百万屯边秋。……我今抽刀勒剑石,告尔万世为唐休。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兮;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诗中记载的“饮马磨剑石”是诗人北行旅途中止歇饮马之所,处在“六胡州”区域的北方。“六胡州”区域的范围,大体相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的东半部,乌审旗的西部边缘,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县的北部边缘地带。

据此,“饮马磨剑石”地望当在今鄂托克旗北境的召稍与杭锦旗南境的亚斯图(或作夭斯图)之间,唐代该处应存在一条自西往东流向的内陆小泉溪,成为南来北往的行人停息饮马之处。但在建中二年(781年)该处地表已出现风吹沙移的沙漠化趋势,“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沈沈”,“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流沙是时正在湮没泉溪傍的磨剑石、青草,李益夜行至此适逢“风沙四起云沈沈”的扬沙扬尘天气。而诗中的“空碛”“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恰恰反映出该地处在库结沙影响所及的南缘之地,人口极其稀少,几无定居人口。值得注意的是,在实地考察中所见库布齐沙漠的沙粒物质呈现为红黄色,与文中“至今草与沙皆赤”之语恰相符 合。诗人所谓“沙赤”乃纪实之作。而高原南部毛乌素沙漠则呈现淡黄色,与之区别显明。李益的另一篇《塞北行次度破讷沙》,则直接描述库结沙区的沙漠景象,“眼见风来沙旋移,终年不省草生时。”一派流沙漫漫、毫无生机之象。而其《早发破讷沙》则咏曰:“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他吟咏的是早期库布齐沙漠腹地的地貌景 象,应分布在杭锦旗巴彦乌素镇乌顶布拉村、门根村至摩仁河下游之北区域。

地理

库布齐沙漠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属半干旱区;西部降水少,跨入了干旱区。该沙漠区有较好的光、热、水,宜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该沙漠东、中、西部各具特色,中、东部雨量较多,西部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沟川约10余条,纵流其间,并具有沟长、夏汛冬枯、含沙量大等特点。

在流经沙漠的沟川两岸,常有面积不等的沟谷阶地。地下水埋深1-3米,土壤肥力也较高,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绿洲景观,形成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西部地表水很少,水源缺乏,仅有沙日摩林河流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中。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埋深1-3米,水质较好,也在黄河灌区之内。

地形

库布齐沙漠地势平坦,多为河漫滩地和黄河阶地,宜于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西部条件较差地区可植树造林、封沙育草,发展小畜。沙漠北部和东西两端紧靠黄河,条件优越。一级阶地与河漫滩高差很小,有的地段黄河水位高出地面约10余米。近50年以来该区内已建黄河南干渠250公里,引黄灌溉,已建设成为内蒙古重点产粮基地之一。沙漠东部条件较好,当前是防止流沙南侵、北扩和东移,今后应以林为主,采取乔、灌、草结合,以灌为主;带网结合以带为主;带间空地进行育草种草;对半固定沙地,可采取飞播牧草,缩小沙丘流动范围。

畜牧业生产要以小畜为主,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做好天然草场的保护,适度利用,重点建设,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把封沙育林、种草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作为该地区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对南缘北坡产生径流地区,要全面合理安排,引水入沙,治理沙漠,开沟引水穿越沙带进入北部开阔平原区。对沟川水资源的利用,要采取:上游注意水土保持;中游拦蓄分洪;下游分洪引洪灌溉。

成因

库布齐沙漠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有的人称为河套沙漠),其北是黄河,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据《诗经》记载,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库布其草原上就出现了朔方古城。当时,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绿茵冉冉、牛羊成群。古代少数民族俨犹、戎狄、匈奴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自然因素

其沙漠来源,可能有三: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来自狼山前洪积物;就地起沙。鉴于库布其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因此,沙源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的可能更大些。不管是哪一种沙源,都为这里形成沙漠准备了物质基础。

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使沙源裸露,并提供了动力条件。因此,可以说,库布其沙漠应是在此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古文化遗址和遗物的罕见,也说明这个时期的生态环境是很恶劣的。

陈林芳在荒漠地貌讲义中提出:荒漠形成,取决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由气候、地质、地貌三个因素作用;社会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草原和森林植被导致平衡失调。

人为因素

库布齐沙漠地区,虽然在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期遗址较少,但到了阿善文化及其之后的永兴店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期,遗址却是很多的,反映了人口也有一定数量,它对于库布其沙漠的形成,自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数千年来,库布齐一直为干冷多风的气候所苦,也承受着历朝历代的过度垦牧与战火兵燹。400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这里战乱不断,加之无节制、无约束的放垦开荒,大大加重了土地的荒漠化,大片的良田变成荒漠,朔方城也逐渐荒废,被人遗弃,繁华一时的胜景终究湮灭在了漫漫黄沙之中。最终,风沙肆虐,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了“死亡之海”。

沙漠里只有两种天气,有风的日子和风停的时光。风沙一步步向四周吞噬仅剩的草场和农田,沙逼人退的悲剧千百年来一直在上演。粗放式的放牧和破坏性的挖掘活动让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

过去的库布齐沙漠散居着几万农牧民,就像星星洒落在星空一样,在沙丘的深窝里面很难找到,过着最原始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1.6亿吨,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沙区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20世纪80-90年代,冬春狂风肆虐,黄沙漫卷,800公里之外的北京由此饱受沙尘暴之苦。似可说,库布齐沙漠的形成,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社会因素是从属的、辅佐的,只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1988年,出于对沙漠的热爱和荒漠化的担忧,亿利资源集团着手恢复库布齐的往日风采,开始治沙征途。

气候

库布齐沙漠气候类型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陆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

植被

东部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西部则为棕钙土,西北部有部分灰漠土。河漫滩上,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盐化浅色草甸土。由于干旱缺水,境内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区内地带性植被,东部为干草原类型,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类型。干草原植被类型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伴生有小半灌木百里香等,也有一定数量的达乌里胡枝子、阿尔泰紫菀等;西部与西北部半灌木成分增加,建群种为狭叶锦鸡儿、藏锦鸡儿、红沙以及沙生针矛、多根葱等。北部河漫滩地生长着大面积的盐生草甸和零星的白刺沙堆。

沙生植被为:流动沙丘上很少有植物生长,仅在沙丘下部和丘间地生长有籽蒿、杨柴、木蓼、沙米、沙竹等;流沙上有沙拐枣。半固定沙丘表现为:东部以油蒿、柠条、沙米、沙竹为主;西部以油蒿、柠条、霸王、沙冬青为主,伴生有刺蓬、虫实、沙米、沙竹等。固沙丘表现为:东、西部都以油蒿为建群种;东部还有冷蒿、阿尔泰紫菀、白草等,牛心朴子也有一定数量。

自然灾害

从包头往南,经过黄河大桥,穿行鄂尔多斯高原,南行约50公里,便到库布齐沙漠。 著名的“银肯”响沙面临大川,背依茫茫大漠,处于背风坡,形似月牙,面积只有亩许大。“银肯”是蒙语,汉译“永久”之意,当地群众叫它“响沙湾”。该处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击,或脚踏、或以物碰打,都会发出雄浑而奇妙的“空-空-”声。人走声起,人止声停。因此,人们风趣的将响沙称作“会唱歌的沙子”。但是,阴天下雨或搬运到异地,沙子就不响了。

响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目前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一些科学工作者进行过考察。有人认为,由于这里气候干燥、阳光长久照射,使沙粒带了静电。一遇外力,就会发出放电的声音。有人曾把这里的部分沙子搬移到其他地方,结果沙子就“哑巴”了。也有人分析,由于晴天阳光照射,水汽蒸发,河面上空可能会形成一道人眼看不到的蒸汽墙。这种“蒸汽墙”与月牙形的沙丘向阳坡正好构成一种天然的“共鸣箱”,产生出共鸣声响。

中国发现的响沙有三处,除“银肯”外,还有宁夏中卫沙坡头响沙和甘肃敦煌响沙。这三处响沙,都位于内陆区。沙丘高大,沙坡背风向阳,沙丘前有水渗出或有流水途经。因此,响沙是沙丘处在特殊地理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七星湖景区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位于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恩格贝”为蒙古语,平安、吉祥之意。经过几十年治理,恩格贝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内壮丽的沙湖
库布其沙漠第一条穿沙公路边已形成绿色长廊
2019年9月2日-3日,来自46个国家的47名外国记者深入到库布其亿利生态示范区采访考察。
库布其响沙湾景区
库布其响沙湾景区
库布其响沙湾景区内的莲花酒店
库布其沙漠湿地,杭锦旗巴音温都尔嘎查
中广核朔方光伏电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境内,地处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腹地,装机容量20万千瓦。该项目采用“光伏+”的立体化新型产业循环方案,以实现光伏发电、生态修复、帮扶利民、生态旅游一体的沙漠治理模式。图为格桑光伏项目板下种植多种植物、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