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彩陶: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
彩陶:马家窑文化提梁彩陶罐(青海民和官户台遗址出土)
彩陶: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壶(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彩陶:哈拉夫文化的彩陶(伊拉克阿尔帕契亚遗址出土)
彩陶:迪米尼文化的彩陶(希腊迪米尼遗址出土)
彩陶:格尔塞文化的彩陶(埃及涅伽达遗址出土)

  彩陶汉语拼音:Caitao;英语:Ancient painted pottery),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色陶器。为烧前绘彩的古代陶器。花纹附于器表不易脱落。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各地,是具有世界性的人类文化遗物。器类主要是钵、盆、碗、杯、罐、瓶等日用器皿,彩绘纹饰有美观装饰、寓有象征等意义。随年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器形和纹饰有别。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

  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彩陶

  产生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主要流行于前5000~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以[黄河]]中游的大地湾文化彩陶的年代为最早,仰韶文化的彩陶最著名。后者为磨光红陶,早期绘黑彩,流行简单的几何形图案和人面、鱼、蛙等象生性纹饰,中、晚期先涂白色陶衣,再绘黑彩、红彩或黑红两色彩,流行花卉和几何形图案。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经过光谱分析,红彩的原料为赭石,黑彩是含铁较高的红土,白色陶衣用配入溶剂的瓷土。绘彩的颜料和研制颜料的磨砚、磨棒已被发现,可能用类似于毛笔的工具绘制。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史前彩陶最繁荣的文化,它的彩陶是在红色陶器上以黑色或黑红两色绘出复杂的几何形图案。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是在器表先涂白、红、黄色的陶衣,再以黑、红、白、黄等色绘出几何形图案。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以薄胎彩陶最富特色。而同一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则以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而著称。除上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外,在西北地区,彩陶长期存在于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中。

世界其他地区彩陶

  西亚地区的彩陶产生于前6000年左右,前5300~前4800年为全盛期,以萨迈拉文化哈拉夫文化的彩陶最为著名。萨迈拉文化早期的彩陶有黄色陶衣,上绘赭褐、黑灰等色的水波、花卉、动植物写实花纹;后期代之以几何形装饰风格,尤以“V”形图案居多。哈拉夫文化的彩陶是在奶油色或浅黄色的陶衣上,以黑、白和橘红色绘几何形图案或人物、动物写实花纹,彩陶器壁薄,烧制的火候较高,器表有光泽。

  欧洲彩陶最早出现在前第6千纪中叶,延续至青铜时代,有的地方延续至公元500年左右的早期铁器时代。以希腊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奥察基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迪米尼文化和青铜时代米诺斯文明的彩陶最有代表性。迪米尼文化的彩陶极为发达,在淡赭色器壁上用黑、白两色绘螺旋纹、回纹和粗细平行线相间的带纹组成的图案,以奔放富丽著称,被认为是希腊史前彩陶的杰作。米诺斯文明的彩陶专供王室使用,也称为卡马雷斯彩陶,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之一。

  埃及彩陶产生和繁荣于铜石并用时代的前王朝时期(前5000~前3100年),在当时的拜达里文化阿姆拉文化格尔塞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有发现,尤以阿姆拉、阿拜多斯、格尔塞和涅伽达等遗址的彩陶最为著名。早期彩陶是在红陶器的口沿上绘黑色带纹,中期彩陶在磨光红陶上绘白色交叉线、红色平行线、四角星或八角星等几何形图案,晚期彩陶多在红黄色陶器上绘红色的人物、山羊、鹿、长颈鹿、鸵鸟、船等花纹。

  美洲彩陶发现于北美史前文化、墨西哥史前文化、玛雅文明和安第斯山古印第安人文化中。但普遍年代较晚,约从公元前500年延续到欧洲人进入美洲大陆之时。

类型

  采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描绘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颜色的图案。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

  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纹饰有:

  ①植物纹。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

  ②动物纹。有蛙、鸟等,较少见。

  ③编织纹。有线、篮、绳等纹饰。

  ④几何纹。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纹饰有:①人物纹。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为中国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技术条件

  彩陶产生的技术条件有三:

  第一,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识。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比如含量较高的赤铁矿具有耐高温性能。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什么样的颜料烧制后会变成红色,或者会变为黑色,如此才能运用自如地生产出理想的彩。颜料经加工稀释后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细程度、加水稀释的浓度,都有一个不断熟悉、掌握性能的过程;

  第二,陶坯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胎里面。这就需要认真对陶土进行筛选、淘洗,拉坯成型后对器表还要反复打磨。考古发现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质陶,即便是夹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较为细腻。大地湾文化陶器主体是夹细砂陶质,但器表均抹有较光滑的泥质层;

  第三,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彩陶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便逐渐改变了陶窑结构,加大了窑室的密封力度,以达到烧制工艺对彩陶生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