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字库塔群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茨达字库塔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鱼洞寺字库塔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仓圣宫字库塔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六所字库塔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小高字库塔
四川凉山州德昌县:字库塔群—麻栗字库塔

  德昌字库塔群,共由六座字库塔组成,分别坐落于四川省德昌县的茨达镇、巴洞乡、德州镇、六所镇、小高镇、麻栗镇等六个乡镇,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

  字库塔,又名“字库”、“惜字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字库塔的兴建始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将之作厕纸之类的秽用举动。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

  字库塔的兴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分不开。古代百姓要想升迁致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自然就逐渐成为了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因而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

  德昌字库塔群是目前安宁河谷诸县中保存最完整的字库群,更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县级保存惜字塔最多的县。对研究德昌的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特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92年德昌县人民政府将县内六座字库塔公布为德昌县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2008年德昌县委政府划拨专款对县内六座字库塔进行了大规模全面性维修,增立了保护标志碑,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改造,使塔体外观焕然一新,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2012年7月德昌字库塔群(共6座)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茨达字库塔:位于德昌县茨达镇新胜村北一山嘴上,建于同治九年(1870)。仿楼阁五重檐、六角攒尖式砖石结构建筑,塔座周长16.2米,通高25米。第一层有二通碑记,三通功德碑,南开窗;第二、三层除南面开窗外,其余置烧陶人物深浮雕;第四层开窗,北面是人物浮雕,其余四方为“龙吟虎啸”四字;第五层南面开窗,其余五方是“唯有读书高”五字。底层入炉口处阶梯斜面长2.8米,宽1.9米,高1.05米,系尖云梯。
  • 鱼洞寺字库塔:位于德昌县巴洞乡前进村二组,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塔高12米,为三重仿密檐、六角攒尖式砖石结构建筑。有碑刻及精美的图案纹饰、大字等,二层正面窗口横额刻有“惜字宫”三字,十分美观。
  • 仓圣宫字库塔:位于德昌县城东北数百米处的凤凰嘴小山顶,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仿楼阁三级六角攒尖式砖石结构建筑。塔高13.7米,三层塔身逐级上收,每层均有烧陶龙凤或装饰浮雕,底层环周镌刻有“凤、凰、鸣、矣”四个大字。
  • 六所字库塔:位于德昌县六所镇集市西数十米处,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系六角仿密檐式四级砖石结构建筑。四方形素面石条塔基,石刻云纹基座,通高16.8米。整塔皆为青砖砌成,无外表粉饰及雕刻。第一层有字库门,左右两面各有功德碑一通,后三面无窗;第二层仅正面开窗;第三层六面开窗;第四层正面及正后面有窗。
  • 小高字库塔:位于德昌县小高镇旧街南端,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为仿密檐、六角攒尖式三级字库塔,通高16.2米,砖石结构建筑。
  • 麻栗字库塔:位于德昌县麻栗镇旧街南端,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为三重仿密檐、六角攒尖式字库塔,通高12.6米,砖石结构建筑。底层无雕饰,二层一面有炉洞其余五面为碑石,正面窗口横额刻有“惜字宫”三字,三层有一炉洞和五个烧陶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