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11月14日 (四) 19:19东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大昭寺
西藏:纳木错
西藏拉萨: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
西藏拉萨:宇拓路夜景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发源于海拔5020米的米拉雪山
西藏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拉萨市北部,是目前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
西藏:2009年雪顿节期间文艺演出上,藏族女孩美丽的舞姿和微笑。图片来源:拉萨市政府网站

  拉萨市汉语拼音:Lasa Shi),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佛教圣地,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偏南,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海拔3658米。东邻林芝地区,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7.61万人(2011年末)。有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纳西族等13个民族,其中藏族约占总人口87%。辖1个市辖区、7个县。

  拉萨市地处青藏高原中南部,主要河流有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海拔3600余米,地势比较平坦。属高原温带季风气候,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雨量少、光照充足、素有“日光城”、“太阳城”之称。年降水量454毫米,年均温7.5℃,1月均温-2.3℃,7月均温15.4℃。无霜期140天。主要公路有川藏、青藏、滇藏公路,与各地区及所辖县城均有公路相通。名胜古迹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还有甥舅和盟碑、公主柳(唐柳)、罗布林卡、龙玉潭等。

  拉萨市邮编:850012 代码:540100 区号:0891

行政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

  拉萨市于1960年设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即:堆龙德庆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和城关区,64个乡(镇、办事处),269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市政府驻城关区

  城关区 辖7个街道、4个乡:冲赛康街道、八廓街道、吉日街道、吉崩岗街道、札细街道、公德林街道、嘎玛贡桑街道、蔡公堂乡、纳金乡、娘热乡、夺底乡。区政府驻吉崩岗街道

  林周县 辖1个镇、9个乡:甘丹曲果镇、春堆乡、松盘乡、强嘎乡、卡孜乡、边觉林乡、江热夏乡、阿朗乡、唐古乡、旁多乡。县政府驻甘丹曲果镇

  当雄县 辖2个镇、6个乡:当曲卡镇、羊八井镇、格达乡、宁中乡、公塘乡、龙仁乡、乌玛塘乡、纳木错乡。县政府驻当曲卡镇

  尼木县 辖1个镇、7个乡:塔荣镇、麻江乡、普松乡、卡如乡、尼木乡、续迈乡、帕古乡、吞巴乡。县政府驻塔荣镇

  曲水县 辖1个镇、5个乡:曲水镇、达嘎乡、菜纳乡、南木乡、聂唐乡、茶巴拉乡。县政府驻曲水镇

  堆龙德庆县 辖2个镇、5个乡:东嘎镇、乃琼镇、羊达乡、古荣乡、柳梧乡、马乡、德庆乡。县政府驻东嘎镇

  达孜县 辖1个镇、5个乡:德庆镇、塔吉乡、章多乡、唐嘎乡、雪乡、帮堆乡。县政府驻德庆镇

  墨竹工卡县 辖1个镇、7个乡:工卡镇、扎雪乡、门巴乡、扎西岗乡、日多乡、尼玛江热乡、甲玛乡、塘加乡。县政府驻工卡镇

人口

  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61万人。

历史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他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位于拉萨北郊5公里河谷边缘的曲贡新石器遗址距今约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该遗址出土了1万多件文化遗物和大量兽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拉萨河谷已有人类活动。曲贡遗址下层中还出土了一枚铜镞,铜镞呈扁平形,经鉴定原料为冶炼所得,表明当时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开始跨入青铜时代。

  拉萨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之前这里叫卧马塘,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转移到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传说松赞干布驱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们便以“惹(山羊)萨(沙土)”作为这一城市的名称,在汉文古籍中称“逻些”。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前来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围绕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馆、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八廓街。因为佛教的兴盛,藏族人民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城”,于是“拉萨”(意为圣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称。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伴随公元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兴起,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统一版图,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萨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转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和山南地区。13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拉萨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萨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强化了拉萨的宗教“圣城”地位。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著名寺院在这一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修茸和扩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扩建,对拉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影响。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由此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公里的拉萨古城。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内);雪巴列空管辖拉萨市郊洛麦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聂当溪、江溪、东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庆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卫区总管管辖尼木门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龙德庆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东嘎宗、德庆宗、达孜宗、蔡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洛麦溪、协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聂当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设拉萨市,原属绛曲基巧的当雄、达木曲柯尔、白仓溪、达波错斯(色)、旁多溪划入拉萨市。将折布林溪、洛麦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并入拉萨市区;以林周宗与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并设林周县(驻松盘);以当雄与羊八井郭巴、宁中郭巴、纳木湖郭巴等合并设当雄县;以达孜宗与德庆宗、蚌堆溪合并设达孜县(驻德庆村);以墨竹工卡宗设墨竹工卡县(驻塔巴村);以曲水宗与色溪、南木溪、协仲溪、聂当溪合并设曲水县(驻雪村);以尼木门喀溪与麻江郭巴合并设尼木县(驻塔荣);以堆龙德庆宗与列乌溪、东嘎宗合并设堆龙德庆县(驻朗嘎)。拉萨市共辖当雄(驻当曲卡)、尼木、曲水、堆龙德庆、达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县。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林芝(驻尼池村)、米林(驻东多村)、工布江达(驻介德)、墨脱4县划入拉萨市领导。墨竹工卡县迁驻工卡;林芝县迁驻普拉。拉萨市辖11县。

  1975年林周县由松盘迁驻旁多。

  1977年拉萨市辖林周(驻旁多)、当雄(驻当曲卡)、墨竹工卡(驻工卡)、尼木(驻塔荣)、米林(驻东多村)、墨脱、达孜(驻德庆)、曲水(驻雪村)、堆龙德庆(驻朗嘎)、林芝(驻普拉)、工布江达等11县。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萨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分别是城关区、林周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

地理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市域内已发现矿种53种,现有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24处、矿床地200余处(含矿点、矿化点),主要矿种有铜、铅、锌、地热、矿泉水等。已探明储量的20余种30余处矿床中,地热、刚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火山灰储量居全国第三位,自然硫储量居全国第四位。已初步查明的有色金属储量居全区第一位,已探明的18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区第二位。现已发现的铜、钼、铅、地热、矿泉水为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优势矿种。

水利资源

  境内江河年均径流量340亿立方米,湖泊储水200亿立方米,地下水丰富,念青唐古拉主峰及附近578平方公里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带储存大量固体水。人均和每亩地占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能、地热、太阳能资源

  全市河流(不含雅鲁藏布江过境段)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54.78万千瓦,地热田年热流量发电潜力15万千瓦,年太阳总辐射达202千卡/平方厘米。

农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次为小麦、豌豆、蚕豆、荞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兼有少量的大麻。蔬菜作物中马铃薯、大蒜、藏葱、藏萝卜、蔓青等种植历史悠久,大白菜、小白菜、萝卜、甘蓝、芹菜、菠菜、空心菜、花菜、韭菜、莴笋、胡萝卜等在城镇郊区也广泛种植,随着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应用,暖季生产的西红柿、辣椒、黄瓜、南瓜、葫芦、扁豆、茄子等喜温蔬菜已达30余种。另外,还可栽培饲料与绿肥作物。

旅游资源

  拉萨市名胜古迹众多,景点星罗棋布。有气势恢宏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地质景观,有磅礴玉洁的念青唐古拉主峰、穷母冈日峰等雪峰冰川风光,有美丽恬静的当雄草原风光,有波光万顷的纳木错高原湖泊风光,有气象万千的勘称“地热博物馆”的羊八井地热田,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规模宏大、金顶巍峨的古寺风采,有美妙绝伦的壁画、唐嘎和塑像艺术,有风雨千秋的曲贡古遗址、墨竹工卡吐蕃墓群、查拉路石窟、药王山摩崖造像、唐蕃会盟碑等历史古迹,有元印、明印、各朝敕诰、北魏铜佛像、释迦牟尼本生故事象牙雕、金本巴瓶、中统元宝交钞等数万件库存文物,有独具神韵的藏歌、藏舞、藏戏,有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风俗民情,使拉萨成为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交通

青藏铁路


康藏公路(川藏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从内地通到拉萨的公路建设。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修复工程在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翻越二郎山、雀儿山、达马拉、色季拉等14座大山,跨过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尼洋河、拉萨河,1954年12月修筑到拉萨,全长2415公里,西藏境内1304公里。全程为碎石路面。

  1985年11月1日,总投资1000万元,整治拉萨至达孜段22.69公里,1986年6月25日竣工。1998年5月,总投资2657万元,整治改建米拉山顶至达孜县吊桥125.502公里,2000年11月竣工。至此,拉萨境内148.192公里全部建成沥青路面。

青藏公路

  1954年5月10日,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在昆仑山下雪水河艾芨里沟破土动工。格尔木至拉萨段长1155公里,拉萨境内长250公里。公路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横穿藏北草原,用7个月时间抢通到拉萨。全程为碎石路面,多数路段有效路面5米左右。12月25日,西藏拉萨、西康雅安、青海西宁各族人民与各界人士,同时举行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

  1974-1985年,国家投资8亿多元,对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进行改建,两万多军民历时12年,加宽路面、降低坡度、缩小弯道,改建、新建若干路段,建成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二级沥青路面公路。1991年,国家投资重点整治青藏公路冻土段。

  2000年4月15日,开工改建青藏公路拉萨至羊八井段66.4公里。由交通部第一设计院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铺筑沥青路面。工程概算3.97亿元。

新藏公路

  1954年12月,拉萨至羊八井111公里建成通车。1959年10月20日,羊八井至日喀则247公里建成通车。1957年10月5日,叶城至普兰段1179公里建成通车。1959年3月,日喀则至拉孜公路建成通车。1960年7月,拉孜至普兰巴噶尔818公里建成通车。至此,新藏公路全线通车。

中尼公路

  1955年10月20日,拉萨至日喀则338公里建成通车。1959年3月,日喀则至定日293.25公里竣工通车。1965年7月10日,定日至友谊桥195.62公里竣工通车。至此,全长826.87公里的中尼公路建成通车。

  拉萨至日喀则公路进行改线工程,拉萨至曲水段,已于1985年作为拉贡线修建成二级公路,铺筑沥青路面。1990年12月11日,曲水至大竹卡段119公里竣工通车。1991年,国家投资,将中尼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段改建为沥青路面。1992年11月大竹卡至日喀则86.535公里竣工通车。

文化

节庆

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与祖国内地农历春节大致相同。藏历腊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古突”(即面团)。面团里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预示其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则表示嘴如刀,羊毛预示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吐出,以助除夕之兴。

  大年初一,家庭主妇首先起床,洗漱完毕后,打上第一桶水,叫醒全家人,全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新装,按辈序排位坐定,长者端来五谷斗,每人都抓上几粒,向天撒去,以示祭神;然后抓一点送入自己的口中,家人互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然后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熬煮的人参果,并互敬青稞酒。初一这天家人团聚,互不串门。初二才走访亲戚和朋友家。初三更换经幡,挂起祈神的“风马”幡后煨烧香草树,抛洒吉祥糌粑。藏历新年持续半个月左右,新年期间,男女老少见面都道一声“扎西德勒”,即吉祥如意。

西藏: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

  萨嘎达瓦节,为藏族传统的节日。每年藏历四月,藏族群众将之视作造化大的月份,广大僧俗要进行各种佛事活动。在传统上有前半个月不准杀生、戒荤食、个个虔诚转经超佛的习俗。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诞辰和成道、涅槃的纪念日,每到这天,藏族群众都要身穿节日盛装,转经念佛、布施行善。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民间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即意为"转田垄"。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男转圈,由于捧香炉、高举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穗或麦穗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延续至今。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负经书,打着彩旗,抬着由青稞穗、麦穗扎民的系着洁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之后集会于河坝林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祝丰收吉祥。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也就开始了。

仙女节

  仙女节,在藏历十月十五日。是西藏传统民俗节日,藏语称“白来日追”。在拉萨,这一天已经演变成了藏族妇女的节日。她们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然后去到拉萨的八廓街煨桑祈祷,前往大昭寺为女神敬献哈达,许下心愿。

  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吉祥天母——“班丹拉姆”神。她原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后来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大昭寺时,专请其做大昭寺的护法神。受西藏原始宗教和民间文化的影响,从她身上也派生出了种种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故事和传说。

  在这些故事里,班丹拉姆成为了性格古怪的藏族老太太,并为她创造了三个女儿。“仙女节”这天大昭寺迎请的就是她的大女儿白巴东则。白巴东则虽然长得难看,是蛙脸女神,但颇为多情,并与护法将军赤尊赞相爱。但被母亲知道两人感情后遭到强烈地反对。盛怒之下,班丹拉姆把赤尊赞赶到了拉萨河南岸,规定两人只有藏历十月十五日隔河互看一下。虽然白巴东则女神自己的爱情生活十分不幸,但她却是一位慈悲友善的护法神,特别地护佑妇女和儿童。因此得到了众人的同情,并将每年的藏历十月十五日,也就是女神和赤尊赞隔河相望的日子,设立成“仙女节”。如今,每到节日当天,她就与松赞干布一同,被安置在大昭寺外院天井中,供人朝拜。

沐浴节

  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花灯节

  花灯节即“金安曲巴”节,在每年的藏历正月十五举行。这天是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最终战胜富兰那迦叶为首的6名道师的日子。晚上,拉萨八廓街,摆满五彩酥油雕成的花卉、图案和人物、鸟兽。各寺院的僧人及民间艺术家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色彩,制作出精美多姿的酥油花盘及各种姿态的供奉天女,加上精美的灯架,玲珑剔透。人们还利用酥油花再现出各种神话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花鸟和景象,有的成屏连片,像立体的连环图一样。精彩的图景、多姿的灯花吸引观众。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起舞,有的甚至彻夜不眠。花灯节日,拉萨街头、居民房前和窗户边,摆放一盆盆各式各样的鲜花。

林卡

西藏:逛林卡

  林卡,是藏族节日风俗,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及昌都等地。每年藏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十五举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塔起帐篷,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十五日这天,藏族称“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灵。据说因为猴年五月,莲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志纪念;另据传说,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由于时运不佳而屡建不成。莲花生于是创立赆仪神香诵经节,广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缘逐渐消失,寺院圆满建成。后来为纪念此一习俗,遂在该月上弦月圆满的吉日(十五日)举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动。

  十五日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们穿着艳丽服装,全家外出或约亲朋好友,三五成群到附近林卡(公园),搭上帐篷,边喝青稞酒、酥油茶,边弹琴唱藏歌、演藏戏,青年男女圈地而舞,尽情欢乐。旧时还有宗教祭祀、赛毛驴、赛马、射箭比赛等活动。

  解放以前,到林卡消署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解放后,百万农奴翻身作主人,生活逐渐富裕。于是自冰雪消融、春回高原,直到北风袭人的初冬,多半年里,逛林卡的人群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更是达到了高潮。人们车水马龙地集中到罗布林卡、龙王潭等大林卡,度过别有风味的假日。

藏戏

藏戏,图片来源:拉萨市政府网站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传统工艺

唐卡

  西藏唐卡是彩锻装裱成的一种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唐卡分为彩画、织物、刺绣、织锦、贴花、缂丝唐卡等。西藏唐卡题材丰富,有取材于西藏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的科学唐卡。据史作画,以画言史是西藏唐卡的一个显著特点。

西藏:泥塑

泥塑

  西藏泥塑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200年就产生了泥塑工艺。制作泥塑选用的是上好胶泥。泥塑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制作大型的佛像,先是制作一个木模,然后在木模上制成毛坯,最后上泥塑。另一种是用模子压制的泥塑,一般用于佛像浮雕和小型的佛像、佛塔。

藏香

  藏香是藏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它有纯天然的藏草药、藏木香、藏当归、佛手参、麝香、藏红花、檀香、烈香、杜鹃花等三十余种香料,用柏树和榆树皮作主要原料,经过传统的水磨磨制工艺加工制成。藏香制作有机械压和人工挤压两种。传统的藏香经过现代精美的包装,已走向全国,成为探亲访友的馈赠礼品。

木雕

  木雕是西藏重要的民间建筑艺术,集中表现在西藏寺庙和广大人民的居住房屋及家具上,西藏民间木雕运用健康、朴实、和谐、美好的主要,表现手法比较简练,重在以神传形,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颇具艺术魅力。木雕比较喜欢用对比的深色来渲染。建筑装饰木雕把寓意、坚固、和谐有机结合,表现出对美好理想、愿望的追求。

金银器

  金银器是西藏人们十分喜爱的传统金属物品,制作金银器是西藏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除了装饰外,还有大量的生活器皿。西藏的金银器皿,做工十分细腻精致,表层刻有龙、虎、狮、象、凤凰、孔雀等八祥图案,花样栩栩如生。许多雕刻精美的金银器皿都是珍贵的艺术品。

藏族酒俗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生息于巍巍雪山、莽莽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乐天、热情;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仁爱、礼貌、节俭的美德。因此,藏族人普遍爱饮酒,但绝不酗酒;平时一般不饮酒,但饮起来却总要酣畅尽兴方休;酒对藏族是喜庆的饮料,绝无消愁解闷的用途。因为佛教戒酒,酒在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中是不能作为祭祀之物的。

  藏族古代饮的酒种类较多。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唐蕃联姻而发展起来的汉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从而成为了藏族的传统饮料。

  在大多数藏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敬酒时,主人先斟满一碗(或杯),捧献于客前,客双手接过后,必须要先喝三口,但不要喝干,等主人再斟满,这时客人才一口喝干。此后,客人有酒量的继续喝,无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强劝。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饮,那就是严重的失礼行为,主人会很不高兴。

  致于客人酒醉,主人绝不会讥笑,反而认为是坦城的表现。四川的嘉绒藏族较特别,平时对进屋的客人先敬一壶酒,随即将食物用盘奉上,一客一份。阿坝的黑水地区藏族,凡见熟人从门前经过必请进屋内敬一碗酒。如客人坚不进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边请客人喝,以示慰劳。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和善睦友的风尚,在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现。

禁忌

宗教禁忌

  拉萨地区的宗教禁忌颇多,其中藏传佛教的禁忌主要有:行人遇见寺庙禁往右绕行,必须向左绕行。忌摸喇嘛身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具。忌坐活佛宝座。忌在寺院里摸佛像、经书、敲钟鼓。忌用手指头指佛像。忌用经书当坐垫或用脚踩踏经书。忌经常留客。忌寺内杀生、阉割、唱歌、喧哗。忌吹佛灯及在佛灯上取火。忌在寺院附近伐木、捕鱼、打猎。忌吃大蒜后去寺庙朝佛、转经。忌俗人穿僧人的袈裟。忌俗人于僧人平起平坐等。

新年禁忌

  拉萨藏族过藏历新年时,忌讳说没有、穷、病、死、杀、鬼等不吉利的话。忌讳骂人、吵嘴、打架、哭泣。忌讳打碎碗、杯、盘、碟等用具。忌初一扫地、倒垃圾。忌吃有馅食物。忌讳借钱、借物。忌用残破器具等。

畜牧禁忌

  拉萨牧区,母牛生头胎时忌讳别人插手,一定要家庭主妇挤第一次奶。牛羊生病时,忌讳外人走进。牲畜阉割后忌见生人。挤奶时忌见黑锅。忌讳在牲畜的棚圈处解便。忌讳吃女人宰杀的牲畜肉。忌讳宰杀放生牛、羊。忌讳跨越栓牲畜的绳子或帐篷绳子。

炉灶禁忌

  拉萨藏族群众认为炉灶有神灵,其禁忌也较多。主要有炉灶上方不能放裤子、鞋子、裙子等衣物。禁止从炉灶上方跨过。禁止在灶膛里烧死禽、死畜及毛发。禁止往灶膛里倒水。禁止背对炉灶坐,更不能往灶膛内或灶灰里吐痰。禁止在灶边大小便。忌讳用碗在水桶、水缸里舀水喝,忌讳喝剩的水再倒入水桶、水缸里。农牧区忌讳在自家灶上煮食马、驴、骡、狗、鱼肉。

民族体育

  西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赛马、射箭、摔跤、赛牦牛、双人拔河、抱石头(举重)、古尔朵等是西藏主要的传统体育项目。

  赛马 藏语称“达久”,是拉萨人民最为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拉萨市当雄县每年都举行赛马活动。参赛者多为少年或成年人,身着便装,骑无鞍骏马,赛程有1000米、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等。拉萨市北郊建有一座现代化赛马场,可容纳数万人。

  马术 源远流长,是拉萨地区一项马上技巧性的体育活动。它包括骑射、飞马拾哈达等。参赛者头戴大红帽、身穿古装或艳丽的现代藏装,骑着由哈达、马球、羽毛、铜铃等装饰的骏马,在一面黄旗引导下,纵马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然后在飞驰的马背上做行礼、仰卧起坐、左右转身、弯腰、倒立等各种惊险动作。“枪箭连射”,在相距50米处各设置一个红底黑心射靶,由射手高举火枪飞马速射第一靶,然后迅速将枪背起,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射向第二靶,技艺精湛者可连中两靶。飞马拾哈达,骑手身跨在马背一侧,在飞奔中伸手将跑道上的哈达拾起。

  射箭 藏语称“达喷”,箭杆长约80厘米,用竹子制作而成,尾部镶有羽毛,头部为四眼内空的菱角形,箭射出后发出“呜—呜—呜”的响声。近射主要比准,远射比远又比准。靶子用皮革制成,分内环和外环两种,以射准内环者为胜。

  摔跤 藏语称“增莫切”。藏式摔跤既不是自由式,也不是古典式。比赛双方都穿藏袍,腰系宽腰带,各自搂住对方的腰部,由裁判宣布开始或停止。规定只能用手和腰部力量将对方摔倒,不准用脚,否则为犯规。

  赛牦牛 拉萨市在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等重大民族节日或集会时举行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赛牦牛主要比速度,距离200—300米。比赛时数头牦牛背负骑手同时奔跑,先到达终点者为胜。由于参赛牦牛未经调驯,比赛时很难驾驭,横冲直撞,有的冲入人群,有时将骑手摔下,大有美国西部牛仔“骑牛”、“斗牛”的风趣。

  抱石头 藏语称“多交”,意为举石头较量臂力。抱石头比赛首先弯腰将巨石抱起,随之将石头扛在肩上,再以手臂用力远掷,最后以投掷的远近决定胜负。比赛分为75、125、150公斤等不同级别。

  吉韧 即弹克郎球,是一项趣味性强,静动结合的体育运动。用一正方形球台,球台四角有四个小洞,黑白两种扁圆形球子各9个,另有一个红色球子放置球台中心,有一白色母球供双方弹击球子所用。比赛分两人单打或四人双打。双方力争将自己的球弹入洞中,并设法阻止对方球子入洞。这项活动在全市各城镇街道茶馆中开展得十分普遍。

  双人拔河 藏语称为“押架”,有数百年历史。参赛者两人用一条较粗的绳子两头挽圈,从档间穿过,经过腹胸,套在脖子上,两手和两膝着地,使劲将对方拉过中界线为胜。此项体育活动又称“大象拔河”。

  登山 分为群众性活动和专业登山活动两类。拉萨每年元旦都举行大规模的登山活动,称之为“万人登山”。专业登山活动由西藏体育局组织。西藏自治区设有登山协会、登山学校和专业登山队。西藏登山队大部分队员都是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其中有10余名国际级运动健将,先后涌现出50余名国家登山健将,他们为我国的登山运动创造了辉煌。

  拉萨的传统体育活动还有藏式围棋、放风筝、跳高、拳击、多果、气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