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公麟作品:五马图
李公麟作品:维摩演教图
李公麟作品: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公麟汉语拼音lǐ gōng lín),(1040~1106),中国北宋画家。字伯时,自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人。父李虚一,曾任大理寺丞,喜藏法书名画,故李公麟自幼即深受艺术熏陶。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第,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等地方官员,后入京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和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因病退隐家乡龙眠山庄。李公麟作为文人画家活跃于北宋画坛。政治上,他未完全卷入当时“党争”的旋涡,与新党的王安石和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等人均有书画之交,又是驸马都尉王诜的座上客。他襟怀超脱,“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其文章有建安风格,书法学习晋、宋间人的书风,同时又善于鉴辨钟鼎古器,博闻强识,是有高深修养和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李公麟在绘画创作上的表现范围之广阔,是历史上文人画家少有的。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等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他初学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进而又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但不蹈袭前人,能取前人长处,以为己有。他长于白描,使以往仅作为粉本(草稿)的白描,形成为独立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成为可与重彩和水墨淋漓的画法分庭抗礼的传统绘画样式之一,为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作出重要贡献。他又重视师法造化,注意对客观对象作敏锐周密的观察。在创作中,他主张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对主题的表达能在构思、构图当中抓住最能耐人寻味的瞬间,每每出人意表。他画道释人物能出奇立异,创造出《长带观音》、《自在观音》等新形象,进一步使道释画宗教崇拜的偶像向观赏性绘画转变。现存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传)、《免胄图》(传)及《圣贤图》(南宋石刻本)等。李公麟的绘画在当时即受到推崇和重视,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以至于画白描者莫不祖述李公麟,南宋贾师古,元代赵孟頫张渥,明代丁云鹏陈洪绶所画的人物、鞍马都不同程度受到李公麟画风的影响。

  除花鸟、山水等画作之外,李公麟的人物画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雅士消闲类:其中描写文人诗酒生活的《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第二类是宗教罗汉类:如《罗汉像》、《维摩诘居士像》等,另据,在编纂《宣和画谱》时,李公麟的一百零七幅作品中,宗教题材就有五十一幅;第三类是劝诫贞烈类:如《孝经图》、《女孝经图》、《临顾恺之女史箴图》、《烈女图》和《忠节图》等;第四类是历史题材类:如《蔡琰归汉图》、《昭君出塞图》、《免胄图》、《便桥会盟图》、《丽人行卷》等。

  李公麟对前人的绘画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吸收前人之长而加以创造。他临摹古画用绢本着色,忠实于原作的风格,而个人创作则多以墨笔在纸上作画。这种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既精密严谨,注重格法技巧,又包含着文人的审美情致。李公麟的白描遒劲清利,畅答超俗,其奥妙处在于既具有顾恺之高古雅致的风范,又兼有吴道子爽健舒逸的画格。他的人物画不再讲究色相的俏丽,而重在表达对象神情气韵,于行笔用墨等方面传达出文人的意趣。

  李公麟首先以画马得名,后以人物画著称。李公麟画马最先学韩干,后来很注重写生。流传下来的《五马图》是李公麟传世绘画中最为杰出的作品。画中的马匹和人物均用墨线勾勒,线条挺拔有力,色泽较浓重,坡石墨色稍淡,略有皴擦,再用赭石色渲染,加强了画面的气氛。构图和笔墨的变化,使整个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重复和混乱。全卷构图由密集紧凑渐变为疏松流畅,气势亦从雄强刚劲转至柔和平缓。群马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极富生活气息。画风清劲雅洁,敷色精细而无华贵之气,淳朴温润,画中杂木、坡石的笔致初具文人逸趣。

  在表现人物上,李公麟崇尚人物神情的刻画。李公麟作有一幅为文人学士称道的作品《西园雅集图》,记录了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文人应邀在王诜家的西园聚会的场面。原卷早已失传,但作为文人风雅生活的题材屡为后人描绘。传为他所画的《维摩诘像》,把维摩诘居士画成一个封建社会后期富有文化修养和思辩能力而颓唐、悠闲的士大夫形象。那眉梢眼角及面部肌肉的细微刻画,生动地塑造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在李公麟的众多绘画作品中,据《宣和画谱》的记录,其宗教题材的画作占到总数的近半数之多,李公麟的释道人物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宗教的实际用途,这种手卷形式的绘画,多为文人把玩的雅物。

  李公麟的画在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纸本白描形式为后世所遵依。元朝赵孟頫、张渥,明朝丁云鹏、陈洪绶等著名画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李公麟的成就,即使在当今的中国画坛,白描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促进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