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森林火灾汉语拼音:Senlin Huozai;英语:Forest Fire),失去控制的森林燃烧。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20多万次,烧毁森林面积约占全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以上。森林火灾不仅烧死、烧伤林木,直接减少森林面积,而且严重破坏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破坏,益兽益鸟减少,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质,如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都是可燃物。火灾火源有:①自然火源。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新疆阿尔泰等地区最常见。②人为火源。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约占总火源的95%以上。人为火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垦、烧荒、烧木炭、机车喷漏火、开山崩石、放牧、狩猎和烧防火线等)和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做饭、取暖、用火驱蚊驱兽、吸烟、小孩玩火和坏人放火等)。森林燃烧必须有足够的氧气才能进行。当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火灾的强度,都有其规律性。森林火灾的发生一般具有下述变化规律:①年周期性变化。降水多的湿润年一般不易发生火灾。森林火灾多发生在降水少的干旱年,由于干旱年和湿润年的交替更迭,森林火灾就有年周期性的变化。②季节性变化。凡一年内干季和湿季分明的地区,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干季。称为火灾季节(防火期)。③日变化。在一天内,太阳辐射热的强度不一。中午气温高,相对湿度小,风大,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多;早晚气温低,相对湿度大,风小,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少。林火的蔓延主要与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等3种热传播形式有关。森林火灾强度不一,高强度的火具有上升对流烟柱和涡流,能携带着火物传播到火头前的远方,产生新的火点和火场,称为飞火,危害极大,是森林大火灾和特大火灾的特征,很难扑救。低强度的火,没有对流烟柱,火焰小,平面发展,人能靠近扑打。影响林火蔓延和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和含水率,地形变化和立地条件的干湿程度以及风速的大小等。

  森林火灾一般分为地表火 、树冠火和地下火3种。①地表火。指火沿林地表面蔓延,烧毁地被物,为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部和露出地面的树根等。一般温度在400℃左右,烟为浅灰色,约占森林火灾的94%。 ②树冠火。指火沿树冠蔓延,主要由地表火在强风的作用下引起。破坏性大,能烧毁针叶、树枝和地被物等,一般温度在900℃,烟柱可高达几千米,常发生飞火,烟为暗灰色,不易扑救,约占森林火灾的5%,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林内,一般阔叶林内不大发生。③地下火。又称泥炭火或腐殖质火。火在林地的腐殖质层或泥炭层中燃烧,地表看不见火焰,只见烟雾,蔓延速度缓慢,每小时仅4~5米,持续时间长,能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可一直烧到矿物质层或地下水层。破坏性大,能烧掉土壤中所有的泥炭,腐殖质和树根等,不易扑灭。 火烧后林地往往出现成片倒木。约占森林火灾的1%。火烧迹地呈环形。多发生在特别干旱的针叶林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