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1行: 第11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夕阳照在村庄上,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夕阳照在村庄上,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span><br>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一作“斜光”。(有的版本作:斜光照墟落)<br>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一作“斜光”。(有的版本作:斜光照墟落)<br>

2019年10月20日 (日) 08:32的版本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逐句释义: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夕阳照在村庄上,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一作“斜光”。(有的版本作:斜光照墟落)
  墟落:村落,村庄。
  穷巷:深巷,冷僻简陋的小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小儿,倚着拐杖在自家柴门边等候。
  野老:村野的老百姓,农夫。
  牧童:放牛、羊的孩子。
  倚杖:靠着拐杖。
  候:等候,等待。
  荆扉:用荆条做的门,柴门。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秀: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
  蚕眠: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皮四次,每次蜕皮前都有一段时间不食不动,这种现象叫蚕眠。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碰在了一起谈天说地,依依不舍。
  田夫:农夫。
  荷(hè)锄:扛着锄头。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如此安逸怎不叫人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羡闲逸:羡慕清闲舒适(的生活)。
  怅(chàng)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吟: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
  式微:原为《诗经·邶风》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写作背景: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渭河流域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渭川,即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此诗可能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河岸边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生活的实景,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诗人面对夕阳西下,恬然自得的农夫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暮归。最后两句写因田家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动情;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将吐丝作茧。农夫们扛着锄头从田地归来,在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府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后随父徙家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慧,工诗擅画。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任大乐丞。同年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726)改官淇上,不久弃官在淇上隐居。约在十七年,回到长安闲居,并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二十三年(735)春,为宰相张九龄所擢拔,官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受到李林甫的排挤、打击,谪为荆州长史,王维对此很感沮丧,曾作《寄荆州张丞相》诗,抒发自己黯然思退的情绪。同年,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二十八年(740),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赴桂州(今广西桂林)。翌年春北归后曾隐于终南山天宝元年(742),为左补阙。四载,迁侍御史。后转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十四载(755),迁给事中。天宝时,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朝政日趋黑暗腐败,王维的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也日渐衰减。他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在蓝田辋川购置了别业,经常在公余闲暇游憩其中,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陷长安,王维扈从玄宗不及,被俘获。他服药取痢,“伪疾将遁”,结果被缚送洛阳囚禁。后被迫接受伪职。唐军收复两京后,王维得到唐肃宗的特别宽宥而复官,后累迁至给事中、尚书右丞。

  王维诗今存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以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著称。他的山水田园诗多表达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和闲居生活中的萧散情趣,喜欢刻画宁静幽美的境界。如《山居秋暝》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极其恬静优美;《鸟鸣涧》以动写静,渲染出春天月夜溪山一角的幽境。同是描写幽静的景色,也呈现出缤纷多姿的面貌。有些田园诗把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平和宁静,将田夫野老写成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表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也有的山水田园诗气象萧索,幽寂冷清,流露出离世绝俗的禅意。不过,大部分山水田园诗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安恬闲静,而不是幽冷空寂。如《竹里馆》,不仅流露了离尘绝世的思想情绪,还表现了诗人沉浸在寂静境界中的乐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所刻画的幽静之境捕捉自然之美,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他还有些山水诗勾画出雄伟壮丽的景象,如《汉江临眺》、《终南山》等。

  王维还有一些作品揭露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慨不平,如《寓言二首》其一、《偶然作》其五等。王维的边塞、军旅诗,充满勇武、豪逸之气,境界雄浑、壮阔,如《从军行》、《燕支行》、《出塞作》、《使至塞上》、《观猎》等。写侠士的诗则表现了侠少的豪迈气概和爱国热忱,笔墨酣畅,如《少年行》四首等。

  王维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炼,精警自然。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写景言情,都妙语天成,清淡自然而又韵味无穷。王维诸体诗(包括四言诗、六言绝句、骚体诗)都有佳制,并臻工妙,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颇罕见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诗在他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他是开元天宝时代最有名望的诗人,当时李白杜甫的名望均不及他,后来才超过他。他的创作对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及姚合贾岛人的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禛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王诗为宗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