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 (卫河支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漳河中国华北地区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支流。上游由两河合一,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均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卫漳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12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漳河干流长179公里。

  由于流域上游落差巨大,下游下泄不畅,漳河历史上灾害频繁,沿岸人民深受其害。治河水利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即在漳河河北省临漳县段建设了引漳十二渠 (西门引水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建设了漳泽水库岳城水库红旗渠漳南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流域农业生产和治理洪涝灾害方面发挥了作用。

流域

  浊漳河南源,发端于长子县发鸠山,全长104公里,流经长治壶关屯留潞城等县市,在襄垣甘村与西源汇合,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是长治市最大的河流。《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化身为精卫鸟,衔木石填海。发鸠山,郭璞在注中明确说:“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发鸠山属于太岳山系,是一列雄伟的山脉,主峰方山峰海拔1647米。发鸠山下,石哲镇房头村的房头庙,村人为炎帝的小女儿建了一座灵湫庙,女娃同时也成了漳源水神。庙旁一块新立的石碑写道:“长子县西发鸠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庙,泉由庙出。宋政和间祷雨有应,赐额灵湫。盖浊漳之南源也。”庙前老的出水口已经无水,残断的石龙头委弃在地,南源变成了附近的一口井,细流汩汩溢出。村人说,井水从不枯竭,庙后的发鸠山脉再无泉水。

清漳河

  清漳河,其源头有二:东源和西源。东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张翼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山海经》上说:“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经》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称梁榆河,发源于山西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梁余(梁榆)是春秋时晋余子养邑,秦称阏与邑,卢谌《征艰赋》有“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郡”,说的就是这一带地方。赵奢破秦与阏与,也在这里。北河和西河,在和顺县城东汇合成为清漳河东源。

  清漳河的西源,古称潦水、潦阳水、西漳水,发源于山西和顺县八赋岭人头山下。明代刘顺昌有咏八赋岭的诗句:“八赋横空路甚赊,攒元千丈半天遮。悬崖鸟雀未由下,峭壁藤萝何处挝。岭底羊肠千万径,关前蜗室两三家。衙斋久矣标堂额,何用梁余餐晚霞。”河出和顺南流入左权县(古为辽县),由西北而东南过左权县境,在粟城乡下交漳村与清漳河东源汇合,为清漳河。

  《水经·清漳水注》有“潦水东流入粟城,注入清漳也。”清漳河又南流,经麻田镇流进黎城县,在黎城东北端出山西省进入河北省涉县。麻田镇,在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左权副参谋长壮烈牺牲于麻田附近的十字岭。他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清漳河南流河北省涉县索堡镇。索堡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祭祀人文始祖女娲的娲皇宫,有北齐摩崖石刻,刻有佛经6部、13万余字,号称“天下第一壁群经”。

浊漳河

  浊漳河,属海河水系、漳河上游。上游分为南源、西源和北源。地处山西东部,位于东经112°29′~113°44′,北纬35°53′~37°24′。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主流长103.9公里,流域面积3521.6平方公里;西源发源于沁县北部,主流长80.2公里,流域面积1693.4平方公里;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北部,主流长116公里,流域面积3684.6平方公里。西、南两源在襄垣县甘村汇合后,向东北流27公里,与北源汇合后称浊漳河。干流长90公里,在平顺县下马塔出山西入河北省涉县境,在合漳村与清漳河汇合东流。下游叫漳河、漳卫河、南运河。直接汇入干流的各支流流域面积2708.6平方公里。浊漳河在山西境内流域面积共11608.2平方公里。流域包括长治和晋中2地 (市) 12个县,209 乡,3186村,250 万人口,500万亩耕地。

  浊漳河有三源:南源、西源和北源。

  南源又名潞水,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发鸠山是著名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中的西山,也是神话人物共工所撞的“不周山”,这里是很有一些神灵仙气的。《山海经·北山经》:“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清代贾谲升有游发鸠山诗:“踏破苍茫一迳出,漫将彩笔润峰纹。乘槎疑入仙源路,读碣空传帝女文。螮影常从潭里见,松涛时向岭头闻。欲携卢杖穷流去,万里漳河一线分。”浊漳河南源水出长子县,经长治县入长治市郊区,在此建有漳泽水库。水库跨长治郊区与屯留县界,出库后又流经潞城县、襄垣县,在襄垣县甘村与浊漳河西源水相汇,仍称浊漳河南源。

  浊漳河西源,又称铜鞮水,发源于山西沁县漳源村附近。漳源村原名六口,宋太宗“下河东”时,开辟太行道曾过此,认为此名对行军不利,改为“交口”,后因系浊漳河一源头改今名。清代吴琠有《漳河源头》诗:“漳河源头何处寻?古碑残墅碧云深。一溪瀑翠清如醴,万里飞声势若骎。客路无尘朝帝国,乡山有径到灵岑,携来共羡登临事,谁识当年老子心?”他把浊漳源头从碧云深处流出的情境,写得声色并茂,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河出沁县,入襄垣县,在此建有后湾水库,并在甘村会南源水。

  北源亦称武乡水、县河、关河,发源于晋中市榆社县西河乡三县垴。水出榆社县,入武乡县,在两县交界处建有关河水库。后又进入襄垣县,在合河村与南源水汇合,形成浊漳河。

  浊漳河出襄垣县,经黎城县,入潞城市东北,潞河村在河西边,这里是春秋时潞子婴儿国的都城。在潞城西流、南流村漳河边,有一处群泉,泉水处处涌动,孔孔喷水。夏秋时节,水量丰沛,大雨过后,清澈的泉水注入河中,与浊漳河水可并行数公里,清浊可辨,泾渭分明,堪称奇观。

  在辛安村峡口,浊漳河陡然东折,进入峡谷。从平顺县的湾里到下马,其间百余里,谷深峡长,山重水复,百回千转,腾跃起落,一路喧声。这里的浊漳河谷,自古就是冀豫两省进入山西省的交通孔道,也是一条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旅游风景线。山岭上春红夏绿秋金冬银的色彩,与河谷里潺潺山泉、滔滔河水的声音,给人以壮美的享受。近年来,河谷开辟了漂流旅游,十余公里的击水冲浪使人尽兴。

  这一带河谷古迹颇多,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四处:王曲村的天台庵,是我国现存的唐代木构建筑中最具原貌的一座;实会村的大云院五代壁画弥足珍贵;石城村龙门寺,集唐、宋、金、元、明、清六朝古建于一处,全国罕见;辛安村原起寺的唐殿宋塔精美绝伦。

  林州红旗渠引的水就是浊漳水,渠首引水口就在河谷的东端。浊漳河出马塔关后,进入了河北省涉县与河南省林州市的交界处,这里的浊漳河又是冀豫两省的界河。

河道变迁

  漳河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后来黄河南徙,漳河脱离黄河,加入海河水系,为海河中一大支流。历史上其变迁比较复杂,它的变动最南可达到安阳河,最北可达到滏阳河及其前身衡水,长芦或葫芦河所能迁徙之道,其变动顶点是在出山后邺镇(古邺都)之西,即三台口。

  古代漳河下游有两支。自曹操开凿利漕渠后,又出现了为支援运河的南支,漳河就分为3支。自隋、唐以后,漳水渐趋不稳定。明、清两代,为了支援漕运除南支外,运河下游也有引漳河水的,多则3支,少则1支,这样漳河的变迁就更加频繁和复杂。至清朝康熙以后,漳河全由今馆陶归运河,才形成了今天漳河的面貌。

  岳城水库以上的漳河穿行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河道纵坡平均为1/260,水性湍而悍,急流以高屋建瓴之势,穿峡谷、越断崖,奔腾而下,“ 漳水洪涛声闻数里”( 《畿辅安澜志》 )。洪流挟带大量泥沙,据对 1923~1965年资料统计分析,漳河观台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2580 万吨。“漳水之浊虽减于黄而易淤于黄 ”,故漳河素有“小黄河 ”之称。在海河流域,漳河的输沙量仅次于永定河,居第二位。

  古代的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改道由天津入海。第一次在周定王5 年 ( 公元前 602 年 ) 至新莽始建国3年 ( 公元 11 年 );第二次在宋庆历8年 ( 公元 1048 年 ) 至金章宗明昌 5 年 ( 公元 1194 年 )。两次共计 759 年。黄河具有洪峰高,含沙量大,善淤善徙等特点,遇河必夺,不仅卫河、漳河难以穿越,就是本来单独入海的滹沱河,亦不得不改变方向,沿黄河的边缘,东北流由天津入海。黄河是促使海河水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代,黄河夺淮入海以后,在华北平原留下了高出地面的黄河故道,加之漳河含沙量大,将淀泊淤成平陆,河水盛涨,泄水受阻,至使漳河经常泛滥成灾而不可制约。清顺治9 年 ( 公元 1652 年 ) 至光绪20 年 ( 公元 1894 年 )242 年间,漳河泛滥成灾40次,平均约6年1次。人们称之为“桀骜不训的漳河。”据《临漳县志》记载:“ 明嘉靖43 年 ( 公元 1564 年 )7 月,( 漳河)渍曲周城西门;天启 6 年 ( 公元 1626 年 ),水抵城下深丈余;崇祯 3 年 ( 公元 1630 年 ) 夏决南堤,后几岁以为常。” 据《元城 ( 大名 ) 县志》 记载:“ 嘉靖 36 年 ( 公元 1557 年 ),漳卫横流,泛滥于大名、南乐、魏、清、内黄等县境,人有构巢而栖者。”

  漳河历史上的改道路径大致有三。其一是漳河北源与滏阳河合流,史称北道,大体自临漳、经广平、至邱县、出威县西北、过新河县一线。其二是漳河南行与卫河合流,史称南道,故道大体自临漳、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并在馆陶县以上入卫。其三是介于北道、南道之间的中道,大 体自临漳、经肥乡、广平东北流,至冀县与滹沱河合流,再北流河间等地直达天津入海。从时间上看,走南道时间最长,从公元 1368~1942 年的 575 年间,有347年走南道。

  南道入卫河也几经变化。明正统13 年于肥乡入卫,明正德初年,在大名县闫家渡入卫;明嘉靖年间又在回龙镇入卫;不久又在内黄县石村入卫。清康熙47年,全漳入卫走南道;嗣后,漳河虽变迁不定,但一直在南道。1942年,漳河在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入卫至今,形成了现在漳、卫河合流的态势。

水利建设

古代水利工程

  引漳十二渠(西门引水渠),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所开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公元前422 年,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邺地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西门豹至邺、革除河伯娶妻之恶俗,兴民屯,又发民力在漳河右岸(距现岳城水库大坝下游5公里,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当地群众称作闸门沟的地方)开凿水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民得饶足。引漳十二渠的工程措施是在漳河中修筑十二座溢流低堰以拦河水,每堰在南岸开取水口,共建成十二条渠道,能灌能排,旱时可引水灌田,水大时又可排涝。“蓄为屯云,泄为行雨 ”,效益十分显著。据姚汉源教授考证,当时粮食亩产可提高8倍以上,西门豹治邺,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西门引水渠最为历代人民所称道,当地人民在漳河右岸修“西门祠 ” 纪念他,代代香火不绝,今仍存。从西门豹修建引漳十二渠后,2000 多年来,十二渠经历了多次埋废、修复和扩建,使这一古老灌溉工程得以延续,工程效益得以不断扩大。东汉元初 2 年(公元 115 年),安帝诏令“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陂流,以溉民田 ”(《后汉书·安帝纪》)。东汉末年,献帝建安 18 年(公元 204 年),曹操组织修复了漳河十二渠,灌溉面积达数万亩。后赵时,石虎迁都邺后,又对漳河十二渠进行了整修。东魏兴和 3 年(公元 538 年)10 月,又于上游保障村处,“发兵 5 万筑漳滨堰,35 日罢。”以扩大十二渠的引水能力。唐、宋、元、明、清对漳河十二渠也都有修复或扩建,但近代渐被淤废。

利漕渠

  三国初期,建安 9 年(公元 204 年),曹操大败袁绍,占据邺城,后为三国魏之首都。曹操以邺为根据地,为向北方战争运粮,于建安 18 年(公元 213 年),开渠引漳水过邺入白沟(卫河),转通黄河,名利漕渠。利漕渠南起馆陶,西北至斥漳(今曲周县东南)。

蓄水工程

  漳泽水库,又名太行湖,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浊漳河南源干流上的一座以工业、城市供水、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多年调节水库。兴建于1959年11月,1960年4月竣工蓄水投入运用。1989年10月至1995年6月进行了除险加固改建。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176k平方米,总库容4.27亿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二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漳泽水库自投入运用以来,为上党盆地,特别是对长治工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承担为长治钢铁厂、漳泽发电厂、王曲发电厂等十个工业企业的供水任务。建库近五十年来,累计向长治地区工业、城市供水1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供水2.0亿立方米,提供商品鱼972万kg。拦蓄了1962年、1971年等6次较大洪水,减免损失1.45亿元(1989年物价水平)。由于防洪、供水作用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被誉为“太行明珠”。

  屯降水库,位于屯留县城西13千米处的河神庙乡店上村浊漳南源支流降河上,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07平方千米,其中石山区317.5平方千米,土石山区8.75%,多年平均径流量5220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5190万立方米,已淤积库容1800万立方米。水库于1958年始建,1959年9月基本建成。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

  鲍家河水库,修建在浊漳河南源支流岚水河上,位于长子县碾张乡鲍家河村东。与原关村水库连通,水库以上干流长25.83千米,河道比降6.3‰。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5.4平方千米。水库于1976年11月动工兴建,1979年7月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多年平均径流量1837万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总库容1442.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999.0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43.0万立方米。至1994年已淤积16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450万立方米。

  申村水库,位于长子县西南约10千米浊漳河南源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235平方千米,其中石山区面积123平方千米,土石山区面积58平方千米,黄土丘陵区面积54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宽12.2千米,河道长19.3千米,平均纵坡8.04%。申村水库于1958年开始兴建,1959年基本建成多年平均径流量3730万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总库容257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4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63万立方米,死库容424万立方米。至1983年库容淤积量为863万立方米。

  陶清河水库,建在浊漳河南源支流陶清河上,位于长治县东南15千米处的韩店镇南曹家沟村,控制流域面积615.3平方千米。水库区间流域面积392.8平方千米,其中石山区面积152.7平方千米,土石山区面积180.2平方千米,丘陵区面积59.5平方千米。区间河道长24千米,平均纵坡6.9%,流域平均宽度15.6千米。水库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基本竣工。多年平均径流量801万立方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水库设计总库容3970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10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50万立方米,1981年底淤积库容达1220万立方米。

  西堡水库,位于壶关县城西南13千米的西堡村,系浊漳河南源支流陶清河上的较大的水库之一,控制流域面积222.5平方千米,其中石山区面积148.8平方千米,土石山区面积81.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宽度8.06千米。河道长28.7千米,河道平均纵坡8.9%。多年平均径流量190万立方米。设计库容为3364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63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09万立方米,淤积库容1016万立方米,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校核,水库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1962年正式拦洪蓄水。

  庄头水库,位于壶关县崇贤乡庄头村南500米处,建在浊漳南源支流石子河上,水库以防洪为主,兼顾工业供水、人畜引水和农田灌溉。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19.2平方千米,流域长21.93千米,平均宽度5.43千米,平均坡降1.72%。多年平均径流量320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1675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7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28万立方米,死库容87.0万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库始建于1974年10月,建成于1977年10月。[11] 后湾水库,后湾水库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后湾村,浊漳河西源干流上。1959年兴建,1960年3月竣工。总库容130330000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323×105立方米,防洪库容 92280000立方米。设计水位923.4m,校核水位924.3m。防洪标准为2000年,控制流域面积1300k平方米。年均入库水量为1.16 × 108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00m,高26m,坝顶宽8m,底宽 146.6m。坝顶高程926m,防浪墙高程927m。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917m,设计泄量为548立方米/秒,输水洞泄量为7立方米/秒。该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产养殖效益,河道安全泄量为500立方米/秒,保护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太洛、榆黄公路、太焦铁路的安全。水库设计灌溉面积 584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 4067公顷。

  关河水库,关河古称武乡水,属浊漳河北源。上游支流很多,较大的支流有泉水河、云簇河、南屯河、东河等。关河水库地处太行山麓,位于武乡县城东2.5公里的关河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745k平方米,总库容1399×105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 56680000立方米,兴利库容277×105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相应百年洪水位为994.42m,千年洪水位996.0m。由于水库上游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至1987年底已淤积63810000立方米,占总库容的 45.8%。水电站为坝后引水式季节性电站,总装机3×700kw,于1990年10月1日投产。关河水库为多年调节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

  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的漳河上,大坝左端在河北省磁县境,右端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英烈村北,控制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1958年8月开工,河北、河南两省商定共同修建岳城水库与共产主义渠,前者由河北省为主修建,后者由河南省承担。1970年水库全部建成。电站装机一台17000千瓦。灌区渠首河北省民有渠与河南省漳南渠分别于泄洪洞消力池左右侧边墙各设4孔闸引水,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水库可防御300年一遇洪水,水库建成以来,削减洪峰50~98%,收到了良好的防洪效益。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其中河南约占1/3,分水比例河北与河南省54比46。1981年后,并向河北邯郸市、河南安阳市工业供水。

  南谷洞水库,南谷洞水库位于林县城西北35公里太行山东麓浊漳河支流露水河上。控制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为深山区,山高谷狭石头多。原规划5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位于深山峡谷中,坝基为震旦纪石英砂岩。大坝为粘土斜墙堆石坝。1958年4月动工,1971年7月大坝修至75米高,完成一、二级输水洞及溢洪道部分工程,开始发挥效益。1960年、1963、1968年、1975多次补建,最大泄量达492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达5000年一遇标准。但以后廊道内又出现大量漏水,仍属病险水库,多年只能低水位运行。[13]

水电工程

  漳河上游在未修建大中型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以前,河道径流量比较丰富稳定,人们对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较早。1942 年 2 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其驻地赤岸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 10KW 的水电站,为军政机关照明使用。1944 年 7 月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在其驻地西达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 28KW 的水电站,为工厂动力和军队机关照明供电。1945 年 3 月冀南银行在驻地茅岭底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 10KW 的水电站,为币厂造币纸供电。进入 50、60 年代以后,不少沿河村庄利用木制水轮机,用以发电照明或作为机械动力加工农副产品,由于易损坏,效率低等原因,而逐渐被淘汰。小水电站基本上都是 70、80 年代新建,属于定型化水轮发电机组。这些小水电站多为沿河村所修建。侯壁、匡门口至观台河段,沿河 49 个村庄,已建电站 46 座。村办电站,单位机组容量一般在 100KW 以下。县办小水电站规模较大一些,平顺县侯壁电站,装机容量达9000KW。赤壁电站装机容量为 7500KW。涉县西达电站装机容量为 1500KW。

  南谷洞水电站,隶属于林州市南谷洞水库管理所,位于南谷洞水库坝基后,属坝后式引水泄流发电站。即在南谷洞水库向红旗渠泄流时发电。该站主厂房等设施建成于1979年,后因资金及管理体制等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才安装2台800千瓦机组,实现当年安装,当年投产发电。用10千伏线路送至任村35千伏变电站并入系统电网。

水文监测

  清漳河刘家庄国家级重点水文站,位于岳城水库以西的山区,采用卫星和GPRS两个信道,刘家庄断面采用超声波水位计监测水位,漳河两岸引水灌溉历史悠久,大大小小的灌区很多,其中实灌面积在 6667h㎡以上的大型灌区共有6个,它们是河南省的漳南灌区、红旗渠灌区、跃进渠灌区,河北省的民有渠灌区、大跃峰灌区和小跃峰灌区。

河道整治

  1944年解放区人民修筑临漳、魏县两岸堤防;1947~1949年间,对漳河左堤磁县高庄至漳卫河汇流处徐万仓95.8公里,右堤自临漳县太平庄至大名县高冢固87.4公里,进行了全线加固。建国后,1954年临漳县组织民工整修右岸砖寨营至后屯堤段2250m,1955年、1956年、1957年、1960 年临漳、魏兴、大名3县多次动员民工复堤。1963年大水后,由邯郸专区水利局编制了漳河复堤计划,后经水电部批准、“同意漳河左右堤按1963年讯前标准恢复,除左堤闫桥漫溢堤段外,一律不得加高。堤顶宽度应按原规定:左堤6m,右堤5m,升斗铺以下为3m进行复堤;漳河左堤大名县境内闫桥漫溢段 ( 约 7公里 ),同意结合堵口复堤,将原堤顶加高到与1963年实有洪水位相平。”1964年春,修复工程全部完工。1982年完成左堤王乍村堤段筑前戗11.73公里;1983年完成漳河右堤下段与卫河左堤衔接工程,共17.3公里

  漳河防护整险办法,历史记载不多。建国后,在1954年前,主要是退堤和挂柳。1955年开始采用土石丁坝、柳枕护岸、双桩坝、柴排护岸、磨盘坝、柳盘头等护岸形式。目前有100多道土石丁坝。1979~1980 年修建了3处钢筋混凝土井柱网格坝。由于漳河未彻底整治,险工布局不甚合理,基本上是小水小险,大水大险。1954年洪水较大,临漳段的险工,10m桩抽过签,12m的铅丝笼跑过笼,1963年大水,魏县南尚村第二、第三双桩坝坝头摇摆,三坝桩被水飘浮。1988年,岳库泄水355立方米/秒,使临漳县北吴庄险工二、三坝、常家屯五坝等11处险工出现;1989年,岳库向下游泄流150立方米/秒,将北吴庄六坝拦腰冲断43m。

  漳河是漳卫南运河唯一没有系统整治过的河道。1990年7月1日岳城水库向河道放水 500立方米/秒,在临漳境内漳河右堤的陈村险工受河水横流的顶冲而出险,7月6日险工 2~3坝之间70多米长、十几米宽的滩地被冲尽,其中55m坍至堤顶,为抢险需要,岳库被迫关闭,停止放水。陈村出险,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讯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即委托天津勘测设计院编制《漳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5月18~21日水电规划总院在邯郸市审查通过了该报告。1994年12月20日,水利部正式批准。整治重点为京广铁路桥至南尚村46.2公里的游荡性河段,总投资定为 9934万元。并要求天津院抓紧初步设计。 在这个期间,漳河的整治并没有停步。

  1991年5月15日海河水利委员会批准漳河整治工程,共18项,主要有陈村、三宗庙、吴村、常家屯、刘深屯、北吴庄、黄炉、徐万仓、邺镇、羊羔屯等险工整治,总投资200万元。5月初动工,8月初全部完工。完成土方28000立方米,石方22000立方米,土工布1520平方米。

  1992年6月22日海河水利委员会按 “ 漳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治理原则,批准10处22项工程,主要有北吴庄、三宗庙、陈村、张看台、刘深屯、申桥、董村、徐万仓等处险工整治,总投资231万元。1992年7月7日开工,11月6日前全部完工。完成新建丁坝5座,加固维修土石丁坝8处,干砌石护坡205立方米,完成工程量计、有土76639立方米,石方19618立方米,土工11907平方米。

  海委在1993年、1994年先后批准漳河19处险工护岸工程,计有油坊、常家屯、砚瓦台、砖寨营、申桥、徐万仓、邺镇、西冀庄、东辛庄、方里集、黄炉等。共计完成土方449000立方米,石方399000立方米,砼108.6立方米,土工布垫层92600平方米,投资1138.8万元。

  1996年1月11日,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 漳河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1996年5月22日水利部对该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总工期4年。主要工程项目有:平砌石护岸、土石丁堤、砼网格坝、引河、险工加固等36项;柳坝15个;加高增厚70.4公里堤防,硬化路面80公里;拆除涵闸7个,加固涵闸( 管 )28个。

  在漳河整治工程立项批准后,海委成立了漳河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局。1996年完成了邺镇、曹村、三家村、二分庄、张看台、岗上、北吴庄等工程护险项目,共计完成土方开挖290000立方米,土方回植60000立方米,浆砌石9158立方米,干砌石29406立方米,土工布82951平方米,投资1600万元。